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戰史

婺源—婺源戰史

本文部分戰史來自《婺源鄉土志》

作為官方修訂的書,肯定美化官府,醜化起義

官府通常把反抗者稱為“匪、賊、寇”

說他們“竄”,說自己是“剿滅”

這不代表本號和本文作者觀點,特此告之。

比如,官府就特別恨太平軍,事實上

太平軍比元朝和清朝動不動就“屠城”好很多

婺源—婺源戰史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

Reading notes

前言

婺wu源春秋時期屬於吳國,吳國滅亡後屬於越國,越國滅亡後歸屬楚國。秦時縣域東北部屬鄣郡,縣域西南部屬九江郡。漢代屬於丹陽郡。這些時期,蠻荒之地婺源是個山塢角落,都沒有什麼人。

婺源晉代屬於新安郡。南樑朝時新安郡改名新寧郡。隋朝時新寧郡改名歙州。晉代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到東晉十六國,亂,衣冠再南渡。到南北朝,亂,衣冠再南渡。這樣婺源就慢慢有北方移民來了。

這段時期,婺源偏僻,人少,山清水秀,書鄉,茶鄉。我猜朝廷基本都賴得管理,因為沒有什麼稅收,就算來收稅,路遠,要走幾日甚至十幾日,有些地方路都不通,收的稅都不夠路費。煩死人,乾脆賴得管。

在婺源沒有建縣之前,我想婺源人基本是這樣子的: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搭幾間茅草屋,呼吸著森林氣息,喝著泉水,房前種點田,房後種點茶,自給自足,婺源茅屋書聲朗,沒事喝喝茶,讀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糧食多就釀點酒,下水撈撈都是魚,後山野兔自動送上門,農閒時出遠門串親戚,抄天高興了弄兩杯,山多,來回要翻山越嶺,溪多,又要過河過橋,路上說不定有美麗的邂逅,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事怕沒人曉得,就修家譜,建祠堂,留給後人念想……一幅耕讀漁樵的美好生活畫卷,比竹林七賢還悠閒瀟灑。

婺源戰史

01

江湖告急

婺源縣粉墨登場

一切美好的幻滅就在於婺源這個地方人越來越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了,江湖也大,江湖一大,紛爭就多,紛爭一多,就要管理。加強管理,就要設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於是,江湖告急,朝廷在婺源建縣。婺源建縣以後,戰事紛紛登場。

公元736年,即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在歙she州東南部,農民起義軍領袖洪真以休寧縣回玉鄉的雞籠山為根據地,嘯聚山林,勢成燎原,曾一度佔領歙she、衢qu、睦三洲地界,方圓400餘里,震動朝野。朝廷派出重兵,歷經3年終平定。

為了加強這片蠻荒之地的統治,朝廷決定,割出休寧縣的回玉鄉和鄱陽縣的懷金鄉,於開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創建「婺源縣」。婺源縣粉墨登場,將在江湖中越走越遠。

公元765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蘇州起義軍領袖方清攻陷歙州,當時婺源縣屬歙州,還沒有鎮將。第二年,李光弼bi率兵討平。直到公元847年,即唐宣宗大中元年,歙州刺史於德晦才派兵馬使都虞候「汪道安」來婺源鎮守,這是婺源縣第一次有將鎮守。

公元874年,即唐僖xi宗乾符元年,黃巢起義,其他地方跟著起義響應,風起雲湧,天下大亂。當時,汪武鎮守婺源,他先在弦高鎮上游的武口創立軍營。

公元881年,即唐代中和元年,大批農民起義軍攻入歙州,危及婺源。第二年,汪武從武口退守「弦高鎮」,在腰灘「蚺ran城港」設立軍營,率領將士多次打退入侵之敵。他又拿出自己的私人錢物購買民眾土地,建城。這就是如今婺源縣城的雛形,所以婺源縣城那時叫「弦高」,又按地形叫「蚺城」。

公元1120年,即宋徽宗宣和二年10月,睦州清溪縣的方臘發動農民起義,12月,方臘攻陷歙州,守將郭師中頑強抵抗,城陷被殺。朝廷派韓世忠來平叛。公元1121年,韓世忠帶兵在青溪縣幫源洞捉拿住方臘,並押解汴京(今開封)處斬。

