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之名、源於北魏崔鴻所作《十六國春秋》。自漢魏以來,中原周邊民族不斷內徒,到西晉末年,已經廣泛分佈於中原各地。“八王之亂”後,政局動盪,各少數民族,特別是匈奴、鮮卑、氐、羯、羌的上層人士紛紛起兵,從304年到439年,中原各地也一直處於割據混戰的狀態,在100多年的時間裡,至少有16個政權存在過,歷史上稱為十六國時期。

由於十六國政權基本上是由匈奴、鮮率氏、羯、羌等少數民族建立,所以歷史上有“五胡十六國”的說法。十六國時期,戰爭頻仍,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生產凋敝,商業廢弛,特別是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還在過著遊牧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大都未鑄造錢幣。

不過在社會相對安定的間隙,局部地區和某些時段的商品經濟仍有所恢復和發展,錢幣使用並未絕跡。如前涼、後趙、成漢等政權,為發展經濟,鞏固政權,繁榮商品貿易,曾鑄行過錢幣。

一、前涼鑄幣

在中原地區飽受戰火摧殘之時,西北地區的涼州相對來講是比較安定的,“中州雖亂,此方安全”。於是,為躲避戰亂,中原和關中地區的流民紛紛逃到此地。勞動力的增加和較為安定的環境,有利於涼州地區的經濟發展。

前涼統治者張軌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聽從索輔的建議,下令恢復使用五銖錢。《晉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愍帝即位,進位司空,固讓。太府參軍索輔言於軌曰:

“古以金貝皮幣為貨,息穀帛量度之耗。二漢制五銖錢,通易不滯。泰始中,河西荒廢,遂不用錢,裂匹以為段數。縑布既壞,市易又難,徒壞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雖亂,此方安全,宜復五銖以濟通變之會。”

以前涼政權是否有自鑄幣的間題一直困擾著貨幣史學界。洪遵在《泉志》中將張軌五銖錢列為偽品。有學者通過考察張軌政權的自然經濟和河西走廊的貨幣環境,認為張軌沒有鑄造五銖錢,而是恢復使用涼州境內遺存的舊五銖錢。但也有學者認為前涼統治者曾鑄造五銖錢,同時期其他政權的貨幣出現在前涼統治區,說明彼此間顯然存在著貿易往來。關於這一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依靠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才有可能解決。

中國古代史上最混亂時期——五胡十六國的“造錢史”

二、後趙鑄幣

後趙政權是羯族石勒所建,都変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後遷鄴。後趙是十六中最強盛的一個國家,盛時疆域有今河北、山西、映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後趙在石勒統治時期,政治較為清明、,為了迅速恢復農業生產,石勒“招納流民,民歸之者二十萬戶”,採取一些勸課農桑的措施。

以右常侍霍皓為勸課大夫,與典農使者朱表、典勸都尉陸充等循行州郡,勸課農桑。農桑最修者,賜爵五大夫”。後起沿用西晉時期的郡縣組織系統管理,責令境內農戶承擔租調力役,“以幽冀漸平,始下州郡閱實人戶,戶貲二匹,租二斛”。

石勒提倡節約糧食,主張禁酒,“勒以百姓始復業,資儲未豐,於是重製禁釀”。由於措施得力,後趙境內的小農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商業有所復甦,甚至形成了定期的集市。後趙政權全盛時期,與東晉、前涼和周邊民族均有商業和聘使貿易往來。

319年,石勒自稱趙王時,“置挈壺署,鑄豐貨錢”。為了推行新錢,促進銅錢的流通,後趙政權採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改變稅收政策,“乃重立禁制,官賦至皆取錢,廛肆故不行也”,甚至採取以嚴刑峻法強制壓低絹價,“出公絹市錢,限中絹匹一千二百,下絹八百。然百姓私買中絹四千,下絹二千,巧利者賤買私錢,貴賣於官,坐死者十數人,而錢終不行”。雖然沒有收到實際效果,但其希望通過促進貨幣流通帶動商業繁榮,以利統治的目的十分明顯。參軍樊坦清貧,石勒曾一次賜予他“車馬衣服裝錢三百萬”,這表明後趙的錢幣有一定的鑄造量和貯藏量。

