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與驪姬劇照

筆者認為,《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女性的記載,暗藏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仔細觀其行文,就會發現,作者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以夏姬為例,世人在讀《左傳》後,皆言夏姬是“紅顏禍水”。然而,《左傳》對夏姬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藉由其他人物的談話和事件來呈現的,並沒有對她本人進行直接的描寫,這就好像是透過“鏡子的反射”來觀察她一樣。可見,夏姬在《左傳》作者的觀念中,只是一個“以鏡鑑”的模型而已。

那麼,歷史中的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左傳》在關注君臣社稷之餘,又以何種眼光來看待這個女人?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與驪姬劇照

筆者認為,《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女性的記載,暗藏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仔細觀其行文,就會發現,作者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以夏姬為例,世人在讀《左傳》後,皆言夏姬是“紅顏禍水”。然而,《左傳》對夏姬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藉由其他人物的談話和事件來呈現的,並沒有對她本人進行直接的描寫,這就好像是透過“鏡子的反射”來觀察她一樣。可見,夏姬在《左傳》作者的觀念中,只是一個“以鏡鑑”的模型而已。

那麼,歷史中的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左傳》在關注君臣社稷之餘,又以何種眼光來看待這個女人?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以《左傳》中的情節設計、相關人物描寫以及作者塑造夏姬形象的“上下文”作為基點,來分析一下夏姬這個人物,並以此作為前提,來分析一下《左傳》對於“美女”的看法。

“鏡中人”的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先被嫁與陳國司馬夏御叔,之後又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不僅如此,楚莊王、楚國司馬子反、申公巫臣也想把她據為己有。《左傳》中有關夏姬的記載有七處,接下來筆者逐一進行分析:

一、“戲於朝”。

陳國君臣三人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堂之上嬉戲。洩冶諫陳靈公,卻惹來殺身之禍。可見,夏姬的第一次出場,連臉都沒有露,僅僅憑藉著“衵服”(即貼身內衣)就“出道了”,而且還引發瞭如此軒然大波。《左傳》藉著孔子“民之多闢,無自立闢”的說法,嚴厲地控訴了陳國君臣的荒唐無道之舉,並且讚揚了洩冶的忠君愛國之實。

二、“飲酒於夏氏”。

陳靈公與儀行父這君臣二人,滿嘴的“肆無忌憚”和“道德敗壞”。既然如此“無道”,那麼這君臣二人因沉迷女色而導致國破身亡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傳》中雖然沒有直接敘述夏姬就是陳國覆滅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已經隱約地感覺到了作者的想法——“紅顏”必定會禍國殃民。

在這之後,楚國趁亂攻擊陳國,表面上說著“討賊”之詞,但內裡卻包藏著侵奪陳國的野心。此時夏姬“興風作浪”的舞臺,就由陳國轉移到了楚國。自此,夏姬親手拉開了楚國君臣“為美色而搏鬥”之鬧劇的大幕。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與驪姬劇照

筆者認為,《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女性的記載,暗藏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仔細觀其行文,就會發現,作者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以夏姬為例,世人在讀《左傳》後,皆言夏姬是“紅顏禍水”。然而,《左傳》對夏姬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藉由其他人物的談話和事件來呈現的,並沒有對她本人進行直接的描寫,這就好像是透過“鏡子的反射”來觀察她一樣。可見,夏姬在《左傳》作者的觀念中,只是一個“以鏡鑑”的模型而已。

那麼,歷史中的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左傳》在關注君臣社稷之餘,又以何種眼光來看待這個女人?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以《左傳》中的情節設計、相關人物描寫以及作者塑造夏姬形象的“上下文”作為基點,來分析一下夏姬這個人物,並以此作為前提,來分析一下《左傳》對於“美女”的看法。

“鏡中人”的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先被嫁與陳國司馬夏御叔,之後又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不僅如此,楚莊王、楚國司馬子反、申公巫臣也想把她據為己有。《左傳》中有關夏姬的記載有七處,接下來筆者逐一進行分析:

