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得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傑弗森飛機樂隊在60年代末真的很火!對,你沒看錯,他們是唯一一支登上蒙特利、伍德斯托克以及阿爾塔蒙特音樂節頭版的樂隊。這三個音樂節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吧。

他們在伍德斯托克的演出原定在週六夜晚,被推遲到第二天上午八點。格雷斯·斯利克一上臺便語出驚人:“你們都聽了那麼多重型樂隊,現在將迎來一個無比瘋狂的早晨。

相信我,這是嶄新的一天!”現場除了有他們比較火的一些歌之外,還首次演唱了專輯《志願者》裡的歌。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得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傑弗森飛機樂隊在60年代末真的很火!對,你沒看錯,他們是唯一一支登上蒙特利、伍德斯托克以及阿爾塔蒙特音樂節頭版的樂隊。這三個音樂節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吧。

他們在伍德斯托克的演出原定在週六夜晚,被推遲到第二天上午八點。格雷斯·斯利克一上臺便語出驚人:“你們都聽了那麼多重型樂隊,現在將迎來一個無比瘋狂的早晨。

相信我,這是嶄新的一天!”現場除了有他們比較火的一些歌之外,還首次演唱了專輯《志願者》裡的歌。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年樂隊的現場表現堪稱經典,但斯利克記憶中這場音樂節卻沒有多美好。“壓根就是一團糟,”她在2014年福布斯採訪中坦言,“因為都沒見著什麼人,交通也癱瘓了,我們被困在酒店,直到有人派了直升飛機過來。

我們在原定的演出計劃半小時前趕到了現場。太混亂了!一會兒說馬上就上了,一會兒又說還沒到呢,反反覆覆。我們晚上9點就到了,一直沒上臺,就這樣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得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傑弗森飛機樂隊在60年代末真的很火!對,你沒看錯,他們是唯一一支登上蒙特利、伍德斯托克以及阿爾塔蒙特音樂節頭版的樂隊。這三個音樂節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吧。

他們在伍德斯托克的演出原定在週六夜晚,被推遲到第二天上午八點。格雷斯·斯利克一上臺便語出驚人:“你們都聽了那麼多重型樂隊,現在將迎來一個無比瘋狂的早晨。

相信我,這是嶄新的一天!”現場除了有他們比較火的一些歌之外,還首次演唱了專輯《志願者》裡的歌。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年樂隊的現場表現堪稱經典,但斯利克記憶中這場音樂節卻沒有多美好。“壓根就是一團糟,”她在2014年福布斯採訪中坦言,“因為都沒見著什麼人,交通也癱瘓了,我們被困在酒店,直到有人派了直升飛機過來。

我們在原定的演出計劃半小時前趕到了現場。太混亂了!一會兒說馬上就上了,一會兒又說還沒到呢,反反覆覆。我們晚上9點就到了,一直沒上臺,就這樣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得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傑弗森飛機樂隊在60年代末真的很火!對,你沒看錯,他們是唯一一支登上蒙特利、伍德斯托克以及阿爾塔蒙特音樂節頭版的樂隊。這三個音樂節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吧。

他們在伍德斯托克的演出原定在週六夜晚,被推遲到第二天上午八點。格雷斯·斯利克一上臺便語出驚人:“你們都聽了那麼多重型樂隊,現在將迎來一個無比瘋狂的早晨。

相信我,這是嶄新的一天!”現場除了有他們比較火的一些歌之外,還首次演唱了專輯《志願者》裡的歌。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年樂隊的現場表現堪稱經典,但斯利克記憶中這場音樂節卻沒有多美好。“壓根就是一團糟,”她在2014年福布斯採訪中坦言,“因為都沒見著什麼人,交通也癱瘓了,我們被困在酒店,直到有人派了直升飛機過來。

我們在原定的演出計劃半小時前趕到了現場。太混亂了!一會兒說馬上就上了,一會兒又說還沒到呢,反反覆覆。我們晚上9點就到了,一直沒上臺,就這樣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得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傑弗森飛機樂隊在60年代末真的很火!對,你沒看錯,他們是唯一一支登上蒙特利、伍德斯托克以及阿爾塔蒙特音樂節頭版的樂隊。這三個音樂節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吧。

他們在伍德斯托克的演出原定在週六夜晚,被推遲到第二天上午八點。格雷斯·斯利克一上臺便語出驚人:“你們都聽了那麼多重型樂隊,現在將迎來一個無比瘋狂的早晨。

相信我,這是嶄新的一天!”現場除了有他們比較火的一些歌之外,還首次演唱了專輯《志願者》裡的歌。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年樂隊的現場表現堪稱經典,但斯利克記憶中這場音樂節卻沒有多美好。“壓根就是一團糟,”她在2014年福布斯採訪中坦言,“因為都沒見著什麼人,交通也癱瘓了,我們被困在酒店,直到有人派了直升飛機過來。

