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二)侃爺孟凡了

綽號煩啦,知識青年一枚,生於書香門第,自稱北京小太爺。他一直用玩世不恭掩蓋自己的書生意氣,用自欺欺人掩蓋自己的不滅夢想。他脆弱而堅強,損人而善良,麻木而敏感,怕死而渴望往前衝。從來沒有一個角色像他這樣複雜糾結,充滿矛盾。在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人共性的東西。

他原本也是個好孩子,在迂腐的老父親的教導下,五歲就能搖頭晃腦地背誦“嗚,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父親曾為他發明八音盒和永動機,因此他的世界也曾經美好過。但是父親又給他訂了娃娃親,一心要送他進高等學府。記得有人說過:“你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你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窒息式的教育讓他痛恨,他只想逃離。後來他用槍頂著父親罵道“你大爺的!”著實讓龍文章吃驚。龍文章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總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當他的連隊被日軍坦克掃射,他裝死逃過一劫後,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即死得快地永遠都是新兵蛋子,老兵躲在後面,長官更是隻會遠遠地喊“給我衝啊!”因此他總覺得後背冒涼氣。看著眼前正燃燒的二等兵,他一下子覺得這不公平,他於是憤世嫉俗,好像所有人都欠他的。很快,他就成了兵油子,活命是他唯一的信條。關於理想,關於報效國家,見鬼去吧。他開始吊兒郎當,開始陰損刻薄,整天拖著一條爛腿在禪達的街上晃悠,偷小醉的磺胺藥,偷老鄉的粉條,慫恿潰兵們掐架,一度還想當逃兵。他想忘記過去的自己,他嘲笑那些從北平逃難過來的小書蟲,說“媽拉個巴子的。” 但是他良心未泯,不再和新兵蛋子建立友誼,生怕有了感情,就再也不能忽悠他們當炮灰。郝獸醫說:“你不要和別人比爛,其實你不壞。”他眼裡掠過一絲惶恐,竟還有人能看清他。

龍文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他就是他要等的人。有時候人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謂欲蓋彌彰。他憎恨自己的同時也熱愛自己,他憎恨這個國家的同時也熱愛這個國家,他憎恨光明也熱愛光明。孟凡了從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肯暴露自己的內心,就像不肯承認喜歡小醉一樣,那怕小醉伏在他肩頭哭的稀里嘩啦,那怕小醉鋪好了床等他。“憋在人前調侃曾經的理想,可你一直為它支付著自己的生命。”說不想燃燒,那是假話,那是因為沒有人來把他點燃。他一面審視著龍文章,懷疑他譏諷他,又幫著他想辦法出主意,他掐著龍文章脖子說“是你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要死,還渴望勝利。” 但他又何嘗不享受“被虐”呢。終於,他成了龍文章的“三米之內”,副官、祕書、翻譯,龍文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確實,只有他最懂龍文章。終於,在川軍團裡,他有了龍文章的帶路,有了郝獸醫的父愛,有了迷龍不辣的兄弟情義,有了小醉含蓄氤氳的愛情,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正確的自己,因此可以帶著尊嚴從容赴死。二十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北京小太爺用他的青春書寫了一段輾轉唏噓的歷史。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野竹上表宵,十畝藤花落古香,無力薔薇臥曉枝。” 但願他的那邊風姿綽約,永不孤單。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二)侃爺孟凡了

綽號煩啦,知識青年一枚,生於書香門第,自稱北京小太爺。他一直用玩世不恭掩蓋自己的書生意氣,用自欺欺人掩蓋自己的不滅夢想。他脆弱而堅強,損人而善良,麻木而敏感,怕死而渴望往前衝。從來沒有一個角色像他這樣複雜糾結,充滿矛盾。在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人共性的東西。

他原本也是個好孩子,在迂腐的老父親的教導下,五歲就能搖頭晃腦地背誦“嗚,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父親曾為他發明八音盒和永動機,因此他的世界也曾經美好過。但是父親又給他訂了娃娃親,一心要送他進高等學府。記得有人說過:“你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你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窒息式的教育讓他痛恨,他只想逃離。後來他用槍頂著父親罵道“你大爺的!”著實讓龍文章吃驚。龍文章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總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當他的連隊被日軍坦克掃射,他裝死逃過一劫後,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即死得快地永遠都是新兵蛋子,老兵躲在後面,長官更是隻會遠遠地喊“給我衝啊!”因此他總覺得後背冒涼氣。看著眼前正燃燒的二等兵,他一下子覺得這不公平,他於是憤世嫉俗,好像所有人都欠他的。很快,他就成了兵油子,活命是他唯一的信條。關於理想,關於報效國家,見鬼去吧。他開始吊兒郎當,開始陰損刻薄,整天拖著一條爛腿在禪達的街上晃悠,偷小醉的磺胺藥,偷老鄉的粉條,慫恿潰兵們掐架,一度還想當逃兵。他想忘記過去的自己,他嘲笑那些從北平逃難過來的小書蟲,說“媽拉個巴子的。” 但是他良心未泯,不再和新兵蛋子建立友誼,生怕有了感情,就再也不能忽悠他們當炮灰。郝獸醫說:“你不要和別人比爛,其實你不壞。”他眼裡掠過一絲惶恐,竟還有人能看清他。

龍文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他就是他要等的人。有時候人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謂欲蓋彌彰。他憎恨自己的同時也熱愛自己,他憎恨這個國家的同時也熱愛這個國家,他憎恨光明也熱愛光明。孟凡了從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肯暴露自己的內心,就像不肯承認喜歡小醉一樣,那怕小醉伏在他肩頭哭的稀里嘩啦,那怕小醉鋪好了床等他。“憋在人前調侃曾經的理想,可你一直為它支付著自己的生命。”說不想燃燒,那是假話,那是因為沒有人來把他點燃。他一面審視著龍文章,懷疑他譏諷他,又幫著他想辦法出主意,他掐著龍文章脖子說“是你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要死,還渴望勝利。” 但他又何嘗不享受“被虐”呢。終於,他成了龍文章的“三米之內”,副官、祕書、翻譯,龍文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確實,只有他最懂龍文章。終於,在川軍團裡,他有了龍文章的帶路,有了郝獸醫的父愛,有了迷龍不辣的兄弟情義,有了小醉含蓄氤氳的愛情,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正確的自己,因此可以帶著尊嚴從容赴死。二十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北京小太爺用他的青春書寫了一段輾轉唏噓的歷史。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野竹上表宵,十畝藤花落古香,無力薔薇臥曉枝。” 但願他的那邊風姿綽約,永不孤單。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娘炮林譯

綽號阿譯,生於上海,上過黃埔軍官訓練團 ,懂旗語。他和孟凡了都是學生兵,但當兵的理由不同,孟凡了是為了逃離父親的圍城,他則是為父報仇。在上海街頭,他父親衣著考究,夾著公文包走路,被日軍沒來由地一槍爆頭。他倆的區別是孟凡了破罐子破摔,他則永遠積極上進,懷揣理想,雖然他也糾結和懦弱。在炮灰團裡,他的衣著最乾淨,梳著小分頭,帶著勳章,說著吳儂軟語。他還時常拿出小本寫寫畫畫,頗有些小資情調,被迷龍譏諷為裝犢子。他的娘娘腔確實讓人看不慣,再加上從上過戰場,時不時地高喊口號,讓人感覺不靠譜,遭到大夥擠兌。

初次登場,是那天虞嘯卿來整編他們,正好也是他25歲生日。他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被大夥打斷,說來點實際的,今天吃什麼。他於是在黑板上寫下“白菜豬肉燉粉條”,這太提神了。這鍋白菜豬肉燉粉條無疑增進了友誼,是艱苦歲月裡共患難的見證。為此他還當了父親留給他的手錶。他雖然是營長軍銜,但潰兵們都瞧不起他,因為他總是犯幼稚病,幹一些驢頭不對馬嘴的事情。比如他對潰兵們談理想,對龍文章談戰術,對唐基溜鬚拍馬,結果裡外不是人,兩面不討好,白瞎了那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培養起的感情。他是精銳眼裡的人渣,是炮灰眼裡的叛徒,用孟凡了的話說就是:“看您那不受待見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啊。

雖然娘炮,雖然被打壓,但他從不自暴自棄,堅毅如打不死的小強。我在這部劇裡真切看到他的成長。有幾個細節很感動,一是第一次渡江時迷龍被軍統特務盤查,大褲衩也證明不了身份,林譯急中生智,唱起來《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意外的收穫是,混在潰兵裡日軍特務被暴露了。二是虞嘯卿審判龍文章,其他人著急想辯護卻說不到點子上,林譯站出來說:“他有罪!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所犯下的罪行,吾寧死乎!”正話反說,犀利深刻。三是郝獸醫死後,他獨自來到墳頭,一口氣喝了半瓶酒,嚎啕大哭。四是明知虞嘯卿不會增員天門山,明知道會死,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帶領第二梯隊上去了。他要和他們死在一塊,為自己光明而偉大的理想殉道。到了最後,他已經徹底融入了川軍團,龍文章還請他在樹堡裡用日軍擴音器唱歌,他唱了《葬心》,以前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現在只覺得悲涼,繁華已逝,大限將至。

