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晚年唐寰澄

設計方案定了,就正式準備動工建設。當時武漢長江大橋項目組定了施工方案,黨中央審議後,為了更加周全,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建橋全部圖紙、資料赴莫斯科,請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最後的鑑定。

蘇聯政府對大橋設計文件的鑑定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秀的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由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橋樑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樑夫任主席。鑑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覆研究。

1953年8月7日,鑑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正率團在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協定代表大會,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並講話。最後,鑑定委員會終於通過中方的設計文件,並給予高度評價。回國後,滕代遠又與鐵道部有關領導、專家一起認真研究,修改、充實了9項意見,使方案更趨完美。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晚年唐寰澄

設計方案定了,就正式準備動工建設。當時武漢長江大橋項目組定了施工方案,黨中央審議後,為了更加周全,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建橋全部圖紙、資料赴莫斯科,請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最後的鑑定。

蘇聯政府對大橋設計文件的鑑定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秀的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由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橋樑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樑夫任主席。鑑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覆研究。

1953年8月7日,鑑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正率團在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協定代表大會,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並講話。最後,鑑定委員會終於通過中方的設計文件,並給予高度評價。回國後,滕代遠又與鐵道部有關領導、專家一起認真研究,修改、充實了9項意見,使方案更趨完美。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鐵道部向國務院提出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組來華支援,周總理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謝爾蓋維奇·西林為首的蘇聯專家陸續抵達大橋工程局並開始工作。

西林是中國鐵路職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戰火紛飛的年代,就曾來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橋,支援解放大軍入關。時任四野鐵道縱隊第三支隊長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後他們在修復隴海線洛河橋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這回是第三次來華幫助修建大橋,也是與彭敏的第三次合作。

但是西林一見到彭敏,就是武漢大橋橋墩施工方法提出了質疑。武漢長江大橋原定的橋墩施工方法是“氣壓沉箱法” 。但是西林創新提出了“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因為“沉箱法”施工的危險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業,承受氣壓和水壓變化,容易發生血液中毒現象,一般稱“沉箱病”,而這種病在當時還沒有辦法治療。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晚年唐寰澄

設計方案定了,就正式準備動工建設。當時武漢長江大橋項目組定了施工方案,黨中央審議後,為了更加周全,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建橋全部圖紙、資料赴莫斯科,請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最後的鑑定。

蘇聯政府對大橋設計文件的鑑定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秀的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由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橋樑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樑夫任主席。鑑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覆研究。

1953年8月7日,鑑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正率團在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協定代表大會,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並講話。最後,鑑定委員會終於通過中方的設計文件,並給予高度評價。回國後,滕代遠又與鐵道部有關領導、專家一起認真研究,修改、充實了9項意見,使方案更趨完美。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鐵道部向國務院提出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組來華支援,周總理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謝爾蓋維奇·西林為首的蘇聯專家陸續抵達大橋工程局並開始工作。

西林是中國鐵路職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戰火紛飛的年代,就曾來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橋,支援解放大軍入關。時任四野鐵道縱隊第三支隊長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後他們在修復隴海線洛河橋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這回是第三次來華幫助修建大橋,也是與彭敏的第三次合作。

但是西林一見到彭敏,就是武漢大橋橋墩施工方法提出了質疑。武漢長江大橋原定的橋墩施工方法是“氣壓沉箱法” 。但是西林創新提出了“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因為“沉箱法”施工的危險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業,承受氣壓和水壓變化,容易發生血液中毒現象,一般稱“沉箱病”,而這種病在當時還沒有辦法治療。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但是當時在現場,與西林同來的幾位前蘇聯橋樑專家卻提出相反的意見,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經蘇聯國家鑑定委員會通過,沒有必要大改動;其次,這種新方法誰也沒幹過,試驗來不及。

彭敏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帶上有關資料十萬火急地趕到北京,直接向滕代遠彙報。後來鐵道部長滕代遠支持了西林的看法。他認為“西林不是一個輕率的人,有關他自己國家的聲譽,沒有十分把握是不會提出來的。”

