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章魚

“宮”對於現代人來說一直是一個神祕不可窺探的存在,這也是古裝劇集廣受歡迎的原因。劇中的宮廷“御膳”更是神祕感十足,色香味俱全、小巧精緻的佳餚令熒屏前的觀眾垂涎欲滴。

為了滿足觀眾的“窺探”心理,由百工造辦授權支持,今日頭條和上乘優品聯合出品的國內首檔宮廷飲食文化傳承探索節目《我在宮裡做廚師》已於6月21日強勢播出,該節目融合紀錄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打破大家對宮廷飲食的刻板印象,既將宮廷飲食的考究真實呈現於觀眾面前,同時也聚焦膳食背後的宮廷祕事與飲食文化。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節目在播出第二期後,視頻累計播放量已突破3000萬,微頭條主話題閱讀量已突破5000萬,其中#蘇有朋魔性笑聲#登上微博熱搜榜,可謂是口碑熱度雙豐收。短短15分鐘的視頻體量竟能爆發出如此大的影響力和能量,《我在宮裡做廚師》以全新的內容創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給予了“文化+”節目與綜藝模式新的思考方向。在與新劇觀察記者對話的過程中,該節目的總製片人馬新暢談美食微綜藝的製作模式與發展前景。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美食+”綜藝模式

節目需承擔文化傳承責任

提及電視上的美食文化,也許觀眾們首先想到的是2004年徐崢主演的電視劇《滿漢全席》,雖說電視劇有一些戲劇化的演繹成分,但徐崢飾演的張東官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這個人物在《我在宮裡做廚師》的第二期中也有出現,並且在節裡目有詳盡的介紹和說明。

在娛樂內容愈發垂直細分化的今日,任何IP的衍生和孵化都需要儘可能具體化、垂直化。美食作為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其本身便擁有了大量的粉絲和受眾基礎,節目以第一手清宮膳食底檔為基礎,挖掘宮廷硬核飲食文化,也是在宮廷飲食領域做了新的嘗試。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宮廷美食本身就充斥著神祕感,而每一道宮廷菜餚的背後更是文化的傳承與體現。八珍糕、蘇造肉、菊花火鍋等單從名字來看便具有神祕感,其背後的歷史故事更能夠吸引觀眾的關注,宮廚為觀眾們打造的“神祕宮廷美食之旅”也成功地與其他美食節目區別開來。“獵奇性”是宮廚的成功原因之一,而節目承載的文化傳承責任更加具有特殊意義。作為藝術表現類型之一的綜藝節目,其理應承擔著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美好優良品質的社會責任,在《我在宮裡做廚師》的節目製作背後,總製片人馬新也試圖賦予宮廷美食獨特的精神和文化內涵。

從項目籌備到項目播出,《我在宮裡做廚師》的節目組前後僅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如此短暫高效的製作過程也足見馬新、徐洋兩位製作人的豐厚經驗與專業技能。馬新坦言:“美食將會是一個持續的話題。”作為宮廷飲食文化節目,宮廚系列仍將延續美食的話題,甚至在未來幾季將探討國外宮廷的飲食文化。

明星沉浸式表演,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作為一檔紀錄與綜藝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手法融合的節目,如何保障紀實性與娛樂性的共存,是《我在宮裡做廚師》節目組首要思考的問題。

節目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帶有紀錄性質的美食探索,其二便是明星嘉賓的沉浸式演繹,其中第一部分是紀實性的體現,而第二部分便是娛樂性的填充,二者結合起來也便成功實現了藝術審美教育中“寓教於樂”的功能。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為了保障紀實性,宮廚中出現的歷史典故與宮廷佳餚都是依託於一本名為《清宮膳食錄》的第一手宮廷美食資料,在該本資料中詳盡記載了清朝宮廷的美食做法及演變歷史,其中第一期裡提到的“八珍糕”確有歷史依據可尋,並且科學證明,八珍糕製作過程的考究及食材與乾隆的長壽原因有直接關聯,用馬新的話說,“這是真實的歷史記錄”。

節目還請到了北京社科院滿學所博士後楊原先生擔任御膳尋訪人,與蘇有朋、惠英紅、黃聖依等御膳體驗嘉賓共同尋訪御膳,並解讀御膳的製作過程與歷史背景。而在節目中製作御膳的“御廚”也都是宮廷御廚的傳承人,製作過程與食材的選擇都經過了百工造辦的審核,以及專家顧問團的實地調查與史料背書。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為了增強節目的娛樂屬性,今日頭條與上乘優品對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做了創新,採用明星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對歷史進行最大可能的還原和復刻,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御膳製作與發明過程的真實場景。比如“蘇造肉”的發明者張東官便是由於乾隆酷愛下江南,於是大臣們投其所好地舉薦的江南名廚,在楊原的解讀下,觀眾們更清晰地得知,由於張東官入宮而徹底改變了北京菜系,但這位神廚卻遺憾地從未進入宮廷編制。而經過蘇有朋等明星的演繹之後,這段歷史故事便能夠更加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增加了節目本身的娛樂視覺效果。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在與明星嘉賓商討沉浸式演繹的時候,他們都非常認可,因為其一能夠將觀眾完全代入情境,其二是情境化演繹更能吸引觀眾眼球。”雖然只是一個單集十幾分鐘的微綜藝,但總製片人馬新仍然力求內容的豐富性與豐滿度,正是製作團隊嚴謹求新的製作態度才能夠呈現出如此新穎成功的優秀作品。