至此,他已經從紙上談兵的書生成為視死如歸的剛烈軍人,他的扭捏矯情,他的不諳世事,此刻看起來都是那麼可愛。他終於用死亡完美詮釋了自己。“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個晚上出現星星,那麼所有人都會相信天堂。”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二)侃爺孟凡了

綽號煩啦,知識青年一枚,生於書香門第,自稱北京小太爺。他一直用玩世不恭掩蓋自己的書生意氣,用自欺欺人掩蓋自己的不滅夢想。他脆弱而堅強,損人而善良,麻木而敏感,怕死而渴望往前衝。從來沒有一個角色像他這樣複雜糾結,充滿矛盾。在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人共性的東西。

他原本也是個好孩子,在迂腐的老父親的教導下,五歲就能搖頭晃腦地背誦“嗚,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父親曾為他發明八音盒和永動機,因此他的世界也曾經美好過。但是父親又給他訂了娃娃親,一心要送他進高等學府。記得有人說過:“你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你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窒息式的教育讓他痛恨,他只想逃離。後來他用槍頂著父親罵道“你大爺的!”著實讓龍文章吃驚。龍文章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總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當他的連隊被日軍坦克掃射,他裝死逃過一劫後,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即死得快地永遠都是新兵蛋子,老兵躲在後面,長官更是隻會遠遠地喊“給我衝啊!”因此他總覺得後背冒涼氣。看著眼前正燃燒的二等兵,他一下子覺得這不公平,他於是憤世嫉俗,好像所有人都欠他的。很快,他就成了兵油子,活命是他唯一的信條。關於理想,關於報效國家,見鬼去吧。他開始吊兒郎當,開始陰損刻薄,整天拖著一條爛腿在禪達的街上晃悠,偷小醉的磺胺藥,偷老鄉的粉條,慫恿潰兵們掐架,一度還想當逃兵。他想忘記過去的自己,他嘲笑那些從北平逃難過來的小書蟲,說“媽拉個巴子的。” 但是他良心未泯,不再和新兵蛋子建立友誼,生怕有了感情,就再也不能忽悠他們當炮灰。郝獸醫說:“你不要和別人比爛,其實你不壞。”他眼裡掠過一絲惶恐,竟還有人能看清他。

龍文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他就是他要等的人。有時候人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謂欲蓋彌彰。他憎恨自己的同時也熱愛自己,他憎恨這個國家的同時也熱愛這個國家,他憎恨光明也熱愛光明。孟凡了從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肯暴露自己的內心,就像不肯承認喜歡小醉一樣,那怕小醉伏在他肩頭哭的稀里嘩啦,那怕小醉鋪好了床等他。“憋在人前調侃曾經的理想,可你一直為它支付著自己的生命。”說不想燃燒,那是假話,那是因為沒有人來把他點燃。他一面審視著龍文章,懷疑他譏諷他,又幫著他想辦法出主意,他掐著龍文章脖子說“是你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要死,還渴望勝利。” 但他又何嘗不享受“被虐”呢。終於,他成了龍文章的“三米之內”,副官、祕書、翻譯,龍文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確實,只有他最懂龍文章。終於,在川軍團裡,他有了龍文章的帶路,有了郝獸醫的父愛,有了迷龍不辣的兄弟情義,有了小醉含蓄氤氳的愛情,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正確的自己,因此可以帶著尊嚴從容赴死。二十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北京小太爺用他的青春書寫了一段輾轉唏噓的歷史。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野竹上表宵,十畝藤花落古香,無力薔薇臥曉枝。” 但願他的那邊風姿綽約,永不孤單。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娘炮林譯

綽號阿譯,生於上海,上過黃埔軍官訓練團 ,懂旗語。他和孟凡了都是學生兵,但當兵的理由不同,孟凡了是為了逃離父親的圍城,他則是為父報仇。在上海街頭,他父親衣著考究,夾著公文包走路,被日軍沒來由地一槍爆頭。他倆的區別是孟凡了破罐子破摔,他則永遠積極上進,懷揣理想,雖然他也糾結和懦弱。在炮灰團裡,他的衣著最乾淨,梳著小分頭,帶著勳章,說著吳儂軟語。他還時常拿出小本寫寫畫畫,頗有些小資情調,被迷龍譏諷為裝犢子。他的娘娘腔確實讓人看不慣,再加上從上過戰場,時不時地高喊口號,讓人感覺不靠譜,遭到大夥擠兌。

初次登場,是那天虞嘯卿來整編他們,正好也是他25歲生日。他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被大夥打斷,說來點實際的,今天吃什麼。他於是在黑板上寫下“白菜豬肉燉粉條”,這太提神了。這鍋白菜豬肉燉粉條無疑增進了友誼,是艱苦歲月裡共患難的見證。為此他還當了父親留給他的手錶。他雖然是營長軍銜,但潰兵們都瞧不起他,因為他總是犯幼稚病,幹一些驢頭不對馬嘴的事情。比如他對潰兵們談理想,對龍文章談戰術,對唐基溜鬚拍馬,結果裡外不是人,兩面不討好,白瞎了那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培養起的感情。他是精銳眼裡的人渣,是炮灰眼裡的叛徒,用孟凡了的話說就是:“看您那不受待見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啊。

雖然娘炮,雖然被打壓,但他從不自暴自棄,堅毅如打不死的小強。我在這部劇裡真切看到他的成長。有幾個細節很感動,一是第一次渡江時迷龍被軍統特務盤查,大褲衩也證明不了身份,林譯急中生智,唱起來《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意外的收穫是,混在潰兵裡日軍特務被暴露了。二是虞嘯卿審判龍文章,其他人著急想辯護卻說不到點子上,林譯站出來說:“他有罪!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所犯下的罪行,吾寧死乎!”正話反說,犀利深刻。三是郝獸醫死後,他獨自來到墳頭,一口氣喝了半瓶酒,嚎啕大哭。四是明知虞嘯卿不會增員天門山,明知道會死,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帶領第二梯隊上去了。他要和他們死在一塊,為自己光明而偉大的理想殉道。到了最後,他已經徹底融入了川軍團,龍文章還請他在樹堡裡用日軍擴音器唱歌,他唱了《葬心》,以前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現在只覺得悲涼,繁華已逝,大限將至。

至此,他已經從紙上談兵的書生成為視死如歸的剛烈軍人,他的扭捏矯情,他的不諳世事,此刻看起來都是那麼可愛。他終於用死亡完美詮釋了自己。“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個晚上出現星星,那麼所有人都會相信天堂。”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四)霸王迷龍

綽號東北佬,老家在松花江上,流亡十一年。他沒心沒肺,不講什麼什麼民族大義,崇尚實用主義,完全是怎麼實惠怎麼來。他一身腱子肉,剽悍無比,爽利簡單,充滿原始的野性,散發著鮮活的氣息。十一年的逃亡,讓他已經不再相信還有勝利,但是虞嘯卿的話徹底打動了他。虞嘯卿蠱惑到:“去了,一天三頓飯,有湯姆孫和馬克沁,最重要的是——有鬼子可以殺!”這句話太帶勁,讓人沒法抵抗。於是迷龍一把骰子輸光了攢下的家當,義無反顧地接受整編。

在路上,迷龍撿了個老婆,順帶撿了個兒子。他就是想要個家,老婆孩子熱炕頭。他說:“我給你公公做三寸厚的棺材,你嫁給我。”上官戒慈答應了。事情就這麼簡單。不像孟凡了喜歡小醉,卻為自己的瘸腿自卑,又擔心養不活他,為了讓小醉過得好一些,把張立憲推進小醉家的大門。孟凡了因此感慨道:“我笑的心快碎了,因為我一直忙活著懺悔和憎恨,迷龍卻在路邊撿到他的幸福。”他稱呼他們為“姦夫淫婦”。在禪達,迷龍在這幫兄弟的幫助下,威逼恐嚇弄來傢俱,巧取豪奪弄來別墅,算是安了家。他可以了無牽掛地上路了。

他不再憤怒,不再挑釁潰兵們,因為他有了答案——打回去,即使是向南而不是向北。他服從龍文章的領導,幫他搞軍需物資,幫孟凡了打張立憲,對待豆餅像親兄弟。他敢打敢拼,把一把馬克沁使用得爐火純青,殺敵無數。“他有野豬的凶猛,豹子的敏捷,熊瞎子的豪氣和靈長類的智慧……我也想像他這樣使用我的生命。”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二)侃爺孟凡了

綽號煩啦,知識青年一枚,生於書香門第,自稱北京小太爺。他一直用玩世不恭掩蓋自己的書生意氣,用自欺欺人掩蓋自己的不滅夢想。他脆弱而堅強,損人而善良,麻木而敏感,怕死而渴望往前衝。從來沒有一個角色像他這樣複雜糾結,充滿矛盾。在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人共性的東西。

