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關於曾國藩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很多,有人將他當聖人供著,有人將他當做成功學的典範,有人從他身上學到官場哲學,有人從他身上學會自我管理。

在眾多曾國藩的標籤中,有一個標籤,是支撐曾國藩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基。這個標籤是——硬。硬骨頭,認準的事,一定要拿下。

今天,我們就隨著張宏傑老師的《曾國藩傳》,來講一講硬核曾國藩,是如何腐朽動盪的晚清環境下修煉到內生外王的境界的。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7次考科,笨人用笨功夫死磕

道光十二年春(1832年),湖南省湘鄉縣荷葉塘。

農家院裡,一大早,一對父子,挎著30來斤重的籃子,出門了。

父親42歲,兒子21歲,他們要步行120公里,到縣城參加考試。

這已經是父子倆第六次並肩上考場了。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科舉考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閒人們在背後指指點點,說祖墳沒冒青煙,再怎麼折騰也沒用。泥腿子家的孩子,別痴心妄想了。

趕巧了,這一家人,從爺爺輩兒到孫子輩兒,命裡就佔一個“倔”字。你越看低他,他越豁了命往上爬。

清代考秀才,從縣試到府試再到院試,一套流程下來,光走路要走350裡,來回700裡。差不多有長沙走到武漢那麼遠。

這樣的路,曾麟書已經走了17趟,累計里程一萬一千九百里,算是院試的白金VIP用戶了。而兒子曾國藩的累計里程,也有近五千裡。

身體上受點累還好,關鍵是,到了考場,還要先安檢,脫鞋寬衣,安檢員們要上下摸索一番,才肯放考生們進考場,考場狹窄低矮,個子高點的,站裡面腰都伸不直。

考不上,一大群人等著看你笑話。而父子倆同時落榜六次,這個笑話就足以放大六倍了。因此,這一次,兩人都拼了命。

縣試、府試,順利通過。院試考完,父子倆覺著發揮得還不錯,從考場出來,雖然很疲憊,但精神非常振奮。

發榜這天,一大早,倆人就趕去看榜。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看完後,倆人一喜一悲。42的曾麟書,累計參加了十七次科考,這一次終於金榜題名了。狂喜啊,老曾家五六百年,終於出了一個秀才。

21歲的曾國藩,則從另一份榜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份榜單叫做“懸牌批責”,就是主考官將文理欠通的文章,挑出來,列了個榜,號召大家引以為鑑。

被當成反面教材,全省示眾,曾國藩這個人丟大了。

在科舉年代,一個考生,考上個三五次,考不中,大多就放棄了,攤牌了,沒天分,不再去丟人了,給自己留點臉面。

這也是年輕的曾國藩遭遇的第一次大挫。

但若放在曾國藩整個怒濤洶湧的人生長河裡,這點挫折充其量不過一朵隨風湧起的小浪花罷了。

曾國藩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逆境和挫折中,展示出了個性中強硬、倔強的一面。

他反思了自己多年讀書考試的失敗經歷,第一,自己雖然努力,但基因真的很一般,天分匹配不上雄心。第二,自己的輔導老師——父親曾麟書,教學方法很落後,全指望死記硬背,寫出來的文章當然缺乏靈氣。

找到問題後,他馬上拉出瞭解決方案。只有超人的努力,才能磨平頭腦和雄心的差距,但又不能使蠻勁,他將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被錄取的高分試卷放在一起對比研究,發現自己的的問題在於,寫東西太拘謹,對細節重視得多,大局觀和氣勢上不夠。將這些問題解決了,文章就能上一個層次。

解決了這一問題,曾國藩算是打通了關鍵環節。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一年後,曾國藩再次離開高嵋山的農家院,第七次踏上科考路時,腳步比以往自信多了。

終於,這次發榜後,榜單尾部赫然寫著“曾國藩”三個字。中了!

成功掌握了科考說明書的曾國藩,在接下來的五年裡,又接連考中舉人、進士、翰林。原本,曾國藩作為三甲進士,考中翰林的機會非常渺茫,但曾國藩在考試中發揮異常出色,居然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自審卷兒,讀了曾的文章,非常喜歡,改為第二名,授翰林院蔗吉士。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這一年,曾國藩27歲。幾年前還因落榜不斷收到嘲笑表情包的曾國藩,彷彿一夜間,已經從泥潭裡爬上金字塔尖兒。

整個湘鄉都沸騰了。

硬懟皇帝,得罪同僚

得到道光的賞識,再加上苛刻地自律,曾國藩在經歷個人蛻變的過程中,同時,也在10年間,連升十級,從翰林院檢討的七品官職,升至禮部侍郎的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這個升遷速度,也刷新了道光朝紀錄。

官運亨通,曾國藩一面洋洋自得,一面也不忘勤奮工作,希望在國家大政中有所建樹。不過,沒多久,他便心灰意冷了。

在給好友的信中,他寫道:

我雖置身霄漢上,器小僅濟瓶與罍。

……

似驢非驢馬非馬,自憎形影良可咍。

意思是說,你別看我現在身居高處,其實也就是廟堂上瓶瓶罐罐的擺設,每天非驢非馬混日子,自感面目可憎。

在寫給弟弟的信中,他喟嘆自己每天工作就像支床,單調無聊,疲倦麻木。有時,甚至後悔進入仕途,夢想去過一過野人生活。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為什麼曾國藩這官越大反而當得越鬱悶了?

