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國概況

"

十六國概況

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的十六國概況

304年至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東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後建立的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鮮卑),但沒有包括在內。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秦、雍、並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兩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旱帶來的饑饉現象,使叛軍聲勢較大,歷時4年才被鎮壓下去。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後擊敗益州刺史趙廞、羅尚。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47年滅於東晉。

匈奴人共推劉淵於304年在今山西離石縣境內舉兵反晉,稱漢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310年劉聰繼位。311年遣劉曜、王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俘晉愍帝,滅亡西晉。319年劉曜即帝位於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頓單于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到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後趙為界。329年被石勒滅。

石勒(羯族)319年稱趙王,史稱後趙。329年,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到陰山、漁陽(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石勒公然明定其族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其族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忌諱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石勒立太學,培養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質。實行九品官人制,招納人士。石虎繼位後,徙都鄴(就是戰國時期魏國西門豹治理的那個地方,大致位於河南安陽附近,處於中原中部,西臨太行山,南臨黃河,是漢族核心地區的中心),350年為冉閔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冉魏。

涼州則一直為前涼佔據。301年張軌任涼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軍去保衛洛陽、長安。西晉亡後,仍奉晉朝為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難於此,史稱前涼。其孫張駿曾派楊宣領兵越流沙,伐龜茲、鄯善,西域皆降。疆域東至黃河,西至蔥嶺,北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南達南山(今甘肅祁連山)。376年為前秦所滅。

前涼是漢族人的政權,是第四次亂世前期漢族人口的重要避難場所,對漢族人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地處河西走廊地區的前涼地區在新莽末年就成為關中人口的避難地,在第四次亂世前期又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裡成為第四次亂世時期漢族人口在北方的重要集中區域,也成為北方漢族文化破壞最小的區域,這是一個偉大的漢族地方政權。前涼政權也是對比各族政權忠誠度的好例子,漢人的前涼政權,對漢人的晉朝的忠誠度是較高的,至少沒有成為動亂的促進因素,張氏勢力是晉朝的穩定因素。如果按照張軌任刺史的時間開始計算,前涼政權也是十六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

"

十六國概況

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的十六國概況

304年至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東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後建立的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鮮卑),但沒有包括在內。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秦、雍、並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兩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旱帶來的饑饉現象,使叛軍聲勢較大,歷時4年才被鎮壓下去。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後擊敗益州刺史趙廞、羅尚。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47年滅於東晉。

匈奴人共推劉淵於304年在今山西離石縣境內舉兵反晉,稱漢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310年劉聰繼位。311年遣劉曜、王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俘晉愍帝,滅亡西晉。319年劉曜即帝位於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頓單于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到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後趙為界。329年被石勒滅。

石勒(羯族)319年稱趙王,史稱後趙。329年,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到陰山、漁陽(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石勒公然明定其族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其族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忌諱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石勒立太學,培養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質。實行九品官人制,招納人士。石虎繼位後,徙都鄴(就是戰國時期魏國西門豹治理的那個地方,大致位於河南安陽附近,處於中原中部,西臨太行山,南臨黃河,是漢族核心地區的中心),350年為冉閔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冉魏。

涼州則一直為前涼佔據。301年張軌任涼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軍去保衛洛陽、長安。西晉亡後,仍奉晉朝為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難於此,史稱前涼。其孫張駿曾派楊宣領兵越流沙,伐龜茲、鄯善,西域皆降。疆域東至黃河,西至蔥嶺,北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南達南山(今甘肅祁連山)。376年為前秦所滅。

前涼是漢族人的政權,是第四次亂世前期漢族人口的重要避難場所,對漢族人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地處河西走廊地區的前涼地區在新莽末年就成為關中人口的避難地,在第四次亂世前期又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裡成為第四次亂世時期漢族人口在北方的重要集中區域,也成為北方漢族文化破壞最小的區域,這是一個偉大的漢族地方政權。前涼政權也是對比各族政權忠誠度的好例子,漢人的前涼政權,對漢人的晉朝的忠誠度是較高的,至少沒有成為動亂的促進因素,張氏勢力是晉朝的穩定因素。如果按照張軌任刺史的時間開始計算,前涼政權也是十六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

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的十六國概況

第四次亂世前期形勢圖

鮮卑慕容部352年滅冉魏,自稱燕皇帝,徙都鄴,史稱前燕(鮮卑走上歷史舞臺)。疆域東至海,西至今山西離石、河南洛陽、南陽與前秦為界,北至今山西代縣,南於淮河與東晉為界,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370年滅於前秦。此後,前秦佔領中國北方。