他原本也是個好孩子,在迂腐的老父親的教導下,五歲就能搖頭晃腦地背誦“嗚,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父親曾為他發明八音盒和永動機,因此他的世界也曾經美好過。但是父親又給他訂了娃娃親,一心要送他進高等學府。記得有人說過:“你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你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窒息式的教育讓他痛恨,他只想逃離。後來他用槍頂著父親罵道“你大爺的!”著實讓龍文章吃驚。龍文章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總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當他的連隊被日軍坦克掃射,他裝死逃過一劫後,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即死得快地永遠都是新兵蛋子,老兵躲在後面,長官更是隻會遠遠地喊“給我衝啊!”因此他總覺得後背冒涼氣。看著眼前正燃燒的二等兵,他一下子覺得這不公平,他於是憤世嫉俗,好像所有人都欠他的。很快,他就成了兵油子,活命是他唯一的信條。關於理想,關於報效國家,見鬼去吧。他開始吊兒郎當,開始陰損刻薄,整天拖著一條爛腿在禪達的街上晃悠,偷小醉的磺胺藥,偷老鄉的粉條,慫恿潰兵們掐架,一度還想當逃兵。他想忘記過去的自己,他嘲笑那些從北平逃難過來的小書蟲,說“媽拉個巴子的。” 但是他良心未泯,不再和新兵蛋子建立友誼,生怕有了感情,就再也不能忽悠他們當炮灰。郝獸醫說:“你不要和別人比爛,其實你不壞。”他眼裡掠過一絲惶恐,竟還有人能看清他。

龍文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他就是他要等的人。有時候人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謂欲蓋彌彰。他憎恨自己的同時也熱愛自己,他憎恨這個國家的同時也熱愛這個國家,他憎恨光明也熱愛光明。孟凡了從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肯暴露自己的內心,就像不肯承認喜歡小醉一樣,那怕小醉伏在他肩頭哭的稀里嘩啦,那怕小醉鋪好了床等他。“憋在人前調侃曾經的理想,可你一直為它支付著自己的生命。”說不想燃燒,那是假話,那是因為沒有人來把他點燃。他一面審視著龍文章,懷疑他譏諷他,又幫著他想辦法出主意,他掐著龍文章脖子說“是你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要死,還渴望勝利。” 但他又何嘗不享受“被虐”呢。終於,他成了龍文章的“三米之內”,副官、祕書、翻譯,龍文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確實,只有他最懂龍文章。終於,在川軍團裡,他有了龍文章的帶路,有了郝獸醫的父愛,有了迷龍不辣的兄弟情義,有了小醉含蓄氤氳的愛情,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正確的自己,因此可以帶著尊嚴從容赴死。二十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北京小太爺用他的青春書寫了一段輾轉唏噓的歷史。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野竹上表宵,十畝藤花落古香,無力薔薇臥曉枝。” 但願他的那邊風姿綽約,永不孤單。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娘炮林譯

綽號阿譯,生於上海,上過黃埔軍官訓練團 ,懂旗語。他和孟凡了都是學生兵,但當兵的理由不同,孟凡了是為了逃離父親的圍城,他則是為父報仇。在上海街頭,他父親衣著考究,夾著公文包走路,被日軍沒來由地一槍爆頭。他倆的區別是孟凡了破罐子破摔,他則永遠積極上進,懷揣理想,雖然他也糾結和懦弱。在炮灰團裡,他的衣著最乾淨,梳著小分頭,帶著勳章,說著吳儂軟語。他還時常拿出小本寫寫畫畫,頗有些小資情調,被迷龍譏諷為裝犢子。他的娘娘腔確實讓人看不慣,再加上從上過戰場,時不時地高喊口號,讓人感覺不靠譜,遭到大夥擠兌。

初次登場,是那天虞嘯卿來整編他們,正好也是他25歲生日。他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被大夥打斷,說來點實際的,今天吃什麼。他於是在黑板上寫下“白菜豬肉燉粉條”,這太提神了。這鍋白菜豬肉燉粉條無疑增進了友誼,是艱苦歲月裡共患難的見證。為此他還當了父親留給他的手錶。他雖然是營長軍銜,但潰兵們都瞧不起他,因為他總是犯幼稚病,幹一些驢頭不對馬嘴的事情。比如他對潰兵們談理想,對龍文章談戰術,對唐基溜鬚拍馬,結果裡外不是人,兩面不討好,白瞎了那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培養起的感情。他是精銳眼裡的人渣,是炮灰眼裡的叛徒,用孟凡了的話說就是:“看您那不受待見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啊。

雖然娘炮,雖然被打壓,但他從不自暴自棄,堅毅如打不死的小強。我在這部劇裡真切看到他的成長。有幾個細節很感動,一是第一次渡江時迷龍被軍統特務盤查,大褲衩也證明不了身份,林譯急中生智,唱起來《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意外的收穫是,混在潰兵裡日軍特務被暴露了。二是虞嘯卿審判龍文章,其他人著急想辯護卻說不到點子上,林譯站出來說:“他有罪!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所犯下的罪行,吾寧死乎!”正話反說,犀利深刻。三是郝獸醫死後,他獨自來到墳頭,一口氣喝了半瓶酒,嚎啕大哭。四是明知虞嘯卿不會增員天門山,明知道會死,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帶領第二梯隊上去了。他要和他們死在一塊,為自己光明而偉大的理想殉道。到了最後,他已經徹底融入了川軍團,龍文章還請他在樹堡裡用日軍擴音器唱歌,他唱了《葬心》,以前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現在只覺得悲涼,繁華已逝,大限將至。

至此,他已經從紙上談兵的書生成為視死如歸的剛烈軍人,他的扭捏矯情,他的不諳世事,此刻看起來都是那麼可愛。他終於用死亡完美詮釋了自己。“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個晚上出現星星,那麼所有人都會相信天堂。”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四)霸王迷龍

綽號東北佬,老家在松花江上,流亡十一年。他沒心沒肺,不講什麼什麼民族大義,崇尚實用主義,完全是怎麼實惠怎麼來。他一身腱子肉,剽悍無比,爽利簡單,充滿原始的野性,散發著鮮活的氣息。十一年的逃亡,讓他已經不再相信還有勝利,但是虞嘯卿的話徹底打動了他。虞嘯卿蠱惑到:“去了,一天三頓飯,有湯姆孫和馬克沁,最重要的是——有鬼子可以殺!”這句話太帶勁,讓人沒法抵抗。於是迷龍一把骰子輸光了攢下的家當,義無反顧地接受整編。

在路上,迷龍撿了個老婆,順帶撿了個兒子。他就是想要個家,老婆孩子熱炕頭。他說:“我給你公公做三寸厚的棺材,你嫁給我。”上官戒慈答應了。事情就這麼簡單。不像孟凡了喜歡小醉,卻為自己的瘸腿自卑,又擔心養不活他,為了讓小醉過得好一些,把張立憲推進小醉家的大門。孟凡了因此感慨道:“我笑的心快碎了,因為我一直忙活著懺悔和憎恨,迷龍卻在路邊撿到他的幸福。”他稱呼他們為“姦夫淫婦”。在禪達,迷龍在這幫兄弟的幫助下,威逼恐嚇弄來傢俱,巧取豪奪弄來別墅,算是安了家。他可以了無牽掛地上路了。

他不再憤怒,不再挑釁潰兵們,因為他有了答案——打回去,即使是向南而不是向北。他服從龍文章的領導,幫他搞軍需物資,幫孟凡了打張立憲,對待豆餅像親兄弟。他敢打敢拼,把一把馬克沁使用得爐火純青,殺敵無數。“他有野豬的凶猛,豹子的敏捷,熊瞎子的豪氣和靈長類的智慧……我也想像他這樣使用我的生命。”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五)老不死郝西川

綽號獸醫,家在陝西西安,操一口流利的秦腔,隨軍醫生。因為沒有藥,他能把腳氣治成截肢,從來沒有治好過任何人,因此大夥叫他獸醫。他心地慈悲,像父親一樣關心著每一個人。很多時候他都看似做著無用功,把死於戰亂、疾病、飢餓、絕望,無能的娃們一個一個送走。

他說我是傷心死的。我這輩子已經這樣了,啥也沒做成,你們還要這樣嗎?他實在不忍心看著孟凡了們繼續爛下去。這輩子見慣了失敗和退卻,見慣了齷齪和死亡,但他無能為力,他只希望眼前的孩子們能振作起來。這麼一個從沒殺過人的老人,被日軍炮火打死。川軍團憤怒了,克虜伯用平時捨不得用的炮彈,把平生的鬱悶、軟弱、仇恨和血性都打了出去。

迷龍下到江邊撈出他的屍體,用繩子吊上去。於是我看到最有宗教儀式的一幕:他緩緩升起,身體成十字架形,像受難的耶穌,周身有迷人的光暈。阿門,安息吧。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二)侃爺孟凡了

