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暑假補習資料)'

我和夏天最來電 千育教育 2019-09-08
"


九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識點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

等號兩邊都是整式,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一元),並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幾點:

① 只含有一個未知數;②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識點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

其中,

是二次項,

是二次項係數;

是一次項,b 是一次項係數;c是常數項。

知識點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義是解方程過程中驗根的依據。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識點一 直接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邊可以化成含未知數的代數式的平方,另一邊是非負數,可以直接開平方。一般地,對於形如

的方程,根據平方根的定義可解得

.

(2) 直接開平方法適用於解形如

形式的方程,如果 p≥0,就可以利用直接開平方法。

(3) 用直接開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確運用平方根的性質,即正數的平方根有兩個,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4) 直接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是:移項;使二次項係數或含有未知數的式子的平方項的係數為 1;兩邊直接開平方,使原方程變為兩個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識點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過配成完全平方形式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來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驟可以總結為:一移、二除、三配、四開。

(1) 把常數項移到等號的右邊;

(2) 方程兩邊都除以二次項係數;

(3) 方程兩邊都加上一次項係數一半的平方,把左邊配成完全平方式;

(4) 若等號右邊為非負數,直接開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2.2.2 公式法

知識點一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一般地,對於一元二次方程

,如果

,那麼方程的兩個根為

,這個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們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係數a,b,c 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這種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過程。

(3)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體步驟:

① 方程化為一般形式:

,一般a 化為正值

② 確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號;

③ 求出

的值;

④ 若

則把a,b,cb-4ac 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則方程無實數根。

知識點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

式子

叫做方程

根的判別式,通常用希臘字母△表示它,即

,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

22.2.3 因式分解法

知識點一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邊化為 0,而另一邊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進而轉化為求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這種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 因式分解法的詳細步驟:

① 移項,將所有的項都移到左邊,右邊化為0;

② 把方程的左邊分解成兩個因式的積,可用的方法有提公因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③ 令每一個因式分別為零,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④ 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

知識點二 用合適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方法名稱

理論依據

適用範圍

直接開平方法

平方根的意義

形如

配方法

完全平方公式

所有一元二次方程

公式法

配方法

所有一元二次方程

因式分解法

ab=0,則a=0b=0

一邊為0,另一邊易於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的一元二次方程。

22.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瞭解)

若一元二次方程

的兩個根為

,

則有

若一元二次方程

有兩個實數根

則有

22.3 實際問題與一元二次方程

知識點一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 審:是指讀懂題目,弄清題意,明確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們之間的等量關係。

(2) 設:是指設元,也就是設出未知數。

(3) 列:就是列方程,這是關鍵步驟,一般先找出能夠表達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含義,然後列代數式表示這個相等關係中的各個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即方程。

(4) 解:就是解方程,求出未知數的值。

(5) 驗:是指檢驗方程的解是否保證實際問題有意義,符合題意。

(6) 答:寫出答案。

知識點二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的幾種常見類型

(1) 數字問題

三個連續整數:若設中間的一個數為x,則另兩個數分別為x-1x+1

三個連續偶數(奇數):若中間的一個數為x,則另兩個數分別為x-2,x+2

三位數的表示方法:設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字分別為a,b,c,則這個三位數是100a+10b+c.

(2) 增長率問題

設初始量為a,終止量為b,平均增長率或平均降低率為x,則經過兩次的增長或降低後的等量關係為

(3)利潤問題

利潤問題常用的相等關係式有:①總利潤=總銷售價-總成本;②總利潤=單位利潤×總銷售量;③利潤=成本×利潤率

(4)圖形的面積問題 根據圖形的面積與圖形的邊、高等相關元素的關係,將圖形的面積用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表示出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數

知識點一:二次函數的定義

1.二次函數的定義

一般地,形如

是常數,

)的函數,叫做二次函數.

其中

是二次項係數,

是一次項係數,

是常數項.

知識點二: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拋物線的三要素:開口、對稱軸、頂點

2.二次函數

的圖象與性質

(1)二次函數基本形式

的圖象與性質:a的絕對值越大,拋物線的開口越小


(2)

的圖象與性質:上加下減

(3)

的圖象與性質:左加右減


(4)二次函數

的圖象與性質


3. 二次函數

的圖像與性質

(1)當

時,拋物線開口向上,對稱軸為

,頂點座標為

時,

的增大而減小;當

時,

的增大而增大;當

時,

有最小值

(2)當

時,拋物線開口向下,對稱軸為

,頂點座標為

時,

的增大而增大;當

時,

的增大而減小;當

時,

有最大值

4. 二次函數常見方法指導

(1)二次函數

圖象的畫法

①畫精確圖 五點繪圖法(列表-描點-連線)

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數

化為頂點式

,確定其開口方向、

對稱軸及頂點座標,然後在對稱軸兩側,左右對稱地描點畫圖.

