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1、Costco有多牛

Costco是美國一家收費會員制連鎖倉儲超市,只有付費會員或者其攜帶的親友才能進入消費,其所售商品以低價高質著稱。

Costco已成為全美最大的有機菜市場。

Costco已經是全美最大的紅酒零售渠道。

Costco居然還賣車,而且悄悄超越了Auto Nation,一躍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汽車零售商。

Costco的客戶單價是Walmart的2倍以上,坪效比是Walmart的2倍,庫存週轉率是Walmart的1.5倍,運營費用率是Walmart的一半。

Costco的全球付費會員總數已經超過了9000萬, 老會員的續費率在美國和加拿大達到了91%!很多人都是將它作為零售企業來研究的。超市、電商紛紛將其作為標杆企業。但學其形易,得其神難。

一般的超市,其利潤來源於所售商品的零售價與進貨價之差。通俗地講,就是“賣東西,賺差價。”典型的超市就是Walmart,通過大宗採購,將商品的進貨價壓到很低,然後平價銷售,薄利多銷,快速週轉,賺取利潤。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為什麼Costco不像一家超市呢?第一通過一系列措施,Costco主動將銷售商品的純利潤壓縮至幾乎為0。所有的超市和便利店,從國際巨頭Walmart、家樂福,到遍佈東亞的711,到把紅旗插滿四川的紅旗連鎖,都在追求毛利潤率不斷增長。

只有Costco整天在想,如何可以少賺一點?今年毛利10%,明年能不能9.5%,後年能不能進一步降低到9%?在能夠打平運營費用稅費的條件下,毛利潤率越低越好。

在全球的Costco裡,都藏著一個14的神祕數字,意思是任何商品定價後的毛利潤率最高不得超過14%。Costco接近個位數的毛利潤率,除去費用,交完稅款等之後,純利潤就幾乎為零了。

可見,Costco“完全不靠賣東西賺錢”。關鍵是,這不是被動行為。不是因為競爭激烈導致毛利潤率下降。而是主動行為,主動把毛利潤率降到根本不賺錢的水平。也就是說,Costco“完全不打算靠賣東西賺錢”。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Costco向顧客按人頭每年收取剛性的會員費,成為其幾乎全部利潤的來源。Costco的會員分為非執行會員和執行會員,在美國和加拿大非執行會員的年費為55美元/年,執行會員的年費為110美元/年。相比非執行會員,執行會員還可以享受一年內銷售金額2%返利,以及其他一些優惠。

超市的利潤,一般來說直接與商品進貨價、銷售價和銷量相關。而Costco比他們純粹得多。它的利潤額,不直接與商品進貨價、銷售價和銷售量相關,而是隻與會員人數直接相關。

會員費就是Costco向每位客戶每年收取的定額中介服務費。Costco每年收取的會員費,幾乎就等於它全年的純利潤額。這兩件事做下來,企業的性質就完全變了。我們還能說它是超市嗎?

2、Costco又為什麼讓我們無法拒絕呢?

Costco讓人無法拒絕的祕密在於,它盡一切努力最大化會員的消費者剩餘,使得會員費相對於巨大的消費者剩餘顯得微不足道。消費者剩餘又稱為消費者的淨收益,

它的定義是: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願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餘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即“最高我願意付多少錢”與“實際我付了多少錢”之差。消費者完成了這樣的交易後,感覺就是“我賺到了”。

生產商和銷售商,總希望在具備足夠的市場能力的條件下儘可能多的佔取消費者剩餘,提高生產者剩餘。所以壟斷性企業傾向於向市場提供更低的產量和更高的售價。

肯德基這樣處於競爭程度很高市場的企業,也大量採用三級價格歧視,一面維持產品較高毛利率,一面發行各種電子優惠券低價銷售同樣的產品,讓消費者用時間成本自我選擇站隊。肯德基最大限度佔有消費者剩餘。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而Costco卻反其道而行之,最大限度地增加會員的消費者剩餘。同樣的商品,Costco的價格總是更低——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更低;同價的商品,Costco的品質總是更高——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更高;

花費同樣的購物時間,在Costco買得更多、更快、更全、更無後顧之憂——相同的交易時間、交易成本,客戶獲得的總消費者剩餘更大。(注意,最大化客戶的消費者剩餘不等於就是“低價”,低價不是總能擴大消費者剩餘。)

3、Costco如何做到最大化客戶的消費者剩餘呢?

