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入粵兩大宗派之一:廣州岑能詠春落戶恩寧路迴歸西關

武術 詠春拳 葉問 王隱林 金羊網 2017-05-24
詠春入粵兩大宗派之一:廣州岑能詠春落戶恩寧路迴歸西關

■3月5日,在永慶坊舉辦的活動“非遺保護從青少年做起”上,六名詠春學徒以廣州詠春獨有的“十二散式”揭開了序幕。

詠春入粵兩大宗派之一:廣州岑能詠春落戶恩寧路迴歸西關詠春入粵兩大宗派之一:廣州岑能詠春落戶恩寧路迴歸西關

■岑能的弟子遍佈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他與葉問同宗同輩,有廣州詠春之父之稱,其傳人在永慶坊創辦傳承基地

■策劃統籌:何姍 採寫:新快報記者 莫冠婷 何姍

當你走進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那些與你擦身而過的人裡,也許就有一位深藏不露的詠春高手。

岑兆偉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廣州詠春主要流派“岑能詠春”傳承者、岑能的兒子。如果不是他最近在永慶坊開了“廣州岑能詠春拳傳承基地”,詠春拳術在廣州一脈的起源也許不會顯山露水。

作為廣州市第一個微改造的歷史文化街區,歷經十年拆遷、爛尾的恩寧路永慶片區,經一年修繕改造,去年9月被打造為“創客小鎮”。

永慶坊內綠樹成蔭的中庭花園裡,一個房子門前掛著“廣州詠春薈”的牌匾,院子裡擺放著木人樁,過道牆上貼著武術電影海報,穿過過道就來到永慶一巷13號李小龍祖居……一下子把往來此地的人們拉進了一個“武林江湖”。

與《葉問》電影和李小龍引發的佛山詠春熱相比,廣州詠春這顆滄海遺珠雖為武林津津樂道,但一直鮮為外人知。“廣州岑能詠春拳傳承基地”高調入駐恩寧路老街,不但一嘗岑兆偉“在西關推廣廣州詠春功夫文化”的心願,同時,賦予改造後的恩寧路老街文化內涵,讓其不是徒有復古的空殼,正如岑兆偉所寄望:“我係西關仔,11歲就在這裡練武,依家初心不改,情感迴歸是最重要的,也是一種文化的迴歸……”

多場詠春交流,武林泰斗詠春少年雲集

“廣州岑能詠春拳傳承基地”落戶永慶坊後,颳起了一陣強勁的武術旋風。

1月19日,多位嶺南武術界的泰斗、專家和廣州詠春元老級族群濟濟一堂,一場“武林大會”——廣州詠春與廣州武術非遺發展座談會——在恩寧路永慶坊上演。

“講起西關情結,我都好深。”在龍津東路出生的廣東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原主任董德強娓娓道來:“西關本身是武術文化、民俗基礎相當之厚。廣州市是廣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作為文化大市,目前非遺保護項目遠遠不夠多。西關是發展廣州武術文化一個好好的基地。我們要打造好西關武術文化品牌,擦亮廣州文化名片。”

大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論道詠春文化與西關淵源。最後,數名青年詠春學徒的壓軸表演架勢十足。

岑能(1926-2002)是廣州詠春拳宗師,師承佛山詠春名師張保、阮奇山。岑兆偉介紹,岑能與葉問都是詠春宗師樑博濤入粵傳授詠春拳的兩大宗派傳人。

1946年,岑能到廣州闖蕩謀生,先在大德路開設醫武館20載,其後30年在西關多寶路多寶街24號之一授拳行醫。其弟子遍佈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岑能實際上和葉問同輩,但和葉問這一支無交接。不能說誰才是正宗,就好似一個阿爺生了兩個仔……”

出於弘揚廣州詠春功夫和西關老街文化的初心,岑兆偉與廣州萬科、廣東善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袂舉辦了這次活動。

3月5日,在永慶坊舉辦的另一場大型活動“非遺保護從青少年做起”上,六名詠春學徒以廣州詠春獨有的“十二散式”揭開了序幕。

隨後,黃埔深井小學及小洲村的十幾位學生集體亮相,扎馬步、出拳,有板有眼地打起了小念頭、沉橋、標指,勁氣含蓄凌厲,姿勢內斂威猛。

功夫表演過後,岑兆偉與一位教授壓軸登場,向公眾講授《文化詠春與生命科學》。

紮根西關,開訓練場,進校園

岑兆偉這些年一直在思考:“怎樣長期推廣廣州詠春?”