一、“戲於朝”。

陳國君臣三人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堂之上嬉戲。洩冶諫陳靈公,卻惹來殺身之禍。可見,夏姬的第一次出場,連臉都沒有露,僅僅憑藉著“衵服”(即貼身內衣)就“出道了”,而且還引發瞭如此軒然大波。《左傳》藉著孔子“民之多闢,無自立闢”的說法,嚴厲地控訴了陳國君臣的荒唐無道之舉,並且讚揚了洩冶的忠君愛國之實。

二、“飲酒於夏氏”。

陳靈公與儀行父這君臣二人,滿嘴的“肆無忌憚”和“道德敗壞”。既然如此“無道”,那麼這君臣二人因沉迷女色而導致國破身亡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傳》中雖然沒有直接敘述夏姬就是陳國覆滅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已經隱約地感覺到了作者的想法——“紅顏”必定會禍國殃民。

在這之後,楚國趁亂攻擊陳國,表面上說著“討賊”之詞,但內裡卻包藏著侵奪陳國的野心。此時夏姬“興風作浪”的舞臺,就由陳國轉移到了楚國。自此,夏姬親手拉開了楚國君臣“為美色而搏鬥”之鬧劇的大幕。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三、“莊王欲納夏姬……子反欲取之”。

此時,申公巫臣舌燦蓮花,“團滅”了楚國君臣對夏姬的邪念。他先是以“明德慎罰”的理由力諫楚莊王,成功地阻止了其欲娶夏姬的行為;然後以“是不祥人也”的說法,為夏姬披上了“妖魔”的外衣,進而勸退了楚國司馬子反。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左傳》作者想要極力掩飾夏姬之美,但是在此時,作者卻開始糾結了:歷史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得不記載,楚國君臣的話也得記錄下來,而楚國君臣勾心鬥角的源頭——夏姬的“絕色”,看來是再也無法迴避,也掩蓋不下去了。

四、“歸!吾聘女”。

一邊振振有詞、一邊詛咒美色的申公巫臣,真的能視夏姬之“絕色”於無物嗎?當然,不能!申公巫臣也難逃夏姬“絕色”的重重誘惑,而他所說的國家大計,也只不過是為自己能夠順利奪走美女而使的陰謀詭計。申公巫臣為了夏姬背叛楚國出逃後,甚至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安和悔意。《左傳》作者借申叔之口,形容申公巫臣臉上的“桑中之喜”,實乃入木三分。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與驪姬劇照

筆者認為,《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女性的記載,暗藏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仔細觀其行文,就會發現,作者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以夏姬為例,世人在讀《左傳》後,皆言夏姬是“紅顏禍水”。然而,《左傳》對夏姬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藉由其他人物的談話和事件來呈現的,並沒有對她本人進行直接的描寫,這就好像是透過“鏡子的反射”來觀察她一樣。可見,夏姬在《左傳》作者的觀念中,只是一個“以鏡鑑”的模型而已。

那麼,歷史中的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左傳》在關注君臣社稷之餘,又以何種眼光來看待這個女人?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以《左傳》中的情節設計、相關人物描寫以及作者塑造夏姬形象的“上下文”作為基點,來分析一下夏姬這個人物,並以此作為前提,來分析一下《左傳》對於“美女”的看法。

“鏡中人”的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先被嫁與陳國司馬夏御叔,之後又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不僅如此,楚莊王、楚國司馬子反、申公巫臣也想把她據為己有。《左傳》中有關夏姬的記載有七處,接下來筆者逐一進行分析:

一、“戲於朝”。

陳國君臣三人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堂之上嬉戲。洩冶諫陳靈公,卻惹來殺身之禍。可見,夏姬的第一次出場,連臉都沒有露,僅僅憑藉著“衵服”(即貼身內衣)就“出道了”,而且還引發瞭如此軒然大波。《左傳》藉著孔子“民之多闢,無自立闢”的說法,嚴厲地控訴了陳國君臣的荒唐無道之舉,並且讚揚了洩冶的忠君愛國之實。

二、“飲酒於夏氏”。

陳靈公與儀行父這君臣二人,滿嘴的“肆無忌憚”和“道德敗壞”。既然如此“無道”,那麼這君臣二人因沉迷女色而導致國破身亡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傳》中雖然沒有直接敘述夏姬就是陳國覆滅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已經隱約地感覺到了作者的想法——“紅顏”必定會禍國殃民。