氐族豪苻後趙時,在河南浚縣為流民都督。後趙亡,其子苻堅率眾西歸關中,稱王,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357年,苻堅即帝位,重用寒門士人王猛。先後滅前燕、前涼、代國(鮮卑拓跋部),征服西域,統一了北方。又取東晉樑、益二州。疆域西至蔥嶺,東至海,西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北至陰山,南至淮河與東晉為界。383年苻堅大舉南伐東晉,敗於淝水,於是鮮卑慕容部、羌、雜胡及各地紛紛叛亂、割據。在西燕的猛烈攻擊下,385年為後秦所滅。此後,中原為後燕,後秦所殖民,涼州則為後涼佔據。

384年鮮卑慕容衝建西燕,都阿城(今陝西長安市西北),394年為後燕所滅。384年鮮卑慕容垂建後燕,都中山(今河北定縣)。397年北魏攻佔中山,慕容寶徙都龍城。407年慕容熙為馮跋所殺,國亡,馮跋立高雲為帝,史稱北燕。409年馮跋繼位,436年為北魏所滅。南燕,398年鮮卑慕容德建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南),為北魏所逼,乃率眾東取青州諸郡,都廣固(今山東青州市西北)。410年滅於東晉。

384年羌人姚萇叛苻堅,都長安,史稱後秦,394年姚興繼位。385年隴西鮮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史稱西秦。407年匈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國號夏。417 年東晉滅佔據長安的後秦,赫連勃勃擊敗晉兵,取長安。431年,赫連定滅西秦之後,為吐谷渾所襲,國亡。

386年前秦大將氐人呂光自西域回師據涼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史稱後涼,疆域東起黃河(甘肅境內的黃河),西至蔥嶺,南至祁連山,北至居延澤。400年,李嵩在後涼西部建立政權,初都敦煌,後徙都酒泉(今甘肅酒泉市),史稱西涼,420年,滅於北涼。397年河西鮮卑禿髮氏在後涼東部建立政權,都樂都(今青海樂都縣),史稱南涼,414年滅於西秦。397年,臨鬆盧水胡沮渠蒙遜在張掖(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建立政權,後徙都姑臧,史稱北涼,439年滅於北魏。這三個政權的相繼建立,基本解體了後涼,地盤萎縮後的後涼政權於403年滅於後秦。

第四次亂世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對華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壞,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閔的出現挽救了中華民族。

282年,西晉人口約1885萬,華北地區人口大約在1000萬附近。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第四次亂世。東晉建立後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大量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遷入過百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人口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人口有700萬,東晉人口540萬。全國合計約1240萬人。冉魏滅亡時(352年),華北地區漢族人口不到300萬人。在塞北草原上大約生活著200萬的鮮卑遊牧人口,在漢族區域也生活著上百萬的胡人,漢族人口數量開始不佔明顯優勢。

"

十六國概況

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的十六國概況

304年至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東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政權。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後建立的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此外,還有冉魏(漢)、西燕(鮮卑),但沒有包括在內。漢和前趙算一國,史稱十六國時期。而入主中原的五個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鮮卑、氐、羌,史稱五胡。習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時,秦、雍、並三州膏腴之地已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雜胡居涇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兩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則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黨,不久被殺,296年郝度元聯合羌、胡反,殺北地太守,又擊敗馮翊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響應,推氐帥齊萬年為帝。大旱帶來的饑饉現象,使叛軍聲勢較大,歷時4年才被鎮壓下去。益州流民推舉巴氐豪酋李特父子為首,先後擊敗益州刺史趙廞、羅尚。304年李雄據成都稱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347年滅於東晉。

匈奴人共推劉淵於304年在今山西離石縣境內舉兵反晉,稱漢王。王彌、石勒等亦領兵附之。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兩次派兵攻洛陽,皆不克。310年劉聰繼位。311年遣劉曜、王彌、石勒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316年又遣劉曜攻陷長安,俘晉愍帝,滅亡西晉。319年劉曜即帝位於長安,改國號為趙,改祭匈奴冒頓單于及劉淵,史稱前趙。疆域北到朔州(今甘肅固原縣)南至略陽(今甘肅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肅臨夏縣東北),東至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與後趙為界。329年被石勒滅。

石勒(羯族)319年稱趙王,史稱後趙。329年,統一了北方。疆域東至海,西至抱罕,北到陰山、漁陽(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陽、合肥與東晉為界。石勒公然明定其族人劫掠漢族士人免罰,其族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同時又忌諱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石勒立太學,培養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質。實行九品官人制,招納人士。石虎繼位後,徙都鄴(就是戰國時期魏國西門豹治理的那個地方,大致位於河南安陽附近,處於中原中部,西臨太行山,南臨黃河,是漢族核心地區的中心),350年為冉閔所滅。冉閔建立魏國,都鄴,史稱冉魏。

