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蕪湖 青弋江 太平天國 歷史 子非喬木 2019-04-07
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蕪湖依江而生,青弋江穿流於市區,伴蕪湖人成長;青弋江上有座老橋,歷經風雨,飽受風霜,名為弋江橋。老弋江橋舊址是青弋江上第一座橋建成之處,名為“通津橋”。從最初的通津橋到如今的新弋江橋,其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❶-

老橋故事之沉浮的老浮橋

夂 小

老浮橋建於南宋初年,坐落於舊縣城長虹門(南門)外的青弋江上,是蕪湖市區最古老的橋,歷史上稱作“通津橋”。

這裡是通往宣歙驛道的津中要卡,船隻行人往來不絕,十分重要。但後來被爆發的洪水沖毀,阻斷了縣城南北的交通。

元代初年,人們在原橋址上拼舟搭板架設起浮橋,使用時極為不便,船隻通過必須吊起橋板,阻攔兩岸行人,等船過去以後,才放下橋板,讓行人通過。由於人多擁擠,擠落水中的事時有發生。

更可怕的是春夏之交,浮橋往往被洪水或木排衝散,造成毀滅性的後果。因此,有人建議在此修建石橋,終因經費不足而作罷。

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一個叫性本上人的和尚請人代筆作《募建新浮橋疏》,以文募捐,最終感動了徽商汪伯爵。汪伯爵帶頭出資,商民踴躍籌款,方造木船20艘,並墊上厚板,在兩邊設有欄杆,從此行人商旅過橋十分方便,故而稱為“便民橋”。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浮橋北岸立起“襟帶三吳”石坊,在南岸立起“鎖鑰中江”石坊,成為了當時一大景觀。

當時,浮橋兩岸,店鋪林立,行人往來不絕,不遠處有甘露寺、城隍廟,寺中香火十分旺盛。南岸是通往宣州、徽州的驛道,商販旅客絡繹不絕。北岸不遠處便是繁華的南門灣,拐角又是賣花燈出名的花街,街北頭便是縣衙門。衙門有人掌管浮橋事宜,每天定時在浮橋上抽閘板,開關浮橋閘板。

小說家吳敬梓曾在蕪湖遊玩,在他的《儒林外史》中,記述了浮橋景色。

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在蕪湖激戰,浮橋燒燬於戰火中。以後重修,由商會募捐造船十三艘,並自行管理。

民國時期,官吏借修橋之名,挨家挨戶地攤派捐稅募款,但每年山洪爆發之時,此橋事故頻發,因此,人們也將此橋稱為“老虎橋”。

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解放初期,政府撥款重修浮橋上下石階,並設木柵門為“開橋”,作阻攔行人通行之用。

20世紀50年代,蕪湖市政府拆除了“老浮橋”,在原橋址上架起了一座鋼筋水泥橋,名為“弋江橋”。兩邊橋欄高高聳起8座燈柱,柱頭設玉蘭花燈,入夜光芒四射,照耀著橋面水面,儼如一條水上長龍。

弋江橋於1959年4月18日建成,橋長83.6米,寬9米,行車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米,水泥橋面,四墩五孔,可承重15墩。後因橋體老化,這座走過近60年的老橋封閉拆除。

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2015年10月22日,新弋江橋正式通車,市民來往城南、城北更加便利快捷。

新弋江橋既便利了市民生活,又實現了美觀。它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徽派建築,秉持“一橋一景”的設計理念,馬頭牆裝飾在大橋的主橋身側面高低錯落,還特意分別設置了一個“飛簷”結構,與附近的“蕪湖古城”遙相呼應,韻味十足。

探祕蕪湖丨不是老蕪湖人,都不知道蕪湖這座老橋!

摘自《蕪湖風光攬勝(下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