Costco除了主動將銷售商品的純利潤率壓縮至幾乎為0外,還採取了最小化運營費用、超低SKU、向特定人群提供全品類商品、無憂購物、發展自有品牌商品、預收低廉的固定會員費、允許會員攜帶親友購物並提供分單結賬服務等措施。所有措施互相配合,而且都圍繞著一個目標——最大化會員的總消費者剩餘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

超市的運營費用類似於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交易的稅收,它是一種交易成本,是打入交易中的一個楔子。Costco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最小化運營費用。

它一般購買或者租用郊區高速路附近非常廉價的土地;採用非常簡單的賣場佈局,實用簡潔的設計裝飾,倉儲式陳列;

精簡人員,取消賣場內導購員,用高於行業水平的薪酬來激勵員工高效率工作,降低流失率;幾乎不做營銷廣告,僅靠人帶人和口碑相傳;

依靠高週轉攤薄倉儲費用,30%貨物由廠商直送門店,70%貨物由廠商送至中心庫,商品儘量不再拆包。這些措施使得Costco運營費用率居然是Walmart的一半!

.

Costco採用超低SKU策略。典型的超市,如Walmart、家樂福,對每一個品類向消費者提供非常多樣的選擇,例如Walmart的SKU大約在10萬。

Walmart銷售筷子的典型場景是這樣的: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Walmart同時向這麼多品牌的筷子供應商進貨,每家的訂單量必然偏小,議價能力就要降低。僅筷子品類就有如此多的SKU,單位商品的物流、庫存、銷售、陳列、價格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就要急劇上升。

消費者要從如此多品牌、材質、顏色、規格和價格的筷子中挑選出性價比最高或者最適合自己的,無疑要耗費很多選擇的時間,而且還未必能夠得到滿意的結果。當我們剛剛從短缺經濟走過來時,更多的選擇是一件好事,但當我們已經物質極大豐富的時候,太多的選擇反而意味著巨大的交易成本。

現在的消費者都有了“選擇恐懼症”,想必一看到這樣的陣勢就頭都大了。而Costco僅提供約區區4000個活躍SKU,其中包括約3000個生活必需品和約1000千個衝動型消費品。超低SKU策略妙在既可以增加消費者剩餘,又可以減少運營費用。

超低SKU,也就是每一個品類已經經過Costco精挑細選,只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的兩三種“爆款”。消費者的購買就會非常集中。這樣Costco單SKU的進貨量就將大大提高,從而獲得巨大的議價能力。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Costco有單SKU銷量達2900百萬,是山姆會員(Sam’s Club)的 4倍。而且已經經過嚴格佳選的商品,將大大節省消費者的寶貴時間,大幅度節省交易成本,降低賣場內逗留猶豫的時間,提高坪效比,提高庫存週轉率。

所以Costco的坪效比是Walmart的2倍,庫存週轉率是Walmart的1.5倍。在Costco,會員根本不用記憶和知道什麼商品是哪個牌子最好,不用比價,不用挑選,不用猶豫,只需要知道自己需要買什麼東西,然後到貨架上直接拿走就行了。

.

最好的生意不是向所有人做同一個生意,而是向一群相近的人做所有的生意。Costco不想像Walmart那樣做所有人的生意,因為他們的偏好和約束差異太大了。如果要去滿足所有人的偏好和約束,成本就會急劇上升,難以發揮規模效應。

Costco的服務對象是家庭收入8至10萬美元以上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和中小型的企業客戶,為他們提供全品類的商品。Costco的目標客戶的特點是時間成本較高,希望一站式購齊,追求高品質,追求性價比。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可以在Costco完成所有家庭生活的相關採購。從食品到家電,從衣物到汽油,從電腦到汽車,現在Costco還提供了藥店、驗光配鏡、健康檢查、旅遊服務等等。

Costco向擁有相似偏好和約束的同類人群,提供購買重合度最高的品質區間和價格區間的全品類商品和服務。所以一個超市賣汽車、汽油就很好理解了。未來還有什麼是Costco不能賣的呢?將來Costco如果賣機器人,賣保險,賣留學服務,我們都毫不會奇怪。

只要是被這一群中產階級所需要的,可以標準化的商品和服務,只要是大規模採購可以顯著壓低進貨價和週轉費用的商品和服務,都可能進入Costco。

.

