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俠小王子

1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1964年粵語武俠殘片《如來神掌》轟動全港,並在三年時間連續產出了5集系列劇,成為60年代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武俠神作。在香港文壇金庸和梁羽生皆進入了創作成熟期,兩位大師一時瑜亮,在武俠世界中盡情揮灑筆墨,把通俗文學帶至一個全新的高峰;武俠所展現出的文化魅力傳導至整個獅子山,在香港人心中築起了一道俠義之牆。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已擁有羅臻、陶秦、李翰祥和嶽楓四大王牌導演的邵氏電影公司在戰後方興未艾,六叔邵逸夫帶領雄兵強將攻城拔寨、收穫頗豐,60年代中期邵氏已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巨頭。在邵氏類型片中尤以黃梅調電影一騎絕塵,1962年上映的黃梅戲愛情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反響可謂人聲鼎沸、影響空前;加上李翰祥的古裝宮廷戲奢華大氣、考究細緻,更代表了當年華語電影最高製作水準。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電影文化和武俠文化的雙重加持下,一部真正的國語武俠片急欲破土而出。在邵氏公司,武俠與電影的第一次碰撞出自徐增宏導演之手,作為攝影師的他在早年對鏡頭的掌控成熟細膩、在他的鏡下俠客更具一番古典美。徐增宏30歲時有了人生第一份導演合約後,邵氏俠影之路由此展開。

《江湖奇俠》在1965年上映,翻拍自民國30年代轟動一時的經典默片《火燒紅蓮寺》。畫面古典鮮豔、人物正邪分明,頗具民國武俠遺風;而打鬥場景更從黃梅調等戲曲動作演化,雖不夠真實、卻也精細;因電影風格源於邵氏古裝正劇的嫁接,這部武俠片並沒有走出刻板和正統的窠臼。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過於程式化的武俠設定讓徐增宏的名氣並沒有在香江兩岸傳開,比起張徹,徐增宏缺少那份男兒血性陽剛之氣。徐增宏的俠情更如士大夫之大義,男兒儒雅嬌弱,卻不如他鏡下女子來得灑脫自然。在拍攝完《火燒紅蓮寺》三部曲後,徐增宏對武俠名著《倚天屠龍記》、《七俠五義》、《十二金橋鏢》以及《蕭十一郎》皆有所改編,無奈《蕭十一郎》票房不佳、反響甚微。在70年代初,徐增宏跟隨王羽大哥共赴臺灣,開創了另一個武俠天地。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2

60年代邵氏公司的武俠創作熱潮影響了初掌導筒的胡金銓,憑《大地兒女》風光無限的胡導演梅開二度,以《大醉俠》一片冠絕全港、所向披靡,《大醉俠》根據還珠樓主撰寫的京劇劇本《酒丐》改編,電影的成功得益於胡導演多年對美術和電影理論的積累,獨特的文化構成讓《大醉俠》顯得別緻驚豔。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大醉俠》成為邵氏武俠一塊金字招牌,與次年張徹的《獨臂刀》合稱為邵氏武俠的“絕代雙驕”。在《大醉俠》後,胡金銓並未長留於邵逸夫麾下,因臺灣本土電影的擴張、個人的作品的資金需要,胡金銓簽約臺灣聯邦電影公司,成為創建元老;而次年的《龍門客棧》更一飛沖天,登頂年度港臺電影票房冠軍。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作為蔣經國的親信,張徹在文化領域獨具創作才華;無奈受臺灣發展空間所限,60年代投身邵逸夫後,便成為邵氏最倚重的武俠片導演。經歷了《虎俠殲仇》牛刀小試之後,《獨臂刀》開啟了張徹陽剛武俠電影的篇章。《獨臂刀》讓張徹功成名就,成為香港影史首位“百萬大導”,名聲威望亦與當時在臺的胡金銓相交輝映。在張徹的武俠世界中,多見意氣少年、不羈遊俠;他們極重情義、向死而生,在展現了天地正氣之餘,更以死亡來襯托英雄壯志,更見悲壯浪漫。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張徹在邵氏公司共拍攝了近百部作品,為香港武俠電影體系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張徹電影的產量之高、品質之精令其他導演望塵莫及。與此同時,在他的慧眼識珠下,王羽、吳宇森、狄龍、姜大衛、傅聲、李修賢、劉家良皆功成名就,為一代電影名家。期間鏡下每一位演員皆個性盎然、特點鮮明:既有狄龍、陳觀泰穩若泰山的俠之大者,又有姜大衛、傅聲的靈動狡黠;既有井淼、谷峰的陰沉老練,又有羅烈、王龍威的惡霸梟雄。張徹經典代表作《刺馬》被翻拍多次,2007年由陳可辛改編的《投名狀》上映,一舉獲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等8項大獎。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隨著80年代邵氏公司末落,張徹重返臺灣自組長弓電影公司,無奈未見太大起色。隨後張先生北上內地拍攝抗戰片和武俠片,因年齡和身體緣故,電影質量江河日下。90年代初一代大俠張徹閉門息影、不問世事,頤養天年。