②畫草圖 抓住以下幾點:開口方向,對稱軸,與x軸的交點,頂點.

(2)二次函數圖象的平移

平移步驟:

① 將拋物線解析式轉化成頂點式

,確定其頂點座標

② 可以由拋物線

經過適當的平移得到。

具體平移方法如下:

平移規律:概括成八個字“左加右減,上加下減”.

(3)用待定係數法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

.已知圖象上三點或三對

,的值,通常選擇一般式.

②頂點式:

.已知圖象的頂點或對稱軸,通常選擇頂點式.

③交點式:

.已知圖象與

軸的交點座標

,通常選擇交點式.

(4)求拋物線的頂點、對稱軸的方法

①公式法:

,∴頂點是

,對稱軸是直線

.

②配方法:運用配方的方法,將拋物線的解析式化為

的形式,得到頂點為(

,

),對稱軸是直線

.

③運用拋物線的對稱性:由於拋物線是以對稱軸為軸的軸對稱圖形,所以對稱軸的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是拋物線的對稱軸,對稱軸與拋物線的交點是頂點.

(5)拋物線

中,

的作用

決定開口方向及開口大小,這與

中的

完全一樣.

共同決定拋物線對稱軸的位置

由於拋物線

的對稱軸是直線

,故

如果

時,對稱軸為

軸;

如果

(即

同號)時,對稱軸在

軸左側;

如果

(即

異號)時,對稱軸在

軸右側.

的大小決定拋物線

軸交點的位置

時,

,所以拋物線

軸有且只有一個交點(0,

),故

如果

,拋物線經過原點;

如果

,與

軸交於正半軸;

如果

,與

軸交於負半軸.

知識點三: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

5.函數

,當

時,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那麼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二次函數的圖象與

軸交點的橫座標,因此二次函數圖象與

軸的交點情況決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

(1)當二次函數的圖象與

軸有兩個交點,這時

,則方程有兩個不相等實根;

(2)當二次函數的圖象與

軸有且只有一個交點,這時

,則方程有兩個相等實根;(3)當二次函數的圖象與

軸沒有交點,這時

,則方程沒有實根.

通過下面表格可以直觀地觀察到二次函數圖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

的圖象

的解

方程有兩個不等實數解

方程有兩個相等實數解

方程沒有實數解

6.拓展:關於直線與拋物線的交點知識

(1)

軸與拋物線

得交點為

.

(2)與

軸平行的直線

與拋物線

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

).

(3)拋物線與

軸的交點

二次函數

的圖像與

軸的兩個交點的橫座標

,是對應一元二次方程

的兩個實數根.拋物線與

軸的交點情況可以由對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別式判定:

①有兩個交點

拋物線與

軸相交;

②有一個交點(頂點在

軸上)

拋物線與

軸相切;

③沒有交點

拋物線與

軸相離.

(4)平行於

軸的直線與拋物線的交點

同(3)一樣可能有0個交點、1個交點、2個交點.當有2個交點時,兩交點的縱座標相等,設縱座標為

,則橫座標是

的兩個實數根.

(5)一次函數

的圖像

與二次函數

的圖像

的交點,由方程組

的解的數目來確定:

①方程組有兩組不同的解時

有兩個交點;

②方程組只有一組解時

只有一個交點;

③方程組無解時

沒有交點.

(6)拋物線與

軸兩交點之間的距離:若拋物線

軸兩交點為

,由於

是方程

的兩個根,故


知識點四:利用二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

7.利用二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要建立數學模型,即把實際問題轉化為二次函數問題,利用題中存在的公式、內含的規律等相等關係,建立函數關係式,再利用函數的圖象及性質去研究問題.在研究實際問題時要注意自變量的取值範圍應具有實際意義.

