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什麼是物聯網

A:“物聯網”已成為新一代炙手可熱的IT技術概念,“物聯網”的逐步實現,使得人們的生活模式悄然發生著變化。關於互聯網,大家已經耳熟能詳,那麼什麼是“物聯網”呢?

“物聯網” (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系統、無線傳感器網絡、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物聯網就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如果說互聯網的“信息高速公路”還只是侷限於光纖、基站和上網終端的小小循環之間的話,物聯網就是將現實的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合而為一。同時,具備超強計算能力的計算中心的出現,也使得這樣一張“巨網”有了有效運作的可能,現在,實體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正在合為“統一的智慧全球基礎設施”。

由“物聯網”引出了許多概念如“智慧地球”,在中國,“物聯網”開始向“感知中國”中心起跑。

智慧地球”就是利用IT技術,把鐵路、公路、建築、電網、供水系統、油氣管道乃至汽車、冰箱、電視等各種物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物聯網”,再通過計算機和其他方法將“物聯網”整合起來,人類便可以通過互聯網精確而又實時地管控這些接入網絡的設備,從而方便地從事生產、生活的管理,並最終實現“智慧的地球”這一理想狀態。

“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傳統思維。過去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築物,而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寬帶等。而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芯片、寬帶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

科學家打了一個通俗的比方來描述“物聯網”: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好比單個的“傳感器”。一杯牛奶擺在面前,眼睛看到的是杯子,杯子裡有白色的液體,鼻子聞聞有股奶香味,嘴巴嘗一下有一絲淡淡的甜味,用手再摸一下,感覺有溫度……這些感官的感知綜合在一起,人便得出關於這一杯牛奶的判斷。假如把牛奶的感知信息傳上互聯網,坐在辦公室的人通過網絡隨時能瞭解家中牛奶的情況,這就是“傳感網”,假如給你授權,你也可以看到這杯牛奶的情況。如果家中設置的傳感器節點與互聯網連接,經過授權的人通過網絡瞭解家裡是否平安、老人是否健康等等信息,並利用傳感器技術及時處理解決,這就是“物聯網”。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後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目前世界上有多個國家花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中國與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正走向“物聯網”時代,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幫忙做到……

Q:物聯網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國際電聯最近發表了一份題為“物聯網”的報告,其第一作者勞拉·斯里瓦斯塔瓦說:“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新的通信時代的入口處,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所知道的因特網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特網是人們之間通信的一種前所未有的手段,現在因特網又能把人與所有的物體連接起來,還能把物體與物體連接起來”。

通過把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嵌入各種器件和日常用品之中,物聯網將創建出全新形式的通信。隨著一些關鍵技術如射頻標籤和無線 傳感網絡的應用,用戶與周邊物體之間的實時通信和自由交流已不再是科學幻想了。

一些新技術,如RFID 標籤帶來了新技術革命的曙光,網絡的“用戶”將達到幾十億個,人產生和接收的信息流量可能會成為少數。大多數的信息將在無生命的物體之間流動,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大、更復雜的“物聯網”。

國際電聯報告提出物聯網的關鍵性應用技術包括:RFID,傳感器,智能技術(如智能家庭和智能汽車)等,另外物聯網的技術還包括嵌入式系統、無線傳感器網絡、遙感、人工智能、3G通信等。

Q:物聯網規模有多大?

A:到目前為止,尚難以定量地預測物聯網的市場規模。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推算:以國內家庭固網通信消費市場為例,假設未來每戶一部固話+一條寬帶+兩臺電腦,各自每個月固話和寬帶總消費是100元,那麼固話存量是4.5億部、電腦9億臺,每個月產生的通信費是450億元――這僅僅是家庭通信消費市場,如果擴大到個人手機範疇,市場總規模大約是1500億元左右。而繼續擴張到物聯網範疇,汽車、各式家用電器,甚至住房和寵物等等都包含在裡面,總量與人口數相比可能是十倍數的關係。

Q:物聯網會不會僅僅是個概念?

A:網絡的價值是用戶數的平方。起初增量會比較慢,但當應用達到一定規模以後,發展路徑開始逐漸陡峭。可以參考的是互聯網的發展。(國聯證券)

Q:什麼叫RFID技術?