3

畢竟在60年代末邵氏俠影風雲變幻、人才輩出,除了胡、張這樣的大宗師外,優秀導演亦不在少數,很多作品更可登堂入室,列入武俠經典殿堂。以專長黃梅調電影出身的導演中,便有嶽楓、羅維、嚴俊以及何夢華四位翹楚。嶽楓在武俠片中汲取了日本武士片及美國西部片的元素,多於片中嵌入符號化元素,在正邪極致的對決下更見戲劇張力。或因仇恨的趨勢,電影主角不見張徹少年心氣,以天地孤影怪異豪俠之人物設定,在狂野廝殺中書寫浩然正氣。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與嶽老爺生涯軌跡接近的何夢華,顯然對武俠片的風格塑造略遜一籌,勝在何夢華角色的培育上甚見功底。比起對正派人物的樹立,對反角和俠女的展現更讓他得心應手。尤其在《玉羅剎》和《飛龍斬》等電影中,角色幾乎是為鄭佩佩和羅烈量身而定,在給二人充分的施展空間之餘,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演員特質。除去武俠片之外,何夢華於黃梅戲電影、風月片、魔幻片、恐怖片等領域皆有建樹;1966年與何藩、嶽華共同打造的魔幻鉅製《西遊記》更成為了當年邵氏的制勝法寶,更代表了當年香港電影最高特效水準。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跟風大王羅維在投身嘉禾之前亦於邵氏公司風生水起。因張徹《獨臂刀》的影響,羅維的武俠片亦受眾廣泛,羅維的作品善於展現奇人奇事和奇景,期中對祕境的探究更受還珠樓主以及臺灣新派武俠作家影響,包括《龍門金劍》和《冰天俠女》等。無奈羅維作品在角色呈現上依舊過於臉譜化,加上電影風格同質化嚴重,於邵氏無晉升空間後,1971年便投身嘉禾,與李小龍的珠聯璧合倒成為一段佳話。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作為李麗華的愛人,嚴俊當年在邵氏公司極具話語權;而在黃梅戲電影中風生水起後,他亦跟風於武俠片中試水。無奈嚴俊導演拍出的四部電影皆反響平平,水土不服之感尤為明顯;而在1971年導演最後一部武俠片《玉面俠》之後,便脫離邵氏,至次年息影、遠居美國。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4

在70年代武俠電影的黃金期,邵氏公司人才源源不斷。除卻以上幾位之外,包括申江、葉榮祖、鮑學禮以及從韓國遠渡而來的大導演鄭昌和,鄭昌和一部驚世之作《天下第一拳》陽剛狠辣、品質上乘,電影版權賣至海外後更引起巨大轟動,深受好萊塢喜愛;主演羅烈也成為李小龍之前最受矚目的香港功夫巨星。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以副導演出身的程剛60年代後在邵氏片場逐漸站穩腳跟,1968執導的第一部武俠片《神刀》讓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劇情之離奇、風格之悲壯遠超同期武俠片;經歷了《豪俠傳》的過渡之後,程剛在70年代幾乎部部佳作。程剛作品風格沉穩大氣、凌厲悲壯,且毫無拖泥帶水之感;在展現了超高的調度水準外,對細節的把控細緻入微。其中1970年的《十二金牌》和1972年的《十四女英豪》更兩度獲得金馬最佳影片,風光一時無倆。在程剛息影后,兒子程小東子承父業,在動作指導風格上自成一派,開創了一番新天地。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隨著古龍文學的大熱,作品的電影化改編亦提上了日程;在經歷了徐增宏的《蕭十一郎》失敗嘗試後,五年後的《流星蝴蝶劍》卻一鳴驚人。《流星蝴蝶劍》神形具備,深得原著精髓;而以粵語文藝片見長的楚原導演在對古龍電影的駕馭上恰如其分:電影中既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又有云譎波詭的殺機;既有迷霧重重的懸疑,又有武功超群的豪俠。楚原在70年代後期化身為古龍專業戶,與狄龍和倪匡間更產生極好的化學反應,於邵氏中期共產出了18部古龍武俠片,且部部精品、未見偏頗之作,稱之為作為古龍於熒幕最好的詮釋者都不為過。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80年代後隨著古龍熱潮的褪去,楚原的武俠片更見魔幻和神鬼元素。根據《倚天屠龍記》衍生出的《魔殿屠龍》則把武俠元素與天神傳說相融合,包括《日劫》《妖魂》等片更脫離原有武俠之範疇,神魔大戰、星宿下凡亦不再話下。在邵氏停產後,楚原亦著力培養新人,而與周星馳之間的合作更成為一段佳話。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在楚原的影響下,懸疑驚悚武俠也被邵氏公司反覆改編,其中華山導演自成一派。華山導演師承於楚原但劍走偏鋒,比楚原更犀利和極端。在兩部怪誕武俠“驚魂六記”《水晶人》和《血鸚鵡》中,尤其展現了對神祕場景的調度才華,而電影故事之離奇、設定之古怪亦於此前邵氏作品中前所未見。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5