在這之後,楚國趁亂攻擊陳國,表面上說著“討賊”之詞,但內裡卻包藏著侵奪陳國的野心。此時夏姬“興風作浪”的舞臺,就由陳國轉移到了楚國。自此,夏姬親手拉開了楚國君臣“為美色而搏鬥”之鬧劇的大幕。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三、“莊王欲納夏姬……子反欲取之”。

此時,申公巫臣舌燦蓮花,“團滅”了楚國君臣對夏姬的邪念。他先是以“明德慎罰”的理由力諫楚莊王,成功地阻止了其欲娶夏姬的行為;然後以“是不祥人也”的說法,為夏姬披上了“妖魔”的外衣,進而勸退了楚國司馬子反。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左傳》作者想要極力掩飾夏姬之美,但是在此時,作者卻開始糾結了:歷史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得不記載,楚國君臣的話也得記錄下來,而楚國君臣勾心鬥角的源頭——夏姬的“絕色”,看來是再也無法迴避,也掩蓋不下去了。

四、“歸!吾聘女”。

一邊振振有詞、一邊詛咒美色的申公巫臣,真的能視夏姬之“絕色”於無物嗎?當然,不能!申公巫臣也難逃夏姬“絕色”的重重誘惑,而他所說的國家大計,也只不過是為自己能夠順利奪走美女而使的陰謀詭計。申公巫臣為了夏姬背叛楚國出逃後,甚至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安和悔意。《左傳》作者借申叔之口,形容申公巫臣臉上的“桑中之喜”,實乃入木三分。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五、“子反殺巫臣之族”。

子反不甘心申公巫臣奪走夏姬,所以就殺害了他的全家,併吞掉了他家族的財產。《左傳》對夏姬進行了強烈譴責,卻沒有批判殺人全家的子反。

由此可見,捲入鬥爭漩渦的夏姬,其實就是個揹負禍國罪名的“替罪羊”。因為,在男權社會裡,“紅顏禍水”不僅是被人批評和鄙視的對象,更是被物化和慾望化的對象,不斥夏姬又能斥誰呢?

六、“巫臣通吳於晉,教吳叛楚”。

申公巫臣與夏姬“雙宿雙飛”後,叛楚歸晉。由此可見,《左傳》不寫夏姬,只寫巫臣,說明作者更願意著重描寫這些垂涎夏姬美色的男人。

我們都知道,夏姬雖未親自幹政弄權,但是她的歸屬問題,卻成了後來戰爭的“導火線”。《左傳》中的夏姬被剝奪了發言權,她的整體形象只能在“他人評價”或“他人行為”中逐步顯現。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與驪姬劇照

筆者認為,《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女性的記載,暗藏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仔細觀其行文,就會發現,作者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以夏姬為例,世人在讀《左傳》後,皆言夏姬是“紅顏禍水”。然而,《左傳》對夏姬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藉由其他人物的談話和事件來呈現的,並沒有對她本人進行直接的描寫,這就好像是透過“鏡子的反射”來觀察她一樣。可見,夏姬在《左傳》作者的觀念中,只是一個“以鏡鑑”的模型而已。

那麼,歷史中的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左傳》在關注君臣社稷之餘,又以何種眼光來看待這個女人?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以《左傳》中的情節設計、相關人物描寫以及作者塑造夏姬形象的“上下文”作為基點,來分析一下夏姬這個人物,並以此作為前提,來分析一下《左傳》對於“美女”的看法。

“鏡中人”的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先被嫁與陳國司馬夏御叔,之後又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不僅如此,楚莊王、楚國司馬子反、申公巫臣也想把她據為己有。《左傳》中有關夏姬的記載有七處,接下來筆者逐一進行分析:

一、“戲於朝”。

陳國君臣三人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堂之上嬉戲。洩冶諫陳靈公,卻惹來殺身之禍。可見,夏姬的第一次出場,連臉都沒有露,僅僅憑藉著“衵服”(即貼身內衣)就“出道了”,而且還引發瞭如此軒然大波。《左傳》藉著孔子“民之多闢,無自立闢”的說法,嚴厲地控訴了陳國君臣的荒唐無道之舉,並且讚揚了洩冶的忠君愛國之實。