A: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以下通稱RFID 技術)。RFID 標籤具有體積小、容量大、壽命長、可重複使用等特點,可支持快速讀寫、非可視識別、移動識別、多目標識別、定位及長期跟蹤管理。RFID 技術與互聯網、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全球範圍內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RFID 技術應用於物流、製造、公共信息服務等行業,可大幅提高管理與運作效率,降低成本。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RFID 產業將成為一個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研究RFID 技術,發展RFID 產業對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強公共安全與國防安全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意義。

目前,RFID 已成為IT 業界的研究熱點,被視為IT 業的下一個“金礦”。各大軟硬件廠商,包括IBM、Motorola、Philips、TI、Microsoft、Oracle、Sun、BEA、SAP 等在內的各家企業都對RFID 技術及其應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相繼投入大量研發經費,推出了各自的軟件或硬件產品及系統應用解決方案。在應用領域,以Wal-Mart、UPS、Gillette 等為代表的大批企業已經開始準備採用RFID 技術對業務系統進行改造,以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併為客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


在標籤領域,條碼技術已非常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現在幾乎所有產品都貼有條碼。由於受存儲空間限制,條碼通常只能標識產品類型。RFID 標籤與條碼相比,具有讀取速度快、存儲空間大、工作距離遠、穿透性強、外形多樣、工作環境適應性強和可重複使用等多種優勢。讀取速度快:可在瞬間完成對成百上千件物品標識信息的讀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存儲空間大:可以實現對單件物品的全過程管理與跟蹤,克服條碼只能對某類物品進行管理的侷限;工作距離遠:可以實現對物品的遠距離管理;穿透能力強:可以實現透過紙張、木材、塑料和金屬等包裝材料獲取物品信息;標籤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可以做成條狀、卡狀、環狀和鈕釦狀等多種形狀。

 RFID是實現企業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技術之一,它能在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業務績效以及降低總體應用成本的同時,創造新的服務形式、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產業結構。

Q:什麼叫嵌入式技術?

A:通過前面介紹我們已經瞭解到,隨著IT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物聯網”時代。如果說,之前互聯網上大量存在的設備主要是以通用計算機(像大型機、小型機、個人電腦等等)的形式出現,“物聯網”的目的則是讓所有的物品都具有計算機的智能但並不以通用計算機的形式出現,並把這些‘聰明’了的物品與網絡連接在一起,這就需要嵌入式技術的支持。嵌入式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種應用,該技術主要針對具體的應用特點設計專用的計算機系統——嵌入式系統。嵌入式系統是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並且軟硬件可量身訂做,它適用於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嵌入式系統通常嵌入在更大的物理設備當中而不被人們所察覺,如手機、PDA、甚至空調、微波爐、冰箱中的控制部件都屬於嵌入式系統,如下面聯接在互聯網上的設備中就都有一個嵌入式計算機系統,但平時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計算機系統的存在。


嵌入式技術和通用計算機技術有所不同,我們知道通用計算機多用來和人進行交互並根據人發出的指令進行工作;而嵌入式系統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根據自己‘感知’到的事件自主地進行處理,所以它對時間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一般來說,嵌入式系統應該具有以下一些特徵:專用性、可封裝性、實時性、可靠性。專用性是指嵌入式系統用於特定設備完成特定任務,而不像通用計算機系統可以完成各種不同任務。可封裝性指嵌入式系統一般隱藏於目標系統內部而不被操作者察覺。實時性指與外部實際事件的發生頻率相比,嵌入式系統能夠在可預知的時間內對事件或用戶的干預做出響應。可靠性是指嵌入式系統隱藏在系統或設備中,一旦開始工作,可能長時間沒有操作人員的監測和維護,因此要求它能夠可靠運行。

像通用計算機系統一樣,嵌入式系統也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包括處理器/微處理器(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CPU)、存儲器及外設器件和輸入輸出端口、圖形控制器等。軟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統軟件和專門解決某類問題的應用軟件,有時設計人員把這兩種軟件組合在一起,應用程序控制著系統的運作和行為,而操作系統控制著應用程序編程與硬件的交互作用。

Q:什麼是傳感器技術?

