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啊,有你在,爹孃這家才叫家”

霧都孤兒 睡眠 燕趙都市報 燕趙都市報 2017-09-23

當時光穿越了37個年頭,當一頭烏髮變成了滿頂銀絲,邢臺隆堯縣千戶營鄉唐家莊村一個普通平凡而又溫馨的家庭裡演繹著生命的奇蹟:77歲老人潘明玉和72歲的老伴董榮端不離不棄,37年來無怨無悔地照顧著重度肌肉萎縮喪失行動能力的兒子潘志通和82歲的老哥哥,用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用親情維繫著一個家的完整。

“兒啊,有你在,爹孃這家才叫家”

37年前,13歲的孩子患重病

37年前,潘志通還是個13歲孩子,也和其他孩子一樣,享受著孩提的快樂,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可是,命運偏偏給了他一個無情的打擊,他被醫生診斷為肌肉萎縮,而且最多能活到20歲。也就是說,當時他最多隻有7年的活頭,而且期間還隨時有可能完全喪失行動能力。

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一個有著六口人的家庭裡,潘爸爸和潘媽媽需要照顧患病的潘志通以及潘志通的哥哥、妹妹,還有潘志通那沒有勞動力的舅舅。孩子突然患上這個病,潘家的日子雪上加霜。曾經有人勸潘爸爸和潘媽媽放棄,說,“即使孩子勉強活下來,對你們來說也是一個負擔。況且,他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指最多能活到20歲),家裡這麼難,還有老人和別的孩子,你們就別再四處奔波了。”但是潘爸爸和潘媽媽從未想過放棄,從未把潘志通當作負擔。他們用37年的呵護詮釋了什麼叫不離不棄,什麼叫父母恩。

“兒啊,有你在,爹孃這家才叫家”

37年來,親情守住完整的家

當年,13歲的潘志通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忍受著內心的煎熬,忍受著四肢的漸漸無力,看著父母為他四處奔波、尋醫問藥,他心疼啊,說,“爹,娘,咱不治了。”潘爸爸搖搖頭,笑著說,“只要有一絲希望,咱就不能放棄。”就這樣,當時還年輕的潘爸爸和潘媽媽幾乎跑遍了所有的大小醫院,聽到哪裡有醫治肌肉萎縮的偏方,不管多遠,不管多累,他們都會帶著兒子去治病。直到今天,潘志通已經患病37年,已經年逾古稀白髮蒼蒼的老兩口還時不時打聽著醫藥信息,一點也沒有放棄讓兒子延續生命的希望。

當年,隨著潘志通年齡的增長,他的病情不斷加重。在20歲那年,他徹底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吃飯、睡覺、大小便都要靠父母來幫助。有時看著父母用盡全身力氣搬他上床,看著父母臉上的汗珠如豆粒般滾落,他內心滿是自責和傷心,也曾衝著父母發脾氣:“為什麼讓我這樣毫無尊嚴地活著?!為什麼不讓我死掉?!我不要再這樣活!”其實,潘媽媽知道兒子的心思,每次潘志通心裡難過,她總會輕輕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微微笑著說,“因為你是我兒子,因為你要陪著我們走餘下的路。兒啊,有你在,我們這家才叫家。”

如今,37年過去了,在潘爸爸和潘媽媽的照顧下,潘志通已經活到了50歲,當年的六口之家也變成了一大家人。潘志通的哥哥和妹妹因為工作需要,長年在外。潘爸爸和潘媽媽一直不離不棄地照顧著潘志通,還把潘志通那沒有勞動能力的舅舅照顧到了82歲。經歷了這麼多年,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艱辛,日子過得簡單、平凡而幸福。

“兒啊,有你在,爹孃這家才叫家”

37年裡,把艱辛演繹成幸福

如今,已經滿頭白髮的潘媽媽依然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忙碌,早早地在廚房裡準備一家四口人的飯,想著法子給臥床的兒子和年邁的哥哥做可口的飯菜。同樣已經滿頭銀絲的潘爸爸則會趁著兒子睡覺的空,去田裡乾點農活。每當潘志通睡醒了,潘媽媽依然堅持給他捶捶背,捏捏腿,活絡活絡兒子的筋骨,然後再給兒子洗臉、刷牙、刮鬍子,把兒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也正是有著潘媽媽如此細膩的照顧,潘志通臥床這麼多年,從未長過褥瘡。只是因為肌肉早已嚴重萎縮,潘志通骨瘦如柴,每吃一口飯,都要停下歇一會兒,然後再接著吃。所以,經常是潘志通的飯吃完了,潘媽媽的飯也早就涼了。但潘媽媽這麼多年從來沒催促過他一句。因為潘媽媽總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37年來,潘媽媽從來不敢出遠門,連親戚家也很少去,因為兒子一天也離不開人。37年來,潘爸爸和潘媽媽從未跟孩子生過氣、紅過臉,即便兒子偶爾發個脾氣,老兩口也是軟言安慰。天天,月月,年年,潘爸爸和潘媽媽為了兒子苦過,累過,痛過,但從未放棄過。

白天,潘志通有時候在屋子裡待著,看他最喜歡的《霧都孤兒》和《二十五史》;有時候,他也會和年邁的舅舅在屋子裡說說村裡的故事。有時候,潘爸爸和潘媽媽不忙了,也會用輪椅推著兒子出去轉轉,潘志通年邁的舅舅則弓著腰,靜靜地在一邊跟著溜達。一家人硬是把艱難的生活演繹得如此幸福,如此溫馨。

“兒啊,有你在,爹孃這家才叫家”

37年後,依然堅持不言放棄

記者來訪,潘爸爸和潘媽媽臉上流露出的是堅毅的笑容、樂觀的情懷,那份對人生的豁達令人感動。更令人動容的是,潘媽媽居然微笑著說,“其實,是我們給社會添麻煩了;無論是誰,孩子生病變成了這樣,都會像我們一樣。”

一臉淳樸的潘爸爸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政策也好,給我們提供經濟救助,村幹部也一直幫我們。如果是生活在過去,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我們的兒子還在不在。”

一直在旁邊坐著的潘志通,靜靜地看著我們,身邊是已經被翻得很舊的《霧都孤兒》和《二十五史》。

記者好奇地翻開被折角做記號的《二十五史》,該頁是古代大孝子孟宗的傳記。或許,這兩本書是潘志通的心願所繫。

其實,潘志通最初對記者的來訪稍有牴觸,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社會的負擔,認為自己沒像其他殘疾人那樣為社會做貢獻。但當記者問他最想跟父母說一句什麼話時,他動情地說,“我十三歲就患上了肌肉萎縮,在二十歲時完全失去了行動能力,是父母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沒有他們的悉心照料,就沒有現在的我。父母的恩情比天大。現在,我最大的遺憾就是無法回報父母,也無法像其他殘疾人一樣有一技之長回報社會。我希望天下所有殘疾人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溫暖,願所有的人不忘並有機會報答父母的恩情。”

(燕趙都市報 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謝翠玲 文/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