二、“飲酒於夏氏”。

陳靈公與儀行父這君臣二人,滿嘴的“肆無忌憚”和“道德敗壞”。既然如此“無道”,那麼這君臣二人因沉迷女色而導致國破身亡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傳》中雖然沒有直接敘述夏姬就是陳國覆滅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已經隱約地感覺到了作者的想法——“紅顏”必定會禍國殃民。

在這之後,楚國趁亂攻擊陳國,表面上說著“討賊”之詞,但內裡卻包藏著侵奪陳國的野心。此時夏姬“興風作浪”的舞臺,就由陳國轉移到了楚國。自此,夏姬親手拉開了楚國君臣“為美色而搏鬥”之鬧劇的大幕。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三、“莊王欲納夏姬……子反欲取之”。

此時,申公巫臣舌燦蓮花,“團滅”了楚國君臣對夏姬的邪念。他先是以“明德慎罰”的理由力諫楚莊王,成功地阻止了其欲娶夏姬的行為;然後以“是不祥人也”的說法,為夏姬披上了“妖魔”的外衣,進而勸退了楚國司馬子反。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左傳》作者想要極力掩飾夏姬之美,但是在此時,作者卻開始糾結了:歷史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得不記載,楚國君臣的話也得記錄下來,而楚國君臣勾心鬥角的源頭——夏姬的“絕色”,看來是再也無法迴避,也掩蓋不下去了。

四、“歸!吾聘女”。

一邊振振有詞、一邊詛咒美色的申公巫臣,真的能視夏姬之“絕色”於無物嗎?當然,不能!申公巫臣也難逃夏姬“絕色”的重重誘惑,而他所說的國家大計,也只不過是為自己能夠順利奪走美女而使的陰謀詭計。申公巫臣為了夏姬背叛楚國出逃後,甚至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安和悔意。《左傳》作者借申叔之口,形容申公巫臣臉上的“桑中之喜”,實乃入木三分。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五、“子反殺巫臣之族”。

子反不甘心申公巫臣奪走夏姬,所以就殺害了他的全家,併吞掉了他家族的財產。《左傳》對夏姬進行了強烈譴責,卻沒有批判殺人全家的子反。

由此可見,捲入鬥爭漩渦的夏姬,其實就是個揹負禍國罪名的“替罪羊”。因為,在男權社會裡,“紅顏禍水”不僅是被人批評和鄙視的對象,更是被物化和慾望化的對象,不斥夏姬又能斥誰呢?

六、“巫臣通吳於晉,教吳叛楚”。

申公巫臣與夏姬“雙宿雙飛”後,叛楚歸晉。由此可見,《左傳》不寫夏姬,只寫巫臣,說明作者更願意著重描寫這些垂涎夏姬美色的男人。

我們都知道,夏姬雖未親自幹政弄權,但是她的歸屬問題,卻成了後來戰爭的“導火線”。《左傳》中的夏姬被剝奪了發言權,她的整體形象只能在“他人評價”或“他人行為”中逐步顯現。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七、“夫有尤物,則必有禍”。

至此《左傳》完成了對夏姬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失去個人自主權和獨立性的夏姬,淪為了男人的附屬物品。她所展現出來的“甚美”,卻成了對“占主導地位”男人的“致命吸引力”,也正因接近美色,才使這些男人招來了禍患。

總的來說,《左傳》把針對夏姬的記敘,安置在了一條十分隱晦的“線”中,也正是這條線,串聯起了人與人、君與臣、國與國之間的零散情節。反觀夏姬,在本應屬於她的歷史記錄中,卻不能“發一言”,這是多麼的可悲啊!

