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五穀 清明節 蘋果 文化 淮海民俗文化網 2018-12-01

【編者按】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婚喪嫁娶是人生最重要禮儀。喪葬習俗,不僅僅是文化,有時候會是讖語,不可不知,不可不懂。沛縣小夥王書法致力於徐州喪葬文化蒐集整理,不可多得。豐縣官網分五部分陸續推出,今天是最後一篇,敬請關注。

關鍵詞:摔牢盆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後,棺前置“牢盆”,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塊橫磚上面,為何要用磚呢?據說可以避邪鎮宅。重孝子及近親屬手持哀杖跪於香案前,大老執高喊“前後平起——”,眾人抬起棺材,牢盆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長子已先去世,則由長孫摔,俗謂“小兒不趕長子孫”,因誰摔牢盆便意味著誰最有繼承權,故本地鄉民十分看重此儀式,如不合乎規矩風俗,這個牢盆是難摔的。

摔牢盆的傳說有三:

1.人生在世,誰能無過,虧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別人不知道,那閻王爺可最清楚,死後到陰間要受酷刑。兒孫為了給老人贖罪,便置盆為牢,事先囚禁,多送紙錢酒菜,等盆碎開,閻王一看,牢已蹲過了,又有諸多錢財酒菜享用,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獄之苦。

2.人生在世,誰能不困擾於名韁利索,長此以往,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於牢獄之中。只有在死後,兒孫為其置一瓦盆,徵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於是在死者入土為安之時,由其長子把這牢獄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靈魂徹底解放!

3.據說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帶不去,在陰間是要受窮捱餓的,牢盆摔得越碎,鄉民就認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萬不能抬起來再摔第二次,要由大老執用腳踩碎,如果趁無人注意時撿拾碎片渣子墊在自家的床腳,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等長子摔碎牢盆後,大佬執高喊“前後平落——”,棺材原地落下,重擺香案,開始路祭。仍用舊禮並配以哀樂,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長子帶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緣關係和關係好的親友分別行禮。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長子長孫應在棺前打幡帶路,棺材後,緊跟女兒、兒媳、侄媳等親屬,眾喪屬隨著喇叭聲慟哭。抬棺材的儀槓在路上是不允許著地的,俗認為著地不吉,同時孝子頻頻回跪朝棺材磕頭,感謝大家幫忙。

關鍵詞:布棺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至墳地,按方向置棺於土壙內。如夫妻一方先去世,還要在兩個棺材間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橋,謂之“仙人橋”,寓意著夫妻陰間相會之意。棺材入坑後,要擺正,調好走向。死者為男,要先請死者姥孃家人察看;死者為女,要請死者孃家人先查看。如有不滿,再行調整,隨後孝子再察看並認可。

沒有異議後,將“蜂蜜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裡,長子(或長兒媳)把事先準備好的五穀雜糧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著,大聲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餘糧!”然後用"刷帚"從棺材前頭往後一掃,棺材上剩餘少數,大量的五穀均被"刷帚"掃落在簸箕裡。無論多少,只能刷一次,要乾淨利落,不可猶豫緩慢。這樣的葬儀其中隱藏妙義:“五穀”者取其音乃“無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著死者遺留給子孫的福澤越多。五穀雜糧回到家後,做餅子給死者的長子吃,表達了鄉親祈願親人靈魂保佑後代的願望。

關鍵詞:祭典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此時,邊裡有祭典的風俗,族家、姥孃家人等逐一祭典,如果立碑,這時還要祭碑。祭畢,眾人準備封土。豐縣、邊裡不用大紅公雞滴血;邊外則用一隻大紅公雞,鏟去頭,讓雞血圍墳坑灑三圈。

大老執將一領用鐵杴鏟破四個角的葦蓆蓋在棺材上,在棺材蓋上正中位置放上三個生面捏成的小鳥,小鳥上覆小瓦,小瓦上寫著“敕令斬鬼”字樣;小瓦上壓弓、箭,弓、箭射西北方,因為西北方是獸道,箭射猛獸,庇佑護衛死者平安。弓身由柳木、蘋果枝等柔韌的枝條製成;弓弦則是檾繩編繞;箭身由楊樹枝等直條子修成,粗如筷子;箭頭由高粱杆子製成,箭身插在箭頭裡。

