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在數字時代“賽跑”

文章 新聞編輯室 美國 黃金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7-06-14

□本報記者 袁舒婕 編譯

《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一直都是一對歡喜冤家,他們曾經共創了美國報業的一個黃金時期,又都在進入數字時代之後遭受了巨大的衝擊,並在衝擊中不斷探索新的道路。2015年年底,當《華盛頓郵報》的網站流量首次超過《紐約時報》網站時,人們除了稱其為“意義重大的里程碑”之外,兩家報紙的戰役也變得愈發勢均力敵、引人注目。

進入2017年之後,兩家報紙之間的競爭不斷深化,除了堅守自己的新聞理念,做好內容之外,在有越來越多新聞編輯室資金規模縮小、印刷廣告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兩家報紙願意嘗試開發新產品,他們的不斷進取讓自己保持著行業領先的創新者位置。

內容依舊是重中之重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最近都在強烈重申他們對新聞本身的重視。

前不久,《華盛頓郵報》刊發了他們的新口號:“民主在黑暗中死去”。雖然沒有點名道姓,但是人們都知道其針對誰。媒體始終盯緊特朗普的一舉一動,同時也加大了對白宮的報道力度,包括特設專門的報道團隊、增加事實核查板塊等。《紐約時報》總編輯迪恩·巴奎特說:“我喜歡與《華盛頓郵報》之間的競爭,這感覺很棒。他們的新口號聽著像下一部蝙蝠俠的電影。”

可以看到,他們不僅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同時還在獨家新聞上暗自較勁。此前,《紐約時報》先刊發了一篇講奧巴馬政府在執政後期難以控制俄羅斯情報機構入侵的新聞,差不多一個小時後,《華盛頓郵報》就報道美國司法部部長傑夫·塞申斯在美國與俄羅斯大使見過兩次面。兩篇文章在那幾天裡都是頭條新聞,各路民意代表和記者都開始討論特朗普政府與俄羅斯的關係。受眾認為媒體傳達了真相,人們需要“堅持不懈並勇敢的記者”。

從一些數據中也可以看到兩家報紙並沒有遲滯不前。在今年第一季度,《紐約時報》的發行收入上升11.2%,廣告總收入下降了6.9%,印刷廣告收入下降了17.9%,但可喜的是,它的數字廣告收入上升了18.9%,數字廣告佔整個公司廣告總收入的38.2%,達4970萬美元。數字訂閱用戶增加了30.8萬人,較上一個季度新增11%,創下了單季度增長數量的紀錄。去年年底《紐約時報》和特朗普一直“互懟”就曾帶來數字訂閱用戶的增長,去年的第四季度其數字訂閱用戶增加了27.6萬人,其中,多數人就是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後訂閱的。《華盛頓郵報》的訂閱用戶在2016年增長了75%,數字發行收入翻了一倍多。今年1月,該報新增數字訂閱用戶比去年11月增長了30%,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嘗試播客與“新聞信”形式

在迅速發展而又競爭激烈的播客世界中,《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正加緊努力,希望能夠在高度追捧播客的千禧一代中培養使用自家新聞產品的習慣。在過去的一年中,兩家報紙一直在招聘音頻製作商,以幫助推動和吸引播客人才。

培養使用習慣是兩家報社發力播客的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播客不被視為收入來源。《紐約時報》新推出的播客節目《日報》就擁有了寶馬等贊助商。《日報》每天早上6點多會提供15—20分鐘的內容,由《紐約時報》明星政治記者邁克爾·巴巴羅主持,專門介紹《紐約時報》的新聞以及該報記者的採訪,而且還會在《紐約時報》新聞編輯室的幫助下製作短小的配有音效的故事。《日報》是《紐約時報》去年春天組建獨立播客團隊以來發布的第五個也是最雄心勃勃的一個播客,如今在iTunes商店的播客排名裡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紐約時報》音頻編輯總監薩曼莎·亨尼克認為,播客的好處是其特別適合促進和加強報紙報道的公正性,“音頻這種方式在媒體的敘述中有其獨特的位置,當聽眾接觸到聲音時,更容易信息的接受。”

今年年初,《紐約時報》開設了名為《現代愛情》的播客,內容來源則是《紐約時報》每週最受歡迎的讀者來稿。這個播客開播一週就收穫超過30萬次下載。還有像《跟隨紐約時報》和《紐約時報書評》之類的播客也能為忠實的讀者們提供《紐約時報》的作品。

據瞭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亨尼克希望能夠再次對團隊進行組合調整,以便開展更多具體的項目,從而讓《紐約時報》今年可以推出更多的播客,其中包括《日報》的下午版,還有由普利策新聞獎獲獎記者查爾斯·杜希格主持的新系列播客節目。

《華盛頓郵報》也很努力地增加在播客領域的足跡。在1月底,由《華盛頓郵報》編輯傑西卡·斯塔爾領導的團隊推出了一個新的播客,用以探討總統的職務和權力界限。

《華盛頓郵報》還計劃在今年推出一款專為女性打造的新媒體產品“莉莉”,這款產品將智能內容與醒目的視覺效果結合起來,關注性別平等、婦女健康等話題,並將內容在臉書等社交平臺同時推送。除了分享故事、視頻和照片外,“莉莉”每週會給訂閱者郵箱發送兩次“新聞信”,為讀者提供新聞報道。《華盛頓郵報》副總編輯崔西·格蘭特說:“這是我們的一個重要舉措,它將通過在不同的平臺發聲,更自由地嘗試發佈我們自己的新聞,看看我們是否可以捕捉到我們此前不會擁有的新用戶,這個舉措有可能會成為未來我們分發郵件內容的典範。”

(編譯來源:《編輯與出版商》網站、波因特研究所網站、mediaite.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