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文/老張在路上

在世界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之說,是中國對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和統稱,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這些古文明——以及絕大部分第一代次生文明——基本都已經消亡,只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

其中,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在繁榮一千年後,先是讓位給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後來又被更晚興起的亞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經歷了二十多個王朝,到古羅馬時代終告淪亡;印度河谷文明毀滅於公元前十九世紀左右。

和中國大體同時代或較晚的一些次生文明,比如赫梯、亞述、腓尼基等,在歷史進程中,也都一一消失。

中國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國時代發軔,經過商周的初期輝煌,繼之以春秋戰國的大轉型,隨後進入與羅馬、安息、貴霜並立的秦漢帝國,其他幾個帝國先後滅亡或萎縮後,又演進為輝煌的隋唐文明,與阿拉伯帝國東西並耀。此後在宋元時代,經濟和文化也使中世紀歐洲黯然失色,明清進入封閉時期,逐漸落伍於世界,直到近現代。三千年間巋然獨存,既沒有出現永久的分裂,也沒有如羅馬、波斯等被外來宗教同化,自成體系的文明和歷史記憶保存至今。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歷劫而不屈。以最強的延續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從魏晉時期五胡十六國的歷史演進中充分證明的這一點。

司馬氏在曹魏統一北方和王浚渡江滅孫吳一統天下的基礎上,本可以繼續秦漢統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之制度。由此造成社會各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統治的基礎。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在西晉時期,五胡居於西晉北方、西方的邊陲地區,對晉王朝呈現半包圍局面。

八王之亂後,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這一段歷史,在歷史學者眼中,視為“中華的崩潰與民族大融合時期”,舊時史書稱五胡亂華。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大部落,但事實上西晉末亂華數目遠非五個。在前後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是“五胡十六國”。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五胡亂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

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公元439年,九月,北魏帝拓跋燾率軍包圍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滅亡。北魏帝國統一華北,135年的五胡亂華時代結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南北對峙,正式進入南北朝時代。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五胡也迎來的他們的結局:消亡或最終融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匈奴

匈奴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北狄。戰國末年,匈奴勢力轉強,威逼北方的秦、趙、燕三國。為防匈奴,三國被迫在邊境一帶修築長城。到兩漢時期,匈奴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帝國。中原王朝在長期征戰無效之後,採取“和親政策”,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單于。

漢魏時候,匈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依附中原王朝,北匈奴則遠遷西北中亞直至歐洲,建立了匈奴汗國,從而導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間接的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西晉末,南匈奴首領劉淵率部南下,在中原建立了漢,族子劉曜改稱為趙(史稱前趙)。其後,復有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屬於匈奴一支的盧水胡建立北涼。

隋唐以後,匈奴逐漸融合於其他民族之中,不復見於記載。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羯為晉人對雜胡的泛稱,其來源至今仍然撲朔迷離。

西晉末年,居於山西、河北之間的羯胡捲入戰亂。公元319年,其首領石勒率領部眾攻掠周邊地區,多年以後,據地襄國,建立後趙,自稱大單于、趙王。後趙勢力強大時,其控制範圍東起海濱、西至河西、南逾淮河、北接燕代。

石勒死後,其侄石虎奪得王位,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一帶,石虎殘暴,引起內部混亂、宗室相爭。石虎死後,部屬冉閔盡殺石氏宗室,改國號魏,後趙滅亡。

後趙被冉魏滅亡後,羯族作為俘虜幾乎屠殺殆盡,僅剩下萬人左右投靠了鮮卑人,後來鮮卑內亂時候攻擊鮮卑人,被鮮卑人報復,於是投降南樑,但沒多久就爆發侯景之亂,最終被陳霸先率兵伐滅。羯族從此消亡。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鮮卑

鮮卑源於先秦時期的東胡。最初活躍於中原的是以慕容鮮卑為代表的東部鮮卑。後來,以拓跋鮮卑和宇文鮮卑為代表的北部鮮卑又開始活躍於中原。東漢以後,隨著匈奴勢力的衰落,鮮卑逐漸發展起來,成為繼匈奴之後中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西晉末年,鮮卑各部族紛紛南下,在中原建立政權。東部鮮卑中的慕容部相繼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禿髮部建立了南涼。北部鮮卑中的拓跋部建立了代,後改稱魏,史稱北魏。

北魏分裂以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

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氐族淵源於先秦時期的西戎,秦漢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只有服裝、婚喪仍保持著舊有習俗。

西晉末年,因不滿晉王朝的苛重奴役,扶風氐帥齊萬年率眾反晉,導致了西晉王朝的崩潰。公元351年,武都氐裔苻健佔領關中,自稱秦天王,建國大秦,史稱“前秦”。

前秦崩潰以後,氐族首領呂光復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建立後涼,及後又被後秦所滅。

隋唐以後,氐族已不見於記載,融合於各個民族之中。

五胡十六國的“五胡”的大結局: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

羌族也是源於先秦時期的西戎。後來羌族逐步向西和南面遷徙,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部族居於河湟一帶,稱為“西羌。

漢晉時期,西遷於天山南路的羌稱為“婼羌”,自立為王,曾經協助漢朝對抗匈奴。

前秦崩潰以後,西羌首領姚萇在長安建立後秦,勢力強盛時東至河洛,西及關隴。

後秦被東晉滅後,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幾支,在唐初年間被松贊干布統一建立了吐蕃王國,吐蕃後來消失在歷史中;另外南遷的一部分羌族在雲貴高原形成六詔,最終統一為南詔。南詔滅亡後融入於各個民族。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