綽號煩啦,知識青年一枚,生於書香門第,自稱北京小太爺。他一直用玩世不恭掩蓋自己的書生意氣,用自欺欺人掩蓋自己的不滅夢想。他脆弱而堅強,損人而善良,麻木而敏感,怕死而渴望往前衝。從來沒有一個角色像他這樣複雜糾結,充滿矛盾。在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人共性的東西。

他原本也是個好孩子,在迂腐的老父親的教導下,五歲就能搖頭晃腦地背誦“嗚,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父親曾為他發明八音盒和永動機,因此他的世界也曾經美好過。但是父親又給他訂了娃娃親,一心要送他進高等學府。記得有人說過:“你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你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窒息式的教育讓他痛恨,他只想逃離。後來他用槍頂著父親罵道“你大爺的!”著實讓龍文章吃驚。龍文章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總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當他的連隊被日軍坦克掃射,他裝死逃過一劫後,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即死得快地永遠都是新兵蛋子,老兵躲在後面,長官更是隻會遠遠地喊“給我衝啊!”因此他總覺得後背冒涼氣。看著眼前正燃燒的二等兵,他一下子覺得這不公平,他於是憤世嫉俗,好像所有人都欠他的。很快,他就成了兵油子,活命是他唯一的信條。關於理想,關於報效國家,見鬼去吧。他開始吊兒郎當,開始陰損刻薄,整天拖著一條爛腿在禪達的街上晃悠,偷小醉的磺胺藥,偷老鄉的粉條,慫恿潰兵們掐架,一度還想當逃兵。他想忘記過去的自己,他嘲笑那些從北平逃難過來的小書蟲,說“媽拉個巴子的。” 但是他良心未泯,不再和新兵蛋子建立友誼,生怕有了感情,就再也不能忽悠他們當炮灰。郝獸醫說:“你不要和別人比爛,其實你不壞。”他眼裡掠過一絲惶恐,竟還有人能看清他。

龍文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他就是他要等的人。有時候人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謂欲蓋彌彰。他憎恨自己的同時也熱愛自己,他憎恨這個國家的同時也熱愛這個國家,他憎恨光明也熱愛光明。孟凡了從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肯暴露自己的內心,就像不肯承認喜歡小醉一樣,那怕小醉伏在他肩頭哭的稀里嘩啦,那怕小醉鋪好了床等他。“憋在人前調侃曾經的理想,可你一直為它支付著自己的生命。”說不想燃燒,那是假話,那是因為沒有人來把他點燃。他一面審視著龍文章,懷疑他譏諷他,又幫著他想辦法出主意,他掐著龍文章脖子說“是你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要死,還渴望勝利。” 但他又何嘗不享受“被虐”呢。終於,他成了龍文章的“三米之內”,副官、祕書、翻譯,龍文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確實,只有他最懂龍文章。終於,在川軍團裡,他有了龍文章的帶路,有了郝獸醫的父愛,有了迷龍不辣的兄弟情義,有了小醉含蓄氤氳的愛情,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正確的自己,因此可以帶著尊嚴從容赴死。二十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北京小太爺用他的青春書寫了一段輾轉唏噓的歷史。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野竹上表宵,十畝藤花落古香,無力薔薇臥曉枝。” 但願他的那邊風姿綽約,永不孤單。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娘炮林譯

綽號阿譯,生於上海,上過黃埔軍官訓練團 ,懂旗語。他和孟凡了都是學生兵,但當兵的理由不同,孟凡了是為了逃離父親的圍城,他則是為父報仇。在上海街頭,他父親衣著考究,夾著公文包走路,被日軍沒來由地一槍爆頭。他倆的區別是孟凡了破罐子破摔,他則永遠積極上進,懷揣理想,雖然他也糾結和懦弱。在炮灰團裡,他的衣著最乾淨,梳著小分頭,帶著勳章,說著吳儂軟語。他還時常拿出小本寫寫畫畫,頗有些小資情調,被迷龍譏諷為裝犢子。他的娘娘腔確實讓人看不慣,再加上從上過戰場,時不時地高喊口號,讓人感覺不靠譜,遭到大夥擠兌。

初次登場,是那天虞嘯卿來整編他們,正好也是他25歲生日。他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被大夥打斷,說來點實際的,今天吃什麼。他於是在黑板上寫下“白菜豬肉燉粉條”,這太提神了。這鍋白菜豬肉燉粉條無疑增進了友誼,是艱苦歲月裡共患難的見證。為此他還當了父親留給他的手錶。他雖然是營長軍銜,但潰兵們都瞧不起他,因為他總是犯幼稚病,幹一些驢頭不對馬嘴的事情。比如他對潰兵們談理想,對龍文章談戰術,對唐基溜鬚拍馬,結果裡外不是人,兩面不討好,白瞎了那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培養起的感情。他是精銳眼裡的人渣,是炮灰眼裡的叛徒,用孟凡了的話說就是:“看您那不受待見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啊。

雖然娘炮,雖然被打壓,但他從不自暴自棄,堅毅如打不死的小強。我在這部劇裡真切看到他的成長。有幾個細節很感動,一是第一次渡江時迷龍被軍統特務盤查,大褲衩也證明不了身份,林譯急中生智,唱起來《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意外的收穫是,混在潰兵裡日軍特務被暴露了。二是虞嘯卿審判龍文章,其他人著急想辯護卻說不到點子上,林譯站出來說:“他有罪!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所犯下的罪行,吾寧死乎!”正話反說,犀利深刻。三是郝獸醫死後,他獨自來到墳頭,一口氣喝了半瓶酒,嚎啕大哭。四是明知虞嘯卿不會增員天門山,明知道會死,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帶領第二梯隊上去了。他要和他們死在一塊,為自己光明而偉大的理想殉道。到了最後,他已經徹底融入了川軍團,龍文章還請他在樹堡裡用日軍擴音器唱歌,他唱了《葬心》,以前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現在只覺得悲涼,繁華已逝,大限將至。

至此,他已經從紙上談兵的書生成為視死如歸的剛烈軍人,他的扭捏矯情,他的不諳世事,此刻看起來都是那麼可愛。他終於用死亡完美詮釋了自己。“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個晚上出現星星,那麼所有人都會相信天堂。”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四)霸王迷龍

綽號東北佬,老家在松花江上,流亡十一年。他沒心沒肺,不講什麼什麼民族大義,崇尚實用主義,完全是怎麼實惠怎麼來。他一身腱子肉,剽悍無比,爽利簡單,充滿原始的野性,散發著鮮活的氣息。十一年的逃亡,讓他已經不再相信還有勝利,但是虞嘯卿的話徹底打動了他。虞嘯卿蠱惑到:“去了,一天三頓飯,有湯姆孫和馬克沁,最重要的是——有鬼子可以殺!”這句話太帶勁,讓人沒法抵抗。於是迷龍一把骰子輸光了攢下的家當,義無反顧地接受整編。

在路上,迷龍撿了個老婆,順帶撿了個兒子。他就是想要個家,老婆孩子熱炕頭。他說:“我給你公公做三寸厚的棺材,你嫁給我。”上官戒慈答應了。事情就這麼簡單。不像孟凡了喜歡小醉,卻為自己的瘸腿自卑,又擔心養不活他,為了讓小醉過得好一些,把張立憲推進小醉家的大門。孟凡了因此感慨道:“我笑的心快碎了,因為我一直忙活著懺悔和憎恨,迷龍卻在路邊撿到他的幸福。”他稱呼他們為“姦夫淫婦”。在禪達,迷龍在這幫兄弟的幫助下,威逼恐嚇弄來傢俱,巧取豪奪弄來別墅,算是安了家。他可以了無牽掛地上路了。

他不再憤怒,不再挑釁潰兵們,因為他有了答案——打回去,即使是向南而不是向北。他服從龍文章的領導,幫他搞軍需物資,幫孟凡了打張立憲,對待豆餅像親兄弟。他敢打敢拼,把一把馬克沁使用得爐火純青,殺敵無數。“他有野豬的凶猛,豹子的敏捷,熊瞎子的豪氣和靈長類的智慧……我也想像他這樣使用我的生命。”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五)老不死郝西川

綽號獸醫,家在陝西西安,操一口流利的秦腔,隨軍醫生。因為沒有藥,他能把腳氣治成截肢,從來沒有治好過任何人,因此大夥叫他獸醫。他心地慈悲,像父親一樣關心著每一個人。很多時候他都看似做著無用功,把死於戰亂、疾病、飢餓、絕望,無能的娃們一個一個送走。

他說我是傷心死的。我這輩子已經這樣了,啥也沒做成,你們還要這樣嗎?他實在不忍心看著孟凡了們繼續爛下去。這輩子見慣了失敗和退卻,見慣了齷齪和死亡,但他無能為力,他只希望眼前的孩子們能振作起來。這麼一個從沒殺過人的老人,被日軍炮火打死。川軍團憤怒了,克虜伯用平時捨不得用的炮彈,把平生的鬱悶、軟弱、仇恨和血性都打了出去。