利用二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是:

(1)建立適當的平面直角座標系;

(2)把實際問題中的一些數據與點的座標聯繫起來;

(3)用待定係數法求出拋物線的關係式;

(4)利用二次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十三章 旋轉

23.1 圖形的旋轉

知識點一 旋轉的定義

在平面內,把一個平面圖形繞著平面內某一點O 轉動一個角度,就叫做圖形的旋轉,點O 叫做旋轉中心, 轉動的角叫做旋轉角。

我們把旋轉中心、旋轉角度、旋轉方向稱為旋轉的三要素。

知識點二 旋轉的性質

旋轉的特徵:(1)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

(2)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線段的夾角等於旋轉角;

(3)旋轉前後的圖形全等。

理解以下幾點:

(1)圖形中的每一個點都繞旋轉中心旋轉了同樣大小的角度。

(2)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

(3)圖形的大小和形狀都沒有發生改變,只改變了圖形的位置。

知識點三 利用旋轉性質作圖

旋轉有兩條重要性質:(1)任意一對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線段的夾角等於旋轉角;(2)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它是利用旋轉的性質作圖的關鍵。步驟可分為:

① 連:即連接圖形中每一個關鍵點與旋轉中心;

② 轉:即把直線按要求繞旋轉中心轉過一定角度(作旋轉角)

③ 截:即在角的另一邊上截取關鍵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得到各點的對應點;

④ 接:即連接到所連接的各點。

23.2 中心對稱

知識點一 中心對稱的定義

中心對稱: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個點旋轉180°,如果它能夠與另一個圖形重合,那麼就說這兩個圖形關於這個點對稱或中心對稱,這個點叫做對稱中心

注意以下幾點:

中心對稱指的是兩個圖形的位置關係;只有一個對稱中心;繞對稱中心旋轉180°兩個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知識點二 作一個圖形關於某點對稱的圖形

要作出一個圖形關於某一點成中心對稱的圖形,關鍵是作出該圖形上關鍵點關於對稱中心的對稱點。最後將對稱點按照原圖形的形狀連接起來,即可得出成中心對稱圖形。

知識點三 中心對稱的性質

有以下幾點:

(1)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上的對應點的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並且都被對稱中心平分;

(2)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能夠互相重合,是全等形;

(3) 關於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應線段平行(或共線)且相等。

知識點四 中心對稱圖形的定義

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個點旋轉180°,如果旋轉後的圖形能夠與原來的圖形重合,那麼這個圖形叫做中心對稱圖形,這個點就是它的對稱中心。

知識點五 關於原點對稱的點的座標

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如果兩個點關於原點對稱,它們的座標符號相反,即點p(x,y)關於原點對稱點為(-x,-y)。

第二十四章 圓

24.1 圓

24.1.1 圓

知識點一 圓的定義

圓的定義:第一種:在一個平面內,線段OA 繞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 旋轉一週,另一個端點A 所形成的圖形叫作圓。固定的端點O 叫作圓心,線段OA 叫作半徑。

第二種:圓心為O,半徑為r 的圓可以看成是所有 到定點O 的距離等於定長r 的點的集合。

比較圓的兩種定義可知:第一種定義是圓的形成進行描述的,第二種是運用集合的觀點下的定義,但是都說明確定了定點與定長,也就確定了圓。

知識點二 圓的相關概念

(1) 弦:連接圓上任意兩點的線段叫做弦,經過圓心的弦叫作直徑。

(2) 弧:圓上任意兩點間的部分叫做圓弧,簡稱弧。圓的任意一條直徑的兩個端點把圓分成兩條弧,每一條弧都叫做半圓。

(3) 等圓:等夠重合的兩個圓叫做等圓。

(4) 等弧:在同圓或等圓中,能夠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 弦是線段,弧是曲線,判斷等弧首要的條件是在同圓或等圓中,只有在同圓或等圓中完全重合的弧才是等弧,而不是長度相等的弧。

24.1.2 垂直於弦的直徑

知識點一 圓的對稱性

圓是軸對稱圖形,任何一條直徑所在直線都是它的對稱軸。

知識點二 垂徑定理

(1)

垂徑定理: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並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如圖所示,直徑為CD,AB 是弦,且 CD⊥AB,

垂徑定理的推論:平分弦(不是直徑)的直徑垂直於弦,並且平

分弦所對的兩條弧

如上圖所示,直徑CD 與非直徑弦AB 相交於點M,

注意:因為圓的兩條直徑必須互相平分,所以垂徑定理的推論中,被平分的弦必須不是直徑,否則結論不成立。

24.1.3 弧、弦、圓心角

知識點 弦、弧、圓心角的關係

(1) 弦、弧、圓心角之間的關係定理: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弧相等,所對的弦也相等。