我們在原定的演出計劃半小時前趕到了現場。太混亂了!一會兒說馬上就上了,一會兒又說還沒到呢,反反覆覆。我們晚上9點就到了,一直沒上臺,就這樣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你在瀏覽器裡輸入關鍵詞“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女性”,搜索結果中大部分與女音樂人無關,倒是臺下女觀眾的相關報道和照片一大堆,什麼“伍德斯托克女樂迷都穿什麼”以及“論伍德斯托克現場之她們穿與不穿沒什麼不同”。

如果再仔細翻翻的話,能找到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1969年伍德斯托克女音樂人的現場報道。回溯當年,在那個位於紐約的伯特利小鎮農場裡,她們曾驕傲地站在舞臺上,為臺下四五十萬名觀眾演唱。

文:陳小屁

編:金寶

當時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題為“和平與音樂的三日盛典”,三十二場表演中不算和聲的話共有七位女歌手,然而只有三位的現場收錄在於1970播出並對音樂節有著重大意義的伍德斯托克原版紀錄片中。

我們都知道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現場唱了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也記得暴雨來臨前喬·庫克唱完了《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對現場的很多大家都記憶深刻,混著雨水和樹葉的泥漿,人們分享著LSD致幻劑,那些赤裸的嬉皮士,總是不夠用的公廁,還有混亂擁擠的交通,然而對於當時有哪些女音樂人還有她們的演出似乎都沒什麼印象。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這個現象並非只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存在,即使在多年後的音樂節上依舊有著男女不平衡問題,挺可悲的。據PitchFork(知名獨立音樂網站)2018年的調查統計,平均每場音樂節參演嘉賓中女性僅佔19%。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們也想做出一些改變,讓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現場的女音樂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回顧當時的表演,看看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人群散去、天空開始放晴之後,她們又是何去何從?

“南希·內文斯(Nancy Nevins,甜水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最初的計劃是由這支洛杉磯迷幻搖滾樂隊做音樂節開場,然而南希和她的樂隊成員卻一直堵在路上。裡奇·海因斯(Richie Havens)頂著壓力先上去表演,意外的大獲成功,在其他人到來前演了近三個小時,最後甜水樂隊乘坐直升機及時趕到。

不幸的是,短短四個月後南希遭遇嚴重車禍致使腦部和聲帶受損,之後甚至沒辦法與樂隊錄製完整專輯。難得的是,1994年該樂隊再聚首,重新回到伍德斯托克的舞臺。

“梅蘭妮(Melanie)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梅蘭妮·薩夫卡,通常被稱為梅蘭妮,當年登臺的她才二十二歲,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民謠歌手,然而那天在現場的表現卻令人震驚,也讓她的歌唱生涯達到新高度,甚至於之後榮登公告牌百強單曲榜(1970年)第六名的《Lay Down》(出自專輯《雨中的蠟燭》)靈感也在於此。

在2018年的某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當時在那麼多人面前演出可害怕了,甚至希望雨不要停。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她回憶道:“當時開始下雨了,我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一下雨大家就得回家吧。我知道他們怎麼著最後都得回家,我的意思是大家總不能在大雨裡傻坐著。我在想會發生什麼呢,之後就被叫去候場,聽見威維·格雷跟大家說要髮蠟燭。大家點燃了蠟燭,我的靈感也開始燃燒。”

她一上臺大家就點亮了手中的蠟燭,這造就了歷史性的一刻,也成為了梅蘭妮的精神支持。她說自己當時“靈魂出竅了”

“瓊·貝茲(Joan Baez)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原本是音樂節首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而輪到瓊·貝茲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一登臺她便打了聲招呼:“早上好!”

大家都說伍德斯托克是革命性的,瓊·貝茲便是其中最具有政治性的表演者,她的現場也非常不一樣。唱第一首歌的時候,已經懷孕六個月的瓊請大家都坐下。之後,她說了一大段話,關於她那因反越戰被捕的前夫大衛·哈里斯的。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今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她憶起當年說自己是局外人,“不少人也唱了有關那場戰爭的歌,可是總的來說那還是一場娛樂盛宴。哪有人真的考慮什麼政治問題!我當然沒辦法坦然地接受一切,要知道在人權和反越戰運動中改革就得冒風險,即便下監獄也得抗住。”

