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區隸屬安徽省蕪湖市,位於蕪湖市南部,東起荊山河,西至長江,南臨漳河,北依青弋江。

弋江地域隸屬歷來隨蕪湖地域隸屬改變而變。

全區面積17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3.64萬人(2017年末)[1],轄6個街道辦事處和南瑞社區,共31個居民委員會和20個村民委員會,有盆塘塔影、白馬洞天系蕪湖老八景等景點。

2018年11月,弋江區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榜單排名第88位。

弋江區屬平原圩區,由城南圩(又名麻鳳圩)、石硊圩、連河圩三個圩口組成,區內中部區域以白馬山、馬頭山、鳳凰山等大小山麓十餘座散落分佈,四周地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6-10米;境內溝渠縱橫,湖塘密佈,面積超300畝的湖塘主要有黑沙湖、南塘湖、殷村湖、超灣湖、沉塘、潘塘、黃泗灘、園墓(元畝)塘、蘆花塘等十多處。弋江區屬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冬冷夏熱,春暖秋爽,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1-18.7℃,年平均降水量1200-1410mm,集中在春夏兩季,年平均日照1939-2092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40天。境內物產豐富,非金屬礦產石灰石儲量豐富,農副產品除稻麥、油菜、蔬菜,還盛產菱藕,水產品有名聞遐邇的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蟹),有久負盛名的地方特產瀂港“三刀”(剪刀、菜刀、剃刀)。 弋江區境內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白陶土、煤等,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金、銅、鐵等。

馬塘區歷史悠久。 青弋江南側的荊山一帶,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故有“先有荊山街,後有蕪湖城”之說。千百年來,這方土地歷經無數次的興衰戰亂。相傳 三國時期,孫吳名將 周瑜在此操練水兵。境內魯港歷來是 兵家必爭之地。 陳武帝永定三年(557), 徐嗣徵引北齊人從魯港青墩洲渡江,佔據蕪湖, 武帝( 陳霸先)派大將 周文育率兵攻擊,徐嗣徵兵敗。 唐昭宗 大順三年(891), 楊行密征討 孫儒至宣州, 糧秣航運不濟,楊令部將 臺蒙修築五堰於魯港,攔水通航,不日糧至,孫儒大敗。南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正月,民族英雄 文天祥督師魯港,修復和利用舊堰禦敵取得勝利。同年南宋奸相 賈似道被迫出師蕪湖,在魯港敗於元軍。 清文宗 咸豐三年(1853)3月, 太平軍佔蕪,將魯港作為分軍築壘的要地。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魯港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概況

弋江區有豐厚的 文化底蘊。東晉永和二年(346),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歷代,蕪湖繼建造 吉祥寺、 廣濟寺、 能仁寺後,又在境內先後建造了 普濟寺、 開元寺( 禹王宮)、 興國寺、 荊山寺、汝南寺、大庵寺和 大王廟、 龍王廟、 潮音庵、永福庵、存心庵等殿堂樓閣,形成了居民稠密,煙火旺盛,多寺廟庵祠的特色。其中唐宋時期興建的普濟寺,為蕪湖四大名寺之一,是舊時的一處幽景聖境。北宋名士 蘇東坡、 黃庭堅,明代御史吳琛,清代 文學家 吳敬梓都曾到此觀瞻,留傳不少佳話。明代詩人俞日都遊歷普濟寺,有詩云:“古剎大河流,人煙萬象稠。到此憑野興,以至潯冥搜。樓檻飛江蕊,廊 背綠疇。夷猶日 亭午,鐘磬一聲幽。” 建於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的荊山書院,位於 小荊山 奎星閣前,為東南學者士人講習之地,廢於清文宗咸豐年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 兩江總督 李世傑在區境 蔡廟巷內創建 中江書院,直至咸豐三年(1853)毀於戰火;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於書院舊址建 鳩江書院,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複名為中江書院,後幾經遷址、幾經更名,最終成為百年名校 蕪湖一中。 光緒二十六年(1900),境內原二多橋61號是現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文學史家、藏書家阿英( 錢杏邨)故居。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桐城文人 李光炯在青弋江南岸大巷口創建“ 安徽女子公學”,開啟本區新學之河。1925年由當時教育界進步人士籌建的私立 新民中學設在魯港,後為紀念 “五卅”運動,更名“五卅”中學。建國後,魯港走出了有“江南一枝竹”之稱的國畫家 黃葉村,創建市中醫院的杏林名家 徐少鰲、 李少白。

