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玄奘)

【李顯出家、禮儀之爭兩件事情,說明了武則天並非是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前期的宗教傾向並不明確,有些文章當中分析武則天受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武士彠和母親楊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武則天也信奉佛教。但仔細分析,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幾年應該不會對佛門產生親近之感,武則天前期的尊佛行為主要是為了取悅李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中記載,顯慶元年武則天有孕待產時,玄奘為母子祈福,並提出要這個孩子剃度出家,李治表示同意,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武則天表態的記錄。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出生當日,玄奘就上書要這個孩子,李治非常興奮的回書同意,並給李顯起了一個“佛光王”的名字。

玄奘當時是非常的急迫,李顯出生三天又上表去敲定此事。但這時李治改變了主意,沒有明確回覆玄奘,並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十二月五日滿月,敕為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為王剃髮。”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當中,李治改了主意,把送李顯出家變成由七個僧人出家替代,這應該是武則天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出家才讓李治改變了主意。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玄奘)

【李顯出家、禮儀之爭兩件事情,說明了武則天並非是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前期的宗教傾向並不明確,有些文章當中分析武則天受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武士彠和母親楊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武則天也信奉佛教。但仔細分析,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幾年應該不會對佛門產生親近之感,武則天前期的尊佛行為主要是為了取悅李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中記載,顯慶元年武則天有孕待產時,玄奘為母子祈福,並提出要這個孩子剃度出家,李治表示同意,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武則天表態的記錄。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出生當日,玄奘就上書要這個孩子,李治非常興奮的回書同意,並給李顯起了一個“佛光王”的名字。

玄奘當時是非常的急迫,李顯出生三天又上表去敲定此事。但這時李治改變了主意,沒有明確回覆玄奘,並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十二月五日滿月,敕為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為王剃髮。”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當中,李治改了主意,把送李顯出家變成由七個僧人出家替代,這應該是武則天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出家才讓李治改變了主意。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龍朔二年(662年),還有過一次很有名的禮儀之爭,李治下詔《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就是規定佛道出家人要向君王和自己的雙親跪拜。而佛門對此表示出強烈的不滿,想通過各種方式保留不拜俗家人的教規。

當時佛門向李治和文武百官上書,要求取消這道赦令,甚至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也給李治上書,李治無奈退讓,取消了僧人拜君王的規定,只保留了僧人要拜親人,但也是不了了之,並未真正執行。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為什麼沒有人去找對李治影響力極大的皇后武則天?武則天早已經開始參預朝政,之後2年就發生了李治準備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位置,但被武則天殺掉了上官儀而化解。

這個事情唯一的解釋就是,武則天也是這個政策的支持者,或者至少不反對。武則天對佛道兩門都無感,甚至對佛門存在一定的惡感,佛門知道找武則天也是碰釘子,所以索性迂迴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影響武則天改變主意。

這段時間也曾經有過武則天迎奉佛指舍利等事情,雖然武則天表現的很積極,但更多的是作秀的儀式性舉動,如果把這些行為認為是武則天虔誠向佛就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因此,至少到龍朔二年,武則天還沒有與佛門勾結到一起,武則天更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玄奘)

【李顯出家、禮儀之爭兩件事情,說明了武則天並非是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前期的宗教傾向並不明確,有些文章當中分析武則天受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武士彠和母親楊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武則天也信奉佛教。但仔細分析,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幾年應該不會對佛門產生親近之感,武則天前期的尊佛行為主要是為了取悅李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中記載,顯慶元年武則天有孕待產時,玄奘為母子祈福,並提出要這個孩子剃度出家,李治表示同意,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武則天表態的記錄。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出生當日,玄奘就上書要這個孩子,李治非常興奮的回書同意,並給李顯起了一個“佛光王”的名字。

玄奘當時是非常的急迫,李顯出生三天又上表去敲定此事。但這時李治改變了主意,沒有明確回覆玄奘,並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十二月五日滿月,敕為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為王剃髮。”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當中,李治改了主意,把送李顯出家變成由七個僧人出家替代,這應該是武則天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出家才讓李治改變了主意。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龍朔二年(662年),還有過一次很有名的禮儀之爭,李治下詔《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就是規定佛道出家人要向君王和自己的雙親跪拜。而佛門對此表示出強烈的不滿,想通過各種方式保留不拜俗家人的教規。

