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城的謝公堤

武城 故城 清河縣 河北 河南 明朝 衛河 魯北老王 2019-06-01
河北故城的謝公堤

文圖無關

謝公堤原位於今建國鎮西南沿線邊境,是明朝嘉靖年間武城知縣謝夢顯為防禦水患而倡導修築的一項水利工程,因其起於原武城縣南境的毛家店(今故城縣建國鎮毛店村),故又名“毛家堤”。據明嘉靖《武城縣誌·疆域志·山川》記載:“武城地卑土淖,又當衛河下流之衝,三面受害,一遇水澇,堤岸潰決,室廬蕩沒,劇則浮舟入坊肆矣。”當時百姓,備受其苦。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縣儀封鎮)舉人謝夢顯蒞任武城知縣,他深入民間,探訪百姓疾苦,遂興學正俗,彌盜安民,頗得民心。次年丁巳(1557年),“河決渡口(今清河渡口驛),徑入武城,民間田廬,盡衝沒焉。父老鹹數其災以告。”謝夢顯為此寢食難安,日夜不眠,他清醒地意識到治理水患已成為武城的當務之急,否則轄境百姓將永無寧日。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謝夢顯呈報上級東昌府和高唐州批准,召集縣民出工沿清河縣與武城縣邊境“由毛家莊(即毛家店)迄西李村(今故城縣軍屯鎮徐裡村)建堤更三十里,闊三丈,高丈許,因鑿河引入黃瀘河(今清涼江)。”(見嘉靖《武城縣誌·河漕·謝公堤》)用時不到兩個月即完工,此堤建成後,“武城接境積萬餘家鹹永賴焉”,百姓為銘記謝知縣的恩德,循蘇軾在杭州西湖所築“蘇公堤”舊例,給大堤取名“謝公堤”,並於武城縣城西門外,建立了一座“邑侯謝公生祠”,請吏科給事中鄭茂撰寫碑記,立於祠內,以示不忘。因為此堤橫亙在武城、清河兩縣邊境,每遇洪水侵襲,武城之民極力保堤抗洪,而清河之民為了避免內澇,又急欲毀堤洩水。兩縣官員百姓為此糾紛不斷,竟至數百年之久。如: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河縣水患,清河民欲毀堤行洪,遂與武城民發生械鬥,繼而興訟,朝廷下明詔平息此事,但武城民不服,未言撤堤。隆慶三年(1569年)武城、清河大水,毛家堤決口,兩縣又興訴訟,武城知縣金守諒上《毛家堤水利條陳》力爭之,方保住大堤。清乾隆二年(1737年),兩縣又因此交惡上訴,兩省委派大名道與曹東道道員再三前往勘察,議定“(武城)潛地增高以致壅塞上流者,官參吏處。而清邑不將蔡河時為挑挖,任其淤塞者,罪亦同之。”事平後,武城縣毛家堤部分堤段被毀,清河縣亦將斷案公文刻於石碑上,樹立在毛家堤鄰近的範家莊村(今清河縣小范莊),碑文落款為:“清河知縣金昌世、武城知縣王殿顯合兩邑士民同立”。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抵禦洪水,武城縣民又以共同修堤之事與清河民眾商議,並請武城縣長諮詢清河縣長,後因清河縣範家莊、安家窪一帶士紳百姓極力反對而作罷。建國後,古堤年久失修,逐漸廢棄,幾與地平。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辛堤乾渠之後,困擾這一帶的水患問題才得到徹底解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