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榆河:從北運河到生態綠洲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溫榆河:從北運河到生態綠洲

溫榆河是唯一一條發源於北京的河流,也是京城最早開發漕運的河流之一,歷史上的溫榆河曾經對京北的政治、經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溫榆河曾號稱“銅幫鐵底”,具有良好的通航條件。相傳,漢代就有從潞河到昌平的運糧船航行於河道上。金大定十年(1170年)疏浚溫榆河下游河段。元至元元年(1264年),疏鑿從通州沿溫榆河北上至北沙河的水道。明代修築皇家陵寢並在昌平居庸關一帶大量駐軍,其糧餉也是通過溫榆河運輸的。隆慶六年(157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兩度疏浚溫榆河水道。漕糧由通州沿溫榆河上溯到沙河鞏華城。在鞏華城設奠靖倉收納,再轉交駐軍或居庸關軍倉。同時商船也可沿溫榆河直駛安濟橋下。

溫榆河支流清河曾是清朝軍隊的重要駐紮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開會清河,起水磨閘,歷沙子營,至通州石壩上止。中建七閘,閘夫一二十名,運通州米經通流河至本裕倉。”這條漕運河道沿岸設有糧倉,金盞村、上辛堡村都曾設義倉儲糧。溫榆河沿岸分佈著一些古渡口,葦溝、孫河、金盞等都曾是著名的渡口。直至晚清同治年間,溫榆河一直是京城東北重要漕運通道。

新中國成立後,自20世紀50年代起,陸續在上游山區修建6座中小型水庫,疏挖河道46.4公里,築堤總長66公里,境內溫榆河沿岸提水灌溉農田達1.9萬畝。

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又曾兩次整治溫榆河,沿河築堤、建閘,改變了沿岸溼地的面貌,讓古運河更加清澈流暢。據附近的老年村民回憶,上世紀80年代,溫榆河河裡的水乾淨清澈,捧起來就可以喝,河裡面的魚和蟹也都很美味。

溫榆河:從北運河到生態綠洲溫榆河:從北運河到生態綠洲

發展現狀

京城東部的生態綠洲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京城人口的急劇增長,溫榆河沿岸企業密集,大量生活汙水、工業廢水注入河中,使得溫榆河流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為讓古運河還清,建設宜居家園,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加大整治力度,改善河流水質及周邊生態。2001年11月,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朝陽段正式拉開帷幕。溫榆河綠色生態走廊工程建設本善“蓄洩兼施”的原則,治汙與治河並重、同步實施,實現溫榆河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應用,保持河道天然風光,建設綠色產業,為溫榆河兩岸地區的經濟開發創造基礎條件。

而位於孫河地區的溫榆河公園建設也在加緊推進,該公園規劃總面積約44.3平方公里,相當於6.5個奧森公園的面積,建成後將成為北京最大的“綠肺”。根據規劃,溫榆河公園是集生態涵養、生境修復、蓄滯洪功能為一體,兼顧文化、休閒、體育等多元功能,形成林地結合、植物多樣、親水景觀的城市生態公園群。公園一期示範區今年1月18日已開工建設,年底前將完成主體工程,明年5月實現開園。屆時市民可以在公園群中體驗到“鳥鳴樹巔,蛙聲一片,蝶舞青林,魚翔淺底”的自然之美。

“十二五”期間,溫榆河管委會配合相關部門、相關單位,通過植樹造林,進行東郊森林公園等環境綠化項目的實施,功能區範圍內完成綠化面積為11400畝。

經過多年的治理和建設,如今,溫榆河治理和建設工程已見成效,沿溫榆河上游東行,景觀由點及面,水清岸綠交相輝映的綠色生態走廊宛如一條綠色飄帶繞過京城東北部。

文物遺蹟

河流沿線文化遺存

溫榆河流域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諸多村落,也曾經有著數目眾多的寺廟、樹木、橋樑、古墓,以及古村落等歷史古蹟,它們每一處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內涵和民俗文化,都承載著京城的歷史變遷信息,曾在附近村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奶東村

崔各莊鄉奶東村位於溫榆河南岸,約在元朝時形成。元朝時,村子叫奶子房或馬奶子房。當時,村裡有一個馬場,目的是為城裡人供應馬奶。1985年,該村由村子北方相距大概八里地的老村搬到了現在居住的地方。

該村過去廟宇眾多,主要有三義廟、古剎吉祥寺廟、老爺廟、龍王廟、關帝廟(也叫老爺廟)、五帝廟這六個廟。後全部被拆掉。奶子房廟會成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廟會發展勢頭很好,知名度越來越高。

老乾媽樹

金盞鄉最著名的民俗文化遺蹟就是小店村至今健在的“老乾媽樹”。這是在村西口處華藝古典傢俱廠裡面的一棵老松樹,現在被鐵欄護住。這棵樹已有五、六百年曆史,見證了小店村其周邊地區的風雨歷程。據說,過去周邊剛出生的孩子會認這棵大樹做乾媽,家長會拜“老乾媽樹”,求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與錦繡前程。

為討個好兆頭,向樹神借點神力,還會便用“柏鬆”、“青松”等和樹有關的詞語,給孩子取名字。家裡有小孩生病,常常會拜一下“老乾媽樹”,祈求她的保佑。就這樣,“老乾媽樹”漸漸成為京東有名的神樹。這棵樹與金盞西村的另一棵古柏“老幹爹”樹遙遙呼應,兩棵樹有著“夫妻樹”之稱。

幡鼓齊動十三檔

歷史上,北京曾有300多檔花會,“幡鼓齊動十三檔”是老北京民間花會“武會”中的代表會檔。這十三檔會主要包括:開路、五虎棍、秧歌(包括高蹺)、中幡、舞獅、雙石、石鎖、槓子、花壇、吵子、槓箱、天平、神膽。十三檔會的表演順序也被編為一首歌謠廣為傳唱,即“開路打先鋒,五虎緊跟行。門前擺設俠客木,中幡鬥威風。獅子蹲門分左右,雙石門下行。石鎖把門擋,槓子把門橫。花壇盛美酒,吵子響連聲。槓箱進來貢,天平稱一稱。神膽來蹲底幡鼓齊動響(享)天平!”其中的天平會,就是崔各莊鄉奶東村的主要檔會。該村廟會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溫榆河

河名由來

該河位於北京東北部,是北京五大水系之中唯一發源於境內(延慶縣、海淀區、昌平區一帶山區)的河流。從北向南依次流經昌平、朝陽、順義、通州。溫榆河上游由東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條支流匯合而成,其間又有藺溝河、清河、龍道河、壩河、小中河匯入。全長47.5公里,朝陽段22公里。

據說,此河挖在了玉泉山和溫泉水系上,開河後,兩岸長滿榆樹,繁茂成蔭,河水清澈明亮,遂稱之為“溫榆河”。溫榆河名稱最早正式見於《漢書·地理志》與漢代桑欽編撰的《水經》。《漢書·地理志》稱之為“溫餘水”。西漢學者桓寬《鹽鐵論》認為溫榆河起初為自然溝,由於洪水衝擊而形成河流。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稱之為“溼餘水”,並第一次對其源流和支流進行了周密詳實的考察論證。遼代稱“溫榆河”,元代稱“榆河”、“富河”,又稱“湡水”、“百泉水”。清代以後,溫榆河之名逐漸確定下來。

來源:朝陽區通訊站

溫榆河:從北運河到生態綠洲

微信:beijing_wangxin

長按二維碼 關注北京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信

長按二維碼 關注首都互聯網協會官方微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