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藩之亂”是康熙年間,一次威脅清朝統治的叛亂,以吳三桂三位割據藩王為首的起兵抗清活動,從康熙十二年到熙二十年,歷時八年,對清朝的統治造成極大影響。三藩之亂的主要人物是平西王吳三桂,當初他打開山海關放清入關,被清朝廷封為平西王割據一方。康熙時議論削藩,因為威脅自己的統治,因而吳三桂起兵反清。

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這場動亂中,康熙帝最擔心的不是吳三桂,而是另一個反叛將領——王輔臣。

“蛇鼠兩端” ——王輔臣

王輔臣明朝末年天下大亂,他隨姐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來王輔臣又投靠明朝總兵姜瓖,與姜瓖一同降清。王輔臣很能打仗,姜瓖降清之後因為不滿清朝賞賜不公,而再次割據反清。清朝多次派兵鎮壓都因王輔臣飲恨,後來多爾袞兩次親征,也輸給了王輔臣,王輔臣因此名傳天下。

吳三桂起兵反清,為何會兵敗走向滅亡?

王輔臣劇照

清廷統一全國是註定結局,所以王輔臣再處降清。多爾袞在世時不受重用,充入辛者庫為奴。多爾袞去世之後,王輔臣受順治帝重用後又經洪承疇舉薦為總兵。吳三桂謀反之心早有,因此想盡辦法拉攏各方武將。王輔臣有才能又有兵權,自然在他拉攏之列。為此他將王輔臣調到自己麾下,視子侄對待。

王輔臣受吳三桂之提攜,也對吳三桂抱有感恩之心。最後卻因為受到吳三桂子吳應麒侮辱,背離吳三桂。吳三桂起兵之時,王輔臣最開始拒絕他的拉攏,甚至還將吳三桂寫給他的密信給了康熙帝,因此受康熙帝重用。後世形容王輔臣,多有“首鼠兩端”一祠。因為王輔臣沒有忠誠之心,一切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前面他才出賣吳三桂,後腳卻因為與康熙重用的大將莫洛發生衝突,又投靠了吳三桂

吳三桂起兵反清,為何會兵敗走向滅亡?

康熙帝

為何又說康熙帝相比於擔心吳三桂,更擔心王輔臣呢?因為王輔臣掌控陝西之地,能夠對北京造成直接威脅。早在吳三桂起兵開始之前,康熙帝就已經料到了這麼一天。所以吳三桂的反叛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情,為此他也做了一些的應對。而王輔臣不一樣,他的突然反叛是康熙帝沒想到的。在吳三桂反叛之後,王輔臣也背棄朝廷,接受了吳三桂的招安。康熙帝對此措手不及,偏偏他還割據平涼,威脅北京。

如果王輔臣站在自己這一邊,那麼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將,是吳三桂北上的重大阻力。但一旦他反叛了,只要中間被吳三桂打通連成一線,叛軍即可直接北上攻打紫禁城,國家危矣。看過《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朝廷上有一個人:文韜武略,剛正毅勇,聰明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謀士,勸降甘陝提督王輔臣,為平三藩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被貶到盛京,但他創作了當時最全,最詳細的清朝地圖,使康熙非常高興。最終死在盛京。這個人,就是周培公。在這其中王輔臣又表現出了自己首鼠兩端的一面。朝廷多次對王輔臣進行招安,並表示只要歸順,朝廷不會追究。然後王輔臣還真就歸順了,不過他最後卻自殺死了。

吳三桂起兵反清,為何會兵敗走向滅亡?

吳三桂劇照

想想那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

吳三桂緣何敗北?

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吳三桂起兵反清,為何會兵敗走向滅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那時藩鎮各自為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再加上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最重要的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為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吳三桂起兵反清,為何會兵敗走向滅亡?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湖南戰場突出部的短促突擊,來看他失敗的原因。三藩之亂從一藩(吳三桂)到三藩(耿精忠、尚之信)、兩將軍(孫延齡、王輔臣)、一國主(鄭經),這是極盛。但鄭經和耿精忠翻臉,迅速造成東南戰場逆轉。而吳三桂組織的兩個大迂迴戰略,北方迂迴,鄖襄迂迴相繼失敗。雖然吳軍還守著漢中。但源源不斷的陝西部隊到達漢中戰場。這時候的戰線如圖所示,發現湖南就是一個突出部,面臨滿洲六到七個軍團的圍攻。

駐守荊州的順承郡王勒爾錦集團,嶽州安遠靖寇大將軍多羅貝勒尚善集團,長沙城下的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嶽樂集團,吉安城下的簡親王喇布集團。將軍穆佔正在率精銳趕來。1677年2月,傅弘烈、尚之信接洽反正,吳三桂的側翼受到嚴重威脅。這時候,康熙很樂觀,認為“四方漸定”,一般情況下覺得吳三桂要完。

在三月份,吳三桂將大本營從長江沿線退往衡州,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吳三桂起兵反清,為何會兵敗走向滅亡?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別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的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持。沒有支持,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六,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