岑能1989年在省市武術界領導關懷下,創立的《廣州市武術協會詠春拳會》,目的是傳承推廣優秀的詠春拳技藝,團結廣大詠春愛好者及友人。將近三十年後的今天,岑兆偉及其兄弟岑迪斯依然在不懈為此而努力著。

“這裡會變成一個訓練場,但唔系叫武館。我們會做推廣活動,在這裡傳播詠春文化。”

“推廣武術文化,傳播好重要。現在倡導武術進校園,有的從三年級就開始教。我們去小學教,一報名就有80人。開班目的是讓人防身自衛,強大體魄和自信心。”

他補充說:“詠春除了技擊角度,還有文化哲理。比如拳理中要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喻意要練就強大的自身知覺,要做到操控能力超能量,必然要有舍已隨人的客體正能容量,以靜制動,後發先至的制敵意識格局。另外,還可以鍛鍊兒童左右手的平衡能力,岑能詠春的特點呢,是左右手,陰陽平衡能力好強。有西關“快手能,鐵臂能”的稱號,實質就是左手快如閃電,超乎常人,遇強出奇制勝的能力體現。他可以右手吃飯,另一隻手執筆、拿刀,出神入化。通過鍛鍊,這對兒童智力,大腦潛能開發很有幫助啊。”

上月,荔灣區委書記危偉漢到永慶坊視察詠春傳承基地後,寄望:“活化李小龍祖居的本土詠春文化,如開班培訓、辦講座、特色展覽……”

■身世源流

岑能與葉問, 都是詠春宗師樑博濤的傳人

岑兆偉介紹,詠春名師岑能與葉問,都是詠春宗師樑博濤的傳人,兩人輩分相同。

據《廣州市志》,詠春拳相傳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師所創。後傳至福建嚴詠春及其夫樑博濤。取名為詠春拳,後他們到廣東南雄、高要設館授徒。

據“廣州詠春薈”資料:“從嚴詠春、樑博濤、陸錦、高佬忠、馮少青到阮奇山、張保、岑能支系繁衍路線大體為廣州一佛山一廣州一國內外。另一支則從嚴詠春、樑博濤、黃華寶樑二娣、梁贊到陳華順、葉問支系繁衍路線則為廣州—佛山—中國香港—海外。”

《詠春拳術》提到,除了佛山是詠春拳流傳較廣的地區,廣州是僅次於佛山流傳詠春拳最廣的地區。

岑兆偉說:“在廣州詠春界,從1946年岑能到廣州,直到2002年他離世前,岑能詠春都是強勢,有始於馮少青,盛於岑能之說。”

“和其他拳種相比,詠春一向屬於小眾。多數在富家子弟族群中傳播,有稱為貴族拳。講究一對一閉門教授,法度深嚴,知覺道訓,簡單實用,易學難精。自我防身為主,不主張舞臺比武、開武館那種。先賢祖訓雲:”詠春不可不傳,不可亂傳”。‘相逢不是忠良輩,他有千金也不傳。若得詠春真妙法,縱然廢石變金磚。’”

廣州詠春與西關

半個世紀前,“廣州詠春之父”在此招徒授拳30載

恩寧路永慶坊北面河湧邊,多寶街24號之一

從恩寧路永慶坊跨過粵劇博物館北面的河湧,走入多寶街,綠樹掩映下的西關老街如今靜謐安詳,承平日久;但在半個世紀前,比武、挑戰、學拳此起彼伏。

這段快意江湖的歷史隱藏在多寶街,廣州詠春宗師岑能自1966年起在多寶街24號之一授拳行醫,引來全國各地學武人士慕名前來追逐“武林”夢。

雁過留痕,詠春與西關的歷史並不如煙。不久前,“岑能詠春”傳承者、岑能的兒子岑兆偉重回故地覓歷史:

“1966年,我3歲,一家七口從大德路搬到這裡二樓住,我開始練武都是從這裡開始,我們的情結在這裡……”

1966-1996年:白天行醫,晚上教功夫

色彩斑斕的滿洲窗、考究的鐵藝窗花、趟櫳門、雕花欄杆……無一不訴說著多寶街24號之一這座西關老屋的雅緻。

據租用老屋近11年的租戶介紹,老宅建於1935年,2000年代發還給業主,此前是公房。去年11月被列入廣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

岑兆偉走上二樓,他11歲時在二樓大廳學拳的情景又重現眼前:

“每到週六日,客廳就站滿了人。我爸坐在客廳這邊,看著徒弟逐個打拳畀佢睇。徒弟有來自廣州,還有江門、清遠,一傳十、十傳百。有些不是他的徒弟,也會跑過來睇。”

“粵劇名伶郎筠玉、靚少佳的武術也是跟我爸學。郎筠玉就住在對面昌華街。”

岑能1925年出生於祕魯,3歲從祕魯回到家鄉佛山。師承佛山詠春名師張保、阮奇山。1946年,20歲的岑能從佛山來到夢寐以求的省城廣州闖蕩,住在大德路新金巷16號,在打鐵行、五金行廠家做特約醫師。後在大德路216號開醫館和教人練武謀生。1956年公私合營後,到西關寶華、昌華醫院任正骨科醫師。經常門庭若市,由於醫術高明,遠近聞名,後期更被譽為西關正骨十大名醫。

在岑兆偉眼中,“岑能比較低調、內斂,重情守義,以德服人,但同時又不善於參加社會活動。他是醫者,匡扶濟世。白天他在醫院上班,晚上教功夫。”

詠春入粵兩大宗派之一:廣州岑能詠春落戶恩寧路迴歸西關

■廣州詠春主要流派“岑能詠春”傳承者、岑能的兒子岑兆偉。

解放後:把中斷的詠春重新帶入廣州

站在老屋前回眸歷史,在岑兆偉看來,父親岑能是把廣州詠春發揚光大當仁不讓的人物:

“我爸來了廣州之後,確實打造了另外一個詠春形象。他得到廣州武術界的廣泛認同,大家都好敬佩他。我不是吹噓。”

“他號稱‘廣州詠春之父’。特別是解放後,詠春拳在廣州似乎是斷了,他把詠春重新帶入、系統教授詠春。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他是相對公開傳播。”

“到了六七十年代,雖然關門閉戶傳授詠春,但傳播沒有停止一刻的腳步。廣州真正潛心教詠春的人只有他,我爸是正脈。廣州詠春最強盛是六七十年代。學的人最多,影響力最大,口碑最廣。有‘鐵臂岑能’‘閃電手’之稱,出手快、內勁超能,殺傷力強”

“改革開放後,詠春仍然很盛行。特別是《葉問》電影帶來市場效應。”

從1984年開始直到2002年離世前,岑能開始專注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1989年,岑能還成立“廣州市武術協會詠春拳會”。“成立國內大型詠春武術團隊,他是第一人,這個協會過千人,目的是為了傳承、傳播詠春拳。”

反思:傳統是傳統,要包裝推廣

最近,岑兆偉忙著挖掘整理廣州詠春的歷史發展:“……跆拳道那些外來文化為什麼變成時尚?它們包裝得好,有舞臺效應……作為詠春人,我們應該反思。傳統是傳統,先發掘它的根,再傳播推廣……要有種文化的儀式感。亦要有時代所催生新的更快的節奏。”

■城市記憶

西關武術文化源遠流長,清末至民國:

蔡李佛、黃飛鴻、精武會、夏漢雄、王隱林、洪家拳西關開武館

明代以來,廣東絲綢業突飛猛進,珠三角生產的粗絲運到省城西關深加工,西關的絲行老闆和絲織工人有數萬之眾,形成了著名的機房區。絲綢貴如黃金,而當時治安不靖,機房人被迫練武自衛。

清初,朝廷不許民間習武,但祕密社團如洪門會、天地會等亦廣傳武術。乾隆年間,廣東已有人到海外傳授武術。

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勝利,激起民間練武熱潮。廣東南拳五大門派(洪、劉、蔡、李、莫)及白眉、龍形、蔡李佛等門派在廣州城鄉廣泛傳播。

道光年間,蔡李佛會廣州分會在龍津路徐家祠創辦。

1870-1890年代,黃飛鴻主要在廣州西關活動,開設武館。設在寶芝林十三行仁安街。

1919年,廣東精武體育會成立,主張體育救國、振興中華,開展武術活動。精武會的影響直至海外。1919年4月—1938年10月,會址初在槳欄路寧波會館,後遷往太平路嘉南堂,再遷往荔枝灣,最後遷至豐寧路(現人民中路)。

1924年,夏漢雄體育會創立,初以“粵勝體育會”命名,會址在六二三路及皮欄橋5-7號。

晚清廣東武壇“十虎”之一王隱林,民國時期在黃沙兼善大街開設武館。

廣東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原主任董德強曾住在龍津東路紫來裡,他談到:“西關的武術文化、民俗基礎相當之厚,1920年代、1930年代,西關武館有蔡李佛館、洪家拳館……光是我師公,在西關文昌路、帶河路一帶,鴻勝館就有四五家。”

參考資料:《廣州市志》、《廣東武術史》、《晚清民國時期的廣東武術》、《詠春拳術》。《孫中山協助解決了1895年廣州警民衝突?》等

■弟子回憶

解放前後,“廣州無人教詠春,只有他教。”

●彭秋(90歲,岑能第一代徒弟,1946年拜師)

我一開始都唔識詠春噶。當時我是睇報紙,《星報》專門刊登小說《佛山贊先生》,梁贊,好過癮。

我點認識岑能?我同學在大德路開打鐵鋪,他話:“我隔壁有個岑能師傅教詠春。”

我第一次見岑能,是同學帶我去他的拳館。我當時十八九歲。我第一次拜訪,就準備學拳。他同意啦,第二日就拜師。學費一個月10元,當時一個月工資80元。我學了三幾年,每個月都交學費。

解放前後,廣州無人教詠春,只有他教。到我出來闖蕩江湖,在廣州都碰唔到其他家的詠春。

收徒弟:“觀察人品七八個月,他好揀擇噶”

●林毅成(83歲,1969年拜師)

1969年我一心從香港上來廣州,專門為了拜師。

我最開始是跟岑能的徒弟學。後來岑能教我幾招,我回去練了半年,他認為功夫可以了。但還要觀察我人品,觀察了七八個月。他好揀擇噶。

1969年底,我在西門口祥珍酒樓吃飯拜師。我問祥珍酒樓夥計拿了一封利是,斟一杯茶。我話:“阿公,你飲咗杯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他接了我杯茶。之後,他就好錫我。我每次回來,就去多寶街他家學拳,還住在他家。

當時學詠春,在樓上教,要關窗,不公開。我學的那段時間,是禁止玩詠春。

師傅本身有三德:品德、武德、醫德;他教的人要有兩德:品德、武德。他幫窮苦人家看病,“我無咩錢。”“得,等你出糧後再畀。”你話有幾個醫生會咁?

“有名望的人都想找岑能教”

●葉沛林(69歲,1972年拜師)

岑能當時好有名,其他拳種的師傅都佩服他。像小少佳,那些有名望的人,都想找岑能去教。都系要有一定經濟能力才能學。我是有條件才跟到岑能學詠春。師傅唔輕易收人。師傅唔收學費,但要給一封大利市。我一直跟師傅學到他終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