於是,公元1121年,即宣和三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轄「一府六縣」。六縣為歙縣、黟yi縣、休寧、績溪、祁門、婺源,一府為徽州府。這就是九州中的「徽州」。

02

元末明初之亂世

婺源江湖風起雲湧

元末明初,元軍,起義軍,朱元璋,三方攪毛,這裡的江湖不好混!婺源戰事頻繁。

公元1276年,元代景炎元年,元兵南下,攻打徽州。招討使李銓quan和知州王積翁獻州投降,府學教授汪友直城陷絕食而死,副統制李世達戰敗逃走了,元軍統帥、萬戶孛bo術魯敬欲對徽州各縣實行屠城,後回心轉意,任命請願人邱龍友為徽州知府,婺源人汪元龍協助治理,汪派弟弟汪元奎kui為婺源知縣。

公元1351年,即元順帝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領導元末農民大起義,紅巾軍攻陷婺源,婺源知州(婺源於元朝1295年由縣升州)張士謙被殺,鄉里推舉「汪同」為首領。

01、汪同率領義勇軍開闢五嶺,擊破紅巾軍的柵寨,恢復婺源全境。

02、沒過多久,紅巾軍再次進攻婺源,汪同敗走。紅巾軍燒了婺源縣學宮和文公廟。

03、公元1353年,紅巾軍攻下徽州府。

04、公元1353年3月,元朝都元帥帖古迭兒帶兵恢復婺源,然後恢復徽州。

05、公元1354年,元軍元帥福童帶兵來到婺源。但是,被紅巾軍攻陷。

06、公元1355年,徽州元軍元帥重金起用汪同擔任婺源知州,汪同率軍在橫搓cha和言坑與紅巾軍激戰,失利。

07、公元1356年,汪同哥哥汪睿帶兵恢復婺源。

08、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大將鄧愈和右翼統軍元帥胡大海來攻打徽州路。元軍元帥福童和阿思武棄城逃走。汪同審時度勢,投靠鄧愈。朱元璋授予汪同“樞密院判官”,回鄉鎮守婺源。

09公元1365年11月,信州(今上饒)起義軍蕭明侵犯婺源。此時,汪同已死,婺源知州、安徽鳳陽人、朱元璋老鄉白謙手下無兵,懷藏官印,出北門投水而死。

03

婺源江湖愈演愈烈

在明朝也沒有閒著

公元1508年,即明武宗正德三年,王浩八以江西萬年縣姚源洞為中心發動農民起義,隊伍迅速擴展到數萬人,屢敗明軍。1513年,王浩八派大將王鸞二、汪澄五從大埇嶺侵入婺源東鄉。後被朝廷平叛。

公元1519年,即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chen濠hao在南昌發動叛亂,波及婺源。新安衛(明朝設都、城、衛、所。衛,小城的意思)指揮使劉輔帶兵來婺源,於叛軍戰於婺源南部的五福鎮,戰敗而死。宸濠之亂只有43天,被贛南巡撫「王守仁」就是那位奇才——王陽明平定。

公元1564年,即明朝嘉靖四十三年,衢州銅山礦民鬧事,突然來到婺源許村,知縣張檟派捕快陳赦、程四、陳實去抓人,俱被殺。

公元1566年,即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浙江開化縣1000多名礦工聚集在雲霧山起義,聲勢浩大,他們翻越芙蓉嶺進入婺源。婺源知縣李志學帶兵迎敵,結果失利,來助戰的新安衛指揮使王應楨翟鳳翔、百戶長何子實、將領趙中元當場戰死。起義軍焚燒北門突入婺源縣城,燒了縣衙,後經德興轉走義烏。婺源知縣李志學因守城乏力,被降職。

婺源—婺源戰史

▲明清婺源縣城圖

公元740年8月8日,唐玄宗設置婺源縣,縣治設在清華鎮。

唐代中和元年,即公元881年,群盜入歙州,犯及婺源縣境。婺源人「汪武」於弦高的rán蚺蛇港旁設立軍營,並私人出巨資,買下百姓的大片田地創建城池,開始拒守弦高鎮。弦高鎮就是後來的婺源縣城雛形。