Costco還提供無憂購物服務。客戶買到不滿意的商品,或者覺得價錢不合理,可以無需說明任何理由、無需任何費用退換貨。作為Costco會員,甚至可以在任何時候申請無條件退會員卡並得到全額退款。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進了Costco,無論是你事先想要的還是臨時起意的,只需要閉上眼睛拿,這是一種“信仰”。客戶不再對具體商品有品牌忠誠度,而是對Costco建立起信任和忠誠度。

.

引入自有品牌,進一步加大高品質產品的低價優勢。

品牌代表了穩定的預期,穩定的預期必然包含著相應的溢價。Costco連這部分溢價都不願意讓客戶多付。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是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

多年來Kirkland Signature的產品以其可靠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信譽,在北美眾多的保健品品牌中備受關注,擁有極佳的口碑。自有品牌是Costco進一步為會員爭取利益,而不是為自己謀取利潤的有力措施。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

Costco的會員,在消費之前已經繳納一整年的會員費,最低僅為55美元/人。在之後一年的消費過程中,會員費對於會員來說,就是沉沒成本。Costco 的商品,一般比市面上同質同量商品價格低很多。

反正會員費已經交了,而Costco 又更便宜,會員一年之中在Costco消費得越多,獲得的消費者剩餘總額越大。“買到就是賺到,買得越多,賺得越多”。會員就傾向於在Costco多消費,傾向於在Costco完成所有可能的消費。

.

Costco還允許會員攜帶多位親友一同購物,並提供分單結賬服務。按理說,既然Costco的全部利潤來自於會員費,而不是來自於售賣的商品,那麼就應該嚴格禁止非會員進入,為何Costco要允許會員攜帶親友呢?因為在會員費標準固定的情況下,Costco的利潤擴張,完全來自於其服務的會員人數的擴張。

Costco必須允許和鼓勵人帶人,依靠口碑相傳,來擴大會員數量。凡是被會員帶進Costco購物的人,都會驚歎於這裡商品的性價比之高,購物之便捷,都會願意在這裡長期購物。但是每次都麻煩會員親友同行是不現實的,所以很快他們都會直接交費成為會員。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Costco把營銷費用也省了,Costco的會員們就是最好的免費推銷員。我在美國曾經用了一年時間體驗Costco。第一次是由我們的房東開車帶領我們去的。因為之前我們已經去過當地的Walmart和Sam’s Club,對主要商品的價格大致心裡有譜。第一次去過Costco後,我們就毫不猶豫地花了55美元辦了一張會員卡和一張副卡。

每到週末,我和我的朋友們就開車到Costco大采購。我們會購齊足夠一週的飲食和生活用品,並且在Costco的自營加油站加滿我們的油箱。除了買一些很特別的東西,我們幾乎再也沒有去過Walmart。

我們也逐漸理解到Walmart和Costco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企業。Walmart也儘量降低運營費用,也儘量壓低進貨價,表面上和Costco是一樣的。但實際上,由於二者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導致其出發點完全不同。相似的行為,可能源自完全不同的邏輯,最終將走向不同的結果。


4、Costco的護城河在哪裡

Costco的護城河,在於其會員獲得的總消費者剩餘與會員費的巨大落差,這個巨大落差形成了強大客戶黏性,而這種落差由其獨特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運營策略和巨大的規模所保證。2015年,Costco的付費會員總數已經超過了8103萬,其中執行會員佔比在40%左右,會員的續費率在美國和加拿大達到了91%,全球平均水平也有87%。每一位會員的加入,會員及其親友的每一筆購買,都在擴寬Costco的護城河。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Costco的商品極好,價格極低,服務超預期,鼓勵多帶人,鼓勵買買買。客戶買得越多,Costco就能夠把商品價格降得越低。會員獲得的總消費者剩餘越大。會員費(55美元/年)相對於會員獲得的總消費者剩餘(可能高達數千上萬美元/年)來說就是九牛一毛。會員的續費黏性就極強。

我們認為在其他參數固定的情況下,有一個數據可以部分地衡量Costco的護城河,那就是會員費收入與銷售收入之比。2015年,Costco的會員費收入約24億美元,銷售收入約1090億美元,這個比值是0.022。這個比值越小,Costco的客戶黏性越強,護城河越寬越深。