當時佛門向李治和文武百官上書,要求取消這道赦令,甚至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也給李治上書,李治無奈退讓,取消了僧人拜君王的規定,只保留了僧人要拜親人,但也是不了了之,並未真正執行。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為什麼沒有人去找對李治影響力極大的皇后武則天?武則天早已經開始參預朝政,之後2年就發生了李治準備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位置,但被武則天殺掉了上官儀而化解。

這個事情唯一的解釋就是,武則天也是這個政策的支持者,或者至少不反對。武則天對佛道兩門都無感,甚至對佛門存在一定的惡感,佛門知道找武則天也是碰釘子,所以索性迂迴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影響武則天改變主意。

這段時間也曾經有過武則天迎奉佛指舍利等事情,雖然武則天表現的很積極,但更多的是作秀的儀式性舉動,如果把這些行為認為是武則天虔誠向佛就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因此,至少到龍朔二年,武則天還沒有與佛門勾結到一起,武則天更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武則天更傾向於道門】

武則天當時應該是更傾向於道門,這從武則天頻頻與方士郭行真、朱欽遂、明崇儼等人的交往就能看出來。“有道士硃欽遂為天后所使,馳傳至都,所為橫恣。”李治處置了這個借武則天名義橫行霸道的道士,“天后由是不悅。”(《舊唐書》)

更別說明崇儼了,為了這個奇人,武則天把自己的兒子李賢太子位置都廢掉了。

當然,這也是武則天一貫的用人觀,武則天用人可不分什麼士族庶族,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為她所用,道士好用就用道士,以後和尚好用一樣可以用和尚。

上元元年(674年),是武則天準備趁李治病重實現攝政的一段關鍵時期。這時,除了把自己的稱號提升為與李治“天皇”並列的“天后”之外,還上了十二條建議,其中稍微有些新意的就是第八條“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把《道德經》列為大唐教育體系的必修教材。

老子是李唐認的祖先,但從李治一直尊崇佛教,對老子的尊重只是一個禮儀性的。而武則天此舉意圖非常模糊,或者是藉此取悅李唐宗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藉此打擊李治的正統性,或者武則天要抬高道門地位,或者武則天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玄奘)

【李顯出家、禮儀之爭兩件事情,說明了武則天並非是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前期的宗教傾向並不明確,有些文章當中分析武則天受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武士彠和母親楊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武則天也信奉佛教。但仔細分析,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幾年應該不會對佛門產生親近之感,武則天前期的尊佛行為主要是為了取悅李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中記載,顯慶元年武則天有孕待產時,玄奘為母子祈福,並提出要這個孩子剃度出家,李治表示同意,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武則天表態的記錄。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出生當日,玄奘就上書要這個孩子,李治非常興奮的回書同意,並給李顯起了一個“佛光王”的名字。

玄奘當時是非常的急迫,李顯出生三天又上表去敲定此事。但這時李治改變了主意,沒有明確回覆玄奘,並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十二月五日滿月,敕為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為王剃髮。”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當中,李治改了主意,把送李顯出家變成由七個僧人出家替代,這應該是武則天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出家才讓李治改變了主意。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龍朔二年(662年),還有過一次很有名的禮儀之爭,李治下詔《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就是規定佛道出家人要向君王和自己的雙親跪拜。而佛門對此表示出強烈的不滿,想通過各種方式保留不拜俗家人的教規。

當時佛門向李治和文武百官上書,要求取消這道赦令,甚至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也給李治上書,李治無奈退讓,取消了僧人拜君王的規定,只保留了僧人要拜親人,但也是不了了之,並未真正執行。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為什麼沒有人去找對李治影響力極大的皇后武則天?武則天早已經開始參預朝政,之後2年就發生了李治準備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位置,但被武則天殺掉了上官儀而化解。