相對楚原的原著文學改編分支,由張徹和張家班蛻變而出的劉家班同樣扛起了邵氏中後期武俠片的大旗。劉家班由邵氏武指劉家良領隊,劉師傅根正苗紅,為南拳四代正宗傳人;在加入邵氏公司後,在電影武術設計上盡心盡力,且大幅度革新了電影的打鬥場面。而在自己親執導筒、組建團隊後,更毫不保留展現了在武術設計上的超凡才華。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在劉家良執導的《少林三十六房》、《十八般兵器》和《武館》等電影中,南拳的觀賞性和實用性得到了高度統一;電影中每一打鬥場面皆賞心悅目,讓人大呼過癮。脫離邵氏後的劉家良與成龍聯手拍攝了《醉拳2》。《醉拳2》風靡海內外,被好萊塢列位年度十大賣座電影,此片葉成為成龍演繹生涯中最具代表意義的作品之一。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另一位金牌武指唐佳早年拜於袁小田門下,為張家班最核心成員之一;在張徹老師遠走臺灣組建“長弓”後,唐佳才得以自立門戶。無奈當時武俠大勢已去,導致其個人影響力卻遠不如劉師傅般風生水起,在邵氏末期80年代拍完《少林傳人》、《三闖少林》和《洪拳大師》三部電影后便隱退於江湖,深藏功與名。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在邵氏後期,羅馬、徐蝦、魯俊谷和孫仲等導演的上位,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人才斷層的空白,期間誕生出瞭如《錦衣衛》、《天蠶變》等品質尚可的武俠片。無奈當時邵氏公司發展已呈明顯頹勢,在新浪潮的衝擊下傳統武俠的受眾日漸稀疏,觀眾的流失導致了武俠類型量質齊跌的惡性循環。即便邵氏著力培養新人,無奈他們皆無法支撐大局、逆轉乾坤。香港文化發展日新月異,80年代中期邵氏武俠的江河日下,多位導演亦不再堅守固有領域,紛紛尋求發展、另謀高就。1985年,邵氏公司宣佈停產。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經歷了六七十年代轟轟烈烈的文化輸出,邵氏公司與香港經濟一同起飛,卻早於香港經濟隕落。邵氏影人更以史詩般的氣魄構建起香港武俠電影體系,讓武俠電影成為婦孺皆知、享譽海內外的電影瑰寶。每個喜愛老港影的朋友,無不驚歎於熒幕內的英雄氣魄、著迷於光影中的俠骨柔情。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在耗盡了所有能量後,這座為香港影迷服務近30年的龐大電影帝國終在1985年油盡燈枯、壽終正寢。邵氏公司在各類新電影浪潮的衝擊下,緩慢前行、怠於變革,即便後期積極調整市場策略,無奈終抵不住時間的沙漏,以至在80年代後期被新武俠文化徹底取代。

邵氏武俠導演群英傳

在一批又一批的武俠電影人跟隨時代從邵氏離去後,他們於武俠電影史上所鐫刻的俠影精神,卻值得每一個影迷去尊崇和致敬。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關注國內最具魔力的武俠電影公眾號武俠小王子(KongFu Prince),我陪各位一起聊武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