石虎統治時,曾經“下書令刑贖之家得以錢代財帛,無錢聽以谷麥,皆隨時價輸水次倉”,以錢幣代替谷帛贖罪,說明錢幣使用有一定的廣泛性。不過後趙政權自石虎開始由於殘暴統治內亂不斷,加之窮兵黷武,連年戰爭,造成社會動盪,終致敗亡,其鑄幣流通時間較短。

中國古代史上最混亂時期——五胡十六國的“造錢史”

三、成漢鑄幣

西晉後期,巴氏族領袖李特領導益州流民起義,303年,戰敗被殺。

304年,其子李雄建立成國政權,定都在成都,據有今天雲南、貴州、川東一帶。

338年,李雄堂弟李壽算位,改國號為“漢”,

347年成漢政權被東晉桓溫所滅。

由於《漢書・食貨志》有“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英錢”的記載,

過去很多學者認為漢興錢是西漢初期鑄造的英錢,這是讀史有誤所致,以為“漢興”二字就是漢代興起之意。所以,如《錢譜》《通典》《泉志》等錢幣著錄都把漢興錢認定為漢高祖鑄幣,以訛傳訛近千年,直至清樑詩正的《錢錄》才將其定為割據蜀地的李壽政權鑄幣。漢興錢文隸書兼楷意,字體扁平,錢文細淺,光背無文。

有兩種版別,一種豎讀,俗稱“豎漢興”,較為多見;一種橫讀,俗稱“橫漢興”,較為少見。錢徑1.6~1.7釐米,重0.7~1.1克。製作粗陋,字淺肉薄,面背均有內外廓,錢文外接廓內接穿。漢興錢主要見於四川、江蘇地區。

四、大夏鑄幣

大夏政權是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王朝。407年5月,赫連勃勃正式脫離了後秦姚興的統治,6月,正式建國,國號“大夏”,建元“龍升”,定都統萬城(今陝西省靖邊縣北),史稱胡夏或大夏。

中國古代史上最混亂時期——五胡十六國的“造錢史”

大夏國的經濟形式主要是農耕業和畜牧業共同發展,同時兼營手工業和商業。418年,赫連勃勃攻佔長安,次年,赫連勃勃正式稱帝,改元“真興”。鑄造金屬貨幣,錢文“太夏真興”,“大夏”(古時“太”與“大”同義)乃國號,“真興”乃年號,開創了國號、年號同鑄於錢幣面上的先例。錢文隸書兼有楷書風格,旋讀。錢徑2.2~2.3釐米,重2.8~3克。形制有莽錢遺風,內外廓精整。大夏真興錢文明顯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與中國書法演進的歷史進程是吻合的,同時也說明漢族文化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是巨大的。

大夏真興錢最早發現於清代嘉道年間,我們目前為止見到最早描述大夏真興錢的是清翁樹培的《古泉匯考》,劉燕庭在批校此書時,補附了夏赫連勃勃大夏真興一段,其雲:“正書,徑寸,重郭,字微含隸體……文自上右旋讀,重郭如貨泉式,穿甚大。”

大夏政權到431年為吐谷渾所滅,立國僅僅25年,加之地處西北,統治區域不廣,因此這種錢的鑄造量不會很多,故遺存至今十分罕見。

(五)其他鑄幣

史料記載前秦時的苻堅也曾鑄造銅錢。據《水經注》記載,秦始皇鑄十二銅人,董卓毀其九鑄錢,剩餘三個銅人,“符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

司馬貞《史記索隱・秦本紀》引《三輔舊事》雲:“董卓壞其十為錢,餘二猶在。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長安而銷之。”然而因沒有實物,故不知道所鑄銅錢的具體形制。

但前秦卻有貨幣經濟價值高度體現的具體描述:“有司奏人有盜其母之錢而逃者,請投之四裔。太后聞而怒日:・三千之罪莫大於之(不)孝,當棄之市朝,奈何投之方外乎?方外豈有無父母之鄉乎?”於是報而殺之。”

前秦時期,關隴地區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苻堅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生產,即位不過五年,即已收到顯著成效,出現了“田疇修闢,帑藏充盈”的景況。苻堅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十六國時期是比較突出的,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前秦政權的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一度比較興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易販於道”,富商大賈“家累幹金,車服之盛,擬則王侯”,來自西域和中亞的胡商在長安城中都能見到,史稱“四夷賓服,湊集關中,四方種人,皆奇貌異色”。這也算是在十六國這樣混亂時代中少見的"盛景"了

中國古代史上最混亂時期——五胡十六國的“造錢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