A: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信息時代,人們的社會活動將主要依靠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及獲取、傳輸與處理。從浩瀚無垠的宇宙,到微觀粒子世界,許多未知的現象和規律信息,沒有相應的傳感器是無法獲取的。傳感器技術是當今信息社會中的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技術學科,它在信息處理系統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信息處理系統的三個構成單元(傳感器、通信系統、電子計算機) 之一,已滲透到了生產、科研和生活的各個領域。

傳感技術是關於敏感元器件及傳感器的設計製造、測試、應用的綜合性技術,是構成現代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主要支柱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感器在品種、性能等方面都有飛速的發展,應用領域也日趨廣泛。傳感器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物聯網的基礎。

Q:什麼是遙感技術?

A:“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地感知。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就具有這樣的能力。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如圖5-1所示:


在汶川地震中,就使用了航空遙感飛機(如下圖5-2)。


航空遙感( aerial remote sensing)又稱機載遙感,是指利用各種飛機、飛艇、氣球等作為傳感器運載工具在空中進行的遙感技術,是由航空攝影偵察發展而來的一種多功能綜合性探測技術。

Q:什麼3G技術?

A:如果物聯網與手機3G網絡結合,將很快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之更加便捷安全。

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3rd-generation),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服務能夠同時傳送聲音(通話)及數據信息(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等)。代表特徵是提供高速數據業務。

Q:物聯網的發展的發展過程如何?

A:2009年2月24日消息,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在2009IBM論壇上公佈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針對中國經濟的狀況,錢大群表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廣闊,而且中國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實施決心、和配套資金對必要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建設,“智慧的地球”這一戰略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

在策略發佈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

錢大群表示,當今世界許多重大的問題如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等,實際上都能夠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決。在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同時,也孕育著未來的發展機遇,中國不僅能夠籍此機遇開創新樂觀產業和新的市場,加速發展,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聯網”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 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 一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週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誌,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 的普及為標誌,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Q:什麼是物聯網

A:“物聯網”已成為新一代炙手可熱的IT技術概念,“物聯網”的逐步實現,使得人們的生活模式悄然發生著變化。關於互聯網,大家已經耳熟能詳,那麼什麼是“物聯網”呢?

“物聯網” (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系統、無線傳感器網絡、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物聯網就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如果說互聯網的“信息高速公路”還只是侷限於光纖、基站和上網終端的小小循環之間的話,物聯網就是將現實的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合而為一。同時,具備超強計算能力的計算中心的出現,也使得這樣一張“巨網”有了有效運作的可能,現在,實體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正在合為“統一的智慧全球基礎設施”。

由“物聯網”引出了許多概念如“智慧地球”,在中國,“物聯網”開始向“感知中國”中心起跑。

智慧地球”就是利用IT技術,把鐵路、公路、建築、電網、供水系統、油氣管道乃至汽車、冰箱、電視等各種物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物聯網”,再通過計算機和其他方法將“物聯網”整合起來,人類便可以通過互聯網精確而又實時地管控這些接入網絡的設備,從而方便地從事生產、生活的管理,並最終實現“智慧的地球”這一理想狀態。

“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傳統思維。過去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築物,而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寬帶等。而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芯片、寬帶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運轉就在它上面進行,其中包括經濟管理、生產運行、社會管理乃至個人生活。

科學家打了一個通俗的比方來描述“物聯網”: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好比單個的“傳感器”。一杯牛奶擺在面前,眼睛看到的是杯子,杯子裡有白色的液體,鼻子聞聞有股奶香味,嘴巴嘗一下有一絲淡淡的甜味,用手再摸一下,感覺有溫度……這些感官的感知綜合在一起,人便得出關於這一杯牛奶的判斷。假如把牛奶的感知信息傳上互聯網,坐在辦公室的人通過網絡隨時能瞭解家中牛奶的情況,這就是“傳感網”,假如給你授權,你也可以看到這杯牛奶的情況。如果家中設置的傳感器節點與互聯網連接,經過授權的人通過網絡瞭解家裡是否平安、老人是否健康等等信息,並利用傳感器技術及時處理解決,這就是“物聯網”。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後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目前世界上有多個國家花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中國與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之一。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

毫無疑問,如果“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正走向“物聯網”時代,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幫忙做到……

