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跟著朱自清學寫散文

文學 朱自清 散文 寧靜 語文報社 語文報社 2017-10-22

跟著朱自清學寫散文

高 嵐

從二連浩特回來,我就一直想寫一篇散文。這倒不是因為我有這方面的特長,而是那裡的景色實在讓我有一種創作的衝動。可是我從來沒寫過寫景散文,不知如何下筆。多年來,我教散文,總是偏重於欣賞意境的美,語言的美,卻很少涉及怎麼去寫,所以,我的學生除了記人記事和議論這兩種文體外,幾乎不寫寫景散文。

在我看來,寫景散文主要有三難:一難是切入點不好找,二難是篇幅拉不長,三難是理的滲入不易。想一想,還是向名家求救吧,初學寫作,當然應該從模仿名家開始。名家找誰?當然首選朱自清。一來他是散文魁首,二來中學生都接觸過他的作品,模仿他也能給學生做個示範。於是找來《綠》《荷塘月色》等朱氏散文,仔細研究這些文章的寫法。

先解決切入點的問題。要寫的東西很多,總不能想到什麼或看到什麼就寫什麼吧,總要找個點把這些東西管起來。這個點可以是主題,也可以是某種景物或景象。沒有切入點,很容易寫成流水賬或旅遊景點介紹手冊。到一個地方,它的突出特徵是什麼?給你感觸最深的景物或景象是什麼?找到它們,用它們來管住所有的景物,散文就不“散”了。《綠》寫的是梅雨潭的景色,切入點就是一個“綠”字,用“綠”來表現梅雨潭的突出特徵;《荷塘月色》寫的是清華園的荷塘,切入點是“月色”,一切景物都是月光映照下的景物。

高嵐:跟著朱自清學寫散文

高嵐:跟著朱自清學寫散文

二連浩特留給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什麼?是藍天。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藍的天,藍藍的天給人一種純淨的感覺。純淨的天和淳樸的人民不就溝通了嗎?主題也有了。對,就從天空切入。於是,我的標題有了,——“二連浩特的天空”。第一句,就模仿《綠》的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於是我寫下了:

初到二連浩特,我一下子就被天空吸引了。

天空有什麼好寫的?一個字,藍。一個“藍”能寫多少篇幅?朱自清告訴我們了:視覺寫完了,還可以寫聽覺,還可以寫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比如我寫了荷葉、荷花後,不是還寫了荷香嗎?還可以調動多種修辭手法來寫,比如我寫荷花不就連用三個比喻嗎?“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20多個字就出來了。還有,正面描寫不夠用,還可以側面描寫嘛。比如我寫梅雨潭的綠,不就用了大量篇幅去寫綠的環境——梅雨亭和梅雨潭嗎?這個地方不夠寫,還可以寫別的地方來比較嘛。比如“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多種手法齊下,還愁篇幅拉不長嗎?

茅塞頓開。可一種顏色似乎只能寫視覺,別的感覺還真不太好寫。那就先不著急寫“藍”,寫寫別的顏色做個比較吧。

那是一種怎樣的藍啊。我們經常形容紅色為鮮紅,形容綠色為嫩綠,形容藍色為天藍。天哪!天藍是一種什麼藍?它現在就在我的眼裡,但我卻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都寫出70多個字了,還愁沒有可寫的嗎?再想幾個比喻吧。往哪個方向打比方,就要搞清楚被比喻的事物有怎樣的特點。想了想,這個“藍”特別均勻,又特別潤澤;均勻如漆,潤澤如水。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句子:

好像用油漆刷過,卻均勻透亮,沒有一絲刷子的痕跡;好像是凝固的,卻又潤潤的,似乎在緩慢地流動。

再往主題方向靠靠。前面不是已經想到淳樸的人民了嗎?淳樸的人民有什麼特點?心胸開闊,不爭名奪利,活得輕鬆。對,有了。

那是一種可以讓任何小肚雞腸的人都變得大度的藍,是一種可以讓人對人生意義產生頓悟的藍。

藍色只是天空的背景,天空還有什麼?白雲。對,該寫白雲了。白雲有什麼特點?一朵一朵的,像厚厚的棉絮,和我所生活的城市的雲不一樣。那就和我所生活的城市做一個比較吧。

如此令人驚歎的藍其實也只是背景,真正讓天空靈動起來的是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雲。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裡,幾乎已經沒有云朵的概念了。即使是晴天,雲也多是條狀的,薄紗狀的,即使有成塊狀的,往往也稜角堅硬,缺少流暢的曲線。而且因為天的色彩並不清晰,所以雲和周圍天的界線也有些模糊。