(2) 在同圓或等圓中,如果兩個圓心角,兩條弧,兩條弦中有一組量相等,那麼它們所對應的其餘的各組量也相等。

(3) 注意不能忽略同圓或等圓這個前提條件,如果丟掉這個條件,即使圓心角相等,所對的弧、弦也不一定相等,比如兩個同心圓中,兩個圓心角相同,但此時弧、弦不一定相等。

24.1.4 圓周角

知識點一 圓周角定理

(1) 圓周角定理: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於這條弧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2) 圓周角定理的推論: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90°的圓周角所對弦是直徑。

(3) 圓周角定理揭示了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與圓心角的大小關係。“同弧或等弧”是不能改為“同弦或等弦”的,否則就不成立了,因為一條弦所對的圓周角有兩類。

知識點二 圓內接四邊形及其性質

圓內接多邊形:如果一個多邊形的所有頂點都在同一個圓上,這個多邊形叫做圓內接多邊形,這個圓叫做這個多邊形的外接圓。

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圓內接四邊形的對角互補。

24.2 點、直線、圓和圓的位置關係

24.2.1 點和圓的位置關係

知識點一 點與圓的位置關係

(1) 點與圓的位置關係有:點在圓外,點在圓上,點在圓內三種。

(2) 用數量關係表示:若設⊙O 的半徑是r,點P 到圓的距離OP=d,則有: 點P 在圓外 d>r;點p 在圓上 d=r;點p 在圓內 d<r。

知識點二 過已知點作圓

(1) 經過一個點的圓

以點A 外的任意一點(如點O)為圓心,以OA 為半徑作圓即可,這樣的圓可以作無數個。

(2)經過兩點的圓

以線段AB 的垂直平分線上的任意一點(如點O)為圓心,以OA(或OB)為半徑作圓即可,這樣的圓可以作無數個。

(2) 經過三點的圓

① 經過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不能作圓

② 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即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可以作圓,且只能作一個圓。如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A、B、C 作圓,作法:連接AB、BC(或AB、AC 或BC、AC)並 作它們的垂直平分線,兩條垂直平分線相交於點O,以點O 為圓心,以OA(或OB、OC)的長為半徑作圓即可,這樣的圓只能作一個。

知識點三 三角形的外接圓與外心

(1)經過三角形三個頂點可以作一個圓,這個圓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圓。

(2) 外接圓的圓心是三角形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叫做這個三角形的外心。

知識點四 反證法

(1) 反證法:假設命題的結論不成立,經過推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斷定所作假設不正確,從而得到原命題成立,這種證明命題的方法叫做反證法。

(2) 反證法的一般步驟:

① 假設命題的結論不成立;

② 從假設出發,經過邏輯推理,推出或與定義,或與公理,或與定理,或與已知等相矛盾的結論;

③ 由矛盾判定假設不正確,從而得出原命題正確。

24.2.2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

知識點一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1)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相交、相切、相離三種。

(2)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可以用數量關係表示

若設⊙O 的半徑是r,直線l 與圓心0 的距離為d,則有:

直線l 和⊙O 相交 d < r;

直線l 和⊙O 相切 d = r;

直線l 和⊙O 相離 d > r。

知識點二 切線的判定和性質

(1) 切線的判定定理:經過半徑的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2) 切線的性質定理:圓的切線垂直於過切點的半徑。

(3) 切線的其他性質:切線與圓只有一個公共點;切線到圓心的距離等於半徑;經過圓心且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必過切點;必過切點且垂直於切線的直線必經過圓心。

知識點三 切線長定理

(1) 切線長的定義:經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這點和切點之間的線段的長,叫做這點到圓的切線長。

(2) 切線長定理:從圓外一點可以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這一點和圓心的連線平分兩條切線的夾角。

(3) 注意:切線和切線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須弄清楚切線是直線,是不能度量的;切線長是一條線段的長,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在圓外一點,另一個是切點。

知識點四 三角形的內切圓和內心

(1)三角形的內切圓定義:與三角形各邊都相切的圓叫做三角形的內切圓。這 個三角形叫做圓的外切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內心: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叫做三角形的內心。

(3) 注意:三角形的內心是三角形三條角平分線的交點,所以當三角形的內心已知時,過三角形的頂點和內心的射線,必平分三角形的內角。

24.2.3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

知識點一 圓與圓的位置關係

(1) 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有五種:

① 如果兩個圓沒有公共點,就說這兩個圓相離,包括外離和內含兩種;

② 如果兩個圓只有一個公共點,就說這兩個圓相切,包括內切和外切兩種;