關鍵詞:封墳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封墳不準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婦女不能進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死者的長子先鏟第一杴土埋葬,接著姥孃家人(死者為男)或孃家人(死者為女)鏟第二杴土埋葬,然後眾人幫忙,即為封墳,墳為圓形,堆好以後,要在墳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埋上預先在家煮熟的大甜糖餃子,有手掌大,一個方位埋一個,有幾個兒再多包幾個大餃子,一個兒吃一個;再按照死者的歲數包小甜糖餃子,手指頭大小,死者多大歲數就包多少個。小甜糖餃子埋的歌訣雲:“前七後八,胳肢窩夾仨”,也是埋在四方。餘下的則有早早在一旁等候的小孩爭著分食,民間講吃了這個糖餃子,牙不疼痛。

殯葬畢,從林地回去後,三日後圓墳,三十五日燒五七紙,一百天燒百日紙。每逢週年祭日要備好祭品去墓地祭奠哀悼,一直持續三年。以後就順著平常的節日燒紙紀念。春季是清明節(寒食節),夏季是七月十五(中元節),秋季是十月初一(寒衣節),冬季是正月初一(春節),這四個日子也叫做“四大鬼節”。

豐縣、邊裡當天晚上有送面燈的風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狀,上鍋蒸熟,內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於油中,點燃後由長子送到墳上,放下不準回頭,直接回家。

關鍵詞:圓墳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圓墳,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後三日內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並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三圈,反轉三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邊裡圓墳,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孃家人、女兒、女婿都到墳地,在墳前擺上供品,痛哭一番,用擀麵杖將墳整圓,越圓越好;邊外圓墳,只有家人到墳地,也只須焚燒紙錢,將墳整圓即可。此後三年不可動墳頭,怕犯重喪。

關鍵詞:出殯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出殯是指對死者夫婦甚至及其上代、上幾代共同進行的祭奠儀式,比一般的喪葬活動更加隆重。喪葬與祭奠伴生的活動,這一出殯形式被稱為熱喪;而僅僅對已去世的先祖們進行的懷念性祭奠活動,則被稱為冷喪,其較之熱喪更不多見。

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搭設靈棚,安設靈位。孝子用手扶著紙紮的小房屋,房屋裡正當中貼著死人牌位,到墳頭上燒紙祭奠圓詣,然後抬著紙紮屋子圍著墳頭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並念“點香神知,聞香神現,請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等語圓詣,謂之“上靈”。

行禮畢返家,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後死者在家共席享祭。祭拜者需從新近死亡的靈位開始拜起,謂之先拜“熱喪”,然後逐一拜祭,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出殯發喪的時候,再一起抬送到墳地,抬著紙紮屋子圍著墳頭反轉三圈、正轉三圈,抖抖屋子,謂之“送靈”,然後把屋子隨著紙紮焚化。

關鍵詞:特殊喪葬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嬰兒夭折,稱之為”殤了”,俗以為是催索前輩舊帳的“討債鬼”。以穀草裹屍,於夜間拋至亂屍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須繞道輾轉回家。

少亡,也無停屍喪葬之儀,於午後由叔伯埋葬於林地角落,亦無棺木;成人後未婚而亡年青者,有棺木。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親,喪事從簡,停於偏房,僅送信不發帖,三日便葬。舊時,也有侯尊親故後合併發喪者,謂之“發老喪帶少喪”。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回民喪葬用的墳坑)

豐縣回民的喪葬習俗與漢民不同,回民喪葬,棺材無底,死者脫去衣服,送入清真寺公用的“金匣”內,用白布蓋在死人身上,再用雙幅白布裹好,用三根白布帶子捆起來,然後放入棺材內,用土作枕頭。葬時,家家戶戶送葬至哀,阿訇口唸“可蘭經”,追悼死者入土,墳築方形,葬後歸來不回頭。

作者簡介

王書法,字愍齋,號嗜花齋主人、愍齋主人,徐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會員、古沛王氏委員會祕書長、《淮海民俗文化網》專欄作者。生於1996年2月,中共黨員,本科在讀。曾祖諱傳輝,祖父諱家鐸,父名詩亮,沛縣鹿樓鎮房莊村人。著有《愍齋詩集》、《愍齋羽士青春錄》、《豐沛臥虎集》。

徐州喪葬習俗之五——摔牢盆、布棺、祭奠、圓墳……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淮海民俗文化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