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烏爾善曾用“如履薄冰”形容自己過往十一年的導演經歷,耗時十年的《封神三部曲》也如同一次冒險的冰上之旅,走過去不但需要勇氣,也需要技巧。“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冰上行走,你走過去是你的命,你落水也很正常。我不能保證我一定能走過去,但是站那待著肯定是不行的。”

作者 | 查沁君

編輯 | 申學舟

像穿越般,大巴從當代都市駛向三千年前的商周時代——二郎神“楊戩”被威亞高高吊起,在一聲令下後平緩降落。隨即,上百官兵圍攻而上,腳踩龍德殿大門的“楊戩”利用水遁術,殺出重圍。

“今天這場戲,我們提前三天就開始排練,所以大家才能看到這麼安靜有序的拍攝現場。”在《封神三部曲》位於青島東方影都的外景拍攝地現場,製片人杜揚對《三聲》(微信公眾號:tosansheng)解釋說,所有部門的協調配合大大節省了拍攝時間。

自去年9月開機以來的近三百天裡,劇組一直保持著這種“井然有序”的狀態。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封神三部曲》開機大合影

導演烏爾善信奉科學、工業化的電影製作邏輯:事先足夠充分的準備工作、更有效的拍攝現場,以及在電影的每個製作環節融入新科技。在剛過去不久的上海電影節上,《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也將《封神三部曲》劇組稱為“一箇中國電影人都該去看看的工業化劇組”。

近兩年,中國電影工業化被越來越多的提及,這種聲量在今年春節檔升至最高——甯浩執導的《瘋狂的外星人》、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等影片被譽為中國電影在工業化上進步的代表。“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但卻缺少這個體量的市場該有的作品規模和作品質量,尤其是能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宏大作品,難免可惜。”烏爾善對《三聲》表示。

《封神三部曲》正是這樣一部被寄予厚望的作品,故事改編基於兩個文本:一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二是南宋話本《武王伐紂平話》,融合了民間傳說、歷史傳統以及道教神話,既包含了一個民族對文化的反思、確認和提煉,也蘊藏著對民族精神的自我尋找。

從2012年公佈改編拍攝經典文學《封神演義》的計劃,到2022年《封神三部曲》終章上映,烏爾善計劃用十年的時間,以中國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構築起這一恢弘的神話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封神三部曲》的嘗試,建立起包括製片流程和人才生態等在內的國產電影工業化體系,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生產方式的持續不斷與當代發生關係,讓年輕人從中吸取力量。“中國文化在表達方式以及文化的現代化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但這事不去追趕、不去學習,永遠趕不上、永遠無法接近更高的標準。”

這與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道路如出一轍:每一步都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勝利。

01 | 由人到神:中國英雄的善惡抉擇

在探班前不久,烏爾善剛剛過完自己47歲的生日。回憶起少年時光,他仍能記起曾經無數個在新華書店門口排隊買小人書的下午。那時,小人書還是分批次出版,很長時間才能湊齊一套,“《封神演義》《西遊記》這些我都是通過小人書讀到的。”他解釋說,“在我小時候,這是特別重要的事,因為每個故事都是那麼地有想象力。”

幼時的閱讀體驗和蒙古遊牧民族的文化基因讓烏爾善對自然、生命、英雄有著天然的崇拜,融合了人妖神魔、虛實相生的神話世界,彌散著綺麗詭譎的魅力。這些故事一直吸引著他,並且在日後成為其不少創作的最原始靈感與動力來源。

《封神演義》被烏爾善視為獨特的存在——它是中國傳統故事裡少有的達到“史詩級別”的故事。在他看來,中國很早便由神話時代進入現實時代,那種充滿抽象化、浪漫化文學特質的史詩,某種程度上是缺失的。而《封神演義》裡神話世界的創造、善惡鬥爭、英雄成長具有一定開創性。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封神三部曲》概念海報

除此之外,《封神演義》與所有人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也有所不同,前者是本土的道教故事,後者是外來的佛教故事。誕生於15世紀的長篇小說《封神演義》融合了民間傳說、歷史傳統以及道教神話,從而形成一個原創的神話系統。“它包含商周歷史和道家文化的想像力,非常原創和本土化,在文化意義上跟《西遊記》完全不同。”烏爾善強調說,“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國民神話。”

