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物在變,人也非

時光帶走了太多的故事和回憶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兒時的記憶

是微風吹拂下的老街

是午後閒適中的笑聲

是少年時怯生的等待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這些過去的老舊時光

似乎只有在老街才能找回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老街的時光永遠駐足在鄉情裡

隨時都會在人們的眼前靠岸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走在老街

隨處可拾起一段情感

翻新的街面到處有鐫刻的記憶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如果你是一個懷舊的人

不妨去這些老街走走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蕪湖老街


老街是一個城市成長的源頭。手摸過的痕跡,腳走過的青石,眼看過的婆娑樹影…歲月在無聲之時,早已為老街刻寫出一部生動的歷史。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老街也曾年輕、活力、聲色鼎沸。小吃鋪子開滿街巷,竹篾、鐵器、生活用品佔滿了一條條街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老街充斥著喧囂,這喧囂裡的人情味。從不會讓人體味孤獨,老街就像是現代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是藏在記憶深處的某種情懷。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十里長街

蕪湖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在建“明城”時,西邊城牆把原西門大街截斷了,城內叫西內街,城外叫長街。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長街一直延長到寶塔根,首尾約七裡,號稱“十里長街”。明清,在建築十里長街時,建築材料選擇一定規格的青灰色的長條石與短條石縱橫鑲砌,一部分街面則用赭色的麻石鑲嵌,因此,路面十分整齊美觀。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長街兩邊店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十分繁榮,是蕪湖有名的商業集中區,馳名大江南北,成為皖東南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狀元坊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中二街興安花園與新安街東側一幢商住樓之間,有一條貫通中二街與中長街的小巷,長百餘米、寬五六米小巷,名喚“狀元坊”,是昔日南宋狀元張孝祥的府第,“狀元坊”也緣此得名。如今市勞動局技校的校園便在此。張孝祥二十三歲中狀元之前和從政十五年辭官歸隱後,大半是在蕪湖度過的。他自號“於湖居士”,於湖即蕪湖的別稱,他名其文集為《於湖文集》,可見其桑梓情深的一片拳拳之心。如今“狀元牌坊”已不復存在,狀元府第在抗戰前一度成為“湖南公館”,多年後作為蕪湖聯大校舍,而今又成為技校教學用地,只餘“狀元坊”地名,使人時時想起這裡曾經居住過一位值得蕪湖人引為驕傲的張於湖先生。

二街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在長街以北的百米許,有一條與長街平行的大馬路叫二街。長度與十里長街不相上下。二街分上二街、中二街和下二街。它東西走向,東起明城牆外西北角的太陽宮,西至公安街,接近寺碼頭。在解放前的上二街上立大染坊比較有名,在東頭有所回民醫院,中間是名醫徐少鰲中醫診所,西部是福光電影院。在中二街上有“徽州會館”,即今“柳春園小學”;還有“鴻運樓”飯館、耿福興麵店。此街西段,南有半邊街,北有陡門巷,是塊小有名氣的商業小區。在下二街的口頭,是座有名的“七、八、九”酒樓;中間的鳳儀樓是舊社會妓院所在。現在的二街,經過舊城改建,馬路拓寬,商店林立,十分繁華。

天主堂巷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天主堂巷是由緊鄰的坐落吉和街(今吉和南路)南端東側,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天主教堂而得名。該巷西起吉和街向左延至福興巷口,長約150米,寬約3 米。早年,位於吉和街西側的紅萬字會,常將收殮的乞丐或災民的薄板棺材暫停於此,令行人感到陰森悽慘。1935年內思學校大樓(今蕪湖機械學校前身)建成,當局將此巷改稱交通路,並東延與曾家塘相接,長度約增百米。蕪湖解放後,路面幾經翻修,現今兩旁迭現六七層高的新樓。

