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7年,吳貽弓為晚報題詞 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攝

吳貽弓,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市,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一直以來,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顯示了創作才華。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7年,吳貽弓為晚報題詞 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攝

吳貽弓,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市,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一直以來,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顯示了創作才華。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7年,吳貽弓為晚報題詞 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攝

吳貽弓,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市,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一直以來,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顯示了創作才華。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7年,吳貽弓為晚報題詞 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攝

吳貽弓,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市,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一直以來,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顯示了創作才華。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7年,吳貽弓為晚報題詞 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攝

吳貽弓,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市,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一直以來,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顯示了創作才華。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因為吳貽弓導演的電影《城南舊事》而婦孺皆知。誰曾想,今天,我們也要以《送別》為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送別,婦孺皆哀。早上7時32分,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80歲。導演,才是吳貽弓最珍視的身份——他的抬頭還包括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等。他在今年5月,還手書了“上海電影萬歲!”六個大字。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9年5月,吳貽弓題寫的“上海電影萬歲” 資料圖

吳貽弓父親的授業恩師,包括李叔同。這讓吳貽弓本能地在《城南舊事》中選用了《送別》。許多年來,這段循環在幾代人耳邊的旋律總是讓人想起小英子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和蕭索的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這部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等國內外獎項的佳作,是吳貽弓代表作之一,是當時街頭巷尾的熱點議題,在上世紀80年代收穫的票房相當於80萬元。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巴山夜雨》也有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意境。中國美學追求的意境,在吳貽弓的電影作品裡有著充分且現代的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他執導的影片最鮮明的風格。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獲上海國家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吳貽弓還是上海電影節的創辦者之一。1993年10月,首屆電影節舉辦之際,索菲亞·羅蘭、中野良子、張曼玉、張藝謀、鞏俐等世界一流影人匯聚上海。這場由吳貽弓引領的盛會,實現了幾代中國影人的夢想。時至今日,上海國際電影節早就邁入全球A類電影節的行列,是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2017年,吳貽弓為晚報題詞 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攝

吳貽弓,1938年12月出生於重慶市,當時的重慶,因遭遇轟炸而傷痕累累。吳貽弓名字中的“貽”為收藏,“弓”乃兵器,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寄寓著長輩對“刀槍入庫,天下太平”的美好祈願。1948年起,吳貽弓定居上海。

吳貽弓是當代中國有影響、有聲望的電影導演,曾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終身成就獎”、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等榮譽。1960年,吳貽弓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同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大木匠》。1963年,擔任劇情電影《兄妹探寶》的助理導演。1977年,開始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一直以來,他謙虛好學,博採眾長,顯示了創作才華。

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誰曾想,今天我們要以《送別》為吳貽弓送別

圖說:吳貽弓工作及生活照 資料圖

2012年,吳貽弓接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表彰時發表感言:“電影萬歲!”吳貽弓曾說過:“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說,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華總不會輕易忘記,常常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熱人,50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人與人的關係、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總不肯在心裡泯滅。”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朱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