後來周總理和國務院批准對新方案“繼續進行試驗,並將新舊方案進行比較,也即黨中央提倡的‘依靠群眾,一切通過試驗’的方法。”

這之後,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就按照西林提出的“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

1955年底,蘇聯政府派出以運輸工程部部長哥熱夫尼柯夫為首的代表團來華,主要是參觀長江大橋的施工,隨團還來了橋樑專家葛洛葛洛夫、金果連柯、沙格洛夫等一大批工程界權威。他們在參觀完現場後,對西林主導的“管柱鑽孔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2月,在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主持召開的會議上,對此方案作出明確的結論。記錄文件裡說:“在所建長江大橋橋墩深基礎方面所使用的新方法,是先進的。它保證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並且比‘沉箱法’基礎工程的勞動條件簡單,這種方法在修建橋樑和水工建築物工程上也應廣泛採用。

1956年夏天,毛主席來武漢視察。當時就是長江大橋的第八橋墩附近下水。當時長江大橋的修建正處在關鍵時期。毛主席游泳完畢後,逸興橫飛,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就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句子。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晚年唐寰澄

設計方案定了,就正式準備動工建設。當時武漢長江大橋項目組定了施工方案,黨中央審議後,為了更加周全,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建橋全部圖紙、資料赴莫斯科,請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最後的鑑定。

蘇聯政府對大橋設計文件的鑑定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秀的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由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橋樑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樑夫任主席。鑑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覆研究。

1953年8月7日,鑑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正率團在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協定代表大會,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並講話。最後,鑑定委員會終於通過中方的設計文件,並給予高度評價。回國後,滕代遠又與鐵道部有關領導、專家一起認真研究,修改、充實了9項意見,使方案更趨完美。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鐵道部向國務院提出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組來華支援,周總理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謝爾蓋維奇·西林為首的蘇聯專家陸續抵達大橋工程局並開始工作。

西林是中國鐵路職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戰火紛飛的年代,就曾來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橋,支援解放大軍入關。時任四野鐵道縱隊第三支隊長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後他們在修復隴海線洛河橋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這回是第三次來華幫助修建大橋,也是與彭敏的第三次合作。

但是西林一見到彭敏,就是武漢大橋橋墩施工方法提出了質疑。武漢長江大橋原定的橋墩施工方法是“氣壓沉箱法” 。但是西林創新提出了“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因為“沉箱法”施工的危險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業,承受氣壓和水壓變化,容易發生血液中毒現象,一般稱“沉箱病”,而這種病在當時還沒有辦法治療。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但是當時在現場,與西林同來的幾位前蘇聯橋樑專家卻提出相反的意見,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經蘇聯國家鑑定委員會通過,沒有必要大改動;其次,這種新方法誰也沒幹過,試驗來不及。

彭敏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帶上有關資料十萬火急地趕到北京,直接向滕代遠彙報。後來鐵道部長滕代遠支持了西林的看法。他認為“西林不是一個輕率的人,有關他自己國家的聲譽,沒有十分把握是不會提出來的。”

後來周總理和國務院批准對新方案“繼續進行試驗,並將新舊方案進行比較,也即黨中央提倡的‘依靠群眾,一切通過試驗’的方法。”

這之後,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就按照西林提出的“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

1955年底,蘇聯政府派出以運輸工程部部長哥熱夫尼柯夫為首的代表團來華,主要是參觀長江大橋的施工,隨團還來了橋樑專家葛洛葛洛夫、金果連柯、沙格洛夫等一大批工程界權威。他們在參觀完現場後,對西林主導的“管柱鑽孔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2月,在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主持召開的會議上,對此方案作出明確的結論。記錄文件裡說:“在所建長江大橋橋墩深基礎方面所使用的新方法,是先進的。它保證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並且比‘沉箱法’基礎工程的勞動條件簡單,這種方法在修建橋樑和水工建築物工程上也應廣泛採用。

1956年夏天,毛主席來武漢視察。當時就是長江大橋的第八橋墩附近下水。當時長江大橋的修建正處在關鍵時期。毛主席游泳完畢後,逸興橫飛,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就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句子。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7年10月15日,長江大橋通車。結束了幾千年來,長江上無大橋的歷史。