《左傳》這樣的敘述手法,只由作者的主觀價值來引導後人的閱讀思維,其實是有失公允的。那麼,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筆者相信,各人自有論斷。

《左傳》對“美女”的看法

由夏姬的例子可以看出,《左傳》中但凡提到“美”,基本都是一筆帶過的。然而,“美”作為一種藝術形象的符號,本應得到禮讚或歌頌。由此可知,《左傳》所呈現之春秋文化下的“美”,已經脫離了“美”的原始象徵意義,而進入到了道德評判的層面。

《左傳》中提出了“甚美必甚惡”的觀點。而對於夏姬來說,她的“美”也成了詛咒。

筆者認為,《左傳》中一再強調女性是“紅顏禍水”,究其實質,只不過是男性對於自身責任的推卸行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將沉迷美色而誤國的責任強加在女性身上,並且用“妖魔化”的理論來襯托昏君的無能,就可以達到為那些治國無方的庸人開脫罪狀的目的。

"

眾所周知,《左傳》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記敘來“記功司過”,呈現出了較為客觀的史學精神。不僅如此,它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和描寫,也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左傳》不僅刻畫了一系列霸主、謀士、賢者、佞臣的人物形象,還描寫了一系列的女性,為那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春秋時期,增添了許多色彩。這不僅使劇情連貫通順,還烘托了主要的人物——成於女性教導的賢人,浩若繁星;而亡於美人之手的英雄,也是數不勝數。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與驪姬劇照

筆者認為,《左傳》中對春秋時期女性的記載,暗藏了作者的價值取向。仔細觀其行文,就會發現,作者對歷史材料進行了取捨。以夏姬為例,世人在讀《左傳》後,皆言夏姬是“紅顏禍水”。然而,《左傳》對夏姬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藉由其他人物的談話和事件來呈現的,並沒有對她本人進行直接的描寫,這就好像是透過“鏡子的反射”來觀察她一樣。可見,夏姬在《左傳》作者的觀念中,只是一個“以鏡鑑”的模型而已。

那麼,歷史中的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左傳》在關注君臣社稷之餘,又以何種眼光來看待這個女人?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以《左傳》中的情節設計、相關人物描寫以及作者塑造夏姬形象的“上下文”作為基點,來分析一下夏姬這個人物,並以此作為前提,來分析一下《左傳》對於“美女”的看法。

“鏡中人”的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先被嫁與陳國司馬夏御叔,之後又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私通,不僅如此,楚莊王、楚國司馬子反、申公巫臣也想把她據為己有。《左傳》中有關夏姬的記載有七處,接下來筆者逐一進行分析:

一、“戲於朝”。

陳國君臣三人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堂之上嬉戲。洩冶諫陳靈公,卻惹來殺身之禍。可見,夏姬的第一次出場,連臉都沒有露,僅僅憑藉著“衵服”(即貼身內衣)就“出道了”,而且還引發瞭如此軒然大波。《左傳》藉著孔子“民之多闢,無自立闢”的說法,嚴厲地控訴了陳國君臣的荒唐無道之舉,並且讚揚了洩冶的忠君愛國之實。

二、“飲酒於夏氏”。

陳靈公與儀行父這君臣二人,滿嘴的“肆無忌憚”和“道德敗壞”。既然如此“無道”,那麼這君臣二人因沉迷女色而導致國破身亡的結局,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傳》中雖然沒有直接敘述夏姬就是陳國覆滅的“罪魁禍首”,但是我們已經隱約地感覺到了作者的想法——“紅顏”必定會禍國殃民。

在這之後,楚國趁亂攻擊陳國,表面上說著“討賊”之詞,但內裡卻包藏著侵奪陳國的野心。此時夏姬“興風作浪”的舞臺,就由陳國轉移到了楚國。自此,夏姬親手拉開了楚國君臣“為美色而搏鬥”之鬧劇的大幕。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三、“莊王欲納夏姬……子反欲取之”。

此時,申公巫臣舌燦蓮花,“團滅”了楚國君臣對夏姬的邪念。他先是以“明德慎罰”的理由力諫楚莊王,成功地阻止了其欲娶夏姬的行為;然後以“是不祥人也”的說法,為夏姬披上了“妖魔”的外衣,進而勸退了楚國司馬子反。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左傳》作者想要極力掩飾夏姬之美,但是在此時,作者卻開始糾結了:歷史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不得不記載,楚國君臣的話也得記錄下來,而楚國君臣勾心鬥角的源頭——夏姬的“絕色”,看來是再也無法迴避,也掩蓋不下去了。

