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正確認識和處理期刊融合發展中的五大關係

現代傳播 自行車 編輯邦 2017-05-06

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期刊融合發展高峰論壇於2017年4月8日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期刊協會石峰會長就期刊業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的五大關係做了講話。

石峰:正確認識和處理期刊融合發展中的五大關係


目前,期刊業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取得了顯著進展,具體表現在普遍的實用新興傳播採取多種方式與新媒體結合,擴大了傳播渠道,提升了社會服務能力和專業影響力。在融合發展過程當中,學術性的期刊進展要比一般的消費類期刊進展得好、進展得快。特別體現在專業影響力已經有了比較顯著的提升,也為期刊業的“走出去”開闢了新的渠道。比如清華大學期刊中心現在通過互聯網已經和很多國際上著名的期刊出版集團進行合作,有借船出海之意,進展情況很好。

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組建國際作者隊伍、審稿隊伍,有利於提高刊物的質量,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合作空間。現在學術期刊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中國科協組織了一個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計劃。被列入計劃的期刊會受到國家資助。凡是列入國際影響力計劃的期刊,基本上都組建了國際性的編委會、審稿隊伍、作者隊伍,這方面在過去很難想象。

現在取得的進展與中央提出建立現代傳播體系的要求還相距甚遠,與期刊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受眾期待還有很大距離。現在基本上還處於相加的階段,還沒有處到相融的階段,因此融合的空間還很大。融合的商業模式正在探索當中,目前,多數期刊還處在經營的困境之中。整個期刊業已經連續三年下降14%,整個期刊業在轉型過程當中,在經營方面處在比較困難的時期。同時很多人對期刊業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前景還比較迷茫。從目前接觸的情況來看,很多雜誌社進行了融合的嘗試,由於商業模式現在還不清晰,做了很多探索,但對期刊業的發展沒有明顯的作用甚至影響期刊的使命。

在融合發展過程當中,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的五個關係:

挑戰與機遇的關係

新媒體給期刊業崛起帶來的挑戰,大家已經有了切身的體會。讀者流失、發行量下降、廣告分流、傳統的商業模式被打破,今年出現了空前的困難。新興媒體的出現對一些人來說,好像被打了一個悶棍,一時不知所措。面對挑戰,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應對。應對往往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是一種防禦,而且很多人把新媒體帶來的挑戰看得比較重,有危機感;但對於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卻重視不夠、研究不夠、辦法不多。其實新興媒體只是一種新的傳播載體,使媒體有了新的傳播渠道、傳播載體,帶來的應該是發展的機遇。出版業整個發展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發展,這次也不應該例外。

所謂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原有的運行體制、機制不適應,需要進行調整。很多規定和做法有的不管用了,有的現在開展起來有障礙,自己沒辦法解決,所以比較困惑。

出版的本質應該是傳播知識、傳播文化、傳遞信息,有了新的傳播載體應該是如虎添翼,而不應該感到是一種恐懼。新興媒體衝擊傳統媒體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變革,我們做出版的要不忘初心、抓住機遇、銳意進取,為建立現代傳播體系而奮力前行。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個問題在交流過程當中困難、問題談得多,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抓住機遇來爭取發展,想得卻不是很多。我們應該從機遇方面去研究、探索,能夠想出一些辦法來,這也是今後期刊業往前走的唯一出路。

渠道和內容的關係

傳播渠道的拓展為期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應該說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渠道要為內容服務,做好內容是期刊出版的第一要務。現在很多人認為對新媒體來說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搶時間、如何抓讀者的眼球。但渠道只是一個傳播的載體,對於社會的作用首先是通過先進的渠道來傳播優質的內容,這是我們所追求的。如果渠道先進卻傳播一些垃圾信息,這個社會會變得怎樣?我曾經在一個場合講過,我不信靠這些自媒體傳播的那些沒有經過任何加工和整理選擇的東西能夠維繫一個健康的社會。社會越進步越需要有優質的內容來支撐、來維護,需要有正確的理論來引導。現在各種傳播載體當中,不符合黨和人民需要的東西,甚至有害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我們做傳統媒體的人有一種擔當精神站出來,用最好的內容佔領這樣一個渠道。

新興載體傳播的信息並不都是出版物,所謂的出版物要經過選擇、整理、加工,有特定的規範和要求。在媒體融合過程當中,傳播渠道變了,但是做優質內容的要求不能變。實踐證明,媒體融合走在前面的刊物都是內容有創新、有特色的刊物。純粹為博人眼球在媒體融合中不可能走得遠。我們應該回到出版的本質上,始終把做內容作為最重要的工作。渠道好了,內容也好才能真正體現出融合的意義。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