這個事情唯一的解釋就是,武則天也是這個政策的支持者,或者至少不反對。武則天對佛道兩門都無感,甚至對佛門存在一定的惡感,佛門知道找武則天也是碰釘子,所以索性迂迴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影響武則天改變主意。

這段時間也曾經有過武則天迎奉佛指舍利等事情,雖然武則天表現的很積極,但更多的是作秀的儀式性舉動,如果把這些行為認為是武則天虔誠向佛就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因此,至少到龍朔二年,武則天還沒有與佛門勾結到一起,武則天更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武則天更傾向於道門】

武則天當時應該是更傾向於道門,這從武則天頻頻與方士郭行真、朱欽遂、明崇儼等人的交往就能看出來。“有道士硃欽遂為天后所使,馳傳至都,所為橫恣。”李治處置了這個借武則天名義橫行霸道的道士,“天后由是不悅。”(《舊唐書》)

更別說明崇儼了,為了這個奇人,武則天把自己的兒子李賢太子位置都廢掉了。

當然,這也是武則天一貫的用人觀,武則天用人可不分什麼士族庶族,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為她所用,道士好用就用道士,以後和尚好用一樣可以用和尚。

上元元年(674年),是武則天準備趁李治病重實現攝政的一段關鍵時期。這時,除了把自己的稱號提升為與李治“天皇”並列的“天后”之外,還上了十二條建議,其中稍微有些新意的就是第八條“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把《道德經》列為大唐教育體系的必修教材。

老子是李唐認的祖先,但從李治一直尊崇佛教,對老子的尊重只是一個禮儀性的。而武則天此舉意圖非常模糊,或者是藉此取悅李唐宗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藉此打擊李治的正統性,或者武則天要抬高道門地位,或者武則天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武則天真正和佛門綁在一起,已經是李治死後】

又過了很多年,李治死去,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掌握著整個大唐。

這時,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提議修建白馬寺,並按李治遺命開始修建洛陽明堂,包括之前按李治意願修建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多佛教大型工程都在這段時間完工。

但是,這時的武則天仍然沒有提高佛門的位置,這時的武則天與李世民很像,只是在控制佛道兩門的平衡。

當薛懷義在佛經當中發現了一部《大雲經》,並從中找到了幾句話:“爾時,眾中有一天女,名日淨光”,“即以女身當王國土”,佛道兩門的平衡就開始被打破了。

在薛懷義這個“高僧”的解釋下,武則天成了淨光天女,也不知道淨光天女和彌勒佛有什麼關係,總之,武則天是神佛下凡。

薛懷義原來只是個市井小人,難以想象薛懷義能在浩如煙海的佛門典籍中仔細研究經文。必定是有人找到之後,利用薛懷義的特殊地位報給了武則天。這人是誰就不用分析了,只有佛門中人有動機和條件。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玄奘)

【李顯出家、禮儀之爭兩件事情,說明了武則天並非是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前期的宗教傾向並不明確,有些文章當中分析武則天受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武士彠和母親楊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武則天也信奉佛教。但仔細分析,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幾年應該不會對佛門產生親近之感,武則天前期的尊佛行為主要是為了取悅李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中記載,顯慶元年武則天有孕待產時,玄奘為母子祈福,並提出要這個孩子剃度出家,李治表示同意,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武則天表態的記錄。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出生當日,玄奘就上書要這個孩子,李治非常興奮的回書同意,並給李顯起了一個“佛光王”的名字。

玄奘當時是非常的急迫,李顯出生三天又上表去敲定此事。但這時李治改變了主意,沒有明確回覆玄奘,並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十二月五日滿月,敕為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為王剃髮。”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當中,李治改了主意,把送李顯出家變成由七個僧人出家替代,這應該是武則天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出家才讓李治改變了主意。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龍朔二年(662年),還有過一次很有名的禮儀之爭,李治下詔《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就是規定佛道出家人要向君王和自己的雙親跪拜。而佛門對此表示出強烈的不滿,想通過各種方式保留不拜俗家人的教規。