迷龍下到江邊撈出他的屍體,用繩子吊上去。於是我看到最有宗教儀式的一幕:他緩緩升起,身體成十字架形,像受難的耶穌,周身有迷人的光暈。阿門,安息吧。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六)貴族虞嘯卿

典型的高富帥,常以嶽武穆自居,可惜天門山不是他的風波亭。他和龍文章是完全相反的人,他正統,熱血,有理想,腰板挺直永遠不坐下,因為“國難當頭,豈能坐視。”他痛恨不思進取,打了敗仗的士兵在他看來都應該去死,絕不能苟活。人命如草芥,士兵如衣服。他痛恨蠅營狗苟,對內部的政治鬥爭和官僚作風深感厭惡,不屑去做。他執法嚴苛,把監管修築防禦工事不力的親弟弟處決,以儆效尤。

這個少壯派軍官,裝備精良,兵強馬壯,壯懷激烈,自信滿滿,張口就是有格調的口號。在他看來,軍人就該如岳飛一樣精忠報國,建功立業,如果能馬革裹屍,那是軍人的榮譽。他被老麥譽為“狂熱的年輕的凱撒。”他曾對張立憲說:“我要是死了,你要麼衝上去把血流乾,要麼回家討個老婆看舉國淪喪。”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浪漫主義英雄,是夢一般迷人的形象,如辛棄疾所寫,可是戰爭不浪漫,生命的意義高於一切。在這個認識上,他和龍文章差距很大。

他最大的悲劇在於有理想,卻不能擺脫官僚政客們的控制。他不想辜負炮灰團和手下親信對他的信任,也不想丟掉得來不易的頭銜和軍章,他只能活在自相矛盾和空自蹉跎中。龍文章是早就看穿了他的政治幼稚和性格弱點的,這兩個一度惺惺相惜的幹才終於分道揚鑣。天門山之戰,檢驗了每個人的道德底線。這38天的痛疼和頓悟,讓虞嘯卿欠下一筆無法償還的債務。他在獻給龍文章的花圈上寫到:“我一生愧對的摯友,我必須面對的摯友。”

"

2009年《團》劇播出時,譭譽參半,我看了幾集就放棄。其實我是看不懂,也不想跟風。前段時間讀《南渡北歸》中國遠征軍一段,戴安瀾將軍戰死在緬甸,我熱淚盈眶,於是想重拾那段歷史。我的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團》劇,儘管我不知道《團》劇是否能忠實於那段歷史。在騰訊視頻上搜出來,熬了六個夜晚看完,我感覺這是一部要逆天的作品。

我雙眼通紅,頭昏腦漲,即疲倦又難眠。我需要消化和流淚。從來沒有一部電視劇能如此刺痛我。我飢渴地閱讀著關於這部劇的一切文字,翻看著經典橋段,整理頭緒。我害怕熱情迅速冷卻,儘管思考還不成熟,就迫不及待地要寫下這篇文章。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一、 六個我能想到的主題

《團》劇的作者是蘭曉龍,從中央戲劇學校畢業後成為軍區話劇團的職業編劇,他的戰爭題材作品有《生死線》、《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每一部都熱播,每一部基調都不同。相較於前兩部的“正劇”,《團》劇拋棄了主旋律式的寫法,反對所有抗戰劇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像手撕鬼子這樣奇葩簡直不可想象。它描寫的是為一群失魂落魄的潰兵招魂的故事,對戰爭和人生的荒誕進行了披露,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對生命的脆弱無依充滿了同情。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劇,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思想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它巨大的容量和豐富的層次,不是能輕易釐清的。

(一) 還原歷史——“我想讓事情是它本來的樣子”

《團》劇的歷史背景是松山戰役。松山位於怒江西岸,扼守滇緬公路要衝,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要塞”。日軍1300人的聯隊挖空了整座山,修築了密集的堅不可摧的堡壘,依託工事固守。1944年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譽第一師、82師、103師共計3萬餘人,經歷10次戰役,以陣亡8000餘人的慘烈代價攻下松下,打通了這條寶貴的生命補給線。這幾乎是中國遠征軍唯一的勝利,勝得很屈辱,讓人高興不起來。

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中國遠征軍》和《滇西1944》,都寫出了戰爭,都在向國軍老兵和死者致敬,但沒有寫出戰爭中的人性的真實。或者說主題定位不同,《團》劇想表達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人在戰爭中所經受的自我認知和心靈煎熬。事實上敵人遠比我們強悍和凶殘,戰爭的走向往往不受我們控制,類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故事只發生在個別人身上,大多人的士兵在軍官眼裡是炮灰,在他們自己眼裡則是一具具貪生怕死的行屍走肉。這部劇戰爭場面並不多,用大把的時間來描寫川軍團這群屌絲們的吃喝拉撒、互相掐架等生活細節。恐懼和求生是人的本能,脫離了這個事實的戲說就是耍流氓。他們懦弱,他們絕望,他們漫不經心和聽天由命,他們徒勞和無奈,他們是政治的籌碼,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此會墮落下去,因為他們也有理想和熱血,他們心中也有一個如梁啟超說的少年中國。

(二) 魂兮歸來——“我帶你們回家”

《團》劇一開始就是潰退,整部劇都在打敗仗。按照虞嘯卿的話說“仗打成這樣,中國的軍人,全都該死。”被打散的潰兵在找吃的、在拌嘴、在談戀愛、在蠅營狗苟、在搞陰謀和矛盾,在猜忌和懷疑。這和課本上的“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民族氣概,以及同仇敵愾、共外禦侮的團結形象差之千里。編劇得有多大的勇氣啊!然而這是事實。潰兵比沙子還散,命比衛生紙還賤,說是垃圾一點都不過分,但不能剝奪他們是人這個基本屬性。是人就得說人話,因此整部劇裡我沒有看到一句空洞的口號(除了虞嘯卿),龍文章沒有喊過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調,他攔住潰兵說:“我帶你們回去。”樸素得發白的話語,沒有覺悟但擊中要害。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

《大秦帝國》中的老秦兵唱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聲音低沉而豪邁。這是《詩經·秦風》中的一句,聽到龍文章也唱這句,我頓時熱淚盈眶。多麼痛的領悟,多麼赤誠的袍澤之情。幾十個潰兵被四個日軍追趕進英軍的倉庫,他們發現了緬甸布,脫下身上的破衣爛衫,紛紛裹上緬甸布。龍文章命令他們拔下緬甸布,只留一條大褲衩。他說如果戰死異鄉,能證明身份的只有這條中國式褲衩,能和同胞埋在一體,就算回家了。他折下一截樹枝,為同胞招魂:“東南東北死了的弟兄,戰死中原的弟兄,死在江浙的弟兄,湖南湖北埋在焦土下的弟兄,死在緬甸的弟兄,人間不葬天來葬。”他跳進柴油桶,讓柴油漫過頭頂,大喊一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其他人也都跳進柴油桶。這個情節充滿儀式感,是對潰兵們的第一次心靈重建。他們像夜一樣黑,像山魈一樣神出鬼沒,要穿著大褲衩殺死小日本。

對於一群已經失敗慣了的人,打勝仗簡直不可想象。忽然他們發現日本兵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於是有了絕地反擊,有了南天門38天之戰。

桑恩教授在《心靈捕手》裡說:“如果我問你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莎翁的名句——共赴國難,親愛的朋友! 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抱在懷裡,看著他呼吸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生的渴望,袍澤之情,是超越勝利的偉大情感,因此“帶他們回家”並不是可恥的逃亡,所謂招魂,就是恢復信心和信念的過程。

(三) 人性荒誕——“把我的粉條還給我”

諷刺永遠比說理更有勁。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戰後的法國,它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擯棄對意義的探尋,認為人與人是無法溝通的、世界是不可理喻的。它用荒誕的手法表現荒誕的現實。在《團》劇裡,我看到了荒誕劇的影子,比如龍文章《呼吸》式無臺詞有表情表演,比如潰兵們《等待戈多》式的顛三倒四的對白和混亂不堪的思維。類似的東西,在《大話西遊》中體現的更明顯深刻。現實如此瑣碎無聊,人性如此粗鄙不堪,可是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荒誕劇反對偉光正,反對崇高和主流,它消解傳統和意義,只關注事物的本身。

潰兵們窩在滇西小鎮上,混吃等死。一鍋白菜豬肉燉粉條是最好的,如果生活還有什麼歡愉的話。當然,阿譯這個提議勝過一萬句正確的口號,於是他們分頭去拼原材料。蛇屁股找鹽巴,煩啦找粉條,獸醫找油,豆餅找劈柴,不辣找蔥,就連迷龍都把私藏的肉罐頭貢獻了出來。煩啦偷了老鄉的粉條,老鄉們拿著扁擔追來,煩啦說:“幹什麼?你們在圍攻一個軍人,不光是一軍人,還是一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愛國軍人,還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愛國軍人,還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傷的愛國軍人……”說完,他慷慨激昂地走了。老鄉從背後抽走夾在他咯吱窩裡的粉條,說軍爺沒得辦法,我們也要活命嘞。這是無厘頭搞笑嗎?看到這裡,我很無語。