選定故事之後,劇本創作成為團隊的核心工作。

他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一部100回體量的章回體小說影視化。“章回體的敘事結構性較差,不是我們所習慣的敘事模式。”

因此,烏爾善嘗試重新解讀《封神演義》的故事,過程中他發現這整個故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回到第三十四回,講述紂王無道、黃飛虎歸周;第三十五回到第六十六回,兵分三十六路伐西岐;從六十七回到最後,姜子牙金臺拜帥、武王伐紂。

這讓他聯想到古希臘戲劇三部曲,並以此為脈絡,將整個故事解構為《封神三部曲》,這一做法使得三部曲彼此獨立又互相連接,在保證每部劇情容量的前提下,又能確保三部曲的節奏不被打亂。

結構明晰之後,一支編劇團隊被迅速組織起來。《封神三部曲》的執筆編劇是冉平、冉甲男和曹升,冉平和冉甲男兩人和烏爾善合作過《畫皮Ⅱ》,而歷史小說作家曹升,此次已經是和烏爾善導演的第三度合作。劇本顧問則是蘆葦和《臥虎藏龍》的編劇詹姆士·沙姆斯,對《封神演義》做價值評估、主題探討,並提供不一樣的西方視角。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製作顧問巴里·M·奧斯本、導演烏爾善、製片人杜揚

這種西方視角的提供很有必要。比如,《封神演義》中“文王吐子”的典故:在妲己的設計下,姬昌被迫吃下兒子的肉,最後吐出三隻兔子。烏爾善提到,東西方文化差異可能會讓不同觀眾有不同理解——在中文釋義中“吐子”和“兔子”是諧音,而詹姆士卻以為姬昌在獄中受到性虐待,因為兔子在西方有性暗示的意味。

雖然儘量嘗試避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誤解,但烏爾善最主要的目標仍是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電影:有趣、生動、豐富,並與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類型片有著本質區別。在中國文化所獨有的神話模式裡,人神乃一體,這一點也體現在《封神三部曲》的終極主題上——人如何一步步成為神,一箇中國的英雄如何做出關於善惡的抉擇。

為了劇本創作,烏爾善不僅研究神話學,還看了神話學者坎貝爾的大量著作。面對神話史詩這一新類型,他還曾總結出一套特有的邏輯規律。

“所有類型敘事其實是解決敘事效率的問題,無論是冒險、喜劇抑或科幻類型,都存在一個內在模式。”在烏爾善看來,這是一種心理學模式,而並非簡單的技術問題。因此“類型”僅作為一種工具存在,使敘事更有效或者更有戲劇性。例如,《鬼吹燈之尋龍訣》的主題是告別過去,回到墓穴意味著回到自己的歷史裡面去,反而探墓變成了外在形態;而《畫皮Ⅱ》的“換臉”,代表身份互換。

當被我問及《封神三部曲》背後具體的心理學依據時,坐在對面的烏爾善爽朗地笑了:“如果電影成功的話就分享,如果不成功就不聊了,那就是失敗經驗了。”

02 | 從美學風格到跨界人才:創新是最難的

在製片人杜揚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來到一個面積約6000平米的攝影棚內,這是《封神三部曲》的重點場景之一——龍德殿,即紂王與近臣商討議事之所。在這6000平方米攝影棚裡,《封神三部曲》劇組搭建了自己的燈光系統、桁架系統,整個搭建週期近五個月的時間。

踏上暗紅色木質地基,面前龍德殿的大門“不翼而飛”,門沿有明顯的打鬥破損痕跡。杜揚對我們解釋道:“剛剛我們在室外廣場看到的一幕戲,楊戩腳踩的就是這裡的大門。”

進入龍德殿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木結構建築,立柱上的雕刻紋飾精美細緻,殿內的多盞油燈印照出暖色光線。整個龍德殿從預製到搭建花費了35000個工時,800多名木雕工藝師合力完成:先由中央工藝美院的泥塑師做出底稿,然後由來自安徽歙縣和浙江東陽的木匠工藝師雕刻,再對原稿進行翻制和裝配,最後進行貼金、彩繪等裝飾。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封神三部曲》百工造物道具圖

“沒有一件道具是複製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全部都是我們原創的。”提起這點,烏爾善頗為自豪。因為年代久遠,商周時期的物件原版多已無從考據。為此,早在建組籌備之初的2015年秋,烏爾善就帶著編劇團隊、概念藝術家徐天華和四季、視效總監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走訪了河南、陝西、山西等地所有關於殷商時期的文化遺址和博物館。