涼州則一直為前涼佔據。301年張軌任涼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軍去保衛洛陽、長安。西晉亡後,仍奉晉朝為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難於此,史稱前涼。其孫張駿曾派楊宣領兵越流沙,伐龜茲、鄯善,西域皆降。疆域東至黃河,西至蔥嶺,北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南達南山(今甘肅祁連山)。376年為前秦所滅。

前涼是漢族人的政權,是第四次亂世前期漢族人口的重要避難場所,對漢族人口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地處河西走廊地區的前涼地區在新莽末年就成為關中人口的避難地,在第四次亂世前期又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裡成為第四次亂世時期漢族人口在北方的重要集中區域,也成為北方漢族文化破壞最小的區域,這是一個偉大的漢族地方政權。前涼政權也是對比各族政權忠誠度的好例子,漢人的前涼政權,對漢人的晉朝的忠誠度是較高的,至少沒有成為動亂的促進因素,張氏勢力是晉朝的穩定因素。如果按照張軌任刺史的時間開始計算,前涼政權也是十六國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

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的十六國概況

第四次亂世前期形勢圖

鮮卑慕容部352年滅冉魏,自稱燕皇帝,徙都鄴,史稱前燕(鮮卑走上歷史舞臺)。疆域東至海,西至今山西離石、河南洛陽、南陽與前秦為界,北至今山西代縣,南於淮河與東晉為界,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370年滅於前秦。此後,前秦佔領中國北方。

氐族豪苻後趙時,在河南浚縣為流民都督。後趙亡,其子苻堅率眾西歸關中,稱王,都長安,國號秦,史稱前秦。357年,苻堅即帝位,重用寒門士人王猛。先後滅前燕、前涼、代國(鮮卑拓跋部),征服西域,統一了北方。又取東晉樑、益二州。疆域西至蔥嶺,東至海,西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東北至今鴨綠江下游以北,北至陰山,南至淮河與東晉為界。383年苻堅大舉南伐東晉,敗於淝水,於是鮮卑慕容部、羌、雜胡及各地紛紛叛亂、割據。在西燕的猛烈攻擊下,385年為後秦所滅。此後,中原為後燕,後秦所殖民,涼州則為後涼佔據。

384年鮮卑慕容衝建西燕,都阿城(今陝西長安市西北),394年為後燕所滅。384年鮮卑慕容垂建後燕,都中山(今河北定縣)。397年北魏攻佔中山,慕容寶徙都龍城。407年慕容熙為馮跋所殺,國亡,馮跋立高雲為帝,史稱北燕。409年馮跋繼位,436年為北魏所滅。南燕,398年鮮卑慕容德建於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南),為北魏所逼,乃率眾東取青州諸郡,都廣固(今山東青州市西北)。410年滅於東晉。

384年羌人姚萇叛苻堅,都長安,史稱後秦,394年姚興繼位。385年隴西鮮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史稱西秦。407年匈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國號夏。417 年東晉滅佔據長安的後秦,赫連勃勃擊敗晉兵,取長安。431年,赫連定滅西秦之後,為吐谷渾所襲,國亡。

386年前秦大將氐人呂光自西域回師據涼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史稱後涼,疆域東起黃河(甘肅境內的黃河),西至蔥嶺,南至祁連山,北至居延澤。400年,李嵩在後涼西部建立政權,初都敦煌,後徙都酒泉(今甘肅酒泉市),史稱西涼,420年,滅於北涼。397年河西鮮卑禿髮氏在後涼東部建立政權,都樂都(今青海樂都縣),史稱南涼,414年滅於西秦。397年,臨鬆盧水胡沮渠蒙遜在張掖(今甘肅張掖市西北)建立政權,後徙都姑臧,史稱北涼,439年滅於北魏。這三個政權的相繼建立,基本解體了後涼,地盤萎縮後的後涼政權於403年滅於後秦。

第四次亂世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對華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壞,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幸得有民族英雄冉閔的出現挽救了中華民族。

282年,西晉人口約1885萬,華北地區人口大約在1000萬附近。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11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第四次亂世。東晉建立後中原人口為躲避戰火,大量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遷入過百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人口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人口有700萬,東晉人口540萬。全國合計約1240萬人。冉魏滅亡時(352年),華北地區漢族人口不到300萬人。在塞北草原上大約生活著200萬的鮮卑遊牧人口,在漢族區域也生活著上百萬的胡人,漢族人口數量開始不佔明顯優勢。

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的十六國概況

第四次亂世後期形勢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