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是中國古都之首,也是世界十大古都之一。先後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朝代定都於此,號稱“十三朝古都”。然而從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朝代選擇在西安定都,西安的地位一落千丈,從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降為了西北重鎮。為什麼宋元明清都沒有選擇西安作為首都?小編從地緣政治上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西安


西安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別,這是西安能夠長期成為首都的基本因素。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關中平原相對封閉。這裡東有黃河天險、還有潼關、函谷關等易守難攻的要塞;南有秦嶺和大巴山,這裡群峰高聳,峭壁中斷,兩岸依天,嚴若劍戟,有武關、大散關等,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部是黃土高原,西部是蕭關。因此關中可謂四塞之地。一般來說,關中地區不會面臨四面受敵的情況,這裡基本都是“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因此建都關中地區有利於對關東地區形成居高臨下的控制局面。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另一個方面,關中的經濟腹地廣闊。關中平原有渭河、涇河等河流,水源充足,沃野千里。而受到關中控制的四川盆地也是類似的局面。從戰國開始,蜀中和關中的命運就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兩者均為中央王朝的“天府之國”,為糧食、賦稅、兵源提供保障。四川盆地還成為了關中的大後方,一旦關中危急,皇帝則可以入川。在秦漢時期,由於地方的許多豪強被迫遷徙到了關中,關中的經濟實力顯得十分的強大。

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貨殖列傳》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渭河平原


不過,選擇以西安作為首都也其弊端。首先,西安偏離了帝國版圖的中心,難以限制關東地區諸侯和地方勢力。為了彌補這個缺陷,許多王朝都會選擇在“天下之中”的洛陽建立東都,以便控制東方。從西周的周公營建洛邑成周開始,洛陽就開始以王畿的飛地出現在東方。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大運河地圖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面積遠遠小於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面積。當關東地區和南方的經濟得到了開發的時候,西安就遠離了全國的經濟重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煬帝除了營建東都以外,還聯通了大運河,使得洛陽成為了全國的交通中心,方便江南糧食運往關中。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唐初,關中地區就災害頻發,糧食供應不足,因此李世民曾三次“巡守”洛陽,唐高宗這達到七次,武則天更是將洛陽定為神都。因此唐朝的皇帝被戲稱為“逐糧天子”。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洛陽位置


安史之亂後,關中的軍事優勢和經濟優勢消失殆盡。首先,由於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使得關中“獨以一面東制諸侯”的軍事優勢失去了。吐蕃成為了關中最大的威脅,公元763年,吐蕃20萬軍隊殺進了長安,給與了唐朝重大的打擊。而唐朝之後的宋朝,吐蕃、西夏、回鶻依然威脅著關中,因此不可能選擇以長安作為都城了。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唐後期局勢圖


唐朝後期的財政收入和糧食供應基本來源於江南地區。由於地方藩鎮割據,使得西安孤懸於西北,無法制約。同時,運河一線的藩鎮控制著唐朝皇家的糧食供應。從五代開始,國家的政治中心就開始東移,位於南北運河交匯的洛陽和開封成為了新首都的選擇地。北宋定都開封后,西安就徹底被放棄了。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開封


到了元朝,形勢又發生了變化。由於蒙古、東北開始被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北部邊疆地區的軍事地位又重要了起來,因此北京成為了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另外,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南京的地位又空前提高。於是北京取代了過去西安的地位,成為了政治軍事重心;而南京則取代了洛陽或者開封的地位,成為了經濟重心。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清朝版圖


西安的衰落反映了地緣格局變化對政治產生的重要影響。漢唐時代,長安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如今,西安沒有了古代的歷史地位,但是也不失為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成為了中國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去繼承發展。

中國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在唐朝之後走向了衰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