當時佛門向李治和文武百官上書,要求取消這道赦令,甚至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也給李治上書,李治無奈退讓,取消了僧人拜君王的規定,只保留了僧人要拜親人,但也是不了了之,並未真正執行。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為什麼沒有人去找對李治影響力極大的皇后武則天?武則天早已經開始參預朝政,之後2年就發生了李治準備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位置,但被武則天殺掉了上官儀而化解。

這個事情唯一的解釋就是,武則天也是這個政策的支持者,或者至少不反對。武則天對佛道兩門都無感,甚至對佛門存在一定的惡感,佛門知道找武則天也是碰釘子,所以索性迂迴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影響武則天改變主意。

這段時間也曾經有過武則天迎奉佛指舍利等事情,雖然武則天表現的很積極,但更多的是作秀的儀式性舉動,如果把這些行為認為是武則天虔誠向佛就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因此,至少到龍朔二年,武則天還沒有與佛門勾結到一起,武則天更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武則天更傾向於道門】

武則天當時應該是更傾向於道門,這從武則天頻頻與方士郭行真、朱欽遂、明崇儼等人的交往就能看出來。“有道士硃欽遂為天后所使,馳傳至都,所為橫恣。”李治處置了這個借武則天名義橫行霸道的道士,“天后由是不悅。”(《舊唐書》)

更別說明崇儼了,為了這個奇人,武則天把自己的兒子李賢太子位置都廢掉了。

當然,這也是武則天一貫的用人觀,武則天用人可不分什麼士族庶族,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為她所用,道士好用就用道士,以後和尚好用一樣可以用和尚。

上元元年(674年),是武則天準備趁李治病重實現攝政的一段關鍵時期。這時,除了把自己的稱號提升為與李治“天皇”並列的“天后”之外,還上了十二條建議,其中稍微有些新意的就是第八條“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把《道德經》列為大唐教育體系的必修教材。

老子是李唐認的祖先,但從李治一直尊崇佛教,對老子的尊重只是一個禮儀性的。而武則天此舉意圖非常模糊,或者是藉此取悅李唐宗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藉此打擊李治的正統性,或者武則天要抬高道門地位,或者武則天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武則天真正和佛門綁在一起,已經是李治死後】

又過了很多年,李治死去,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掌握著整個大唐。

這時,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提議修建白馬寺,並按李治遺命開始修建洛陽明堂,包括之前按李治意願修建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多佛教大型工程都在這段時間完工。

但是,這時的武則天仍然沒有提高佛門的位置,這時的武則天與李世民很像,只是在控制佛道兩門的平衡。

當薛懷義在佛經當中發現了一部《大雲經》,並從中找到了幾句話:“爾時,眾中有一天女,名日淨光”,“即以女身當王國土”,佛道兩門的平衡就開始被打破了。

在薛懷義這個“高僧”的解釋下,武則天成了淨光天女,也不知道淨光天女和彌勒佛有什麼關係,總之,武則天是神佛下凡。

薛懷義原來只是個市井小人,難以想象薛懷義能在浩如煙海的佛門典籍中仔細研究經文。必定是有人找到之後,利用薛懷義的特殊地位報給了武則天。這人是誰就不用分析了,只有佛門中人有動機和條件。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洛陽明堂、天堂)

載初元年(690年),一個僅僅是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傅遊藝組織了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上書稱武氏符瑞,合革姓受命”,武則天當時雖然沒有接受,但立刻給傅遊藝升到了五品的給事中官位,並在幾個月後進了宰相班子。

總是有熱心市民關心國家大事,“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資治通鑑》)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無奈的接受了皇帝和群臣的請求,當年九月改唐為周,唐中宗從皇帝變成了皇嗣,並且賜姓武,李顯變成了武顯。

從這時起,武則天已經表現的非常像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了。

之前,武則天與佛門高僧只有玄奘保持了比較多的聯繫,還是受李治的影響。而在武則天稱帝之後,親自跪迎義淨三藏,禮請神秀禪師,邀請六祖慧能禪師入朝,對華嚴宗法藏法師尊崇有加,並組織人力翻譯了大量的佛門典籍。

"

武則天的一生與佛道兩門都有很多糾纏,最後也是佛門打著武則天是彌勒佛下生的旗號才把她推上了皇位,之後的武則天也是投桃報李,把佛門的地位提高到道門之上。

但武則天的宗教觀到底是什麼?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麼?

