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跡管理”給老師們帶來了多大的負擔?

文章 文學 攝影 時代教育管理 時代教育管理 2017-11-02

領導,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跡管理”給老師們帶來了多大的負擔?

近年來,有一個新詞我漸漸耳熟起來:“痕跡管理”。所謂“痕跡管理”,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下“痕跡”——這個“痕跡”就是做事過程中的一些“憑據”或者說“證據”。

對於重要或重大的事情,做的時候有意識留下一些憑據,是應該的,便於總結,也便於留存於史。不不,我這樣說還不準確,“痕跡”的重要性顯然主要還不是為了“總結”為了“存史”,而是“責任”。比如企業管理中,要求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應嚴格做好細緻認真的記錄,這就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而留下“責任痕跡”,這顯然是應該的。還有醫生、警察、律師等特殊行業,留下病歷、留下筆錄、留下物證等“痕跡”,都是必須的。

即使對教師來說,在某些重要時間面對某些重要事件,留下確鑿的“痕跡”也是要必要。但對於一般的教育教學常規的事,是不是也必須要留下“痕跡”呢?我覺得不一定。

在我看來,若非特殊行業特殊需要,常規的事嘛,做了就做了,不必非要“證明”,如果一定要“證明”,那能夠證明我做了某件事最好的“證據”就是效果。除此之外,幹嗎還要留“痕跡”呢?當然,如果有的事雖然不重要也不重大,但確有紀念意義,留個“痕跡”也不錯,比如旅遊時拍個照,或保存景點的門票,這都無可厚非,因為這是個人的自願行為。

但是如果凡事無論鉅細,都一定要有“痕跡”,而且這個“痕跡”成了一種“管理”的需要,即“痕跡管理”,就會成為強制,而強制必然給人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如果這負擔落到教師身上——其實校長也一樣,那就讓本來就很累的教師(校長)更加不堪重負,讓一些本來很有意義的教育行為變味。

比如家訪,本來是多好的事兒呀——老師利用下班時間去孩子家裡看看,瞭解其家庭環境,感受其家庭氛圍,在溫馨的家庭氛圍拉家常,多好!但“上面”要求留下“過程性佐證”,於是老師不得不請求和孩子及其父母拍照——還不能拍正兒八經的合影,而要擺拍老師和孩子父母“親切交談”的“自然場面”;臨走時,老師還要拿出有關表格填寫“家訪時間”“家訪學生”“家訪要點”“家訪效果”等等,然後請家長簽名;老師回到家裡,還得寫“家訪收穫”,這“家訪”的“痕跡”才算收集完畢。

對老師的“痕跡管理”還不只是家訪一件事,還有主題班會、學生談心、社會實踐以及種種教育行為,都納入了“痕跡管理”。本來,對於有責任心的老師來說,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精心的設計、用心的投入;但現在,除了做這些事本身之外,還要保存所謂“痕跡”,又是拍照,又是填表,又是寫作……比如說,兩個孩子課間打架了,老師自然會找孩子談心,會教育他們,最後兩個孩子都認識到不對,並互相道歉。這事就算圓滿解決了。但對“痕跡管理”來說,沒完!你還有一系列的“痕跡”需要記錄——這不是折磨人嗎?所以,有老師戲言:“以後上個廁所,也應該撕下便紙的一角,寫上經過、效果、感想和年月日,存檔,以備檢查。”

還有對教案寫作和作業批改的要求,也讓老師們意見很大但又不得不應付。比如,對教案的具體內容和字數有明確規定,而且必須手寫;對作業(作文)的批改次數和批改詳略程度,都有“精準”的要求,等等。本來老師們平時是根據具體情況備課、寫教案、批改作業,在形式上顯然就不那麼“規範”,但一到了某些時候,比如迎接“視察”“驗收”“督導”的時候,教務處便根據“上面的指示精神”要求老師們“補趕”有關教案和作業批改情況,以在領導、專家面前能夠呈現出“過程管理”的“痕跡”。這不是逼著校長和老師們弄虛作假嗎?

而且,有些“教育”還給規定了次數,比如一學期必須找學生談幾次心等等,然後每次的時間、地點、經過、效果……都得明確記錄。但教育的智慧和藝術,在於某種“隨機應變”,即根據特定時間發生的特定情況和特定孩子發生教育行為——而這裡的種種“特定”都可能是事先無法預料的。你非要老師“按部就班”,有些老師就只能弄虛作假瞎編了。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老師來說,就是不規定次數,不規定記錄,他也會做的。比如我(不好意思,我不得不以自己為例),從參加工作之初,我就有寫教育日記和教育故事的習慣,也有用相機記錄我教育場面的習慣,所以迄今為止,三十六年過去了,我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隨筆。而且我相信,不只是我,全國還有許多一線老師都在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教育寫作。“師生共寫隨筆”正是“新教育實驗”所倡導的“十大行動”之一。但是,和所謂“痕跡管理”要求的寫作不同,我和許多老師的寫作是自願的,是自由的,是生活本身打動了我們,讓我們忍不住必須記錄;寫,或者不寫;寫什麼,或者不寫什麼;寫多,或者寫少……主動權全在自己。還是以家訪為例,如果我覺得這次家訪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家訪過程中出現了某種有意義的故事,而這故事又蘊含著某種教育智慧,那我回到家裡哪怕熬夜我都也趕緊記下來。但如果我覺得就是一次常規的家訪,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記的,我就不會寫。學生談心、主題班會、社會實踐、處理突發事件等等,都是如此。實際上,我和許多老師的這種寫作,可能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填幾個表格,但是,對於心甘情願的有感而發,寫成千上萬的字我們都覺得很舒心;而對於為“完成任務”的應付性寫作,哪怕寫一百個字,我們都很累。