高嵐:跟著朱自清學寫散文

高嵐:跟著朱自清學寫散文

那麼,二連浩特的雲到底什麼樣?該正面寫了吧?直接寫真難,那就打比方吧。“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對,有這樣的,有那樣的,能找幾個是幾個。“朵”不是花的量詞嗎?那就把這些雲往“花”的方向形容吧。

而二連浩特的雲讓我真正體會到“朵”的概念:曲線柔和清晰,花瓣層次分明,開合自如,濃淡相宜。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競相怒放的;有金枝獨立的,也有花團錦簇的;有身著素雅白裙的,也有被霞光塗抹上彩妝的。深吸一口氣,好像空氣中都瀰漫著花香。

一正一反,三組比擬,雲朵的形象就有了。接著該寫自己的感受了吧?這樣的景色當然應該讓我陶醉,輕飄飄地,就像雲一樣自由自在。

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天離我很近。雖然烈日當頭,但有涼風相伴,心情也清爽平靜。此時,我好像也如雲一般,飄然而升。雲捲雲舒,去留無意,任憑天空的清風把我吹到任何地方。

現在已經500多字了,如果按高考的標準要求,再有300字左右就夠了。朱自清的寫景散文很少有清晰的“理”,他往往是通過對景物的讚美來表現他對現實的厭倦。比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就能看出這一點。不過,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看花》卻似隱似現地道出了一點理趣,他在說起梔子花時曾寫道:“梔子花不是什麼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顏色和那肥肥的個兒,正和那些賣花的姑娘有著相似的韻味。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的。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也許有人會問,‘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我自己其實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論了。”“存而不論”的那個“理”其實就是:愛花就是愛姑娘。只是說得有些含蓄罷了。我們現在寫散文,最好能寫出一點“理趣”,一來滿足現代散文讀者追求深度的需要,二來也是為了適應考試作文材料對理性的要求。於是,我開始想“理”了。

天空如此藍,白雲如此美,正是淳樸和自由的象徵啊。就往這個方向引。忽然想起一位詩人寫中秋的詩句:“望月,其實就是想一個人。”又聯想到朱自清的“看花就是思姑娘”的含義,於是,我後面的句子也有了。

我們看雲,其實就是看我們自己。城市裡呆得久了,我們已經很少有抬頭望天的雅興了,似乎天空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抬頭看到的和低頭看到的幾乎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灰濛濛的,200米之外就找不到清晰的圖象了。即使是陽光燦爛,天空也是白亮白亮的,找不到一點鮮豔的色彩。這讓我們的心情總有些壓抑。再加上終年為生活奔波,經不住各種利益的誘惑,漸漸地,我們離本真的自己愈行愈遠。

正如《荷塘月色》不能總寫荷塘而不寫月色、《綠》不能總寫梅雨潭而不寫綠一樣,我也不能總寫天空而不寫地上吧?於是,我開始構思地上的百姓。寫他們什麼呢?當然應該往淳樸和自在悠閒方向上靠。

二連浩特建在沙漠上,即使是最熱鬧的街道也沒有多少人。小地方的人並不忙碌,臉被陽光親得紅黑油亮,漾著一種滿足。三三兩兩的行人慢悠悠地踱著步;生意人因為購物者並不多,大多數時間是懶洋洋地靠著座椅,眼睛半眯著。因為房屋都不高,地也很平坦,所以視野可以擴展很遠。只有偶爾一兩聲汽車的鳴笛,才讓你忽然省悟:這裡畢竟是一個有著交通規則的城市。

該把主題表達得明白些了,不然有人會說我主題模糊了,儘管散文貴在含蓄。地上的百姓和天空有什麼聯繫?

只有這種的天空才能孕育出這樣隨遇而安、心靈寧靜的人民。他們並不經常望天,因為藍天白雲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卻總是不由自主地想看天,因為這裡的天空對我來說是稀罕物,我並不能長期擁有。

我喜歡這裡,但我還得離開,我得表達一下依依不捨的心情。

就讓我的心靈在這兒小憩一會兒吧。我知道,當我離開這裡以後,我可能不會再有抬頭的雅興了。

寫到這兒,本可以收筆了,但我忽然想到了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首句和尾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兩句中都有“雲彩”二字,正與我寫的內容相吻合。於是,我把這兩句糅合一下,權作結尾吧,但願不是畫蛇添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想帶走一片雲彩。

小功告成。朱自清真是一個好老師,他的文章中都含著一些寫作的“潛規則”,掌握了這些規則,寫出一篇“像樣”的散文也不是一件難事。現在,我們就不妨動筆嘗試嘗試吧。雖然我們還只是在模仿,但又有哪個創造不是源於模仿呢?

來源:公眾號水先生的語文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