最初的婺源城竟是私城。婺源縣城從北到東到南到西,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向來憑藉位置險要而不建城。

唐昭宗天覆元年,即公元901年,朝廷正式下令把縣治遷到「弦高鎮」。原來的縣治清化鎮後改名清華鎮。

南唐昇元二年,即938年,「劉津」統領開始建造婺源城牆,城牆長九里十五尺,有“昇門、元門”兩座城門。

元代,城門增加到四座。明代,填塞西湖,擴建城池,城門仍然保留元代的四座。

明代嘉靖年間,為了方便居民出入,增開了四座城門。這樣,婺源就有了八座城門:錦屏門、瑞虹門、環帶門、嘉魚門、寶婺門、絃歌門、璧月門、保安門。

紫陽是明代婺源大儒朱熹的別號,為了紀念朱熹,明以後婺源縣城又稱「紫陽鎮」,雖然解放後被全國一刀切叫“城關鎮”,1984年,婺源縣政府決定複名紫陽鎮

04

滿清混入婺源江湖

馱打鬼註定多災多難

公元1659年,即清朝順治十六年,矢志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從海上進攻金陵(今南京),其部將唐士奇帶兵攻打婺源。婺源清軍守將李芝馳援金陵途中叛變,與唐士奇聯合圍攻婺源。

婺源知縣張宏美率領將士和民眾奮力抵抗,雙方在婺源中雲血戰,結果官軍將領王裕光、王先中、王起粼、王良郡戰死,義軍將領董玉、姚大旗戰死。義軍雖勝,損失也不小,後唐士奇和李芝害怕婺源援軍而撤走。

順治至康熙年間,驍勇善戰的起義軍領袖王跳鬼以婺源西部山區為根據地,鬧騰得很厲害,20多年朝廷沒有辦法。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12月,朝廷派出重兵與王跳鬼起義軍在婺源甲路狹路相逢,結果起義軍兵敗,王跳鬼逃入浮樑。第二年,朝廷剿匪大軍在浮樑三裡都剿滅王跳鬼。

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3月,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兵反清。7月,其部將羅其熊攻下徽州。8月,羅其熊率部數萬人從德興攻入婺源。守將王龍投降,知縣陳六承潛逃。羅其熊攻下婺源,放火燒城。

公元1674年10月,樂平賊寇馬成龍侵犯婺源。婺源段莘、慶源、秋溪等地民眾自發組織民團抗擊。11月1日,馬成龍燒燬詞坑。5日,攻打段莘,生員汪乾戰死官橋。下旬,鎮守江南將軍額楚和輔國將軍巴山帶兵收復婺源,並留下標員馬之俊耿戀祖統領兵團駐守婺源。

康熙十五年,即公元1676年3月,耿精忠所部、閩藩總兵馬顯中從浙江開化縣翻山越嶺進入婺源,在婺源濟溪、大畈、浯村、江灣等地燒燬民房,大肆擄掠,婺源東邊鄉村遭受禍害最為慘烈。援剿遊擊張元品和中平守將王佐帶兵力戰,獲勝,匪散去。

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夏,衢州西安縣農民吳賴頭、劉金彪等與義和團遙相呼應,殺死西安縣令,發動農民起義,消息傳到婺源,婺源民眾摩拳擦掌。婺源知縣李延慶實施全縣戒嚴,安徽巡撫和總兵也派兵進駐婺源彈壓。秋,騷亂平息,軍隊撤防。

光緒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6月,樂平“混天麻子”夏廷宜率領農民3000多人攻下樂平縣衙起義,後撤至樂平與婺源邊境。1907年9月1日,由於叛徒出賣,夏廷宜被清兵洋槍隊伏擊而死,起義失敗。

05

清兵與太平軍在婺源的肉搏

這個江湖太凶險!

清軍與太平軍在婺源你爭我奪30多次,真TM狠!婺源縣城數次易手,NN的,當我們婺源人是空氣?這個江湖太特麼凶險!