談及明星嘉賓的選擇標準,總製片人馬新表示,其一是要與真實歷史人物的設定相符,其二是有清宮古裝劇的成熟演藝經歷,因為這樣才能夠保證強烈的“代入感”。比如乾隆這個角色,在史料的記載中他並不是一位正經嚴肅的君王。但蘇有朋的表演並沒有復刻張鐵林老師,由於其飾演的乾隆更加年輕化,因此他加入了一些娛樂性強的“自嘲”趣味的成分,但“戲說”的背後也有強大的歷史依據作為支撐,乾隆對詩作的追求、對富察皇后的深情、對養生的執念等都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為了兼顧歷史還原與現代觀眾的喜好的融合,我們節目主要在臺詞和剪輯上下了一些功夫。”馬新如是說。由於紀實性的部分很容易讓觀眾造成審美疲勞,於是明星在演繹的部分當中會有一些“自嘲”或“現代流行語”的露出,比如乾隆會採用自白的方式嘲諷現代人對“自己”的看法。其中,“大豬蹄子”、“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都是現代影視劇中的杜撰,但這樣的自嘲既能更正影視劇對觀眾們的誤導,又讓觀眾具有強烈的代入感。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在剪輯方面,《我在宮裡做廚師》也會加入一些特效的現代化元素,在符合現代大眾審美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傳承,這是文化類節目應當學習和借鑑的製作模式。

今日頭條營銷閉環,微綜藝的“破圈”妙計

從2019年各平臺的項目佈局來看,“小而精”的微綜藝勢頭正盛。微綜藝短小精悍、內容豐富,其特質非常符合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的受眾屬性。短視頻的崛起足以說明人們的娛樂時間愈發“碎片化”,而今日頭條與西瓜視頻的短視頻屬性正適合微綜藝的製作與發行。先後已經成功推出了《在路上的幸福清單》、《別人家的公司》、《時代引力》等多個領域的微綜藝節目,在內容上主打“輕”、“快”的特點,內容生產者深度挖掘社會熱點與娛樂話題,以“短而精”的優質內容極大限度地迎合觀眾口味。

“在製作這檔微綜藝的時候,我們有專門考慮到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受眾的喜好,選擇美食領域,也因為美食本身也是一個全民性的關注話題。”在製片人馬新看來,宮廚的創作理念是完全貼合於今日頭條與西瓜視頻的用戶群體的,穩定的受眾群已經保障了該節目的播放量與熱度。

對於營銷來說,“宮廚”超出預期的熱度和討論聲量完全是“自來水”營銷的功勞。蘇有朋每日一條微博的走心推薦,從明星效應的角度為宮廚帶來了不小的熱度,同是眾多不同領域的KOL包括明星蘇芩,美食自媒體“第一美食”“《b》”“冬至雪夜”,漫畫家菲李、媒體人朱學東、歷史作家沅汰等人從不同角度解讀節目,助力相關話題的二次傳播,令討論聲量持續飆升。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具有多元化屬性的今日頭條在營銷方面本身就易於形成閉環,“觀看+話題發酵+互動”的閉環模式也能夠滿足微綜藝的消費需求。《我在宮裡做廚師》的總製片人馬新從多元產品和不同人群的內容生態的維度解讀該節目的營銷“破圈”戰略。

“從產品維度來說,公司旗下有多個產品,包含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觀眾不緊可以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中看到節目,在抖音中也可以參加節目挑戰賽,同時在今日頭條裡有很多明星、KOL和達人蔘與話題討論,西瓜視頻眾多的PGC參與的內容的共創,通過今日頭條等產品,我們希望每一個精品微綜藝,不只是一個欄目 而能形成真正的多元化的IP”。

專訪總製片人馬新|《我在宮裡做廚師》紀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共存?

​擁有豐富微綜藝製作經驗的今日頭條在未來幾年仍然會關注微型化節目的製作與探索,其時長短、節奏快、話題高、觀看門檻低、發酵快等特徵也非常符合當下受眾的審美需求。但今日頭條在製作微綜藝的時候並不簡單只是以娛樂受眾作為首要目的,而是更希望通過節目內容宣揚正向的價值觀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性和話題性是今日頭條微綜藝亙古不變的思考方向。

據馬新透露,今日頭條即將上線一部話題訪談類微綜藝《人生牌局》,其將會邀請國內話題度高的一線明星進行人生的“二次選擇”,通過選擇後的不同結果進行人生的取捨和思考,其中會有一些話題爭議與人性的探索。

從今日頭條的項目儲備可以看出,短視頻行業會向精品化的方向發展,微綜藝也是內容升級的重要選擇之一,只有優質、有價值的IP內容才能真正立足。在長綜藝帶來審美疲勞的關鍵節點上,微綜藝若想迅速崛起與長綜藝並駕齊驅,其必然要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新的突破與創新,而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則有望在精品微綜藝領域創造流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