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稱讚吳佩孚,他的兒子卻不服氣

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二百二十五):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民國十三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曾經如日中天的直係軍閥功敗垂成,此後南軍來勢洶洶,東山再起的吳佩孚折戟沉沙,不可一世的“東南王”孫傳芳丟盔棄甲,為了北洋一脈的共同命運,張作霖和吳佩孚決定重修和好,不過彼此又都抹不開面子,張作霖曾經也瞧不上自己親家“保定王”曹錕麾下的這位小師長。但是畢竟是戰爭發動者,而且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贏家,張作霖遂先拿出低姿態,他派兒子“張少帥”攜帶貴重禮品以及俘獲的三千名直係軍閥士卒和三百條槍械,去給吳佩孚賠禮,請求其諒解。張作霖何嘗不知道,經此一戰直係軍閥損失慘重,奉軍實際俘虜直軍三萬多人,繳獲五萬多條槍械,他兒子攜帶的這點見面禮,不過只是一種姿態。

張作霖稱讚吳佩孚,他的兒子卻不服氣

北洋軍閥群像

其後,吳佩孚也不計前嫌,畢竟這位戎馬倥傯的“一代儒將”,深諳時局在於南方而非北方。在少帥以及張宗昌等人的斡旋下,吳、張兩人重修舊好,當然這還源於吳佩孚個人的品質,經過打交道,張作霖對吳佩孚稱讚有加。吳佩孚戰敗南下求援,向部下詢問被囚禁的“老帥”曹錕的情況, 得知 “不論哪一方面監視,都要聽張作霖的話”後,立刻給張作霖發了一封電報,稱 “這次戰爭所有一切,均由我吳佩孚一人主持,絕不與曹仲老相干。你早晨把仲老釋出,我晚上就親赴轅門,請君處置”。張作霖對吳佩孚的電報深為讚賞,向其左右說:“人家‘曹仲珊’用的人是這樣義氣,真是忠心於他的,吳子玉真是好樣的!”

張作霖稱讚吳佩孚,他的兒子卻不服氣

吳佩孚

但是,張作霖的兒子對此卻不服氣,談及眾多和他交過戰的對手,他說“我的對手吳佩孚,我最不佩服他,他那真是西蜀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論資歷和地位,吳佩孚和奉系軍閥“老帥”張作霖不相上下,兩人也曾攜手結盟以及義結金蘭。作為子侄輩的張家“少帥”,對於吳佩孚理應敬重才對,做出如此草率的評價,來自於戰場上的經歷。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軍戰敗北退時,直軍未能乘勝追擊。所以這位奉系軍閥未來的新掌門說:“那時候他要是追擊過來,自山海關追擊過來,要是用全力追擊,可以把東北給解決了,因為東北的力量已經打敗了,就剩我的梯隊了。” 作為奉軍最後的生力軍,當時在山海關阻擊頂住直軍的進攻,確實也不容易。

張作霖稱讚吳佩孚,他的兒子卻不服氣

楊宇霆與張學良

最終,“把直軍擋住了,那麼就和談了,不打了,我就在這點上,看不起吳佩孚。假使吳佩孚他用力量往東北打,可以把東北事情給解決了。”由於直軍沒能乘勝追擊,也確實給了奉軍以重整旗鼓的機會。作為與直軍對壘的奉軍將領,沒有因為直軍未乘勝追擊而心存僥倖,反而批評吳佩孚失去了徹底戰勝奉軍的機會,確實令人啼笑皆非。此外,吳佩孚也不是沒考慮過給予奉系軍閥雷霆一擊,當時麾下奉天籍將領王承斌躍躍欲試,但是獨木難支,而且還有日軍從中作梗,最讓其放心不下的是“窮寇勿追”的用兵之道,這正是兵書上所要的以防止敵人背水一戰, 反而使自己受到較大的損失。熟讀兵書的吳佩孚,自然奉之如圭臬,這既是一種禁錮,也是一種做事留一線情分的堅守。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菜根譚》、《江淮文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