滕代遠部長代表中國鐵道部向西林同志為首的專家組授予感謝狀的時候說:“蘇聯政府派來我國的專家們,在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們的參加和幫助下,我們成功地採用了“大型管柱鑽孔法”,使我們在深水橋樑基礎工程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幫助我們培養了一批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從而使我們在修建大橋工程技術上有了相應的提高。

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在中國的橋樑建設事業上,西林是有功勞的。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晚年唐寰澄

設計方案定了,就正式準備動工建設。當時武漢長江大橋項目組定了施工方案,黨中央審議後,為了更加周全,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建橋全部圖紙、資料赴莫斯科,請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最後的鑑定。

蘇聯政府對大橋設計文件的鑑定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秀的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由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橋樑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樑夫任主席。鑑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覆研究。

1953年8月7日,鑑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正率團在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協定代表大會,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並講話。最後,鑑定委員會終於通過中方的設計文件,並給予高度評價。回國後,滕代遠又與鐵道部有關領導、專家一起認真研究,修改、充實了9項意見,使方案更趨完美。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鐵道部向國務院提出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組來華支援,周總理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謝爾蓋維奇·西林為首的蘇聯專家陸續抵達大橋工程局並開始工作。

西林是中國鐵路職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戰火紛飛的年代,就曾來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橋,支援解放大軍入關。時任四野鐵道縱隊第三支隊長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後他們在修復隴海線洛河橋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這回是第三次來華幫助修建大橋,也是與彭敏的第三次合作。

但是西林一見到彭敏,就是武漢大橋橋墩施工方法提出了質疑。武漢長江大橋原定的橋墩施工方法是“氣壓沉箱法” 。但是西林創新提出了“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因為“沉箱法”施工的危險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業,承受氣壓和水壓變化,容易發生血液中毒現象,一般稱“沉箱病”,而這種病在當時還沒有辦法治療。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但是當時在現場,與西林同來的幾位前蘇聯橋樑專家卻提出相反的意見,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經蘇聯國家鑑定委員會通過,沒有必要大改動;其次,這種新方法誰也沒幹過,試驗來不及。

彭敏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帶上有關資料十萬火急地趕到北京,直接向滕代遠彙報。後來鐵道部長滕代遠支持了西林的看法。他認為“西林不是一個輕率的人,有關他自己國家的聲譽,沒有十分把握是不會提出來的。”

後來周總理和國務院批准對新方案“繼續進行試驗,並將新舊方案進行比較,也即黨中央提倡的‘依靠群眾,一切通過試驗’的方法。”

這之後,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就按照西林提出的“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

1955年底,蘇聯政府派出以運輸工程部部長哥熱夫尼柯夫為首的代表團來華,主要是參觀長江大橋的施工,隨團還來了橋樑專家葛洛葛洛夫、金果連柯、沙格洛夫等一大批工程界權威。他們在參觀完現場後,對西林主導的“管柱鑽孔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2月,在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主持召開的會議上,對此方案作出明確的結論。記錄文件裡說:“在所建長江大橋橋墩深基礎方面所使用的新方法,是先進的。它保證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並且比‘沉箱法’基礎工程的勞動條件簡單,這種方法在修建橋樑和水工建築物工程上也應廣泛採用。

1956年夏天,毛主席來武漢視察。當時就是長江大橋的第八橋墩附近下水。當時長江大橋的修建正處在關鍵時期。毛主席游泳完畢後,逸興橫飛,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就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句子。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7年10月15日,長江大橋通車。結束了幾千年來,長江上無大橋的歷史。

滕代遠部長代表中國鐵道部向西林同志為首的專家組授予感謝狀的時候說:“蘇聯政府派來我國的專家們,在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們的參加和幫助下,我們成功地採用了“大型管柱鑽孔法”,使我們在深水橋樑基礎工程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幫助我們培養了一批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從而使我們在修建大橋工程技術上有了相應的提高。

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在中國的橋樑建設事業上,西林是有功勞的。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滕代遠向西林頒發紀念章

