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陶瓷魚缸沒有過濾怎麼把魚養好?

古人陶瓷魚缸沒有過濾怎麼把魚養好?

傳說中的古人養魚最原始的古代方法養魚說起來其實來源於一種巫術,這種方法一般來說是非常的不人道的,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首先古人養的魚為了保持魚的肥美都是直接使用人肉餵養,而且這種人肉還必須是新鮮的,古人有錢有勢的人會挑選一些比較好的奴隸殺死之後裝在一個四下漏氣的鐵棺材裡面,這個棺材上面會有手指粗的洞密密麻麻的圍繞那個棺材一整圈,這個時候把棺材密封裝沉入到水裡面,這種水域一般都是使用活水而且水質非常清澈,然後隨著屍體的腐爛就會吸引水裡面的小魚鑽到棺材裡面啃食人肉。

這些小魚在很小的時候可以自由的出入棺材,但是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因為體型變得非常巨大就無法再鑽出來了,所以就只能在棺材裡面一直啃人肉吃,等到一年半載之後再將這副棺材打了出來,這個時候的屍體已經被啃成了白骨,然後把魚撈上來做湯味道是十分的鮮美,而且據說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因此是非常珍貴的,也只有大戶人家才使用這種方法來飼養魚了。

古代養魚一般是放在池子裡面養的,他們的器具就是池塘。因為古代需要給魚餵養食物的時候,沒有那麼精細的飼料,所以用小魚缸養一些小魚比較麻煩。

而且在古代一般盛水的器具大部分都是木質的,或者是陶瓷做的東西。像那樣的東西,沒有太多的觀賞價值。最多就在門口放一個大瓷缸,然後種上一些蓮花在裡面養一些荷花魚,以作觀賞,這樣比較常見。

但是最原始的肯定是不屬於這種的,這都是後期逐漸向發展出來的。在審美觀逐漸提高之後,才出現這樣的一種東西。最開始養魚是為了要供人食用,在我們從野外捕獲魚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些魚口味非常的獨特,而且易於飼養,有一個水坑,他們就能存活。所以我們會在一些水坑裡面投入這些魚種,並且定時的給他們一些食物。這樣等到我們收穫的時候,就能夠知道哪裡有魚,並且非常容易的捕獲它們。

在原始的時代裡,古老的養魚器具就是用石器。就是用石頭為主要材料打造成的養魚缸。

我們都知道,老老老…祖宗的那一代,他們用的工具差不多都是石器。他們打造了很多用於生活和工作,各個方面的精美石器。就比如養魚的魚缸。魚肯定是離不開水的。所以呢,他們就從魚平時生活的湖泊,看見湖泊凹下去方可儲水。但是魚直接放在湖泊裡又害怕被別人拿走。

最終,他們製作了養魚缸。養魚缸是用石器製作成的,比較僵硬,壽命也會更長一些。也不像用木材和泥巴所打造的魚缸,經過風吹雨打容易被損壞。再加上製作成魚缸的材料很容易取得到。當魚缸達到一定的高度時,還可以防止魚跳出來。

所以呢,在那個遠古時代,石器佔據很重要的位置,那麼用來養魚的器具也應該是石頭所打造的魚缸。

古老的養魚工具 --- 虹子

如今養魚,給魚缸換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各種各樣的換水工具都可在水族市場上買到。金魚的盆養歷史已有數百年,而橡膠、塑料管是在現代工業以後方才出現的。在塑料管材出現之前,用何工具給魚盆換水呢?

古人陶瓷魚缸沒有過濾怎麼把魚養好?


在南北方採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南方地區盛產竹子,取長約1米的竹筒,中部打通,兩端封堵各留一小孔,用拇指堵上上部小孔後,把竹筒慢慢插入魚盆底中央。(南方所用黃沙缸口敞底小,汙物容易集中積存。)然後放開上部小孔,盆底汙水在水壓作用下自底部小孔流入,汙水進入後,再次封堵上部小孔,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汙水並不會立即流出,將竹筒抬離水面,另外倒掉。這種給魚盆換水的工具在南方被稱為“捉腳管”。在古籍中曾有記載:《朱魚譜》 :...至晚將竹筒戽去水腳,朝(早)上又戽淨,依前法再下蟲。水若潢濁,急換之。《金魚圖譜》 若用古缸,水性可多日不壞,不須隔日換水,但以竹筒及去魚糞可也。民初《金魚叢談》中還有照片(見附圖)。

古人陶瓷魚缸沒有過濾怎麼把魚養好?


