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有感

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裡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後的痛楚與難過。每次拿起這本書總是忍不住想象一個垂垂老矣的人究竟是如何在她悲慼的“萬里長夢”之後回憶當初的吉光片羽,再歡樂的場景讀來總不免一陣悲涼。尤其是諸如“那是我們生命裡最快樂的一年”這樣的句子,人活到已經知道逝去的是“最快樂”的歲數,不知是不是一種殘忍。人和人的羈絆原來可以這麼深,剋制的語言原來可以這麼感動人

《我們仨》有感

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裡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聽起來就足夠悲傷了,也許是刻意壓抑自己的情感,楊絳用平實的文字書寫完一家人真切溫暖的一生。只有死別,不在生離。 但是哪一家又不一樣呢。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開頭的夢,不由得教人辛酸落淚。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裡去了”的消息,然後又看著載著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裡,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九十歲的老人回憶去世了的老伴和唯一的女兒,就算有什麼可愛可笑的事,寫起來也是無盡的哀傷吧。老人寫孩子哪怕是六十歲已經去世的孩子出來的效果還是像寫兒童一樣。

用那樣口語化的語言寫著那麼平凡的瑣事,可是流露出生死親情。詞彙書上把“spouse”用“死抱著”來記憶,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能有這樣幸福的婚姻、家庭,是所有人羨慕的。家家都有難唸的經,可是要有愛、有寬容、有體諒、有關懷,所有的坎兒都不是坎兒了。心靈永遠緊緊相依,只剩下死亡能將彼此分離。

(鄭州高新區外國語小學 程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