一戰時德法軍隊隔著鐵絲網聊天氣,互相展示妻兒的照片,算是非正式的聯歡。《團》劇冒天下之大不韙,也鬧了這麼一出。隔著怒江,日軍竹內連山聯隊和川軍團在各自陣地上飆歌。這看起來也很荒誕,但正如煩啦所說“在長期的對峙中,你很難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它只適用於短兵相接。”於是日軍光腚跳舞,併合唱《若鷺之歌》(說實話極為好聽),鄧寶獨唱《劉海砍樵》;日軍接著跳和唱,遠征軍主力團合唱《旗正飄飄》(川軍團流淚符和);日軍接著跳和唱,阿譯用日語領唱《勸降歌》;日軍接著跳和唱,迷龍獨唱東北二人轉《情人迷》。從心理學角度講,雙方都患了些許的斯德哥爾摩症,即對對方產生了一定的好感。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懷鄉之情,以及高強度對峙帶來的短暫的人格分裂,或許還有反思吧——我們為何以命相搏?因此,這場戰地聯歡熱鬧而悲涼。

(四) 終極拷問——“我們到底怎麼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竟在畫片上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幫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盛舉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野史上記載,日軍一個小隊十幾人就能控制一座數萬人的中國縣城,無人敢於反抗。自甲午以降,國人都是萎靡的,不客氣地說,我們是被日本打垮的民族,這也是龍文章的痛苦。

《團》劇中,一個學生來到前線吟詩:“炮彈打不下春苗般的生機,鐵翼下的種子,徒生些抗力。應聲站起來的大時代的戰士,高塔般豎立在我們的土地。什麼力也瞬滅不了火炭般的眼睛,什麼聲也遮蔽不住憤怒的吼聲。煙火裡孕育著復興的幼芽,真的,生存要從死裡來爭取。鮮血培養起自由之花,我們要在暗夜豎立火炬。”他激情四射,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但潰兵們毫無反應。這太有違和感了,換句話說,別人都覺得他不著調,因為關於理想,關於詩和遠方,那真的太遙遠了。龍文章對他說空談誤國,這句話是看慣了生死得到的答案。

後來,這個學生又對龍文章說(我懷疑編劇是安排他來點題的):”你們只說打仗,你們軍人就只說打仗。可我說的是問題,問題!問題不是日軍入侵帶來的,它本來就在這,有問題,就是事情出錯啦。出錯啦你知道嗎?就是不對,不對就要改……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原來我信不過的好多東西都是真的,原來我們以前真的那麼輝煌,開闊,驕傲,無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好吧,我又哭了,我想起了萬戶搗衣的長安和清明上河圖裡的的開封。這就是說我們的民族沒有魂魄,沒有自信了,我們的國民不知從何時以及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醜陋,一如柏楊所說。劣根性,對了,這才是癥結所在。《團》劇要探究的就是這個終極命題,戰爭不過是揭開了最後的遮羞布而已。

(五) 政治黑手——“只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就是個孫子”

很多年前聽王菲唱《棋子》,今天不妨再聽一遍。對於一場宏大的戰爭來說,每個人都是棋子。川軍團是虞嘯卿的棋子,虞嘯卿又何嘗不是上峰的棋子呢。就連他的副師座唐基都在擺佈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這句話誰都知道,因此戰爭是無法做到純粹的,至少不是虞嘯卿想要的那種。至始至終,他都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都快被耗死了,他是政治博弈的犧牲者,也是獲益者。

關鍵的南天門一戰,說好的由他帶領第三梯隊增援,但他食言了。他已經從一個軍人蛻變為政客。戰爭的勝負不重要,下屬的命不重要,撈取軍功和政治資本向上爬才重要。這不是他的想法,但他聽從了唐基的勸阻。唐基說:“你比不上岳飛,人們不會記著你的(死了白死),因為你什麼都沒做過,你只是把岳飛掛在嘴邊的短視之徒。去吧,去吧,去了就一敗塗地,虞家從此失勢,而且於事無補。不去呢,你還可以調度整個資源,而且這場仗打完以後呢,你就是軍長。中國這些年,靠的就是槍桿子,也許你是個天才,但是隻能帶一個師的天才,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孫子。”於是,龍文章的川軍團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團,於是何書光張立憲們的天堂塌陷了。

(六) 人生悖論——“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

《團》劇結束的時候,龍文章回想起孟煩凡給他說的那句話“明知道會輸還渴望勝利,明知道會死還想要勝利。”那一瞬間他也許後悔了,因為是他親手給他們營造了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他沒有兌現帶他們回家的諾言,他把他們送上了斷頭臺。但是我相信,此刻他們是心甘情願地去死了,因為他們曾經像樣地活過。

其實我很理解他們當初的處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逃命,逃命就罷了,偏有一個人要點燃他們殘存的希望,或者說一點不甘吧。他們不願意清醒,因為清醒就要面對,清醒了就要承擔,清醒了太痛苦。看著半幅國土淪喪,看著漫山遍野的屍體,看著全民族的麻木,看著軍人的無能,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魯迅在《彷徨》裡說叫醒這些人,不知是他們的幸運還是不幸。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孔丘和諸葛也,是可敬。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乃不得不為也。龍文章也是如此。向死而生,他說:“誰都是渾噩的,才玩命要答案,但答案不是該死,沒什麼答案值得人付出生命。”於是他一分鐘內扇了幾十人的耳光,打斷竹排上的纜繩,喊著“媽媽呀”回身衝向敵軍。有一個人帶領著去死挺好的,至少可以彌補內心的虧欠。我相信誰都不想苟且,只是找不到可以託付性命之人。

二、 三個刻骨銘心的情節

《團》劇的經典橋段必須單獨來解讀,每一個都意義非凡。這些橋段構思巧妙,顯然花費了編劇不少心血。百度貼吧曾經專門開了個《團》吧,供大家討論分享,似乎研究《團》劇成為一門顯學,像研究《大話西遊》和《紅樓夢》似的。

(一) 龍文章報菜名和地名

不好說是他救星還是罪人。他聚攏起上千人的潰兵,卻一夜之間在怒江對岸消耗殆盡。更重要的是,他來歷不明,是個冒牌的團長。因此虞嘯卿拷了他來審判。軍事法庭上,二人天馬行空式的對話,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但明顯有一種東西攫取了他的內心。不是恐懼,是悲憫。他以精神分裂症的夢遊的語無倫次的調子說:“我去過的那些地方,我們沒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乾絲燒賣。還有俏金的秦淮風月,上海的潤餅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廣州仔粥和腸粉,旅順口的鹹魚餅子和炮臺,東北地三鮮、狗肉湯、酸菜白肉燉粉條,苦哈哈找活路的老林子,火宮殿的鴨血湯,還有臭豆腐和已經打成粉了的長沙城。”

他說自己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中國人都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但是去過鐵驪、呼倫池、海拉爾河、長白山、大小興安、營口、老哈河、承德、萬全、灤河、桑乾河、北平天津、綏歸、歷城、陽曲、開封……我是個瞎著急的人,瞎著急。三兩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名,南陽、襄陽、賒旗店、長臺關、正陽關、穎水、巢湖洪澤湖、鎮江、南京……上海、蘇州、杭州、黃浦江、太湖……六安、九江、武昌、修水、宜昌……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看樣子他是從東北流落到中原再到西南的。他看遍了生靈塗炭和萬里焦土,因此有切膚之痛。這一段本來是對他的審判,他做自我辯護,但這完全不是辯護詞,這看起來略顯滑稽的供述,這些菜名和地名都沉甸甸的,毫無風生水起之感,挑逗不起觀者的食慾和遊玩之慾。這種表現手法極其後現代,和詩歌裡的“呈現”主義不謀而合,擺事實而不講道理,有巨大的想象空間。他說的時候,我在腦海裡過電影一樣,我也很沮喪。他的悲憫情懷具有儒家的精神內核,比起戰敗的恥辱,更關心生死問題。我想到了周遊列國的孔子,狼狽,徒勞無奈,但心懷天下。

他唯一的像樣的辯護詞是:“再打下去,那就是為死而死。我造過很多孽,但不該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不是樂事,不是爹媽教我的分內事。”

(二) 兵棋推演天門山之戰

這是一幕高潮戲。那個時代國軍就能搞兵器推演,出乎預料。虞嘯卿琢磨數月擬定的天門山(即松山)作戰計劃,被龍文章毫不留情地否定,也挽回了無數條無辜的性命。依照虞嘯卿的自負和執拗,如果正兒八經勸阻他,絕難奏效,因此龍文章在那一瞬間腦洞大開,面目猙獰地扮演天門山日軍指揮官竹內連山,他有這個資格,因為他曾三次偷渡怒江,潛伏到日軍陣地,基本摸清了日軍的要塞結構和火力配置。他也知道日軍的防守固若金湯,尤其那個反斜面是精心準備的屠宰場,而首先送死的必是他的川軍團。這個交戰過程其實就是真實的松山戰役的情景再現,把真實歷史和虛構故事完美結合,相當有藝術感染力。