5、Costco VS Walmart

Costco與Walmart有本質不同,因為二者的邏輯起點有本質不同。Costco的利潤直接來自於會員是否滿意,Walmart的利潤直接來自於批零差價。所以,

Costco是主觀(直接)為顧客,客觀(間接)為自己,

Walmart是主觀(直接)為自己,客觀(間接)為顧客,

這個差別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Costco也模仿Walmart的超市式商業模式,哪怕再怎麼努力,也是很難做到坪效比是Walmart的2倍,庫存週轉率是Walmart的1.5倍,運營費用率是Walmart一半的。

Costco依靠會員滿意來獲得利潤並擴大利潤,但是一旦會員不滿意,那麼利潤隨時就會離去,甚至完全崩盤。所以Costco的每一位員工都清楚,“會員是否滿意”是Costco的生命線,也是自己高於行業水平的飯碗的生命線。“上下同欲者勝”,在這樣的一個邏輯下,整個公司就全力以赴為顧客爭取最大價值。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Costco與顧客再也不是傳統買賣雙方的對立面,不再是模模糊糊,曖昧不清,玩猜猜猜的關係,而是站在一個統一戰線了。雖然很多企業都能認識到,“顧客滿意”是“獲得利潤”特別是“長期獲得利潤”的原因,但是這種因果關係通常沒有像Costco那麼直接和牢固。

海底撈曾經為了將內部管理導向“顧客滿意”,對單店業績不再考核店毛利潤率和利潤額,而是用多種方法考核“顧客滿意度”,就是意識到了毛利潤率和利潤額導向容易導致公司內部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的。

百度之所以會爆發出血友病吧事件、魏則西事件,就是利潤驅動下KPI導向出了問題。而且這種驅動和導向不改變的話,在既定的商業模式下,百度的這類類似事件遲早還會發生和暴露,壓是壓不住的。

別的超市也會有比Costco性價比更高的商品。這當然是事實。一般的超市,會使用某些商品或者某類商品來短暫大力度讓利促銷導流,比如採用生鮮導流,日用家電盈利。這是常用的營銷策略。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但Costco商品的低價高質不是個別的、臨時的,而是全面的、長期的。而且,顧客如果要刻意追蹤、比價和挑選超市中個別更高性價比商品,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實也是陷入時間價值的自我站隊,配合商家完成了價格歧視,而且可能羊毛出在羊身上。

有一些網友提到,覺得Costco的商品包裝太大,無法消耗。確實,Costco的分量很大,家裡沒有三四個或者更多的人很難消耗那些大包裝食品。Costco的目標客戶從來不是單身未婚青年,而是有一定人口的中產階級家庭和中小企業。

對Costco這種模式來說,家庭人數太少或者消費能力較低的人,是難以形成這種規模經濟的,而部分消費能力很高的土豪,也不會花寶貴的時間去超市親自購物,不會去刻意選擇性價比高的商品。所以Costco的目標客戶是特定商業模式下的聚集選擇、自然選擇。

6、Costco VS 阿里電商

Costco是通過什麼方式找到了這些性價比及品質商的商品的?

供貨商的利益是如何保證的?

同樣的產品在其它超市售賣時的利潤與在Costco售賣有什麼差異?

我想這也是許多人的疑問,包含為什麼在臺灣幾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好市多幾乎都沒有出事?

為什麼供應商願意給好市多好東西,而不是給了其他渠道?

為什麼好市多賣的東西大多數比外面便宜許多,甚至連電商的售價都沒有他低?

為什麼好市多明明就是個實體渠道,為什麼還要搞電商,難道是搶其他人生意?