因為他心裡一直裝著為國為民的宏大抱負,只是腐敗混沌的晚清,已經喪失了支持他發展宏願的能力。高官大臣們一個個在混日子,鴉片戰爭嚴重打擊了中華臣民的自尊自信,太平天國運動一觸即發。

大清帝國,已坍如一堆腐肉。

正當此時,道光撒手而去,18歲的咸豐走馬上任。這個年輕人頗有雄心,充滿幹勁,給朝野帶來一股新風。上臺不久,便下詔“求言”,虛心納諫。

曾國藩激動無比,想自己等了多少年,終於等來一個勵精圖治的優秀皇帝,自己的才能終於有處使了。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他晝夜奮筆疾書,上疏皇帝,字字珠璣,直指官場弊病。他說,京官,有兩大毛病,一是遇事退縮,愛推諉,誰也不願意擔責任,只知道向皇上請旨;二是重小節,不務大事,開個會,辦公桌要擺整齊,茶杯擦乾淨,但對國家大方向,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卻沒人敢說。

地方官呢,也有兩個毛邊,一是辦事敷衍,有啥問題,能對付過去就對付,要麼一直拖到下一任,將爛皮球踢給繼任者;二是形式主義,愛做表面文章,內裡爛透了。

曾國藩說,必須想辦法培養人才,才能逆轉當下的國家形勢和不良風氣。

這封奏摺,在咸豐皇帝那裡,給曾國藩加了不少印象分。咸豐使勁吹了曾一番,說你的看法真有見地,句句切中要害,給你點讚了。

此後,咸豐為鼓勵曾國藩,給他加派了不少活兒,今天兼職工部事宜,明天處理吏部事宜,到後來,曾國藩一人身兼五部。

曾國藩大受鼓舞,又接連上了好幾道摺子,從國家財政到軍隊建設,從治安民生到司法公正,逐個分析大清危機,體制問題,呼籲皇帝大刀闊斧改革。

如果這些摺子上的建議能被執行8成,大清應該不會那麼快斷氣兒。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只有一點錯了——那就是曾國藩看錯了咸豐。

咸豐是什麼人?頭腦簡單、剛愎自用、才智平庸、自卑敏感、心胸狹隘,他根本carry不住“皇帝”這個職位。

當皇帝的熱乎勁一過,咸豐“明君”的人設便維持不下去了。對奏摺和大臣的諫言,不像起初一篇篇認真閱讀,而是隨便翻翻,批個好,就丟一邊了。曾國藩披肝瀝膽殫精竭慮寫得摺子,被扔進了廢紙簍。

此時,廣西巡撫上報,太平軍已呈燎原之勢。這邊,咸豐卻將大清的最後一顆救命藥,丟進了廢紙簍。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太平天國運動(圖片來源於網絡)

曾國藩看到形勢愈發惡化,皇帝在用人指揮方面又屢屢失措,內心焦灼不安,急躁痛苦之下,他上了一道差點讓自己丟掉性命的摺子。

在摺子裡,他驚世駭俗地直言批評皇帝,說咸豐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平時愛挑挑官員們的禮儀的小毛病,但對太平軍戰事這樣的國家大事,卻疏於研究,用人不當,打仗連地圖也不看;雖然鼓勵大家提建議,但提了也沒幾條落實,再剛愎自用,就沒人再提建議了。

最後曾國藩說,這些個缺點,您要努力改正,要不然,國事就沒法弄了。

咸豐看完,雷霆大怒,一把將奏摺摔地上,招軍機大臣要治曾國藩的罪。驚得祁寯藻、季芝昌等大學士趕忙求情,說您剛剛讓大臣們提建議,如果現在把曾國藩抓了,那不是出爾反爾麼,正中了曾國藩的指控。要是誇獎他一番,天下人倒會敬您是個英主。

咸豐琢磨了一下,覺著他們說得有道理。於是寫了一長篇上諭,回懟了曾國藩。說他用心雖好,但迂腐不通,語言過激,固執偏見,云云。

雖然沒有直接懲罰曾國藩,但這個仇,咸豐記在小本本上了。此後,曾國藩的湘軍生涯中,收到一雙又一雙的小鞋兒,這是後話了。

如果咸豐接受了他的建議,中國近代史也許就改寫了

然而,曾國藩的摺子,不光得罪了皇帝,還得罪了一干大臣,大家都知道他給咸豐打了小報告,京官什麼毛病,地方官什麼毛病,一副“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清高傲慢姿態,官員們在背後沒少罵他。再加上,他將琦善、塞尚阿等權貴依法革職,無視“官官相護”的潛規則,導致他在京城遇到了龐大的人際危機。據說,有官員請吃飯,但凡他往哪桌上坐,哪個桌的人就一言不發地轉移到別的桌上。

曾國藩沒想到,自己堅持原則,殫精竭慮為國的結果,竟然惹惱了所有人。真是奇景。

1852年,咸豐二年,41歲,已逾不惑之年、官居二品的曾國藩,淪為京城中人人唾罵的人物。

他很想離京回家,卻發現,連回家的路費都拿不出。

………………………………………………

40歲之前的曾國藩,還是個官場愣頭青。雖然科舉的屢次不中,給他帶來一些打擊,但官場平步青雲,很快又令他躊躇滿志,他說話直,做事硬,為人傲的特點,註定在官場上要得罪人。

同時,另一面的曾國藩,是一個每天記日記反省自我,給自己設立十二條軍規嚴格自律,做事極有恆心,一旦下定決心,就不後退一步的、待人強硬待己更硬的人。

不過這次得罪的是皇上,得罪的是京城的一干權要,他會如何翻身呢?請關注下一講。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