“第一次看到,我也很震撼,這些傳統文化放在當代都很超前。”烏爾善表示,雖然《封神演義》故事源於明代小說,但講述的是3000年前的商周歷史故事,美學形態在時間流變中已經悄然發生嬗變。

基於考察結果和歷史因素,電影整體的美學風格得到重新確立。整個創作思路以13-15世紀的道教水陸畫藝術作為基礎,那段時期誕生了大量壁畫和雕塑作品,是整個電影美學的主要參考部分。此外,還融合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以及宋代山水。

之所以選擇以明朝的美學元素為主、商周為輔,烏爾善解釋:實行奴隸制的商周時代,其生產力水平、社會形態與《封神演義》小說誕生的明朝相差較大。小說作者對於人物的社會關係、角色樣貌、官位職稱都是基於明代人的想象,基本相當於一個架空的玄幻小說,以此作為美學基礎是不成立的。

此外,從電影類型上看,《封神三部曲》是神話史詩電影而非歷史電影,一方面,客觀寫實並不是神話史詩電影的創作手法,另一方面,也還需考慮到美學形態的獨特性、幻想世界建立的獨特性等,因此不必侷限於歷史框架中。

在具體的道具打造過程中,不僅需要符合美學形態的設計,還要有過硬的木工和泥塑工藝。烏爾善對每個道具的要求是“博物館級別”,但又不只是博物館陳列物的仿製品。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封神三部曲》百工造物道具圖

“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非常不一樣的。”《指環王》三部曲製片人巴里·M·奧斯本(Barrie)讚賞說。這位75歲的老人此次擔任《封神三部曲》的製作顧問,他甚至建議《封神三部曲》在拍攝完後可以借鑑《指環王》的經驗,在全球範圍內辦一個展示電影道具的博物館展覽。

事實上,《指環王》三部連拍的經驗就已經被借鑑到《封神三部曲》項目中。從體量上看,融合眾多人物形象、紛繁故事線的《封神演義》,需要三部電影的長度才能完整呈現;與此同時,三部連拍是節省預算的最優解決方案;保持演員樣貌的一致性也在考量範圍之內。

拍攝過程中,團隊也遇到過令人頭疼的難題。製片人杜揚以電影的重要配角——馬匹為例,“中國其實沒有表演馬,大部分馬可能是旅遊,甚至耕田、拉貨用的,拍攝時硬拉過來充數。”即使是這一小環節,也反映出國內不夠成熟的電影生態,以及由此帶來實操環節的妥協。

為解決表演馬匹的問題,劇組先後從匈牙利、德國等地購買了35匹良駒,並請來了《佐羅的面具》、 《魔獸》、《賓虛2016》等影片的馬術指導Bill(William Gaylor Lawrence)駐組調教。經過數月訓練,新人演員不僅能夠騎馬騎馬,並且可以完成馬上脫韁回身射箭等高難度動作,達到完全不用替身的水平。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新人演員表演騎射,圖|查沁君

此外,跨界人才的缺失被烏爾善認為是另一大問題。在他看來,與科學緊密結合的科幻、魔幻、幻想等類型電影,需要大量跨界人才。比如,在劇組特殊道具間現場參觀時,有一個“嬰兒雷震子”的特殊道具,撥動控制器,道具“嬰兒雷震子”也隨之表現出瞪圓眼睛、哭泣、抽搐的行為動作,極為逼真。這要求設計師需要集雕塑藝術、機械、電腦等能力於一身,“但這樣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實在是太少了。”

烏爾善提出兩種解決方案,一是從海外邀請更有經驗的專家作為協助,二是劇組的年輕人能夠通過《封神三部曲》這個項目迅速學習成長,在積累豐富的經驗後,成為中國未來電影工業最重要的推動者。

03 |從工業化創新到科學做電影:讓一切處於可控狀態

一個更近的事實是,烏爾善和他的《封神三部曲》正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重要推動者。

前不久,《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前去《封神三部曲》的拍攝現場參觀,對劇組整體的工作狀態表示羨慕,他回來後最常提起的一句話是:這是一箇中國電影人都該去看看的工業化劇組。而在我們參觀完電影拍攝現場後的第二天,烏爾善在接受採訪時則以反問的語氣形容到這種狀態:“你看了我們現場拍攝,是不是特別安靜?”