明朝後,弋江地域沿江一線商貿漸趨發達,屢有管理機構設置。 明憲宗 成化七年(1421),明廷工部在泗關街設立“抽分廠”關卡,管理 江上來往 木竹商排等的徵稅。明毅宗崇禎元年(1628),明廷戶部在泗關街設立鈔關,徵收商船正稅,商賈稅法自此較完善。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長江巡閱大臣 彭玉麟奏準增設 長江水師,建立提標右營駐弋江; 民國元年(1912),全營改編為 水上警察。清朝道一級的行政機關道署設在弋江。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蕪湖池太廣分巡道遷至區境將軍港原蕪湖 榷署(今興隆街、庫子街與大安路之間)。雍正十一年(1733),設安徽寧池太廣分巡道兼理蕪湖 關務,簡稱蕪湖關道,轄 皖南各縣。 民國三年(1914)關道分治,蕪湖監督署仍在原址,道尹公署遷至碼頭口前清長江水師蕪湖遊擊署。泗關街和南(關)街則是那時水陸貨運徵稅關卡的署地。蕪湖素為全國 四大米市之首,弋江則是 米市的發祥地。由於地處青弋江匯入長江一帶的南岸,沿岸人煙稠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米商、木商及行商聚集。舊志形容米市興盛時“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甲於江左,百物翔集,市聲若潮,至夜不休”。自南關至浮橋(今弋 江橋址)為米行雲集區,謂之“南市”。“河南肆廛視市縣為不及”是對舊時本地繁榮的稱譽。境內魯港元代設館驛,明代發展為蕪湖首鎮,清代道光年間米市一度超過蕪湖城,“大大的 魯港鎮,小小的蕪湖城”因此流傳。

弋江地域隸屬歷來隨蕪湖地域隸屬改變而變。據載, 明太祖朱元璋在馬背上南征北戰取得政權後,喜好養馬,至 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前後,官方在蕪湖城南養馬數以千計,“弋江”由此得名。清末民初,沿青弋江(河南)一片行政區域設有江口、尚塘、來遠三鋪,後合為江口、尚來兩鎮。日偽時期,河南稱為蕪湖的“四區”。1949年4月蕪湖解放後,設河南區人民政府。1950年4月,市區建制撤銷。1952年7月,恢復市區建制,在原第四區行政區劃內,建立河南區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河南區建制再度撤銷。1960年城市實行 人民公社化,在原河南區建制的基礎上,建立弋江人民公社,這是“弋江”地名的真正命名。1964年12月,取消蕪湖弋江人民公社名稱。1968年8月,成立弋江區 革命委員會。在1980年6月召開的區第八屆 人民代表大會上,撤銷弋江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弋江區人民政府,下轄江口、朝陽、弋江3個 街道辦事處。1984年12月郊區漁業公社,1990年3月郊區弋江鄉和赭山鄉的 鐵橋村、 愛國村,1991年6月 蕪湖縣魯港鄉先後劃歸弋江區管轄。至此,區域面積增加了20多倍,人口 翻一番,奠定了現在的區域規模。進入新世紀,作為 市政規劃建設的重點區域,弋江區亦稱“ 城南新區”。1998年1月,區政府駐地由碼頭口3號遷至利民西路418號。

城市建設

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概況

2017年,新啟動棚戶區改造項目20個,完成棚改1564戶。累計交付保障性住房9276套,配租保障性住房8524套。啟動瀂港新區等7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森海都市花園、日新化工廠宿舍煥然一新。啟動蕪瀂路維修工程,高標準修建改造龍卡路、弋江站緯一路等7條城市道路,14.13公里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全部完成,峨山路高速出口建成通車。

2017年,增綠化面積60萬平方米。完成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人工造林4708.5畝,創建省級森林村莊8個、森林長廊示範路段4.5公里。實施84項主要道路路口、重要景觀區域美化亮化提升工程。長江岸線集中專項整治成效顯著,80個修造船點整治項目提前完成。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改造白馬、馬塘、小荊山等3座泵站,修復重點水毀工程12處。全面啟動“清潔城鄉、美化家園”環境專項整治,深入開展“貼近群眾六走進”行動,累計整治佔道經營、流動攤點3800餘起;拆除違法建設358處,面積1.87萬平方米。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複檢,蟬聯第二屆省級文明城區。[1]

教育

2017年,區境內共擁有區屬小學10所、中學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市直屬中小學3所,境內高校7所。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19331人,其中小學13140人,中學6191人。全區中小學教職工1173人,其中小學725人,中學44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

科技

2017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412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8件,居全省第一方陣。中航華東光電、問天量子等5家企業獲批省重大科技專項,奇瑞新能源、航天特種電纜榮獲省科學技術一等獎。高新區獲批第二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創業孵化再升級。孵化器成為產業集聚新引擎,啟迪之星微電子等專業孵化器簽約落地。全年新增孵化器9000平方米,新引進孵化項目61個,累計在孵企業384家。[1]

文化

2017年,舉辦各類文體活動580餘場。自主創編第七套健身秧歌,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全民健身運動重點推廣普及項目。[1]

衛生

2017年,全區共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6個,擁有床位數697張,專業技術人員936人。[1]

居民生活

2017年,全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34699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36921元,比上年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9137元,比上年增長8.8%。在崗職工平均工資88259元,比上年增長17.7%。[1]

社會保障

2017年,投入1.62億元實施24項民生工程。開展困難群眾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實施特殊困難群體精準救助。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劃,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全年發放低保金4073.6萬元,累計保障7.85萬人次;醫療救助3534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1088萬元;臨時救助935戶,發放臨時救助金207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2068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118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46人。[1]

安徽省蕪湖市弋江區概況

濱江遠眺蕪湖最高樓-僑鴻濱江世紀廣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