③ 如果兩個圓有兩個公共點,就說這兩個圓相交。

(2) 圓與圓的位置關係可以用數量關係來表示: 若設兩圓圓心之間的距離為d,兩圓的半徑分別是r1 r2,且r1 < r2,則有

① 兩圓外離 d>r1+r2

② 兩圓外切 d=r1+r2

③ 兩圓相交 r2-r1<d<r1+r2

④ 兩圓內切 d=r2-r1

⑤ 兩圓內含 d<r2-r1

24.3 正多邊形和圓

知識點一 正多邊形的外接圓和圓的內接正多邊形

正多邊形與圓的關係非常密切,把圓分成n(n 是大於2 的自然數)等份,順次連接各分點所得的多邊形是這個圓的內接正多邊形,這個圓就是這個正多邊形的外接圓。

正多邊形的中心:一個正多邊形的外接圓的圓心叫做這個正多邊形的中心。

正多邊形的半徑:外接圓的半徑叫做正多邊形的半徑。

正多邊形的中心角:正多邊形每一條邊所對的圓心角叫做正多邊形的中心角。

正多邊形的邊心距:中心到正多邊形一邊的距離叫做正多邊形的邊心距。

知識點二 正多邊形的性質

(1) 正n 邊形的半徑和邊心距把正多邊形分成2n 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 所有的正多邊形都是軸對稱圖形,每個正n 邊形共有n 條對稱軸,每條對稱軸都經過正n 邊形的中心;當正n 邊形的邊數為偶數時,這個正n 邊形也是中心對稱圖形,正n 邊形的中心就是對稱中心。

(3) 正n 邊形的每一個內角等於

,中心角和外角相等,等於

24.4 弧長和扇形面積

知識點一 弧長公式

在半徑為R 的圓中,360°的圓心角所對的弧長就是圓的周長C=2π R,所以n°的圓心角所對的弧長的計算公式

知識點二 扇形面積公式

在半徑為R 的圓中,360°的圓心角所對的扇形面積就是圓的面積

,所以圓心角為n°的扇形的面積為

比較扇形的弧長公式和麵積公式發現:

所以

知識點三 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

圓錐的側面積是曲面,沿著圓錐的一條母線將圓錐的側面展開,容易得到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設圓錐的母線長為l,底面圓的半徑為r,那麼這個扇形的半徑為l,扇形的弧長為2π r,因此圓錐的側面積

圓錐側。圓錐的全面積為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 隨機事件與概率

25.1.1 隨機事件

知識點一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

在一定條件下,有些事件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稱為必然事件;相反地,有些事件必然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稱為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件稱為隨機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是否會發生,是可以事先確定的,所以它們統稱為確定性事件。

知識點二 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必然事件的可能性最大,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最小,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不同的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25.1.2 概率

一般地,對於一個隨機事件A,我們把刻畫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數值,稱為隨機事件A 發生的概率,記作P(A)。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試驗中,有n 種可能的結果,並且它們發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 m 種結果,那麼事件A 發生的概率

。由m 和n 的含義可知0≤m≤n,因此0≤

≤1,因此 0≤P(A)≤1.

當A 為必然事件時,P(A)=1;當A 為不可能事件時,P(A)=0.

25.2 用列舉法求概率

知識點一 用列舉法求概率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試驗中,有n 種可能的結果,並且它們發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種結果,那麼事件A 發生的概率

知識點二 用列表發求概率

當一次試驗要涉及兩個因素並且可能出現的結果數目較多時,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通常用列表法。

列表法是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事件發生的各種情況出現的次數和方式,以及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的次數和方式,並求出概率的方法。

知識點三 用樹形圖求概率

當一次試驗要涉及3 個或更多的因素時,列方形表就不方便了,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通常採用樹形圖。樹形圖是反映事件發生的各種情況出現的次數和方式,並求出概率的方法。

(1) 樹形圖法同樣適用於各種情況出現的總次數不是很大時求概率的方法。 (2) 在用列表法和樹形圖法求隨機事件的概率時,應注意各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務必相同。

25.3 用頻率估計概率

知識點

在隨機事件中,一個隨機事件發生與否事先無法預測,表面上看似無規律可循,但當我們做大量重複試驗時,這個事件發生的頻率呈現出穩定性,因此做了大量試驗後,可以用一個事件發生的頻率作為這個事件的概率的估計值。

一般地,在大量重複試驗中,如果事件A 發生的頻率

穩定於某一個常數P,那麼事件A 發生的頻率 P(A)=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