這種竹製換水工具在北方乾燥地區容易開裂,不能長期使用。轉用銅錫等材料製成,這類換水工具在北方被稱作“撤子”,並出現了改進型設計,如用棉布裹緊圓木塊作為內部活塞,拉動活塞把水帶出;另有竹管彎成的虹吸管“撤子”。然而直立式的“撤子”僅用於吸出少量積存汙物,換水效率並不高。另有一類虹吸管,用銅管彎成,呈彩虹狀,叫做“銅撤子”或“虹子”,用時把“虹子”浸沒在池中,灌滿水,用手堵住兩端,把一端插入魚盆後,放開另一端,利用虹吸作用,把汙水抽出。使用時,盆中的一端要時常敲擊盆底,把魚驚走,以防底部的金魚被吸住。

在四川合江縣文物管理所的漢棺博物館院內,有一口葫蘆型的魚缸。它外型象個葫蘆或剖面的花生,口小肚大底平,給人天造地設般的感覺。這就是堪稱史上最牛的“魚缸”——冰臼魚缸。

冰臼是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從數十米至數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對冰川下覆蓋基岩進行強烈的沖蝕作用而產生的。由於其形態酷似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古人陶瓷魚缸沒有過濾怎麼把魚養好?


冰臼形成年代約在200-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一般具有“口小肚子大和底平”的特徵,臼中常有磨圓的鵝卵石。

合江縣文管所院內的這口冰臼魚缸,原來是合江縣白米鄉轉龍壩菜河園莊園中的器物。該莊園是目前瀘州市唯一保存較完好的私家園林,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為陳氏首建,後轉賣於劉姓,擴建至最後階段,因無財力將工程完工,遂將其賣與吳家,吳家修建至光緒七年(1882年)竣工,其後人一直居住到解放前夕,建國後收歸國有。

據說,吳家老爺當年發現長江邊上的岩石上有一狀似魚缸的“天星窩”十分好看,回家後找來石工,沿著天星窩的邊緣敲打,經過艱辛的努力,將長約2米、高90釐米、寬80釐米,重達千斤的石頭魚缸“挖”了出來。後抬回轉龍壩菜河園,置於莊園的假山魚池區域,一放就是上百年。

解放後,轉龍壩菜河園收歸國有,後為合江縣望龍糧站轉龍壩糧店倉庫,冰臼魚缸被遺忘在莊園內的廢舊假山下無人問津。20世紀80年中後期,冰臼魚缸進入盜賊視線。據白米鄉浱出所原所長劉代有介紹,冰臼魚缸從上世紀80年代未期起到2006年8月期間,曾先後四次被盜。

2006年中秋節,轉龍壩菜河園莊園中的冰臼魚缸正式入住合江縣文管所,成為文管所的鎮所之寶。

因為現在我們養魚設備比較先進,有過濾設備,照明設備,增氧設備,還會有一些濾材等等,就會涉及到硝化細菌等一些古代沒有的概念。古人沒有這些一樣把魚也能養活。

其實,我個人想說的是,過濾設備,或者說照明,或者說是增氧設備這些只不過是輔助養魚的工具。相當於它幫助我們突破一些極限,比方說當魚缸裡面魚類的密度太大的時候,那肯定水中的含氧量不足,不足夠供給魚兒們去呼吸,那就需要打氧。也就是突破了原有魚缸能養魚數量的極限。但是人家古代養魚,他不會把密度搞得那麼大。所以我們平時在養魚的時候,很多朋友會問這個魚要不要打氧呢?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邏輯,當密度不會太大的時候,即便是高耗氧量的觀賞魚,也不需要打氧。

另外一個就是過濾設備,在古代沒有過濾設備的時候。難道古代人養魚,他每天都給魚缸裡面換水嗎?不見得是。雖然我們不能回到古代去看一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子,但是可以推斷,肯定是有一些人沒有天天換水的,但是他們也能把魚養好。

其實我們現在的一些常見的過濾設備,無論是哪一種過濾的設計。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多的硝化細菌。因為我們魚缸裡面養的魚密度相對來說比較大,所以排洩量啊,餵食量啊,這些都比較大。那麼就需要更多的硝化細菌,來幫助淨化掉水裡面的一些氨,還有亞硝酸鹽。這樣自然就需要用到更強大的過濾設備,其實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硝化細菌。

古人陶瓷魚缸沒有過濾怎麼把魚養好?


那麼同樣的效仿古代人養魚,其實我們一個魚缸不加過濾設備也是可以的。因為本身在魚缸的缸壁還有魚缸的底部,尤其是一些鋪了底砂的魚缸。在魚缸的底床下面是長滿了很多硝化細菌的,它們也可以幫忙淨化水質,包括缸壁上面的硝化細菌數量雖然比較少,但是也可以幫忙起到分解水中的氨,還有亞硝酸鹽的作用。

總的來說,其實我們平常飼養觀賞魚也可以不需要用到過濾設備,也可以不需要到打氧泵來額外增氧。只要控制密度不要太大,完全沒問題。最後一個光照的問題,我個人覺得照明肯定是要的。因為古代養的魚品種跟我們現在養的魚品種是不一樣的,為了觀賞性更強,肯定需要打上燈光的。

其實我們現在養魚往往就是考慮的東西太多,有時候不妨簡單一點,把飼養密度減少了,其實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