【唐高宗李治和玄奘】

自李世民起,扭轉了李淵時期崇道抑佛的強硬政策,宗教政策變得相對溫和,雖然道在佛前,但基本上二者能夠做到平起平坐。

李治與李淵和李世民都不同,李淵是利用道門、抑制佛教,李世民是不偏不倚控制佛道兩門,而李治是信奉佛教。

貞觀十九年玄奘的迴歸中原,佛門影響力大增。當時李治還是太子,就為母親長孫皇后追福,在長安城中修建大慈恩寺和翻經院,並在寺院落成後把玄奘的譯經班子搬到了大慈恩寺。李治繼位之後,繼續大興土木,修建了大雁塔。

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尚未入宮,這些行為都是李治本人的意願,所以李治雖然是老子後裔,但卻又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李治建大慈恩寺)

玄奘是一位大德高僧,其政治天賦同樣不凡。

剛回國的時候,玄奘以翻譯佛經為由拒絕了李世民的徵召,不願意參與李世民開發西域的戰略。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一改以往上表稱呼的“皇帝陛下”,變成“皇帝皇后”並稱。為了佛門興盛,這位高僧的有些行為可以稱得上奮不顧身了。

玄奘如此與皇帝皇后接觸,目的很明確。在宋代高僧編撰的《佛祖統紀》中記錄,顯慶元年(656年)玄奘向李治提出過要求,要廢掉之前李淵制定的道門在佛門之前的規定,並且想要僧尼享有法律方面的特權。

而李治雖然崇信佛法,對佛道排序一事卻沒有明確答應,到死也沒答應。這方面李治還不算太傻,李淵制定的規矩,自己父親李世民沒有修改,他同樣不能修改。

直到武則天稱帝之後才下詔:“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佛門為了爭這個地位,硬是把武則天推到了皇位上。或者說,是雙方各取所需,都得償所願了。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玄奘)

【李顯出家、禮儀之爭兩件事情,說明了武則天並非是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前期的宗教傾向並不明確,有些文章當中分析武則天受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武士彠和母親楊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武則天也信奉佛教。但仔細分析,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幾年應該不會對佛門產生親近之感,武則天前期的尊佛行為主要是為了取悅李治。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中記載,顯慶元年武則天有孕待產時,玄奘為母子祈福,並提出要這個孩子剃度出家,李治表示同意,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武則天表態的記錄。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出生當日,玄奘就上書要這個孩子,李治非常興奮的回書同意,並給李顯起了一個“佛光王”的名字。

玄奘當時是非常的急迫,李顯出生三天又上表去敲定此事。但這時李治改變了主意,沒有明確回覆玄奘,並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十二月五日滿月,敕為佛光王度七人,仍請法師為王剃髮。”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當中,李治改了主意,把送李顯出家變成由七個僧人出家替代,這應該是武則天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出家才讓李治改變了主意。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龍朔二年(662年),還有過一次很有名的禮儀之爭,李治下詔《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就是規定佛道出家人要向君王和自己的雙親跪拜。而佛門對此表示出強烈的不滿,想通過各種方式保留不拜俗家人的教規。

當時佛門向李治和文武百官上書,要求取消這道赦令,甚至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也給李治上書,李治無奈退讓,取消了僧人拜君王的規定,只保留了僧人要拜親人,但也是不了了之,並未真正執行。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為什麼沒有人去找對李治影響力極大的皇后武則天?武則天早已經開始參預朝政,之後2年就發生了李治準備廢掉武則天的皇后位置,但被武則天殺掉了上官儀而化解。

這個事情唯一的解釋就是,武則天也是這個政策的支持者,或者至少不反對。武則天對佛道兩門都無感,甚至對佛門存在一定的惡感,佛門知道找武則天也是碰釘子,所以索性迂迴找到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來影響武則天改變主意。

