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倒計時:探索中國舞蹈藝術的新路

十二藝節|《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倒計時:探索中國舞蹈藝術的新路

1949年5月7日,在上海從事情報工作的中共地下黨員李白被祕密槍殺,年僅39歲。20天后,上海解放了,從事了11年地下工作的他,沒能迎接黎明的曙光。70年後的5月18日,以李白烈士的事蹟為原型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即將在上海蔘與“文華大獎”角逐,並在5月20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大戲上演。目前,這部作品正在上海大劇院進行緊鑼密鼓的合成。“感謝5月。”《永不消逝的電波》編劇羅懷臻說,“我們將在此時此地完成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致敬。”

十二藝節|《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倒計時:探索中國舞蹈藝術的新路

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覆玩味

5月16日,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表了一篇評論。他指出,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舞劇藝術表演美學上達到了一個全新高度,希望它成為當代中國舞劇的一個最新座標,勇敢探索出中國舞蹈藝術的新路。令馮雙白印象深刻的是,這部作品通過眾多的舞臺細節和表演細節,準確勾勒出了一個充滿年代感的上海。同時,通過大量借鑑電影蒙太奇手法,以多變時空濃縮出諜戰風雨,緊緊抓住了當代觀眾的注意力。

年代感與時代感並重,是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功的重要因素。利用可移動景片、多媒體投影和燈光設計,一個充滿年代感的上海呈現在觀眾眼前。燈光設計任冬生說:“我們用了大寫意的方式進行舞臺呈現,你看不到一條弄堂、一個碼頭、一扇百葉窗的實景,但舞臺上每一寸的空間都是老上海的味道,有炊煙裊裊的清晨,有危機重重的雨夜。正是這樣寫意的氛圍營造,凸顯出舞蹈本身的力量。”

一組《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旗袍細節圖一發布,就在朋友圈刷屏。劇中,一群女子流連在旗袍店裡,搖曳生姿,她們身上的旗袍,由服裝設計師陽東霖領銜的團隊精心操刀,高雅而剋制,呈現出一種恰到好處的美。羅懷臻說,這些旗袍女人的照片讓人想到陳逸飛畫作中的老上海女人,在黑絲絨的背景前閃光。這些照片甚至可以脫離於舞劇,被人們當作藝術品掛在客廳裡。《永不消逝的電波》之所以如此精彩,正因為它精緻地還原瞭如此多值得品味的細節。這些細節,充滿了年代感,但又不被年代侷限。

除了舞美和服裝的細節,《永不消逝的電波》值得被反覆咀嚼的,還有表演的細節。在劇中飾演蘭芬的上海歌舞團首席舞者朱潔靜說:“一個腳步、一個手勢、一個回眸,都經歷了反覆打磨。雖然我已經主演過了許多部舞劇,但在《永不消逝的電波》裡,我好像回到了一年級,重新去摸索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與角色合二為一。”塑造過了《朱䴉》里美麗虛幻的“䴉仙”,朱潔靜這一次被拉回了人間,腳踏實地去扮演一個平凡的女性。她從掃地、晾衣服、鋪床等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去尋找表演的靈感,轉化成舞臺上真實的、打動人心的角色力量。

十二藝節|《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倒計時:探索中國舞蹈藝術的新路

把70年前的電波發送到當代

《永不消逝的電波》總編導韓真和周莉亞都是年輕的“80後”,這是她們合作推出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紅色題材”作品。韓真說:“小時候,我們在父母的講述下看了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多年後,當我們觸碰到這個題材,突然感覺到,這是一種在我們血液裡流淌的,不可迴避的感動。我們付出時間和心血,希望用當代的方式重塑經典,讓更多‘90後’‘00後’年輕人走近這段歷史,感受70年前青春和信仰的力量。”

在創排的過程中,《永不消逝的電波》經歷了無數次的頭腦風暴,無數次的推翻重來。而上海歌舞團年輕的“80後”“90後”演員們,也一次次赴中共一大會址、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龍華烈士陵園、李白烈士故居等地採風,深入挖掘上海這座城市的紅色文化基因。革命先輩們的崇高信仰、堅定信念和無畏犧牲,深深感染了他們。經過100多天假日無休的連續排練,以及幾輪演出的磨礪,他們的表演越發細緻入微,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湧入劇場的年輕觀眾。每場謝幕,觀眾們總是欣喜地議論著劇中的情節和人物,甚至有人仍舊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70年前的電波,被他們成功地發送到了當代,被觀眾所接收。

在劇中扮演男主角“李俠”的上海歌舞團首席演員王佳俊說:“我很榮幸能扮演這樣一個英雄的角色,但經過排練演出,這種榮幸漸漸變成一種使命感。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瞭解這些為了新中國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人,他們不能被我們遺忘。”

去年12月以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已經演出了5輪近30場,幾乎場場一票難求,演出邀約早已排到了明年。這證明,追求一流、用心打磨的紅色題材作品,在當代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也有潛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蘇唯

圖片來源:上海歌舞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