他說我特地來殲滅你的虞師,虞嘯卿抽出大刀說看我攻下南天門取你人頭。這是一場生死較量,他輸了頭顱會被取走,他贏了則可拯救一萬人,因此火藥味十足。二人調兵遣將你來我往交戰,局勢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最終虞嘯卿戰敗。他面如死灰,渾身發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會敗給一個盲流的雜牌軍團長和他那看似廢物的跟班,他的驕傲和自信被擊得粉碎。他踉蹌著倒下,龍文章也幾乎同時倒下。像金庸武俠裡的華山論劍,表面波瀾不驚,實則能量耗盡,內傷深重。

這場推演完全暴露了兩個人的作風和性格。一個知己知彼頭腦清醒,一個紙上談兵想當然,一個能伸能屈不做無謂的犧牲,一個猛打猛拼熱血氣質。但是他們都是受尊敬的,敢想敢做,好過那些醉生夢死的。這個情節邏輯正確,高手在民間而不在廟堂,掃地僧勝過披紅袈裟的方丈。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 龍文章下跪挽留老麥

美國人麥克魯漢是國際主義戰士,職業軍人。他是被派到川軍團指導槍械操作兼聯絡協調。看著這群槍管生鏽的烏合之眾,他氣不打一處來。檢查龍文章的武器時,他問道:“他為什麼把自己弄得像一個劣質電影裡的暴徒?”孟凡了翻譯為他問你為什麼要掛三支槍,是不是暴發戶轉世?龍文章回答說多一支保險。孟凡了翻譯為因為他在和命運抗爭,說完微微一笑。這群沒正形的調侃至死的傢伙,徹底激怒了老麥。因為老麥會漢語,他只是考驗一下他們的誠實度。爛泥糊不上牆,老麥開上吉普車要走。臨走發表演說:“我爺爺有一支古老的皮夏利火槍,和你們的垃圾相比,乾淨得就像是一位淑女。你們和日軍子彈之間唯一的阻隔,就是你們的武器,然後才是身體和衣服,因此我覺得這無關槍械常識,而是十分的散漫,和自己的無責任之心。”這段話振聾發聵,連老外都能看出我們的劣根性。龍文章打心眼裡服氣,老麥是個人才,得留住他。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攔住吉普車,龍文章請求老麥留下,孟凡了繼續翻譯。他說我不想我的士兵輕易去死,他們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武器。老麥冰冷地看著他們,沒有鬆口。龍文章繼續說,孟凡了繼續翻譯。老麥開始用中文說:“我總想著那些在我身邊戰死的中國兵,沒有他們我早晚被日本鬼活剝,沒有人對他們哪怕說個好字,這不公平。我來這裡,看見你們,就看見他們,我不想待在這兒看你們再來一次。我只想告訴你們,躲遠一點,別對這一仗抱幻想。戰爭會贏,可你們會輸。除了你們,將軍們三心二意,必須的物資差三少四,你們會在南天門上一個一個被耗光,一個沒有後續能力的攻勢有什麼價值?你們的師長太愛戰爭,生命對他只是戰爭的燃料,他該去看醫生。”老麥繼續說:“你和你的弟兄喜歡做別人桌上的籌碼嗎,剛死就會被忘掉,就好像沒活過。中了槍,喘著氣,不後悔,你發誓。”龍文章在車前跪下來說:“沒人想做別人的籌碼,可總的有人犧牲吧。我沒臉承認我是軍人,我們不過想掙扎出一個人形來,人形明白嗎?一塵不染的事情是沒有的,我們都在吸進灰塵,可不妨礙我們做得好一點。”

感動。看懂了他倆的對白就看懂了龍文章和老麥,看懂了整部電視劇。老麥是個明白人,龍文章更明白。可悲的是故事完全按照老麥的理解發展。人可以看破紅塵,但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結局幾乎是宿命般的。他們的情感在這次對話中得到昇華。後來在天門山,老麥被日軍俘虜,綁在旗杆上用刺刀戳屁股,老麥看著遠處戰壕裡的龍文章高喊,我很驕傲我有幸參加了這場戰役,請向我開炮!

三、 六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感謝導演塑造了六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也感謝演員們的賣力。要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我真的覺得很吃力。他們的行為、思想和精神世界支撐了《團》劇,他們來自天南海北,代表不同地域的國民性。據說張譯(扮演孟凡了)看完劇本後,整整哭了兩個小時。是劇本成就了他們,他們也詮釋和豐富了劇本。每個人都從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現實意義。

(一) 苦行僧龍文章

綽號死啦死啦,籍貫不詳,真名到底叫什麼誰也不知道。他舉止乖張,裝瘋賣傻,頭腦清醒,進退有據,用心良苦,多愁善感,死乞白賴,招搖撞騙,鞠躬盡瘁,悲天憫人,時而賤嗖嗖,時而大義凜然,總之沒法以一概之。他從不講大道理,做的卻都是人事。其實他沒有帶領大家回家或者重拾信心收復河山的使命,但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給自己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一條自我拯救的路。他說,我寧可疼著,因為不疼就啥都沒有了。

他有聚沙成塔點石成金的本領,川軍團這幫潰兵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是他給他們注入了魂魄,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成為虞師真正的精銳。他的身上具有多重人格特徵,一面有大英雄的果敢和正義,一面又有小市民的狡黠和圓熟,生存的智慧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淋盡致,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讓迷龍去黑市上買東西換錢,自己到軍需官家賄賂二姨太,很自然很下流地做著高尚的事情。他是真正要成精了的,心理透亮,目光銳利,思路清晰,不像虞嘯卿那樣患得患失,做事幹脆得像方便麵。他可能文化不深,但張口就來,什麼中正訓導詞、屈原的《離騷》,包括《詩經》,已經讓文化人孟凡了和阿譯心服口服。他對戰爭有一種特殊的直覺和判斷,每每在危難之時力挽狂瀾,因此虞嘯卿評價他為“短兵相接的天才”,並想收服他做心腹,可是他知道自己和虞嘯卿不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拋棄這幫過命的弟兄。

龍文章在死前對虞嘯卿說:“死是可以的,可不要像你一樣蒼老。”中華民族沉痾日久,但願這死能妙手回春。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二)侃爺孟凡了

綽號煩啦,知識青年一枚,生於書香門第,自稱北京小太爺。他一直用玩世不恭掩蓋自己的書生意氣,用自欺欺人掩蓋自己的不滅夢想。他脆弱而堅強,損人而善良,麻木而敏感,怕死而渴望往前衝。從來沒有一個角色像他這樣複雜糾結,充滿矛盾。在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人共性的東西。

他原本也是個好孩子,在迂腐的老父親的教導下,五歲就能搖頭晃腦地背誦“嗚,是何言,是何言,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父親曾為他發明八音盒和永動機,因此他的世界也曾經美好過。但是父親又給他訂了娃娃親,一心要送他進高等學府。記得有人說過:“你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因為你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種窒息式的教育讓他痛恨,他只想逃離。後來他用槍頂著父親罵道“你大爺的!”著實讓龍文章吃驚。龍文章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總是一副欠揍的表情。

當他的連隊被日軍坦克掃射,他裝死逃過一劫後,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即死得快地永遠都是新兵蛋子,老兵躲在後面,長官更是隻會遠遠地喊“給我衝啊!”因此他總覺得後背冒涼氣。看著眼前正燃燒的二等兵,他一下子覺得這不公平,他於是憤世嫉俗,好像所有人都欠他的。很快,他就成了兵油子,活命是他唯一的信條。關於理想,關於報效國家,見鬼去吧。他開始吊兒郎當,開始陰損刻薄,整天拖著一條爛腿在禪達的街上晃悠,偷小醉的磺胺藥,偷老鄉的粉條,慫恿潰兵們掐架,一度還想當逃兵。他想忘記過去的自己,他嘲笑那些從北平逃難過來的小書蟲,說“媽拉個巴子的。” 但是他良心未泯,不再和新兵蛋子建立友誼,生怕有了感情,就再也不能忽悠他們當炮灰。郝獸醫說:“你不要和別人比爛,其實你不壞。”他眼裡掠過一絲惶恐,竟還有人能看清他。