Q:物聯網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國際電聯最近發表了一份題為“物聯網”的報告,其第一作者勞拉·斯里瓦斯塔瓦說:“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新的通信時代的入口處,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所知道的因特網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特網是人們之間通信的一種前所未有的手段,現在因特網又能把人與所有的物體連接起來,還能把物體與物體連接起來”。

通過把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嵌入各種器件和日常用品之中,物聯網將創建出全新形式的通信。隨著一些關鍵技術如射頻標籤和無線 傳感網絡的應用,用戶與周邊物體之間的實時通信和自由交流已不再是科學幻想了。

一些新技術,如RFID 標籤帶來了新技術革命的曙光,網絡的“用戶”將達到幾十億個,人產生和接收的信息流量可能會成為少數。大多數的信息將在無生命的物體之間流動,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大、更復雜的“物聯網”。

國際電聯報告提出物聯網的關鍵性應用技術包括:RFID,傳感器,智能技術(如智能家庭和智能汽車)等,另外物聯網的技術還包括嵌入式系統、無線傳感器網絡、遙感、人工智能、3G通信等。

Q:物聯網規模有多大?

A:到目前為止,尚難以定量地預測物聯網的市場規模。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推算:以國內家庭固網通信消費市場為例,假設未來每戶一部固話+一條寬帶+兩臺電腦,各自每個月固話和寬帶總消費是100元,那麼固話存量是4.5億部、電腦9億臺,每個月產生的通信費是450億元――這僅僅是家庭通信消費市場,如果擴大到個人手機範疇,市場總規模大約是1500億元左右。而繼續擴張到物聯網範疇,汽車、各式家用電器,甚至住房和寵物等等都包含在裡面,總量與人口數相比可能是十倍數的關係。

Q:物聯網會不會僅僅是個概念?

A:網絡的價值是用戶數的平方。起初增量會比較慢,但當應用達到一定規模以後,發展路徑開始逐漸陡峭。可以參考的是互聯網的發展。(國聯證券)

Q:什麼叫RFID技術?

A: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以下通稱RFID 技術)。RFID 標籤具有體積小、容量大、壽命長、可重複使用等特點,可支持快速讀寫、非可視識別、移動識別、多目標識別、定位及長期跟蹤管理。RFID 技術與互聯網、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全球範圍內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RFID 技術應用於物流、製造、公共信息服務等行業,可大幅提高管理與運作效率,降低成本。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RFID 產業將成為一個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研究RFID 技術,發展RFID 產業對提升社會信息化水平、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強公共安全與國防安全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意義。

目前,RFID 已成為IT 業界的研究熱點,被視為IT 業的下一個“金礦”。各大軟硬件廠商,包括IBM、Motorola、Philips、TI、Microsoft、Oracle、Sun、BEA、SAP 等在內的各家企業都對RFID 技術及其應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相繼投入大量研發經費,推出了各自的軟件或硬件產品及系統應用解決方案。在應用領域,以Wal-Mart、UPS、Gillette 等為代表的大批企業已經開始準備採用RFID 技術對業務系統進行改造,以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併為客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


在標籤領域,條碼技術已非常成熟並得到廣泛應用,現在幾乎所有產品都貼有條碼。由於受存儲空間限制,條碼通常只能標識產品類型。RFID 標籤與條碼相比,具有讀取速度快、存儲空間大、工作距離遠、穿透性強、外形多樣、工作環境適應性強和可重複使用等多種優勢。讀取速度快:可在瞬間完成對成百上千件物品標識信息的讀取,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存儲空間大:可以實現對單件物品的全過程管理與跟蹤,克服條碼只能對某類物品進行管理的侷限;工作距離遠:可以實現對物品的遠距離管理;穿透能力強:可以實現透過紙張、木材、塑料和金屬等包裝材料獲取物品信息;標籤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可以做成條狀、卡狀、環狀和鈕釦狀等多種形狀。

 RFID是實現企業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技術之一,它能在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業務績效以及降低總體應用成本的同時,創造新的服務形式、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產業結構。

Q:什麼叫嵌入式技術?