好市多的利潤主要來自於會員費,而非來自於產品的差價,好市多如同一位大“買辦”,他收了會員的會員費,負責去幫會員們去找到好商品,談到好價格,省去會員去挑商品的時間,既然他不是以產品的收入當作利潤來源,所以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讓“會員們”滿意。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所以,這就衍生了他們挑商品的準則,基本上他們一定是挑各個領域的知名品牌

(例如吸塵器就是挑DYSON,捕蚊燈就是我們INADAY's,二是挑上後想辦法要到一個好價格。)

那怎樣供應商才會願意給他好價格,很簡單,合理的利潤,巨大的銷量,低庫存,很好的賬期,加上長期的合作伙伴。好市多的毛利就是14%,我們給他的供貨價就是零售價的1/1.14 沒有其他的前後臺費用了, 如果有活動,促銷都是提前規劃,提前準備。

而目前所有的商超系統,毛利應該沒有低於25-30% 的。 這還不算一堆的月度,季度,年度返利,採購金額返利,上下架返利,一堆名目不在合同上的。馬雲說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現在還有誰相信嗎? 哪個電商在銷售的,在市場推廣的費用不必算上 15%-30% ? 直通車,鑽展,刷單,天貓扣點,淘客等等的,決對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另外聚划算,折800,1111 免單這種為了曝光,搶銷量,豆腐塊必須付出的額外成本。 14% 是遠遠不夠的,這個都還沒算上快遞費,包裝,運營人力,還有應付專業打假師的成本。還有,電商也還需要利潤把? 而好市多就是14% 一價到底。

7、Costco VS黃牛

假如Costco進入中國大陸後,將面臨嚴重的黃牛問題和顧客誠信問題。黃牛問題有兩類,一類是出租會員卡,一類是倒賣商品。Costco的會員卡本身就是實名制的,卡片背面還印有照片。只需要結賬時核對顧客、會員卡和支付卡為同一人即可。

個別會員卡倒賣商品,可以很容易通過系統監測出其異常大量的採購。而且以Costco的模式,倒賣商品並不會損傷Costco的護城河,反而更加有利,未必需要對其嚴格限制。顧客誠信問題也有兩類,一類是不誠信退貨,一類是不誠信退卡。

其實誠信問題依賴於大環境、小制度和個人道德,三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美國社會都是事先假設人是誠信的,但是不誠信的人被證實後將付出很大的代價。中國確實有不少“耍小聰明”的人,但是大的誠信環境還是越來越好,發現、約束和懲罰不誠信的小制度也不難設計,大多數人的誠信觀念也開始強化。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現在很多電商已經允許顧客無理由退貨,甚至為高級別顧客提供預退費的閃電退貨服務。我們曾經的鄉土社會是高度誠信的,而市場經濟是陌生人經濟,缺乏鄉土社會的重複博弈制約,但是現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後,我們反而可以返回到一個虛擬的鄉土社會,使得鄉土社會的重複博弈信用產生機制得以重建。

還有一些行業和企業可以思考Costco模式帶來的變化,比如小區物業。一個小區的業主群體消費偏好和約束通常是接近的,物業公司有天然的優勢採用Costco模式為小區業主集中提供採購、家政、養老、醫療、教育、旅遊等全品類服務。

現在傳統的物業公司仍然侷限於收取旱澇保收的物業費,提供有限的服務。而Costco的會員已經像是入駐了一個以Costco為物業、為管家的虛擬社區。

最後,Costco的先動優勢將隨著規模擴大越來越強。對Walmart來說,Costco真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而且,將越來越可怕。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8、Costco & 供貨商

低庫存,這也是好市多跟其他商超系統不一樣的地方,其他的渠道,季末退貨,商超跟採購都是不負責任的,所以許多供應商為了避免這個狀況,當然就要把這個風險算進去,這樣一來,供貨的成本就高了,商人怎麼可能做虧錢的生意呢。

而好市多是不允許的,如果季末庫存太多要退貨給廠家,那代表採購的預估能力有問題,季末過多的退貨會造成供應商成本增加,連帶影響到他們的會員,所以,採購要有很好的預估能力,確保“供應商”的權利不會受損,這樣供應商才能提供更好的價格給好市多,這樣才能有良性循環。

好市多不是轉商品的價差,而是確保會員的滿意度,所以他們挑選供應商是很嚴格的,但是一旦選定後,只要沒有犯錯,有不斷的創新能力,對他們而言,跟現有的供應商合作無疑是更為安全可靠的,供應商也因為有了這層關係,所以更願意投入為好市多提供好的產品,有什麼理由不跟好市多長期配合呢?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而廠家有了利潤,還有長期的保障,也根本不會想偷雞摸狗,畢竟被選上了都是經過好幾年的篩選,也是好市多對廠家的信任,失去了信任,再也不可能有機會再被選上了,像我們也是經過了好幾年的溝通,展現我們在捕蚊這塊領域的專業還有在全球各地的知名度,才有機會站上好市多這個平臺,自然,我們不會輕易砸了自己招牌。

