一幢幢青磚黛瓦、紅柱前簷、硬山挑脊、鳥獸飾沿的古建築經過整修彰顯著明清時期的古韻;用當地特有的首山紅石鋪築的石板路古色古香;茶肆、酒樓裡,穿著古代服飾的“店小兒”在手腳麻利地招待著客人;一個個仿古店鋪裡,貨架上的現代用品與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擺放在一起;古居院落、大紅燈籠,令人彷彿穿越到了明清時期,享受著市井繁華……

千年古縣——襄城縣

襄城縣明清古街,既是一個能讓時光倒流的地方,又是一個能讓人靜靜發呆的地方。它積澱了襄城這個城市的古老記憶,見證了她當年“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繁華。

已在這條大街上居住了半個多世紀,今年74歲高齡的李安平老人說,明清古街又叫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軸線,全長2.5公里多,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說的“五里長街”。

歷史上,她經歷了數千年的歲月滄桑,在明清時期尤為繁華。目前,街道兩側仍保留有大量的清代商業建築遺存,是襄城縣乃至許昌市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

2016年5月,襄城縣啟動了明清古街修復改造工程。為“修舊如舊”,古街修復改造領導小組專門組建了工程建設組、文化挖掘組、規劃設計組和綜合後勤組4個小組,通過修整沿街樓房、改造建設城樓等手段,再現歷史風貌,建設人文景觀,完善城市功能。

整條街道突出文化元素,以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為主,打造了一條集當地特產、古玩字畫、風味小吃、主題餐廳、創意零售、特色服飾為一體的吃喝、購物、遊樂型古街,受到了當地居民和許多外地遊客的廣泛關注和稱讚,現正日益成為當地一張獨特的歷史文化“名片”。

千年古縣——襄城縣

襄城縣歷史悠久,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黃帝部落活動於此。《史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莊子》載,黃帝與方明等七位聖賢,迷途於襄城之野,問道於牧馬小童。現存於乾明寺明代磚雕照壁上鐫刻的“黃帝採銅圖 ”和“七聖迷徑圖”,就真實反映了上述兩個傳說。

史料記載,襄城縣春秋時名“氾”,稱“氾邑”。公元前636年,周襄王曾避難居此地。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在“氾”西北隅築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地,故取名襄城,至今已有2559年的歷史。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襄城設縣。之後,除王莽新朝時期短暫將襄城改為“相城”外,襄城歷代名稱不變,沿用至今。

古往今來,襄城湧現出了許多政治、經濟、文學、教育、醫學等方面的傑出人物,其中有為西周王朝建立和鞏固立下不朽功勳的“周八士”,成就了鄭莊公“掘地見母”千古佳話的鄭國大夫潁考叔,東漢末葉清流領袖、“天下楷模”李膺,被稱為西晉“二十四友”之一的文學家杜育,編著脈學名著《診家樞要》的元末明初醫學家滑壽,名噪朝野的清代著名文字學家、畫家黃甲雲,以及抗日名將朱毅先,領導發動了震撼日本列島的“花岡暴動”的抗日誌士耿諄等。

襄城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雲書院,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牆、甕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文物保護點100餘處,總共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1處,不可移動地名歷史文化遺蹟575處。其中,文廟、古城牆、乾明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依託悠久的歷史,厚重燦爛的文化,眾多珍貴的名勝古蹟,2016年2月,襄城縣底氣十足地開始申報“千年古縣”。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和民政部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鑑定標準”,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千年古縣”的申報,採取自願申報的原則,申報後再層層推薦,由專家考察評估,最後進行審定。

在此之前,我省已有項城市、永城市、郟縣等12個縣(市)先後被審定為“千年古縣”,其中許昌市只有長葛市於2014年成功入選。

襄城縣為何要申報“千年古縣”?該縣民政局局長楊長偉的理由是:“‘千年古縣’是中國的‘馳名商標’,更是走向世界的響亮‘名片’。”

他介紹,“千年古縣”所產生的世人聚焦的平臺效應、遺產保護的自覺效應、旅遊崛起的帶動效應、城市建管的魅力效應、文化發展的創意效應、市民素養的提升效應、對外開放的立體效應、品牌打造的疊加效應,以及經濟發展的跨越效應,將極大地提升城市的文化號召力和形象傳播力。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民政部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計劃在我國現存的800多個古縣中,優選出100個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千年古縣——襄城縣

首山位於襄城縣城南2.5公里處,為八百里伏牛山之首,故名首山。司馬遷的《史記》裡雲:“天下名山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嘗遊。”在古代,首山屬天下八大名山之一。相傳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

乾明寺位於襄城縣城南的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文化以八卦對八方,西北方屬乾,故名乾明寺。乾明寺始建於唐武德年間,後幾經擴建,全盛於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它佔地數百畝,佈局嚴整,氣勢磅礴。

乾明寺建築的選址很獨特,其朝向為坐南朝北,這在全國的寺院中很少見。據記載,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邊原來的兩樂亭、寺後首山上文筆峰塔與城內文廟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對應,取“以高壟為硯、汝水為池、山塔為筆,納山川之靈秀,興文風而出俊才”之意,號稱“中州第一禪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