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龍創造的武林高手,一般沒什麼招數都只有一招而已?

武俠 古龍 金庸 公孫大娘 歷史大學堂 2017-05-08

序:

柳鬆大喝道:“請教!”招式突然一變,左爪在先,右爪在後,雙爪平持當胸,身形立刻遊走。但他雙腿半曲半伸,雙爪如封如攻,矯健靈活之態,竟較仙鶴更勝一籌。但無論他身形如何變化,白袍人只是卓立中央,絲毫不動,非但長劍未曾出鞘,眼簾竟也垂下,宛如老僧入定一般。

“青鶴”柳鬆身形遊走十圈,心裡已不知有多少次想要出手,但見了白袍人神情,這一招竟是不敢擊出!

月色漸黯,映得白袍人身形更是悽清恐怖。雖在秋冬之交,柳鬆額角之上竟已佈滿汗珠,旁觀之弟子更是瞧得目瞪口呆,一顆顆心幾乎躍出腔來。忽然間,只聽柳鬆一聲長嘯,亮如鶴唳長空,掌中一雙鶴爪化為兩道烏光,盤旋靈動,一招七式,分抓白袍人肩頭、腕肘、前胸、後背九處大穴,正是鶴爪十七抓中攻勢最最凌厲的一招“雲鶴搏龍”。

飛鶴弟子素知這一招戰無不勝,勢不可當,方待喝采,哪知就在這剎那之間,突有一道青光騰霄而起,兩人身形一合即分,“青鶴”柳鬆凌空一個轉身,遠退七尺,筆直落了下去,雙足似已插入土中。白袍人仍是直立不動,神色不變,只是背後六尺長劍已然出鞘,劍尖斜指柳鬆,卻有一滴滴鮮血自劍尖緩緩滴落,四五滴鮮血落在地上。“青鶴”柳鬆身子突然仰天跌倒,幽悽夜色中,但見他雙睛怒凸,一道血口自眉心劃過鼻尖、仁中、嘴脣、咽喉,直下胸膛,不偏不倚,恰在中央,人肉幾達一寸,眼見便是神仙也難救得活他!

飛鶴弟子眼見掌門人在對方一劍之下便已喪生,而數十雙眼睛竟無一人看出別人一劍是如何出手的,駭極之下竟忘了驚呼,也不知動彈。過了半晌,只見那白袍人劍尖緩緩垂下,劍上已無一滴鮮血,六尺劍身似是一泓秋水。

——古龍.《浣花洗劍錄》

為什麼古龍創造的武林高手,一般沒什麼招數都只有一招而已?

(圖)1978年張國榮版本《浣花洗劍錄》

中國武俠小說,到金庸古龍也就寫盡了。

金庸早期寫的戰鬥場面,繁複而詳盡,每個招式、每個動作,都有詳細描述,這種繼承於傳統武俠小說的寫法,更接近於中國人對於“武術”的理解。

這種觀念裡面,武術最重要的是“技巧”,而技巧最重要的是變化。

例如洪七公教黃蓉武功,寫到黃蓉出招,活潑靈動,千變萬化,每一招都不用老,招式出到一半就變了,讓人無法捉摸。

例如金輪法王空手抓小龍女的綢帶,輕輕一抓,後面就暗藏了幾種變化,一個招式隨時可以變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招式。

到了《笑傲江湖》,更是把這種對招式的強調發揮到了極致。

令狐沖在思過崖山洞裡面發現了五嶽劍派失傳的劍法,武功平平的嶽靈珊,僅僅靠學了這些招式就可以打敗比自己功底深厚得多的前輩高手。

不管男女老幼,不需要力量,不需要鑽研,不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僅僅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速成。“技巧”到這裡已經被誇張到變形的程度。

為什麼古龍創造的武林高手,一般沒什麼招數都只有一招而已?

(圖)1990年許冠傑版本《笑傲江湖》劇照

所有這些,都只能存在於小說的世界,讀者讀起來確實爽,但在現實中,如果真有人這樣打架:一拳打出,還沒到位,方向就變了,打到另一個方向去了;打到一半,拳又變成了掌,左掌變成了右掌;等你去接他的掌,結果卻接不到,因為他是虛招,更厲害的殺招在後面……想象那畫面,不忍直視!

這就真成了“舞術”,成了一個人原地跳舞。

後期的金庸逐漸拋棄了這種小孩過家家似的打鬥方式,開始把中國哲學融入到了武俠中,把新派武俠帶入了新境界。

黃藥師身不移、手不動,僅僅略微後讓一點點,就把郭靖的手臂卸得脫臼。這裡,哲學已經壓倒武力,在戰鬥中佔了上風。

轉折點發生在楊過學劍這一段——獨孤求敗的五把劍:利劍、軟劍、重劍、木劍,以至於無劍,分別代表了武功的五個級別,更是代表人生的五個階段,代表一個男人逐漸成熟的過程。

金庸第一次把對於人生的領悟寫進了武學之中,這是武俠小說的重大進步。

“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到了《倚天屠龍記》,金庸的武學已經不再是以戰鬥為主要目標,而是借武俠之名寫一種人生哲學,一種處事態度。

這種態度,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

細細體會,“九陽真經”的這幾段話所體現出來的處事態度,其實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國人的做事方式中,甚至在中國的對外政策中都有體現。這是中國式智慧,這是中國的國家性格。

傳統的儒家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傳承。

這個階段的金庸武俠,已經升級成了對於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探討,離最初的武俠已經越來越遠以至於完全不沾邊了。

為什麼古龍創造的武林高手,一般沒什麼招數都只有一招而已?