有了這些良性的互動,客戶,好市多,供應商才能到達這種三贏的局面,而不是一個零和的遊戲。

9、國內類似於Costco的企業

Costco已經進入中國臺灣,但是還沒有進入中國大陸。Costco臺灣在天貓開設了旗艦店,但並非採用會員制模式。我們的理解是它先用少量商品試水,讓更多的大陸消費者建立起對Costco產品的瞭解和信任,為將來開設實體店做準備。

Costco的擴張,高度依賴於目標國家或地區的中產階級規模、密度和高效高質的供應鏈,用它的價值觀和運營模式來培養管理團隊和員工也需要時日,所以是無法一蹴而就的。但Costco遲早會進軍中國大陸。目前,大陸還沒有發現類似Costco模式的企業。但對幾家企業可以進行一些觀察和思考:1. 京東。京東是不是可以看作一家會員費為0的Costco呢?很遺憾,不能。

京東的商業模式仍然是超市式的。它不盈利僅僅是因為它處於擴張階段,正在進行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京東提出了“多”、“快”、“好”、“省”四字戰略。我們在靜逸投資2016年3月上海的交流會上認為這四字戰略的順序其實是“好”、“省”、“快”、“多”。“好”(正品)和“省”(低價)是京東打敗中關村的關鍵所在。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但現在,在京東購物的體驗出現了一些下降,主要是因為其過於強調“快”和“多”,而“好”和“省”開始出現問題。特別是京東引入了第三方商家之後,客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挑選、比價,而且很可能仍然不能選到滿意的商品。

“京東自營”,成為了京東自我宣傳,與第三方商家區隔的標籤。但是自營本身也出現了問題,例如京東自營的某品牌輪胎,其實並未得到廠家授權,而是通過一些不明渠道採購自其他國家或地區。

超大的SKU,在京東“快”速配送的要求下,就必然要求在各個主要城市都建立超大的倉儲物流中心,相應的運營成本就要急劇上升。投資巨大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其實效率並沒有達到最高。本質上,京東是網上Walmart,不是網上Costco。

網易嚴選。“網易嚴選”有幾個特徵和Costco很像。它也採用超低SKU,替客戶精挑細選。甚至主動去除了所有品牌的溢價。所有商品直接委託工廠生產,一律以“網易嚴選”自有品牌出品。不自建物流,統一使用中心倉庫再委託順豐發貨,在保證較快物流速度的用戶體驗下儘可能降低成本。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網易嚴選”符合了現在國內中產階級更加務實,更加註重產品本身品質而不願意支付過多的品牌溢價的實用主義消費觀念。它將帶來相當的威脅。但“網易嚴選”的價格目前並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所以“網易嚴選”具有一定的中介性質,只是它的利潤仍然是來自於商品差價,還是超市模式。

Costco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過一句話:“公司所採取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給會員提供更好的服務,為了擴大會員數量。”Costco和所有企業一樣,也是追求利潤的。但是Costco選擇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Costco建立起了獨特的價值觀、企業文化、運營措施、管理制度和薪酬激勵機制。為了擴大利潤,也就是擴大會員人數,Costco必須守住老會員,並依靠人帶人和口碑相傳來吸引新會員。要守住老會員,Costco必須盡一切努力為會員爭取最大化消費者剩餘,以最低的運營成本,給會員提供最優質的商品、最低的價格和最好的服務。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201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以表彰兩人在契約理論方面的貢獻。兩名經濟學家創建了能夠運用到實踐中分析多種問題的理論工具,對於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我們的社會就是由無數的契約搭建而成的。而人類相互合作的最大障礙,就是彼此利益不同。所以我們中國人總結為“無商不奸”,“買的沒有賣的精”。Costco的案例,可以理解為Costco與會員建立了一個契約。

Costco的義務是用一種獨特的、不變的商業模式和企業文化,以及配套的運營策略、內部激勵機制,來保證最大化會員的利益,最大化會員的消費者剩餘。而會員的義務是預先支付定額的會員費。


全面深度解析 | Costco好市多--你無法拒絕的“大買辦”

NOW現在行動!



選自:靜逸投資 & UGC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