接官廳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接官廳東起華盛街,西至江岸路。全長78米,寬7.8米,條石路面。清朝時曾在此迎接朝廷大小官員。宋代大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寫道:“……過大小褐山磯……至蕪湖縣泊舟吳波亭”,並說蕪湖縣知縣知道他的到來,親自至吳波亭迎接共賞江景。後來,蕪湖縣尹(縣長)歐陽玄也有“幾回送客艤吳波”的詩句。這就說明早年吳波亭是蕪湖官府迎送之亭。由此看來,“接官廳”和吳波亭是相距很近的。蕪湖市人民政府在修建沿江防洪牆時,特在中江塔附近建造了水利三亭之一的吳波亭。沿江堤拾級而上,塔聳中天,亭輝夕照,觀賞江景,別有情趣。


十九道門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十九道門,位於中山路口西側,東至中山路,西至同安裡,路長180米,寬5米,鵝卵石路面。九十年前,上海市南和記洋行老闆張志誠來蕪湖經商置業,遂在這裡蓋住宅置地產,因其房屋面積大到擁有十九道門,故名。蕪湖解放後,原十九道門拆遷,蓋起了中山路工商銀行、市婦幼保健院等公共設施。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經濟建設,中山路率先踏入舊城改造的行列,中山大廈、金鼎大廈等高層建築聳立起來,享譽省內外的中山路步行街以嶄新的面目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太古碼頭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現今的濱江北路,從陶溝至13號碼頭,人們總習慣稱為“太古碼頭”,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產物。1867年(光緒二年)《中英煙臺條約》簽定之後,蕪湖被列為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帝國主義勢力不斷侵入。1905年,蕪湖道童清璋與英領事柯偉良議定:劃撥江岸路陶溝至弋磯山段為通商租界區,強行將原舟船,排筏的停靠點移到河南蘆花蕩,並勒碑曉諭。從此英、美、德、日商船麋集蕪湖,修築碼頭,分佔港口。其中,擁有12艘輪船的太古公司佔得的租界最大。租界是外國人的樂園,中國人的禁區。那些頭戴紅邊警帽“紅頭阿三”在碼頭、馬路上耀武揚威,橫行霸道,動輒毆打碼頭工人、人力車工人。解放後,蕪湖港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但“太古碼頭”卻成了往日的屈辱和辛酸的地名。

堂子巷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堂子巷位於九華山路西側,南起西內街,北至淳良裡,東鄰索麵巷,西接環城西路。據說這裡在清代就建有澡堂一座,附近的居民都到這裡來洗澡,故名“堂子巷”。全長約200米,寬3米左右,後由石條路面改為水泥路面。過去這條巷中曾住過汪、崔二個大戶人家,他們擁有的房屋約佔該巷一半之多,解放以後這裡的高牆大宅都改為居民住房了。巷內仍有不少老街老房的格局,古色古香,使人有一種寧靜悠遠的感覺。


花街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花街”又名“安豐裡”,北起十字街,就是周瑜點將臺,南接南門灣,直達通津橋(即弋江橋),是老縣府去南關的必由之路,也是河南一帶過橋前來參觀點將臺以及到城隍廟燒香拜佛和看熱鬧的必經之途。明清時,“花街”是城內最繁華的地帶。是南北走向,全長不足二百米;寬度不等,約三至五米。因其與老縣衙近在咫尺,在築路時,很重視質量,當中用長條石橫砌,兩頭用大片石和彈石相接。“花街”是條商業街,以竹器為主,生產各種竹器和玩具,幾乎成了竹器一條街。花街中段還有一所百年老校,即是“花街小學”,它的前身襄垣學堂,創辦於1905年。以後成為師範附小,“文革”後改為“花街小學”。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每一條老街,都有一段歷史

每一條老街,都訴說著幾代人的故事

感懷老街

其實也是感懷易逝的人生

留戀老街

其實是想把祖祖輩輩的根基和血脈留住

凝固的時光裡穿行

沉醉在古街的過往

願你像老街一樣

不被世俗誘惑

始終保持一顆俗心

蕪湖老街:一條街,記憶一座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