“麗克·瑞絲麥肯尼與羅斯·辛普森 (Licorice McKechnie & Rose Simpson,不可思議之絃樂隊)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不可思議之絃樂隊原本安排在第一天出場,首日本來就有很多民謠和不插電演出,但他們拒絕在那麼大雨的情況下上臺,於是換到了次日。

作為一支英國迷幻民謠樂隊,選擇在第二天出演真是不太明智。那天算是搖滾專場,觀眾們更想聽搖滾,對他們不太買賬,因此伍德斯托克紀錄片裡也沒有這支樂隊。這也是樂隊開始走下坡路的預兆吧!三個月後出了一張不盡人意的專輯《變換中的馬兒》,次年又搞砸了美國巡演計劃。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羅斯·辛普森擔任樂隊的貝司、小提琴和打擊樂手,有時候還當主唱,在1971年離開樂隊。次年,擔任主唱和打擊樂手的麗克·瑞絲麥肯尼也離開了。

1994年辛普森辛變成了位於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爾士小鎮的瑪雅女士,據說在撰寫回憶錄。瑞絲麥肯尼消失了近三十年,最後一次是出現在還是1990年在薩克拉門託,家人請了私家偵探也沒能找到她。

“詹尼斯·喬普林(Janis Joplin)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67年,詹尼斯與大哥控股公司樂隊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大獲成功,讓她名氣大增。反觀她在伍德斯托克上的表現卻沒那麼出色,要怪就怪當時她的演出被推得太遲吧。

演出不久前錄完了首張專輯《 I Got Dem Ol' Kosmic Blues Again Mama!》的詹尼斯在現場等了足足十個小時,登臺都已經是週日凌晨兩點。據說,上臺前她一直在喝酒、嗑粉。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彼得·湯森在2012年的回憶錄裡寫著:“她在蒙特利真的很厲害,但今晚大概因為等得太久了,也可能因為酒精和嗑粉,唱得沒那麼好。不過就算詹尼斯不是很在狀態,演出依舊很棒!”

儘管那天不是她的最佳現場,臺下觀眾熱情不減,不停地喊著再來一首,詹尼斯不得不繼續唱了一首《Ball and Chain》。

詹尼斯對自己當天的表現很不滿意,請求將自己的現場視頻從伍德斯托克紀錄片刪掉,原聲專輯裡也不要留。次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吸食毒品過量去世。

“辛西婭·羅賓遜與羅絲·史東(Cynthia Robinson & Rose Stone,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凌晨三點半,在伍德斯托克舞臺上活躍的史萊和史東家族合唱團精力充沛,他們的現場可以說是該音樂節最好的演出之一。要說啊,這真少不了辛西婭·羅賓遜(主唱/小號)和羅絲·史東(主唱/鍵盤)的功勞。樂隊的演出正好夾在詹尼斯·喬普林和誰人樂隊中間。

這支優秀的放克和靈魂樂傳奇樂隊再現經典,其中不僅有有《Dance to the Music》,還唱了《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在音樂節紀錄片發佈後,後一首歌也在1970年重新錄製,榮獲公告牌百強單曲榜第28位。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1993年,她們二位以及樂隊都進入了搖滾名人堂。之後,羅絲·史東開始做和聲歌手,與邁克爾·傑克遜,林戈·斯塔爾爵士和費西合唱團都有過合作。羅賓遜則在1975年樂隊解散後仍與史萊(主唱)一起玩音樂,於2015年因癌症去世。

“格雷斯·斯利克(Grace Slick,傑弗森飛機樂隊主唱)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得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傑弗森飛機樂隊在60年代末真的很火!對,你沒看錯,他們是唯一一支登上蒙特利、伍德斯托克以及阿爾塔蒙特音樂節頭版的樂隊。這三個音樂節的意義就不用多說了吧。

他們在伍德斯托克的演出原定在週六夜晚,被推遲到第二天上午八點。格雷斯·斯利克一上臺便語出驚人:“你們都聽了那麼多重型樂隊,現在將迎來一個無比瘋狂的早晨。

相信我,這是嶄新的一天!”現場除了有他們比較火的一些歌之外,還首次演唱了專輯《志願者》裡的歌。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當年樂隊的現場表現堪稱經典,但斯利克記憶中這場音樂節卻沒有多美好。“壓根就是一團糟,”她在2014年福布斯採訪中坦言,“因為都沒見著什麼人,交通也癱瘓了,我們被困在酒店,直到有人派了直升飛機過來。

我們在原定的演出計劃半小時前趕到了現場。太混亂了!一會兒說馬上就上了,一會兒又說還沒到呢,反反覆覆。我們晚上9點就到了,一直沒上臺,就這樣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的女性之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