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最後的祕境——松陽

婺源 建築 攝影 宏村 前海之聲 2017-06-06

江南最後的祕境——松陽

歡迎你來到這期的世界音樂之旅。

松陽這個地方,在旅行圈裡似乎從來都是少人問津。但是,它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江南最後的祕境”,它那一絕的漢朝木雕藝術被搬進雜誌裡。

它的松陽高腔被譽為戲曲界的活化石,它是中國綠茶集散地,有中國最大的騎行茶園,它上千年的古村落美得如詩如畫……

村落裡,一幢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依山而建,炊煙裊裊升起,陽光灑遍屋頂,村民們辛勤勞作,卻依然笑容滿面。茶園裡,層層疊疊的梯田整齊排布,更有名建築師設計的茶園與茶亭,原始與現代結合,韻味十足。

進入松陽西屏,一條300米的清明古街映入眼簾,泥木樓房連綿逶迤,儼然一幅“清明上河圖”。曾經的老街,是松陽最熱鬧的商貿中心,現在雖滄桑,卻有著獨特的溫暖。隨處可見的裁縫鋪、剃頭店、鐵匠鋪、金銀鋪、炭燭鋪、錫箔鋪、草藥店、修棕床店、制秤的老手藝人,時間彷彿凝固在上世紀。

真的到了松陽,很多東西比別人說的更美,我在旅遊上屬於隨心隨行的那種人,除了一個目的地,其他的可以隨時調整,我也不是那一種攝影家,所以不會為了某個特別的景色而等待多天,當然也不是那種純粹的旅行家,一定要把當地的所有地方全部走遍,概括說,就是一個很懶的人卻愛旅行.

說說松陽縣城的感覺吧。坐擁千年古縣歷史,深知不疾不徐,月亮可以代表我的心。這是一個以手藝人主打的縣城,打鐵的,理髮的,彈棉花的,修秤的,佈滿西屏古鎮的角角落落,匠心蹉跎了歲月,匠人依然自顧自,沒把人生當一回事。此地沒什麼高樓大廈,倒是還有些90年代的建築風貌,比如縣委的大門,凝固著光陰,讓人產生奔襲600裡,恍回20年之感。

一進村,便飄來了一股古典的神祕氣息,讓人陡生迴歸故園的感覺。溪水繞村而過,溪流之上,石板為橋。一位農婦在溪水裡洗衣,恰一隻花雞從石橋上走過,好一派悠閒的田園風景.推開一座老宅的大門,尋找生活著的古村落氣息,拍下了屬於我的那一份安靜、祥和。還有這些精美的雕刻,驕傲地矗立在上方,百年來見證著這個古村落的興衰。不論貧富貴賤,村中家家都矗有門樓,門楣上深刻著代表家訓或家族願望的詞句。

松陽的西屏古街,五金鋪特別多,陽光下,鐵器明晃晃的發硬著。工匠們憑著一技之長,無需迎合什麼。浙江松陽內有好多古村落,一直未開發,保持著原來的面貌,多數是土牆木構造,但也有許多精美的大戶老房留存著,比如黃家大院,非常典型的浙南民居,三進四進的院落,小小的天井把光引入院中,整個大院以木雕見長,牛腿兩面鏤雕,每個雀替雕上不同素材的人物,連窗稜都被雕刻上了梅蘭竹菊,以前的人生活就是講究,慢、精、靜,沒有浮躁之氣。

從黃家大院出來,順路就有一座唐風宋塔-延慶塔,原來是有一寺而建塔,經過千年歲月,寺廟已蕩然無存,但留下了這座已開始傾斜的塔,被譽為中國的比薩斜塔。進入景區時已夕陽西下,園區內三兩遊人,風動塔玲叮叮,只是沒有枯藤老鴉。

浙江真是一個秀麗的地方,碧水青山,在松陽每個村莊幾乎都遁世於有溪水流經的山中,要不是導航帶著我盤旋于山中小道,誰會想到有這些古民居散落於此,帶著二、三百年的生活煙火及老屋特有的黴味靜靜地蟄伏著,等待被欣賞、被發現、被驚歎、被保護、被修繕。

這些民居現還有人居住,只都是些留守的老人,雖都已垂暮年紀,但熱愛生活的心仍沒變,小小天井中生機勃發,花兒開得正豔。照片中的老太見我在拍照,立馬端正坐坐好,抻抻她的衣服,可愛地老太太。