四、“歸!吾聘女”。

一邊振振有詞、一邊詛咒美色的申公巫臣,真的能視夏姬之“絕色”於無物嗎?當然,不能!申公巫臣也難逃夏姬“絕色”的重重誘惑,而他所說的國家大計,也只不過是為自己能夠順利奪走美女而使的陰謀詭計。申公巫臣為了夏姬背叛楚國出逃後,甚至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安和悔意。《左傳》作者借申叔之口,形容申公巫臣臉上的“桑中之喜”,實乃入木三分。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五、“子反殺巫臣之族”。

子反不甘心申公巫臣奪走夏姬,所以就殺害了他的全家,併吞掉了他家族的財產。《左傳》對夏姬進行了強烈譴責,卻沒有批判殺人全家的子反。

由此可見,捲入鬥爭漩渦的夏姬,其實就是個揹負禍國罪名的“替罪羊”。因為,在男權社會裡,“紅顏禍水”不僅是被人批評和鄙視的對象,更是被物化和慾望化的對象,不斥夏姬又能斥誰呢?

六、“巫臣通吳於晉,教吳叛楚”。

申公巫臣與夏姬“雙宿雙飛”後,叛楚歸晉。由此可見,《左傳》不寫夏姬,只寫巫臣,說明作者更願意著重描寫這些垂涎夏姬美色的男人。

我們都知道,夏姬雖未親自幹政弄權,但是她的歸屬問題,卻成了後來戰爭的“導火線”。《左傳》中的夏姬被剝奪了發言權,她的整體形象只能在“他人評價”或“他人行為”中逐步顯現。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夏姬劇照

​七、“夫有尤物,則必有禍”。

至此《左傳》完成了對夏姬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失去個人自主權和獨立性的夏姬,淪為了男人的附屬物品。她所展現出來的“甚美”,卻成了對“占主導地位”男人的“致命吸引力”,也正因接近美色,才使這些男人招來了禍患。

總的來說,《左傳》把針對夏姬的記敘,安置在了一條十分隱晦的“線”中,也正是這條線,串聯起了人與人、君與臣、國與國之間的零散情節。反觀夏姬,在本應屬於她的歷史記錄中,卻不能“發一言”,這是多麼的可悲啊!

《左傳》這樣的敘述手法,只由作者的主觀價值來引導後人的閱讀思維,其實是有失公允的。那麼,夏姬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美麗女神”?筆者相信,各人自有論斷。

《左傳》對“美女”的看法

由夏姬的例子可以看出,《左傳》中但凡提到“美”,基本都是一筆帶過的。然而,“美”作為一種藝術形象的符號,本應得到禮讚或歌頌。由此可知,《左傳》所呈現之春秋文化下的“美”,已經脫離了“美”的原始象徵意義,而進入到了道德評判的層面。

《左傳》中提出了“甚美必甚惡”的觀點。而對於夏姬來說,她的“美”也成了詛咒。

筆者認為,《左傳》中一再強調女性是“紅顏禍水”,究其實質,只不過是男性對於自身責任的推卸行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將沉迷美色而誤國的責任強加在女性身上,並且用“妖魔化”的理論來襯托昏君的無能,就可以達到為那些治國無方的庸人開脫罪狀的目的。

“紅顏禍水”夏姬:《左傳》裡的“鏡中人”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劇照

像夏姬這樣的“絕代紅顏”們,不僅成了“傾人國亦傾人城”的罪魁禍首,也成了違背“禮法”的反面典型。她們的美色甚至可以用來作為攻破敵國的手段,這與那個遠在希臘、引發“特洛伊之戰”的美女海倫如出一轍。

不僅如此,我們都知道:批判來源於恐懼,恐懼來源於慾望,慾望來源於渴求。那麼,我們來大膽猜測一下:在那個男性占主導地位的春秋時代,《左傳》中對“美”的批判,是否也可以看成——男性壓抑內心渴求之後,在意識層面上的排斥呢?

由此,再將“恐懼”卻又“渴求”的女性,定性為“紅顏禍水”,導致女性在歷史洪流中失去了自我,甘心成為“鏡中人”?

春秋時代自然有時代的侷限性,我們也無法真正瞭解當時人們的思想和理念。但是,不朽的文學作品,卻能散發出永恆的魅力。

《左傳》中對“美”的價值判斷,投射出了一種對於“男權”這種文化現象的解釋,這是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