這種“安靜”在國內大製作的電影劇組並不常見。尤其是神話史詩類型電影,它是所有類型電影中製作難度最大、牽涉到技術部門最多的類型電影之一。劇組剛開機時,在不包括演員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就達到2000人以上。製作顧問巴里則表示,雖然都是中國工作人員,但在科技運用、現場搭建、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都已經達到國際人員的水準。

有時也會發生“爭議”。比如掌管經濟命脈的製片部門與負責創意設計的美術部門,在預算控制與創作自由度間可能會遇到如何平衡的問題,但一切都是出於可控狀態,杜揚告訴《三聲》,目前劇組按照計劃進度拍攝中,沒有超支超期的情況。

有條不紊的現場,源於背後巨大的準備工作。

烏爾善提到“楊戩”在龍德殿廣場突圍的戲份工作計劃是拍六個鏡頭,攝影組、演員在前一天就已把六個鏡頭現場排練了一下午。而在此之前的動作設計則花了更長的時間,演員也為此排練數月,所以現場拍攝處於高效狀態,基本不會產生失控情況。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新人演員

“每個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每個人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做電影的狀態,就是把所有的問題提前解決,而不是在現場抓狂和罵罵咧咧,如果現場解決不了只能放棄妥協。”烏爾善說道。

如何實現工業化,在杜揚看來,有三個核心標準:第一是規範化,第二是管理,第三個是以人為本。

規範管理意味著有統一的標準與科學的管理系統。“光是看通告單,就可以看出一個劇組有沒有管理。”在《封神三部曲》劇組,室內觀看動態預覽的帳篷前貼著詳細的通告單,裡面不僅寫明瞭當日出工的演員名單、時間、戲份等,更是列出了分鏡頭畫面與劇本內容的對照。任何人對於工作內容都能一目瞭然。

此外,《封神三部曲》劇組還建立了封神食堂,杜揚認為,“如果不能每天保證好的攝入,就很難有好的工作狀態,高峰期就餐人數達2000人。”並且每個部門對食物的要求也不一樣,演員得低油低鹽,工人要相當多一些油鹽;還建立硬性標準,比如食物48小時留樣,以防發生食品安全問題。這既保證了全組人員的營養健康,也減少了中間商掙差價,“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中國式的電影工業體系的一部分。”

在烏爾善看來,電影工業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新科技進入到電影製作的每個環節,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他例舉到劇組使用的新燈光設備——LED燈,節能與安全是它的兩大優點。“對於一般劇組來說,能源是個大問題,LED燈是最節能的光源,它不會有原來燈光器材產生的高溫,那麼多燈放在一起溫度會非常高,現場會非常不安全,容易著火。”

與此同時,它還受電腦操控臺調控,當劇組拍棚內戲和夜戲的時候,每個LED燈呈現出不同色彩。“很多人以為我們開派對,跟迪廳一樣,而且可以模仿很多火焰效果,是非常方便的光源,改變了我們之前的工作方法。這個是非常具體的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提升。”

另外一項被烏爾善視為“重大創新”的舉措是——將挖掘機引入到現場拍攝中來,變成拍攝的重要力量。

獨家探班!創出了一座“商周時期博物館”,烏爾善的《封神》十年

《封神三部曲》現場拍攝

大量的挖掘機轉變成藍幕移動的支架,相比此前常用的集裝箱或者腳手架搭建,前者更易移動,“對講機一講往左多少米移動,很短的時間就移動過去了”。與此同時,堅實的底座也保持了良好的安全性,以抵禦海風的強勁吹力。巴里最初來到《封神三部曲》的拍攝現場時,還一度覺得新奇好玩,這麼多挖掘機,遠看好像是建築工地,其實是在拍電影。

這部被冠以“中國電影工業化新標杆”的電影距離市場檢驗,還剩一年左右的時間。烏爾善曾用“如履薄冰”形容自己過往十一年的導演經歷,耗時十年的《封神三部曲》也如同一次冒險的冰上之旅,走過去不但需要勇氣,也需要技巧。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冰上行走,你走過去是你的命,你落水也很正常。我不能保證我一定能走過去,但是站那待著肯定是不行的。”烏爾善說。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