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率武卒勁旅佔據河西之地,後被迫離魏去楚,致使滅秦壯志落空

三家分晉後,魏國是戰國初期強大的國家,曾重用吳起屢敗秦國並佔有全部河西之地,大有獨霸天下之勢,然而,吳起離魏去楚後,秦國亦開始崛起,經過長達36年的戰爭,秦國奪回了河西之地,並以“一河一關”為天然屏障,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戰爭。

吳起率武卒勁旅佔據河西之地,後被迫離魏去楚,致使滅秦壯志落空

吳起從魯國到魏國後,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使這位軍事天才得以發揮獨特的作用。吳起在魏國從擴大兵源和提高戰士軍事素養抓起,推行徵兵制,並通過強化高強度高難度的軍事訓練,打造出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武卒。這些武卒能夠“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戟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成為當時最強的武裝力量。吳起還根據不同敵國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戰略戰術。對於秦國,他認為,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針對這一特點,吳起提出,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

那時魏國同秦國相比有較大的軍事優勢。從公元前413年(秦簡公二年)起,秦國就受到魏國攻擊。這一年,魏大舉進攻秦國,一直打到鄭(陝西華縣)。次年,魏國軍隊又佔領秦的繁龐(陝西韓城東南)。公元前409年,(秦簡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簡公七年),魏將吳起率兵攻取秦國的臨晉(陝西澄城南)、洛陰(陝西大荔西)、郃陽(陝西郃陽東南)等城。魏國取得河西數城後,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原來,秦和魏本以黃河為界,在河西,魏國只有黃河邊.的少樑(陝西韓城西少樑村)一城。但魏國取得上述一系列勝利後,河西之地全部歸魏佔有。魏設河西郡並築城,派吳起守河西,成為插入秦國領土內的一把利劍。據記載,吳起“守河西,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均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在這種情況下,秦只能退守洛水,沿河修築防禦工事,建重泉城(今陝西蒲城)固守,與魏軍對峙。

秦國對於魏國佔據河西,始終視為心腹之患,但由於魏國軍事力量強大,秦亦無可奈何。吳起曾使用各種辦法激勵魏國民眾為國殺敵立功。他告訴魏武侯:要達到“發號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必須“舉有功而盡饗之,無功而勵之”。魏武侯按照吳起的辦法,就在廟廷上舉行隆重的宴會,有大功的士大夫坐在前席,享用頭等的美味和餐具;次一等的居中間,食具和饌餚稍次;無功者坐後行,待遇又次。同時又使這些士大夫的父母、妻子立於門外,以其功勞大小給予賞賜。這樣一來,使人人以殺敵立功為榮。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國出兵進攻魏國的陰晉,魏國戰士主動進行抵抗:“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於是,吳起專門挑選原來未曾立國戰功的戰士五萬人前去迎擊秦軍。這些戰士受到刺激和鼓舞,爭先恐後,奮勇殺敵。結果僅以五萬之眾“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秦國的進攻以失敗而告終。

有人評論這段歷史說:可惜,魏軍攻取了河西之地,使原來強大的秦國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卻沒能乘勝追擊,奪取秦國的糧食基地渭河平原,為秦國的再度崛起留下了轉圜餘地。魏國實力強大,如果能趁秦國還相對較弱之時,削秦滅韓,使其國土東西連成一體,霸業可期。

吳起率武卒勁旅佔據河西之地,後被迫離魏去楚,致使滅秦壯志落空

其實,吳起守河西已經在做滅秦的準備,只是由於魏武王聽信讒言,使得吳起滅秦的壯志落空。

據《呂氏春秋》記載,吳起治理河西之外,王錯向魏武侯誣陷他,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停下車子休息,眼望西河,眼淚簌簌下落。他的僕人對他說:“我私下觀察您的志向,捨棄天下就像捨棄鞋子一樣。如今離開西河卻哭泣,這是為何呀?”吳起擦乾眼淚答道:“你不知道啊!君王如果真的瞭解我,將我的才能全部發揮出來,必定可以滅掉秦國,憑藉西河可以成就王業。如今君王聽信讒言,不瞭解我,西河不久就要成為秦國的了,魏國從此要削弱了。”吳起果然離開魏國去了楚國,西河全部歸入秦國。魏國一天天削弱,秦國一天天強大。這就是吳起事先預見此種情況而哭泣的原因啊!

為收復河西地區,秦國耗時近36年,歷經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

秦獻公即位後,秦國開始爭奪河西之地。公元前366年,魏國在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築城,為秦所敗。秦國在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南)擊敗來援的魏、韓聯軍。公元前364年,秦獻公親率主力攻入魏河東腹心地區,在石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殲滅魏軍6萬,獲得大勝。魏國慘敗,諸侯震動,周顯王亦祝賀"獻公稱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省翼城縣南)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在少樑(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佔領龐城(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

在秦、趙、韓三國的夾擊下,前365年,魏惠王被迫從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同時修築河西長城(南起今陝西省華陰縣,經大荔西、澄城東、合陽北,在韓城南與黃河西岸相接),對秦採取守勢。秦軍一度圍攻陝城(今河南省陝縣),企圖切斷河東與魏新都大梁間的聯繫,但未成功。

吳起率武卒勁旅佔據河西之地,後被迫離魏去楚,致使滅秦壯志落空

秦獻公死後,其子秦孝公繼位。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築了河南長城(南由今河南省密縣北境,經鄭州東、原陽南,向西與黃河南岸相接)。公元前354年,當魏軍分別在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南)與趙、齊作戰時,秦軍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殲守軍7千人,並攻佔少樑。同時派公孫壯伐韓,深入韓地,佔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公元前352年,秦乘魏軍在桂陵大戰大敗於齊軍之機,由龐城東渡黃河,包圍了魏故都安邑,魏守軍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軍進圍固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東進,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繫。

公元前350年,魏國陸續與齊、趙兩國講和後,遂集中兵力反攻固陽。秦孝公用商鞅以退為進之策,與魏惠王在彤(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將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歸還魏國。為便於爾後東進中原,將國都又遷至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公元前341年,魏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全殲,秦乘機於次年進攻河西,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卯。公元前339年,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繼位,殺商鞅,重用魏人公孫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孫衍(犀首)為大良造,率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省甘泉縣南),經過兩年激戰,魏軍大敗,死傷達8萬之餘,主將龍賈被俘。魏國被迫於次年將河西地區的剩餘部分全部歸還給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

吳起率武卒勁旅佔據河西之地,後被迫離魏去楚,致使滅秦壯志落空

秦國收復河西地區之後並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兩路出兵,北路以河西為基地,渡河攻魏河東,佔據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南路以陰晉(今陝西省華陰縣東)為基地,沿黃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佔曲沃(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直抵魏崤山長城。次年,秦軍繼續攻河東,又佔蒲陽。魏求和,將上郡15縣全部獻秦,黃河以西全為秦有。秦亦將曲沃及焦歸還魏國,不久又攻佔陝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