(圖)2001年佘詩曼版本《倚天屠龍記》劇照

也許真正的“武”字還得去古龍那邊找。

在新派武俠小說作家中,古龍寫的戰鬥場景算是很接近於現實的。

古龍也有一個探索過程。

早期的古龍也承襲了傳統武俠的寫法,打鬥場面以描寫招式為主,一招一式都是傳統的打法,所謂高手,無非是內力多麼強大,輕功多麼高明。特別是依然強調武功祕籍的重要性,一個人的武功高低,主要是由他練的祕籍決定的。當然男主角因為有光環的存在,總能找到最牛叉的祕籍來練,要麼就是能得到高人傳授。

到了後期,古龍的武俠開始迴歸現實。

首先是天賦被擺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位置。古龍後期寫的男主角,基本都沒有學藝的過程,學的什麼武功不重要、用什麼招式也不重要,人最重要。人本身是強大的,武功就強。

王大小姐和徐三爺對決,丁喜只看了一遍,就衝進兩人中間,奪過徐三爺的金槍,用金槍打敗了王大小姐的霸王槍,然後又奪過王大小姐的霸王槍,用霸王槍打敗了徐三爺的金槍。

多麼高深的武功都比不上天賦來得重要。

關於丁喜的天賦,原著裡面有解釋,他“反應快”,反應快,動作快,打架就能贏,就這麼簡單,不需要多廢話。

這時的古龍,已經把傳統武俠的那些花架子都拋棄了,強的就是強的,人牛逼打起架來就牛逼,其他都是白說。

實際戰鬥中,決定戰鬥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古龍給的答案是——“快”。

“沒有人能形容那一劍的速度”,這樣的描寫方式在古龍筆下比比皆是。西門吹雪、葉孤城,他們的劍招都沒有什麼技巧可言,唯一的訣竅就是快。

具體到戰鬥場面上,真正的高手沒有任何花招,就是一劍刺過去,快!準!狠!一招致命。

公孫大娘跟陸小鳳比武,公孫大娘又是綵帶又是仙衣,迎風招展,綢帶飄飄,還配上詩詞“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畫面美極了。陸小鳳二話不說,從房頂上倒衝而下,一招“天外飛仙”,對準公孫大娘直刺過去,頓時破了她的劍舞。公孫大娘不得不承認:“這一劍之威,實在已勝過了我”。

沒有變化,沒有花樣,沒有三十六招法七十二掌法,只有一招,只要夠快,一劍刺過去,刺中就行。這就是古龍的邏輯,乾淨利落,看起來很是爽快。

為什麼古龍創造的武林高手,一般沒什麼招數都只有一招而已?

(圖)1999年蘇有朋版本《絕代雙驕》劇照

實際戰鬥中,力量是另一個重要的制勝因素。

石觀音的招式變化莫測,高明到極點,可她還是怕水母陰姬,因為水母陰姬力量太強。楚留香對戰水母陰姬,一上來就招架不住,也是因為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力量。

古龍的這種設定,實在是跟現實的戰鬥差不多了。

古龍一個更加現實的設定是,肯定刻苦的練習和實戰經驗的重要性。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再厲害的高手也是需要不間斷的刻苦練習的。李尋歡隨時隨地拿著一截木頭在手上雕刻,就是為了鍛鍊手上的穩定性和精確性,這是“小李飛刀,例無虛發”的基礎所在。沒有這種無時無刻不在的基本功的鍛鍊,一打起架來,什麼高手都是紙老虎。

當李尋歡聽到天機老人的孫女說,天機老人已經很久沒有跟人戰鬥過之時,馬上知道“壞了,事情要遭”,結果武功天下第一的天機老人果然死在上官金虹手上。

古龍你也忒實誠了。

為什麼古龍創造的武林高手,一般沒什麼招數都只有一招而已?

(圖)1999年蘇有朋版本《絕代雙驕》劇照

當然,雙拳難敵四手,再強的高手也比不上人多厲害,移花宮主武功天下無雙,當她面對小魚兒他們一大群人的威脅之時,也只能乖乖投降,溜之大吉。真打起來,人多欺負人少,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這就是古龍。

沒有中國式哲學、沒有傳統儒家文化、沒有什麼思考人生,就是單純的戰鬥,比快、比強、比狠,打贏了就算數。

也許這才更接近“武”的本質吧。

開頭那一段戰鬥場面,就好比金庸筆下的劍客跟古龍的劍客在當面對決,一方招式飄逸,變化無方,另一方廢話少說,上來就是一劍,砍到就算數。

雙方其實代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的兩個方向。

由於是古龍寫出來的,當然後者輕鬆獲勝。

說到底,我們該支持哪一方呢?管他那麼多,小說好看就行了。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 文:無忌公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