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吳自良(1917年—2008年),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939年畢業於北洋工學院,1948年獲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博士學位。50年代,從事蘇聯低合金鋼40X代用品的研究,對建立中國低合金鋼系統有示範作用。60年代,領導並完成了鈾同位素分離用“甲種分離膜”的研製任務。1988年轉向研究高溫超導體YBCO中的氧擴散機制,求得了精確的氧擴散率和擴散激活能,在磁控濺射c取向薄膜中,發現膜的增氧速度,端賴於垂直c-軸單晶的位錯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輸運過程。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吳自良是上海市政協第五、六、七屆常務委員,中國金屬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1]

他是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早年經歷

1917年(民國六年)12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他幼年喪父,由母親和兄、姐撫養成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就讀於浦江縣浦陽小學,1929年畢業後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初中學習,1932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洋工學院,先讀礦冶,後轉學航空機械。

1937年(民囯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北洋大學內遷陝西省城固縣,與焦作工學院合併為西北工學院,吳自良隨遷。

1939年(民囯二十八年),吳自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制造廠設計科任設計員。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由於工廠遭日機轟炸後解散,撤退到昆明,他任中央機器廠副工程師。

求學歷程

194

他是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中科院院士 吳自良

3年(民國三十二年),吳自良在大姐的資助下,自費赴美留學,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今卡內基·梅隆大學)冶金系讀研究生,師從物理冶金學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學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留學期間,他悉心鑽研物理冶金學,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完成題為《片狀鋁單晶中滑移機制和內耗的關係》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卡內基理工學院金屬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

1949年,吳自良應聘到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任副研究員,主持“軟鋼中阻尼和疲勞”的研究。1950年春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年底取道香港回國,任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

科研之路

1951年夏,吳自良應聘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今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負責物理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後擔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1954年,領導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研製任務,獲得獎勵。

1956年,完成的蘇聯低合金鋼40X 的代用品的研製,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60年代,上海冶金所與原子能所、復旦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第十研究室聯合攻關,吳自良兼任該室主任,主持研製分離鈾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種分離膜,於1964年試製成功並投入使用。

70年代,提出和指導了大規模合成電路用硅材料品質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

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7年,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99年9月,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週年之際,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8年,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

2008年5月24日19時4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 [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