“痕跡管理”看似管理“到位”而且“精細”,實際上有時候恰恰是為了“不負責任”。此話怎講?剛校長時,一位老校長告訴我:“注意,每做一件事,一定要有記錄。這樣,萬一出了事,倒查的時候,你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責。”我當時聽不懂他的話。他給我舉例說:“比如安全工作,除了要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模擬演練之外,每一次的安全教育,每一次的會議內容,無論學校層面還是班級層面,一定要把過程記錄保存好,包括每天放學前老師們給學生說的最後一句話,一定要是‘回家注意安全’,這句話也要記下來。這樣,萬一學校出現了安全事故,上面來一查,你該做的該說的都做了說了,而且一查,都有明確的‘痕跡’記載。這樣,你的責任要小得多。”他還補充了一句:“安全事故,防是防不住的,什麼時候出事,你完全意料不到,但有了這些記錄,出了事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責。”我恍然大悟,原來那麼嚴密的“痕跡管理”,在有些領導那裡,主要還是為了“免責”。

當然,如果說所有領導熱衷於“痕跡管理”都是為了“免責”則有些偏激。其實,我非常理解有些領導的苦衷,因為現在確實有老師不家訪、很少找學生談心、不認真備課寫教案……怎麼辦呢?那乾脆就規定教育教學常規的次數和具體要求。這種“痕跡管理”最大的好處是簡單化,但最大的壞處是“一刀切”,不,最大的壞處是誘發甚至鼓勵弄虛作假。

寫到這裡,我想自己一次教育行業以外的經歷。幾年前,我應邀去參加某單位的“學習市黨代會精神座談會”,因為是一個小組會議,所以座談者並不多,也就十多個人吧,但會場佈置卻格外高大上,尤其是那“深入學習市黨代會精神座談會”的條幅非常醒目。開會了,旁邊站著一位專門負責拍照的,他要我們“認真些”,所謂“認真些”就是我們的坐姿、表情都必須顯得“很投入”“很專注”。“啪啪啪……”幾張閃過之後,他認真回看了拍的照片,然後點頭說:“可以了!”於是,大家把事先準備好的水果糖果瓜子擺上了桌子,十來個人談笑風生,聊天吹牛,不亦樂乎。可是,幾天後我看到的“簡報”卻是“認真學習市黨代會精神”如何如何“認真”,而且“有圖有真相”。這就是“痕跡管理”。

查百度,“痕跡管理”是這樣解釋的——

痕跡化管理,是在各種管理工作過程中,從時間和管理內容方面,不留間隙或空白、死角的縝密的工作記錄,包括交接班記錄和留下證據。痕跡化管理最大的優點就是通過查證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實物、電子檔案等資料,可以有效復原已經發生了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實行痕跡化管理就是讓所有的生產經營管理都留下印跡,可供日後查證。

注意,這裡的“痕跡管理”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管理的“生產經營活動”。儘管企業管理的一套不是絕對不可以用於學校——當然也可以借鑑,但學校畢竟不是企業。企業面對的是物質產品,“讓所有的生產經營管理都留下印跡”的目的,是日後如果發現次品,便於倒查責任;但教育者面對的不是物,是作為“人”的學生;而學生的成人與成才是很複雜的,不光有學校的因素,還有家庭和社會的因素。如果將來這個學生成了社會的“次品”——走上了犯罪道路,能夠通過這些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痕跡”來“倒查責任”嗎?

而學校的“痕跡管理”很多時候(不是所有時候)成了弄虛作假,這是反教育的,而如此“反教育”恰恰違背了“痕跡教育”倡導者良好的初衷。

教育的品質是真實,教師的品質是誠實。一切弄虛作假都是反教育的。毋庸諱言,現在我國的教師隊伍中確有相當一部分(當然不是大多數,但絕非個別)是“混日子”的,但類似“痕跡管理”這樣將教育管理簡單化和庸俗化的做法,非但不能解決提升教師的責任心問題,反而會產生許多諸如弄虛作假純屬應付的新問題。而要真正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創新教育體制、完善教育法規、喚醒教師內心的價值觀、成就感上著力。當然這是一項綜合性的大工程,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文章來源 | 鎮西茶館

文章作者 | 李鎮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