西林的外孫女卡佳曾多次來到中國參觀武漢長江大橋。卡佳這樣說過,西林一生都以參加武漢長江大橋建設為榮,把武漢長江大橋視為他最偉大的作品,西林在很多不同場合表示,武漢長江大橋不僅僅是一座大橋,更是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

1996年,西林與世長辭。墓碑正面,西林安詳地微笑著,而墓碑的背面則鐫刻著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作品——武漢長江大橋。

他是唯一一個死後將武漢長江大橋刻在自己墓碑上的外國人。

"

花樣武漢,今天來談一談關於武漢長江大橋修建過程中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最近,朋友圈裡被一篇“地球知識局”的文章“什麼是武漢”刷屏了。那一張張精美的圖片,讓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豪。武漢是江城,也是橋城。在中國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大的江湖。

談到武漢的橋,就自然繞不開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橋,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橋,讓這座橋的意義非凡。修好後,連毛主席都賦詩讚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標誌性工程,是武漢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今天,我們從兩個小視角,兩個人物來還原當年建橋的輝煌歷程。

這兩個人,一個叫唐寰澄;另外一個是個外國人,一個蘇聯人,康士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唐寰澄與他設計的大橋方案

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天塹,幾千年來,長江上沒有橋。武漢人過江靠輪渡。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到了武漢也要中斷,分成了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節。因此非常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非常重視交通事業。1950年,鐵道部部長滕代遠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著手籌劃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並進行初步勘探調查。1952年成立了大橋設計事務所,以梅暘春工程師為主成立了測量鑽探隊,取得第一手資料。武漢長江大橋工程被看成是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國家重點工程,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橋的選址工作經歷了許多挫折,先後共作了八個橋址線方案,專家們逐一進行了縝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個共同特點: 利用長江兩岸的山丘,龜山和蛇山,縮短引橋和路堤的長度。武昌方面的引橋,為了保護武昌紅樓,長春觀和陳友諒墓,特地進行了繞彎。但是黃鶴樓的前身奧略樓就沒有保住,55年拆掉了。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3年2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武漢聽取中南局領導關於大橋勘測設計的彙報後,還饒有興趣地登上武昌黃鶴樓,視察了大橋橋址。

1953年4月,鐵道部設立了武漢大橋工程局,彭敏任局長兼黨委第一副書記。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政務院203次會議,聽取了關於籌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情況報告,討論通過了《關於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政務院正式任命彭敏為武漢大橋工程局局長,楊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長;中共武漢市委書記王任重兼大橋工程局政委。會議同時批准了1958年底鐵路通車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車的竣工期限。

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正式提上日程。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選址的同時,就是要搞長江大橋設計方案。這裡面有一個插曲。大家都知道,長江大橋最後的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唐寰澄的方案,他為武漢長江大橋設計了橋頭堡。在設計之初,中央強調“修建的長江大橋應當成為一個卓越的建築,它不但應以現代化的技術解決國家巨大的經濟課題,而且在建築技術上還應以雄偉壯麗的外觀標誌出中國的新時代。”

在方案評選時,由茅以升、楊廷寶等專家對所有方案進行了評比,唐寰澄的橋頭堡方案其實是第三名。但是在懷仁堂展出時,正好開政務會議,周恩來總理一眼看準了這個方案。於是,端莊、樸實、經濟和富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橋頭堡,從此屹立在人們心目中。

唐老爺子曾經接受記者採訪,回顧當年自己方案中選並不感到意外,也沒有特別的激動,所得的3000元獎金,給其他同事分了1200元,他得了1800元,除了買國債,還買了一臺上海牌雙鏡頭照相機。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晚年唐寰澄

設計方案定了,就正式準備動工建設。當時武漢長江大橋項目組定了施工方案,黨中央審議後,為了更加周全,鐵道部派出代表團攜帶建橋全部圖紙、資料赴莫斯科,請蘇聯專家幫助進行最後的鑑定。

蘇聯政府對大橋設計文件的鑑定十分重視,指定了25位最優秀的橋樑專家組成鑑定委員會,由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橋樑工程總局局長古拉樑夫任主席。鑑定委員會對方案提出了53個問題,詳細對比,反覆研究。