咸豐四年,即公元1854年正月23日,盤踞在安慶的太平軍流進攻徽州,攻陷祁門。8月,攻陷樂平桃源渡。1855年正月27日,攻陷黟yi縣。2月6日,攻陷休寧。2月13日,攻陷徽州府和歙縣。

公元1855年2月26日,太平軍進入婺源,攻陷清華鎮。28日,攻陷婺源縣城。從此,清兵與太平軍開始了在婺源長達18年30多次的你爭我奪。

01、浙江金華知府石景芬夏寶慶部從清華,江寧大營提督鄧紹良率周天受部從漁潭,兩軍並進,收復婺源。

02、4月7日,太平軍攻打德興廣信府(今上饒)失利,回兵攻陷婺源縣城。10日,竄到中雲、橫槎cha。17日竄到賦春、甲路。

03、4月19日,浙江都司夏寶慶與太平軍戰於清華,清軍失利,千總王標和把總蔣敘元陣亡,縣民汪傑、郎筠助戰殉難。太平軍後竄到休寧。

04、9月,浙江都司薛舉率兵駐防婺源縣城,兵營設在「婺源試院」。12月,移駐浙江開化白沙關。

05、咸豐六年,即公元1856年3月,太平軍首領、翼王「石達開」從江西出發,分三路進軍,其中有一路攻打婺源。3月6日,太平軍從景德鎮竄到婺源黃砂、許村。7日,竄到中雲。8日,攻陷婺源縣城。

06、婺源縣丞蘇式敬帶領從安徽涇縣、太平招募來的義勇軍,由浙源過廬嶺,攻入婺源。太平軍由汪口、江灣度過五嶺,竄到休寧。浙江遊擊蔣廷選、守備徐勇率嚴州兵來駐防婺源縣城。

07、8月23日,太平軍一路從婺源太白竄到高砂,另一路從德興海口竄入婺源。25日,婺源代理知縣陳兆元和城守營賈仲良協助遊擊蔣廷選抵禦太平軍,雙方在婺源縣城下激戰,清軍失利,守備徐勇和千總胡鴻飛陣亡,太平軍攻陷婺源縣城。太平軍後竄到休寧。

08、8月28日,浙江南河參將「師長鑣biāo」率威武之師來婺源縣城駐防,兵營在婺源試院,後移到橫槎。來婺源駐防的所有官軍中只有「師長鑣」的部隊最有紀律,秋毫無犯,婺源民眾至今懷想。

09、咸豐七年,即公元1857年2月14日,太平軍從景德鎮過澆嶺,竄到婺源汾水。15-16日攻打婺源縣城,師長鑣先初勝,後陣亡,城未破。太平軍轉而劫掠盤山,生員程黎照率團勇抵抗,戰死。18日,太平軍竄到中雲。19日,攻陷婺源縣城。從此,太平軍以縣城為據點,四處出擊。後撤到景德鎮。

10、6月,浙江知府畢大鈺、參將王國政率兵到婺源駐防,他們分別設營於婺源縣城東關陳家山和西關西山。

11、7月2日,太平軍從樂平攻向婺源。6日,攻陷婺源縣城,並分別攻打畢、王的東、西兩營。清軍戰敗,畢大鈺於湯塢陣亡。太平軍焚燒婺源縣衙,連帶燒燬房屋數百家。

12、8月,太平軍攻打清華。清華官軍有洪修政永綏sui團練局王夢麟徽府軍,還有撤退至此的縣丞葉銓和都司王恩榮,面對朝廷重兵,太平軍失利。太平軍大部隊出城,在清華、金竹一帶焚殺。

13、清兵趁太平軍大部隊出動,攻打婺源縣城。饒如此,還是失利,太平軍戰鬥力槓槓的。九品洪宜禮率領的100多名永綏團勇全部戰死。後太平軍退出婺源縣城。官軍入城,婺源恢復。

14、咸豐八年,即公元1858年3月,太平軍從開化竄往德興,經過婺源。遊擊蔣廷選及紫陽總局永安局的團勇阻擊,太平軍繞道殺奔婺源。在甲路,朝廷甲路民團戰敗,戰死100多人。在巖前,鄉紳戴崇鍾率巖前民團抵禦,100多人全部戰死。

15、7月25日,又有兩支太平軍竄到婺源。參將丁文尚、遊擊蔣廷選出城防禦,潰敗。代理知縣吳崧慶請參將丁文尚和遊擊蔣廷選守城,丁、蔣卻把軍隊撤退到清華。8月1日,太平軍從德興海口攻陷婺源。太平軍把婺源城牆加高加厚,築壩攔水成護城河,婺源縣城水深城固。