想看人文的,隱世的松陽古村落很多,如果想去大自然中走走,松陽有一個原始森林-箬寮原始森林。

我們想著去森林內徒步的,因此也換了一家在原始森林邊上的民宿住。

一晚好眠,早上被公雞打鳴叫醒,久違了的自然鬧鐘。本想要花個三、四個小時去原始森林中徒步,據說當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時,漂亮極了。谷中人煙稀少,常常走上好長一段路,都看不到一個人。在松陽,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傳統力量之偉大,之親切,之美好,像一個巨大之懷抱擁抱著我。松陽古村落,看盡時光荏苒,散發著幽幽古意,它們是歷史留下的陳跡和腳步,也是中華民族留下的心靈色彩和精神形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出發原點以及歸宿感。

江南最後的祕境——松陽

(二)

田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麼清新,空氣中充滿了自由,閒適的味道,微風拂來,帶著泥土的芳香,將所有的煩惱 一掃而空 。一部電影勾起了一個說走就走的理由對就是最近最博關熱議的我不是潘金蓮。以徽州文化和中國最美山村著稱的婺源和黟縣作為了目的地——婺源,一個富含詩意的名字,地如其名秀麗優低調內斂,每在這片土地上行走一次,越發喜歡這裡的山村田園風情。

黟縣地處皖南的崇山峻嶺之中,山川靈氣四季分明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徽州文化代表之一的宏村越來越成為旅遊的熱門。而我們此次行程更關注這裡的秋色如塔川適合安靜的我從靜謐的畫面裡,看清純淨的自己

徽州的冬色,也適合瘋狂的你,穿過一場行走的風暴,洗去浮躁與傲嬌。

在快進村的路口設置了收費口,石城景區裡面有兩個自然村,分別是程村與戴村,很多村民將住宅改成農家旅館,提供給攝影者住宿。一般前往攝影的人都住在程村住宿,便於早起搶佔有利地形,程村三面都有古楓樹環抱,一面是石灰岩小山坡,早晨的晨霧懸掛在樹半腰,加上村莊中的炊煙,構成了如夢如幻般的仙境,遺憾的是此次行程中,一直是煙雨的天氣,未能如願拍到網上流傳的醉美風光。

攝影靠天氣吃飯的活,行攝之旅總在一次次無限憧憬中開始,又在一次次遺憾中結束。周而復始樂此不疲,其實冬色裡的石城還是很恬靜幽美的,漫山遍野的嫩黃、碧綠、蔥綠、火紅,色採紛呈,無邊的冬韻令人沉迷這斑斕的色採鑲嵌在其中的熱鬧相間的古民居,讓你感應眼前是一個自然的調色板。

其實每次的行攝之旅除了憧憬目的地的無限風光外,在路上不經意間總能發現不一樣的美,如前往石城的這段山路,彷彿夢想中的川藏線色彩斑斕凝固在晨霧中,聚而不散,有如置身於天上人世般的虛幻縹緲中。

菊徑村不愧為中國最圓的村莊典型的山環水繞型,小河成大半圓型,環繞村莊將近化成一個圓,四周群山環繞,一條小河圓圓地環繞整個小村,小溪與公路的連接是一座座小木橋。整個村子一面靠山,很符合中國的八卦“後山前水”設計

當地人也稱“臉盆村”。村莊的建築是典型的徽派建築,小橋、流水、人家四周環山,如果不是公路的修建和旅遊的開發,打破了村莊的寧靜,這裡依然會是一個世外桃源。

冬色裡的菊徑村猶如一幅唯美的畫卷,娟秀的山,清澈的水、與眼前的這片徽派建築群勾勒出了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如果不是馮大導演這部熱議的電影,來過幾次婺源的我,真心不知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一路上心中還在暗自竊喜估計今天之行應該是這個村落電影播映後的第一批莫名而來的訪客,誰之抵達村口橋邊的時候已經有一小眾攝影人在圍著那座橋瘋狂地拍攝著,可以猜想出不遠的將來這裡必將成為下一個石城下一個宏村。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古村落,映入人們眼簾或者讓大導演們駐足取景的可能首先緣於眼前的這座祭酒橋吧,公路看不到看橋的,只有下步行到河邊,才能看到橋的真面目。

據說這座橋成了婺源的代言物在許多婺源的宣傳畫冊、電視節目中它是作為封面推出的,但很多人並不知它隱藏在何處,因為它隱藏在深山中不知名的村落裡

這次看到廬山真面目了。奇怪的是這些古樹全都繞著一座單孔石拱橋而種,當地人取“二十八星宿(秀)拱月”之意,就稱該橋為“秀拱橋”,至於為何又稱祭酒橋,不知道原因。

從溪流與村莊,到石板路與石拱橋再到路亭都是自然的遞進與依存,彷彿是幾筆不經意的簡約的勾勒,察關村的水口文化便顯現了出來,從一水一木一橋一亭中

都可以看出察關村人世代對村莊風水的傳承與保護,久遠行旅的足音曾經的朗誦與吟唱,早已隨風而去,只遺存一牆牆的斑駁與一條條的縫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