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最近查看了母校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張立軍院長的採訪和報道,張院長對汽車技術發展,自動駕駛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覺得很有啟發,這裡總結一些乾貨與大家分享。

如何看待汽車技術的變化

汽車技術目前面臨四個主要轉型:

1. 能源與動力的轉型

對於能源,來源會更加多樣化,同時能源也會更加低碳化,終端汽車使用會更加清潔,出現電、氫氣等新的能源體系,與傳統汽油柴油等共存而非替代。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對於汽車動力,出現了氫燃料電池,純電動,混合動力等多樣的動力形式。對於“究竟誰是主導”這樣的技術路線之爭,不應該陷入非此即彼的誤區。它們各有優勢,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以及基礎設施的情況,實現不同模式的並存。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當前汽油柴油等存量大,在2050年前,還能佔到50%的比例,依然是主流。電能,雖然終端乾淨,沒有重量,但在其存儲很有挑戰,充電時間長,帶電越高安全風險越高,應綜合分析比較。

2. 信息和智能的轉型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自動駕駛,更多關注於傳感器和軟件(核心算法)的開發和應用。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3. 材料與結構的轉型

無論怎麼變化,汽車始終建立在底層物質基礎上,輕量化,汽車造型,空氣動力學依然是發展的方向。

但重點會有所不同,比如汽車造型會從車外轉移到車內,汽車方向盤等操縱機構和控制界面會減少,輕量化車身會轉變為柔性車身,可根據個人需求發光,變色,變形等,底盤的控制系統也會大大簡化。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4. 人機交互和人機界面的轉型

汽車屬性從自然屬性會更多轉移到社會屬性,融入到整個交通系統。

同時,汽車本質上圍繞著人,會有更多的人機交互,而人角色也從駕駛員更多轉變為乘員,用戶以及其需求變得更加多元。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通過語音交互,眼神肢體等識別,汽車需要“察言觀色,善解人意”,更加地“懂我”。

如何看待自動駕駛,場景非常重要

人開車(L0)也應該叫智能駕駛,因為是人類智能,而自動駕駛的工作是減弱人類智能的作用,把主要責任轉移到機器上去。

從自然人駕駛(L0),到人機共駕(L1-L4),再到無人駕駛(L5),隨著駕駛等級的提高,人與車的關係,車與環境的關係都會發生改變,由單向變為雙向,由被動變為主動。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目前L1和L2已經開始普及,但L3以上還需要很長時間,因為汽車行駛的場景特別複雜,複雜性體現在兩點:

一是環境和場景的不確定性,比如天氣,特殊事件,不同的交通要素(動物等)。

目前對於環境和場景的感知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主感知,即在車內和車外增加各種各樣的傳感器(雷達,攝像機等),去感知車內和車外環境的變化;

另外一種是網聯感知,即駕駛過程中,利用通信手段(5G/北斗導航等),與各種交通參與要素進行信息互聯(車與車,車與行人,車與設施等)。

目前更多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復合感知。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二是獲取信息的不完備性,深度學習沒辦法解決100%的問題。

即使正確率達到了99.9%,全球目前汽車保有量15億,平均每輛車每年跑兩萬公里,谷歌自動駕駛測試雖然跑完了1000萬英里,但這個數據不值一提,這麼大的保有量,乘以失效的0.1%,還會有上百萬輛車有問題。

高等級自動駕駛是一個長期過程,但反過來說,如果場景能做到信息確定和信息完備,那麼自動駕駛就沒有問題,比如既定路線的公交等等,所以場景很重要。

智能座艙,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對於智能座艙,具體而言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座椅,未來座椅能夠根據乘客的姿態變化自動調節;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二是自動調節車內的環境,包括溫度、溼度、氣味等。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三是針對於聲音,現在汽車在行進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噪音,未來可能就會打造安靜、舒適的聲音環境。

最後,技術的發展,始終離不開人才。擁有好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水平的較寬的知識面,在關鍵點上扎得特別深或者站得特別高,整體提升,重點突出,成為有特點的人才。

汽車技術多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如何發展,同濟張立軍這樣解讀

本文為“汽車人蔘考”原創,如需轉載,請務必提前聯繫我們,獲得授權。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轉發此文,關注“汽車人蔘考”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