A:通過前面介紹我們已經瞭解到,隨著IT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物聯網”時代。如果說,之前互聯網上大量存在的設備主要是以通用計算機(像大型機、小型機、個人電腦等等)的形式出現,“物聯網”的目的則是讓所有的物品都具有計算機的智能但並不以通用計算機的形式出現,並把這些‘聰明’了的物品與網絡連接在一起,這就需要嵌入式技術的支持。嵌入式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種應用,該技術主要針對具體的應用特點設計專用的計算機系統——嵌入式系統。嵌入式系統是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並且軟硬件可量身訂做,它適用於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嵌入式系統通常嵌入在更大的物理設備當中而不被人們所察覺,如手機、PDA、甚至空調、微波爐、冰箱中的控制部件都屬於嵌入式系統,如下面聯接在互聯網上的設備中就都有一個嵌入式計算機系統,但平時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計算機系統的存在。


嵌入式技術和通用計算機技術有所不同,我們知道通用計算機多用來和人進行交互並根據人發出的指令進行工作;而嵌入式系統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根據自己‘感知’到的事件自主地進行處理,所以它對時間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一般來說,嵌入式系統應該具有以下一些特徵:專用性、可封裝性、實時性、可靠性。專用性是指嵌入式系統用於特定設備完成特定任務,而不像通用計算機系統可以完成各種不同任務。可封裝性指嵌入式系統一般隱藏於目標系統內部而不被操作者察覺。實時性指與外部實際事件的發生頻率相比,嵌入式系統能夠在可預知的時間內對事件或用戶的干預做出響應。可靠性是指嵌入式系統隱藏在系統或設備中,一旦開始工作,可能長時間沒有操作人員的監測和維護,因此要求它能夠可靠運行。

像通用計算機系統一樣,嵌入式系統也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包括處理器/微處理器(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CPU)、存儲器及外設器件和輸入輸出端口、圖形控制器等。軟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統軟件和專門解決某類問題的應用軟件,有時設計人員把這兩種軟件組合在一起,應用程序控制著系統的運作和行為,而操作系統控制著應用程序編程與硬件的交互作用。

Q:什麼是傳感器技術?

A: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信息時代,人們的社會活動將主要依靠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及獲取、傳輸與處理。從浩瀚無垠的宇宙,到微觀粒子世界,許多未知的現象和規律信息,沒有相應的傳感器是無法獲取的。傳感器技術是當今信息社會中的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技術學科,它在信息處理系統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信息處理系統的三個構成單元(傳感器、通信系統、電子計算機) 之一,已滲透到了生產、科研和生活的各個領域。

傳感技術是關於敏感元器件及傳感器的設計製造、測試、應用的綜合性技術,是構成現代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主要支柱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感器在品種、性能等方面都有飛速的發展,應用領域也日趨廣泛。傳感器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物聯網的基礎。

Q:什麼是遙感技術?

A:“遙感”,顧名思義,就是遙遠地感知。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就具有這樣的能力。人類通過大量的實踐,發現地球上每一個物體都在不停地吸收、發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種人類已經認識到的形式――電磁波,並且發現不同物體的電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遙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和其發射的電磁波,從而提取這些物體的信息,完成遠距離識別物體。如圖5-1所示:


在汶川地震中,就使用了航空遙感飛機(如下圖5-2)。


航空遙感( aerial remote sensing)又稱機載遙感,是指利用各種飛機、飛艇、氣球等作為傳感器運載工具在空中進行的遙感技術,是由航空攝影偵察發展而來的一種多功能綜合性探測技術。

Q:什麼3G技術?

A:如果物聯網與手機3G網絡結合,將很快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之更加便捷安全。

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3rd-generation),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服務能夠同時傳送聲音(通話)及數據信息(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等)。代表特徵是提供高速數據業務。

Q:物聯網的發展的發展過程如何?

A:2009年2月24日消息,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在2009IBM論壇上公佈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針對中國經濟的狀況,錢大群表示,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廣闊,而且中國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實施決心、和配套資金對必要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建設,“智慧的地球”這一戰略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

在策略發佈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臺。

錢大群表示,當今世界許多重大的問題如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惡化等,實際上都能夠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決。在全球經濟形勢低迷的同時,也孕育著未來的發展機遇,中國不僅能夠籍此機遇開創新樂觀產業和新的市場,加速發展,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聯網”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 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 一樣準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週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誌,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 的普及為標誌,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物聯網基礎知識大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