依靠現有的傳播技術和手段,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提升期刊的社會服務功能,應該說比較容易做到。關鍵是期刊社很難實現經濟效益,甚至做賠本的買賣,這當然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很多雜誌後面都是一個產業,需要考慮通過互聯網如何更好的為社會服務,如何擴大雜誌自身的影響力。

現在雖然期刊總印數下降,但是每一個雜誌接觸的讀者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現在大多數雜誌除了紙媒以外,通過其他媒體向社會傳播,讀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刊物,所以接觸刊物的讀者多了而不是少了,這是肯定的。現在更進一步做得好的期刊,比如江西《農村百事通》是一個獲得國家期刊獎的老刊物,通過建立為“三農”服務的網站來做農產品交易、生產技術的諮詢等等,為社會服務。“如何通過這些方式來獲取利益?”這個問題現在還比較困難。現在很多雜誌都跟龍源有聯繫,通過其往世界各地發行,發行不少但獲取的收益不多,難以支撐期刊業進一步的發展,這是一個目前比較糾結的問題。

在融合中實現兩個效益目前還比較困難,這裡面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比較複雜。我曾經在刊博會上呼籲媒體融合,呼喚內容價值的迴歸。按說傳播中內容是主要的,但是現在內容提供商和渠道提供商、技術提供商的利益分配主要在渠道方面,做內容的反而得不到應有的利益。我曾經呼籲,甚至我提出了一些想法,在版權保護方面如何能夠更加有利於維護內容的利益等等。這個比較複雜,不是一個雜誌社能談成功的,需要政府出面協調,設置一些比較公平的辦法,現在還比較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時間。

習總書記說過,我們的融合要從媒體的規律出發。我認為做融合、做新媒體,經濟效益滯後也是一個規律。現在有很多做大的門戶網站,實際上並不是一開始就掙錢。現在與網絡聯繫起來的包括電商,開始都是大投入,包括現在滿街的單車都是在燒錢階段,要燒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規模才可以收益。媒體融合過程當中是不是也要這個過程?要培養讀者閱讀興趣的轉變,刊物達到一定程度,效益才能出來。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做媒體首先要為社會服務,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式方法,我們都應該積極的去嘗試,哪怕目前效益還不是很理想。如果一個刊物真正影響擴大了,社會服務提供功能提升了,最終才能實現兩個效益。

技術與人才的關係

在融合當中看似技術決定媒體的未來,其實決定媒體未來的首先是人。任何一項技術都是人創造的,任何技術的應用都要靠人去掌握。目前,我們在媒體融合過程當中進展不盡如人意,最主要的是傳統媒體的隊伍裡面很多人對新興傳播技術不熟悉。只是能操作最基本的一些東西,實際上提高到做媒體的角度來講,我們確實還是知之甚少。在整個傳統期刊隊伍當中,這個問題仍然是目前阻礙我們融合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據我瞭解,上海《故事會》這個雜誌做得非常好,比較早的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前幾年就已經提出來要建立一支能夠做多種媒體的隊伍、一種媒體能夠做多次開發的要求。我曾經呼籲,媒體融合當務之急是要對整個傳統媒體進行傳播技術的全面培訓,就像當年剛剛開始使用電腦的時候,大家學電腦的那種普及的辦法。不管懂不懂、懂多少,都要不斷的去學習,因為技術發展非常快,每一個人都要學習。

當前和長遠的關係

媒體的未來怎樣,現在還很難說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未來會超乎我們的想象。十年前,誰能夠想到今天共享單車的做法,但是現在已經很快的鋪開了,背後是技術在支撐。從做媒體的角度來講,比共享單車複雜的多,但未來肯定比我們想得好。媒體的融合是一個不斷髮展、完善、進步的一個過程。做媒體方案要有長遠的打算,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走。

曾經有人提出一個想法:現在技術發展太快我們根本跟不上,等別人做的比較成熟我再做。這個想法很討巧,但是不可取。只有一步一步的跟上去,才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一步落後可能步步落後,一步被動步步被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現在要把當前的事情做好,把當前的內容做好。

前幾年有一些新媒體出現後,有一些人馬上把傳統媒體停了做新媒體,比如《新聞週刊》。但做了一年多後來又回過頭來了,覺得那樣不對。當時停掉的時候紙質發行量還很大,回過頭再做到那個量已經很難了。

媒體融合是一個長期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要一步步的跟上去,從現在開始認真的去做,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媒體融合不斷取得進展,最終能夠為實現中央提出來的建立現代傳播體系的目標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更多第二屆期刊融合發展高峰論壇精彩內容請關注編輯邦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