龍文章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他就是他要等的人。有時候人並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所謂欲蓋彌彰。他憎恨自己的同時也熱愛自己,他憎恨這個國家的同時也熱愛這個國家,他憎恨光明也熱愛光明。孟凡了從來都是刀子嘴豆腐心,不肯暴露自己的內心,就像不肯承認喜歡小醉一樣,那怕小醉伏在他肩頭哭的稀里嘩啦,那怕小醉鋪好了床等他。“憋在人前調侃曾經的理想,可你一直為它支付著自己的生命。”說不想燃燒,那是假話,那是因為沒有人來把他點燃。他一面審視著龍文章,懷疑他譏諷他,又幫著他想辦法出主意,他掐著龍文章脖子說“是你給了我們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要死,還渴望勝利。” 但他又何嘗不享受“被虐”呢。終於,他成了龍文章的“三米之內”,副官、祕書、翻譯,龍文章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確實,只有他最懂龍文章。終於,在川軍團裡,他有了龍文章的帶路,有了郝獸醫的父愛,有了迷龍不辣的兄弟情義,有了小醉含蓄氤氳的愛情,更重要的是他找回了正確的自己,因此可以帶著尊嚴從容赴死。二十四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北京小太爺用他的青春書寫了一段輾轉唏噓的歷史。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野竹上表宵,十畝藤花落古香,無力薔薇臥曉枝。” 但願他的那邊風姿綽約,永不孤單。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三)娘炮林譯

綽號阿譯,生於上海,上過黃埔軍官訓練團 ,懂旗語。他和孟凡了都是學生兵,但當兵的理由不同,孟凡了是為了逃離父親的圍城,他則是為父報仇。在上海街頭,他父親衣著考究,夾著公文包走路,被日軍沒來由地一槍爆頭。他倆的區別是孟凡了破罐子破摔,他則永遠積極上進,懷揣理想,雖然他也糾結和懦弱。在炮灰團裡,他的衣著最乾淨,梳著小分頭,帶著勳章,說著吳儂軟語。他還時常拿出小本寫寫畫畫,頗有些小資情調,被迷龍譏諷為裝犢子。他的娘娘腔確實讓人看不慣,再加上從上過戰場,時不時地高喊口號,讓人感覺不靠譜,遭到大夥擠兌。

初次登場,是那天虞嘯卿來整編他們,正好也是他25歲生日。他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被大夥打斷,說來點實際的,今天吃什麼。他於是在黑板上寫下“白菜豬肉燉粉條”,這太提神了。這鍋白菜豬肉燉粉條無疑增進了友誼,是艱苦歲月裡共患難的見證。為此他還當了父親留給他的手錶。他雖然是營長軍銜,但潰兵們都瞧不起他,因為他總是犯幼稚病,幹一些驢頭不對馬嘴的事情。比如他對潰兵們談理想,對龍文章談戰術,對唐基溜鬚拍馬,結果裡外不是人,兩面不討好,白瞎了那鍋白菜豬肉燉粉條培養起的感情。他是精銳眼裡的人渣,是炮灰眼裡的叛徒,用孟凡了的話說就是:“看您那不受待見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真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啊。

雖然娘炮,雖然被打壓,但他從不自暴自棄,堅毅如打不死的小強。我在這部劇裡真切看到他的成長。有幾個細節很感動,一是第一次渡江時迷龍被軍統特務盤查,大褲衩也證明不了身份,林譯急中生智,唱起來《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意外的收穫是,混在潰兵裡日軍特務被暴露了。二是虞嘯卿審判龍文章,其他人著急想辯護卻說不到點子上,林譯站出來說:“他有罪!如果我三生有幸,能犯下他所犯下的罪行,吾寧死乎!”正話反說,犀利深刻。三是郝獸醫死後,他獨自來到墳頭,一口氣喝了半瓶酒,嚎啕大哭。四是明知虞嘯卿不會增員天門山,明知道會死,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帶領第二梯隊上去了。他要和他們死在一塊,為自己光明而偉大的理想殉道。到了最後,他已經徹底融入了川軍團,龍文章還請他在樹堡裡用日軍擴音器唱歌,他唱了《葬心》,以前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現在只覺得悲涼,繁華已逝,大限將至。

至此,他已經從紙上談兵的書生成為視死如歸的剛烈軍人,他的扭捏矯情,他的不諳世事,此刻看起來都是那麼可愛。他終於用死亡完美詮釋了自己。“一千年的晚上,如果只有一個晚上出現星星,那麼所有人都會相信天堂。”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四)霸王迷龍

綽號東北佬,老家在松花江上,流亡十一年。他沒心沒肺,不講什麼什麼民族大義,崇尚實用主義,完全是怎麼實惠怎麼來。他一身腱子肉,剽悍無比,爽利簡單,充滿原始的野性,散發著鮮活的氣息。十一年的逃亡,讓他已經不再相信還有勝利,但是虞嘯卿的話徹底打動了他。虞嘯卿蠱惑到:“去了,一天三頓飯,有湯姆孫和馬克沁,最重要的是——有鬼子可以殺!”這句話太帶勁,讓人沒法抵抗。於是迷龍一把骰子輸光了攢下的家當,義無反顧地接受整編。

在路上,迷龍撿了個老婆,順帶撿了個兒子。他就是想要個家,老婆孩子熱炕頭。他說:“我給你公公做三寸厚的棺材,你嫁給我。”上官戒慈答應了。事情就這麼簡單。不像孟凡了喜歡小醉,卻為自己的瘸腿自卑,又擔心養不活他,為了讓小醉過得好一些,把張立憲推進小醉家的大門。孟凡了因此感慨道:“我笑的心快碎了,因為我一直忙活著懺悔和憎恨,迷龍卻在路邊撿到他的幸福。”他稱呼他們為“姦夫淫婦”。在禪達,迷龍在這幫兄弟的幫助下,威逼恐嚇弄來傢俱,巧取豪奪弄來別墅,算是安了家。他可以了無牽掛地上路了。

他不再憤怒,不再挑釁潰兵們,因為他有了答案——打回去,即使是向南而不是向北。他服從龍文章的領導,幫他搞軍需物資,幫孟凡了打張立憲,對待豆餅像親兄弟。他敢打敢拼,把一把馬克沁使用得爐火純青,殺敵無數。“他有野豬的凶猛,豹子的敏捷,熊瞎子的豪氣和靈長類的智慧……我也想像他這樣使用我的生命。”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五)老不死郝西川

綽號獸醫,家在陝西西安,操一口流利的秦腔,隨軍醫生。因為沒有藥,他能把腳氣治成截肢,從來沒有治好過任何人,因此大夥叫他獸醫。他心地慈悲,像父親一樣關心著每一個人。很多時候他都看似做著無用功,把死於戰亂、疾病、飢餓、絕望,無能的娃們一個一個送走。

他說我是傷心死的。我這輩子已經這樣了,啥也沒做成,你們還要這樣嗎?他實在不忍心看著孟凡了們繼續爛下去。這輩子見慣了失敗和退卻,見慣了齷齪和死亡,但他無能為力,他只希望眼前的孩子們能振作起來。這麼一個從沒殺過人的老人,被日軍炮火打死。川軍團憤怒了,克虜伯用平時捨不得用的炮彈,把平生的鬱悶、軟弱、仇恨和血性都打了出去。

迷龍下到江邊撈出他的屍體,用繩子吊上去。於是我看到最有宗教儀式的一幕:他緩緩升起,身體成十字架形,像受難的耶穌,周身有迷人的光暈。阿門,安息吧。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六)貴族虞嘯卿

典型的高富帥,常以嶽武穆自居,可惜天門山不是他的風波亭。他和龍文章是完全相反的人,他正統,熱血,有理想,腰板挺直永遠不坐下,因為“國難當頭,豈能坐視。”他痛恨不思進取,打了敗仗的士兵在他看來都應該去死,絕不能苟活。人命如草芥,士兵如衣服。他痛恨蠅營狗苟,對內部的政治鬥爭和官僚作風深感厭惡,不屑去做。他執法嚴苛,把監管修築防禦工事不力的親弟弟處決,以儆效尤。

這個少壯派軍官,裝備精良,兵強馬壯,壯懷激烈,自信滿滿,張口就是有格調的口號。在他看來,軍人就該如岳飛一樣精忠報國,建功立業,如果能馬革裹屍,那是軍人的榮譽。他被老麥譽為“狂熱的年輕的凱撒。”他曾對張立憲說:“我要是死了,你要麼衝上去把血流乾,要麼回家討個老婆看舉國淪喪。”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浪漫主義英雄,是夢一般迷人的形象,如辛棄疾所寫,可是戰爭不浪漫,生命的意義高於一切。在這個認識上,他和龍文章差距很大。

他最大的悲劇在於有理想,卻不能擺脫官僚政客們的控制。他不想辜負炮灰團和手下親信對他的信任,也不想丟掉得來不易的頭銜和軍章,他只能活在自相矛盾和空自蹉跎中。龍文章是早就看穿了他的政治幼稚和性格弱點的,這兩個一度惺惺相惜的幹才終於分道揚鑣。天門山之戰,檢驗了每個人的道德底線。這38天的痛疼和頓悟,讓虞嘯卿欠下一筆無法償還的債務。他在獻給龍文章的花圈上寫到:“我一生愧對的摯友,我必須面對的摯友。”

熬了六個晚上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願意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

——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