16咸豐九年,即公元1859年,大批清軍來參加婺源會戰。先是浙江副將文瑞、遊擊夏寶慶兩次攻打婺源縣城,失利。然後清華監生胡顏春率永綏局團勇攻城,100多人全部陣亡。

後來,浙江總兵「李定泰」率領張芾fu、周天受、江長貴、王夢麟、文瑞、夏寶慶、林恩源等將領對婺源縣城發動總攻。李定泰的部隊勇敢殺敵,絕不後退,做出了榜樣。太平軍抵擋不住,燒燬城內房屋逃離。婺源收復。

06

老江湖與愣頭青

在婺源的生死角鬥

曾國藩,外號「曾剃頭」,意思就是殺人如麻。左宗棠,號「湘上農人」不農,林則徐的得意門生。兩個老江湖偏碰到不要命的愣頭青太平軍,他們會在婺源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咸豐十年,即公元1860年6月,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駐軍祁門。曾剃頭一亮相就閃,不見蹤影,真是江湖老手。

01、10月,太平軍從休寧與婺源交界的扶車嶺侵入婺源,永安局團勇在三梧嶺阻擊,打退太平軍。

02、11月1日,另一股太平軍攻下德興後,一鼓作氣接著攻陷婺源縣城。

03、11月3日,兵部郎中、襄辦軍務左宗棠派兵收復婺源。太平軍逃往浙江開化。

04、11月15日,一支從安徽寧國來的太平軍,從休寧竄到婺源大畈。16日,竄到江灣。17日,太平軍攻打駐紮江灣的副將王夢麟、程永年兵營,官軍和民團潰敗,江灣和汪口一片火海。18日,太平軍攻陷婺源縣城。此時,太平軍分別駐紮在汪口、詞坑、鶴溪,現在鶴溪的「兵營林」不知是否是此次太平軍駐軍而得名。

05、11月25日,太平軍退往景德鎮浮樑,婺源恢復。

咸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正月27日,太平軍首領「李世賢」率領大部隊從休寧出發,奔赴江西,過境婺源。太平軍有18支分隊,婺源到處是太平軍,他們很快攻陷婺源縣城。太平軍竄到清華、曉起、虹鍾坦、段莘等處,所到之處,官兵和民團全軍覆滅。

01、2月,爵閣督憲左宗棠督軍進剿婺源太平軍。左宗棠部雖取勝,但是其他清軍慘敗,太平軍不是吃素的。2月12日,駐紮在甲路的官軍受到太平軍圍攻。遊擊陳明南,把總趙玉蓮、曾文清、喻拔元、陳正彪,外委陳石臺均戰死。遊擊王開琳孤立無援,只好退守景德鎮。

02、3月,太平軍從樂平竄入婺源盤山、中雲。19日,太平軍攻陷婺源縣城。代理知縣申協烜xuan被活捉,不甘屈辱,投河而死。23日,太平軍退到浙江開化。

03、5月22日,太平軍從德興來到婺源,攻陷縣城。第二天,退出縣城。24日,退到汪口。28日,退到大畈,再退到休寧。

04、6月2日,幫辦軍務、太常寺卿左宗棠分兵來婺源駐防。8日,左宗棠從景德鎮來到婺源。並派兵去追擊開化的太平軍。

05、12月,左宗棠探知太平軍殘餘勢力準備從浙江侵入婺源,再次親自督兵來婺源防堵。26日,在大埇嶺大敗太平軍,並進擊浙江開化、常山。

公元1862年,即清朝同治元年,自號“湘上農人”的左宗棠升大官了,升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他認為婺源地處江浙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於是,調派精兵來婺源循環駐防。

公元1863年,即清朝同治二年,在浙江失敗的太平軍殘餘勢力重新侵入徽州地區,試圖闖過婺源,圖謀江西。左宗棠命令浙江按察使劉典、贛南道王文瑞帶兵速到婺源增援,大敗太平軍於梅林、巖寺、草市、魚潭等地。

從此,婺源境內沒有了太平軍。愣頭青沒有弄過老江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