這段時間也曾經有過武則天迎奉佛指舍利等事情,雖然武則天表現的很積極,但更多的是作秀的儀式性舉動,如果把這些行為認為是武則天虔誠向佛就有些過於簡單化了。

因此,至少到龍朔二年,武則天還沒有與佛門勾結到一起,武則天更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武則天更傾向於道門】

武則天當時應該是更傾向於道門,這從武則天頻頻與方士郭行真、朱欽遂、明崇儼等人的交往就能看出來。“有道士硃欽遂為天后所使,馳傳至都,所為橫恣。”李治處置了這個借武則天名義橫行霸道的道士,“天后由是不悅。”(《舊唐書》)

更別說明崇儼了,為了這個奇人,武則天把自己的兒子李賢太子位置都廢掉了。

當然,這也是武則天一貫的用人觀,武則天用人可不分什麼士族庶族,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為她所用,道士好用就用道士,以後和尚好用一樣可以用和尚。

上元元年(674年),是武則天準備趁李治病重實現攝政的一段關鍵時期。這時,除了把自己的稱號提升為與李治“天皇”並列的“天后”之外,還上了十二條建議,其中稍微有些新意的就是第八條“王公以降皆習老子”,把《道德經》列為大唐教育體系的必修教材。

老子是李唐認的祖先,但從李治一直尊崇佛教,對老子的尊重只是一個禮儀性的。而武則天此舉意圖非常模糊,或者是藉此取悅李唐宗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藉此打擊李治的正統性,或者武則天要抬高道門地位,或者武則天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武則天真正和佛門綁在一起,已經是李治死後】

又過了很多年,李治死去,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掌握著整個大唐。

這時,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提議修建白馬寺,並按李治遺命開始修建洛陽明堂,包括之前按李治意願修建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很多佛教大型工程都在這段時間完工。

但是,這時的武則天仍然沒有提高佛門的位置,這時的武則天與李世民很像,只是在控制佛道兩門的平衡。

當薛懷義在佛經當中發現了一部《大雲經》,並從中找到了幾句話:“爾時,眾中有一天女,名日淨光”,“即以女身當王國土”,佛道兩門的平衡就開始被打破了。

在薛懷義這個“高僧”的解釋下,武則天成了淨光天女,也不知道淨光天女和彌勒佛有什麼關係,總之,武則天是神佛下凡。

薛懷義原來只是個市井小人,難以想象薛懷義能在浩如煙海的佛門典籍中仔細研究經文。必定是有人找到之後,利用薛懷義的特殊地位報給了武則天。這人是誰就不用分析了,只有佛門中人有動機和條件。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洛陽明堂、天堂)

載初元年(690年),一個僅僅是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傅遊藝組織了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上書稱武氏符瑞,合革姓受命”,武則天當時雖然沒有接受,但立刻給傅遊藝升到了五品的給事中官位,並在幾個月後進了宰相班子。

總是有熱心市民關心國家大事,“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資治通鑑》)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無奈的接受了皇帝和群臣的請求,當年九月改唐為周,唐中宗從皇帝變成了皇嗣,並且賜姓武,李顯變成了武顯。

從這時起,武則天已經表現的非常像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了。

之前,武則天與佛門高僧只有玄奘保持了比較多的聯繫,還是受李治的影響。而在武則天稱帝之後,親自跪迎義淨三藏,禮請神秀禪師,邀請六祖慧能禪師入朝,對華嚴宗法藏法師尊崇有加,並組織人力翻譯了大量的佛門典籍。

武則天是佛教徒麼?李治死前、死後,武則天對佛門的態度並不相同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

有人把武則天的這些行為,尤其是以帝王之尊跪拜高僧,當作武則天虔心向佛的證明,這就把武則天想的太簡單了。這些高僧大師或者說佛門對武則天穩固地位有利,別說跪拜了,再付出更多的代價武則天也能捨得。

武則天是一個無神論的實用主義者,她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她只信奉她自己。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統紀》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