1953年8月7日,鑑定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之際,滕代遠正率團在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協定代表大會,他抽出時間到會聽取意見並講話。最後,鑑定委員會終於通過中方的設計文件,並給予高度評價。回國後,滕代遠又與鐵道部有關領導、專家一起認真研究,修改、充實了9項意見,使方案更趨完美。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鐵道部向國務院提出報告,要求聘請蘇聯專家組來華支援,周總理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謝爾蓋維奇·西林為首的蘇聯專家陸續抵達大橋工程局並開始工作。

西林是中國鐵路職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戰火紛飛的年代,就曾來到我國東北,幫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橋,支援解放大軍入關。時任四野鐵道縱隊第三支隊長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後他們在修復隴海線洛河橋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這回是第三次來華幫助修建大橋,也是與彭敏的第三次合作。

但是西林一見到彭敏,就是武漢大橋橋墩施工方法提出了質疑。武漢長江大橋原定的橋墩施工方法是“氣壓沉箱法” 。但是西林創新提出了“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因為“沉箱法”施工的危險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業,承受氣壓和水壓變化,容易發生血液中毒現象,一般稱“沉箱病”,而這種病在當時還沒有辦法治療。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但是當時在現場,與西林同來的幾位前蘇聯橋樑專家卻提出相反的意見,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經蘇聯國家鑑定委員會通過,沒有必要大改動;其次,這種新方法誰也沒幹過,試驗來不及。

彭敏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帶上有關資料十萬火急地趕到北京,直接向滕代遠彙報。後來鐵道部長滕代遠支持了西林的看法。他認為“西林不是一個輕率的人,有關他自己國家的聲譽,沒有十分把握是不會提出來的。”

後來周總理和國務院批准對新方案“繼續進行試驗,並將新舊方案進行比較,也即黨中央提倡的‘依靠群眾,一切通過試驗’的方法。”

這之後,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就按照西林提出的“管柱鑽孔法”進行施工。

1955年底,蘇聯政府派出以運輸工程部部長哥熱夫尼柯夫為首的代表團來華,主要是參觀長江大橋的施工,隨團還來了橋樑專家葛洛葛洛夫、金果連柯、沙格洛夫等一大批工程界權威。他們在參觀完現場後,對西林主導的“管柱鑽孔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2月,在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主持召開的會議上,對此方案作出明確的結論。記錄文件裡說:“在所建長江大橋橋墩深基礎方面所使用的新方法,是先進的。它保證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並且比‘沉箱法’基礎工程的勞動條件簡單,這種方法在修建橋樑和水工建築物工程上也應廣泛採用。

1956年夏天,毛主席來武漢視察。當時就是長江大橋的第八橋墩附近下水。當時長江大橋的修建正處在關鍵時期。毛主席游泳完畢後,逸興橫飛,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就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句子。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1957年10月15日,長江大橋通車。結束了幾千年來,長江上無大橋的歷史。

滕代遠部長代表中國鐵道部向西林同志為首的專家組授予感謝狀的時候說:“蘇聯政府派來我國的專家們,在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們的參加和幫助下,我們成功地採用了“大型管柱鑽孔法”,使我們在深水橋樑基礎工程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幫助我們培養了一批技術幹部和技術工人,從而使我們在修建大橋工程技術上有了相應的提高。

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在中國的橋樑建設事業上,西林是有功勞的。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滕代遠向西林頒發紀念章

西林的外孫女卡佳曾多次來到中國參觀武漢長江大橋。卡佳這樣說過,西林一生都以參加武漢長江大橋建設為榮,把武漢長江大橋視為他最偉大的作品,西林在很多不同場合表示,武漢長江大橋不僅僅是一座大橋,更是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

1996年,西林與世長辭。墓碑正面,西林安詳地微笑著,而墓碑的背面則鐫刻著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作品——武漢長江大橋。

他是唯一一個死後將武漢長江大橋刻在自己墓碑上的外國人。

武漢長江大橋往事!三等獎設計方案中選,外國人把它刻在墓碑上

西林的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