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需要一部《白鹿原》壓箱底

文學 白鹿原 張嘉譯 陳忠實 北京晨報 2017-04-13
張嘉譯需要一部《白鹿原》壓箱底

在秦腔、話劇、舞劇和電影之後,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白鹿原》被改編成為了電視劇版。這部由張嘉譯、何冰、秦海璐等主演的電視劇將於4月16日在江蘇衛視和安徽衛視同步開播。作為西安人,張嘉譯對這部作品傾注了極大的情感,不僅挑大樑挑戰白嘉軒,而且擔任了藝術總監,臺前幕後各種費心和忙活。“掙錢的機會還會有,但碰上《白鹿原》的機會不再有。陳忠實以《白鹿原》墊棺作枕,演員不也需要一部‘白鹿原’壓箱底嗎?”憑藉著“不為掙錢為作品”的拍攝理念,《白鹿原》用質量說話,力爭為觀眾奉獻誠意作品。 “以前,人們提到張嘉譯會講到《懸崖》,我希望以後就是《白鹿原》了吧。”張嘉譯說。

電視劇版全景式呈現

《白鹿原》原著小說50萬字,無論被改編成何種藝術形式,都難以解決時空限制的問題。尤其是在電影版遭遇差評後,電視劇版能否真正還原原著精髓更引關注。陳忠實生前也曾對電視劇版寄予厚望,“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電視劇受時空限制比較小,裝不下可以再續一集。”

編劇申捷在接受了劇本改編任務後,並未急於動筆。他先讀了《白鹿原》相關書籍上百本,隨後在塬上住了半個月,做足準備後又先後兩次拜訪陳忠實。當時,陳忠實跟申捷談了書中朱先生、黑娃等人物的原型和他們的命運,又聊起他沒有展開寫“朱先生隻身退清兵”的遺憾,為該劇的劇本創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在創作過程中,申捷完成了陳忠實先生的願望。陳忠實曾向申捷提出,希望能在劇本上為朱先生重重寫下一筆,並表示,雖然很多讀者覺得朱先生是一個無所不知的玄妙人物,但電視劇中應“傳神”而不“神話”,將朱先生作為一個真真實實的人去處理。除了還原小說中的朱先生,劇中白鹿兩家三代人的命運糾葛都將還原。

從拍攝上來說,《白鹿原》的籌拍也可謂砥礪前行、精益求精。從2000年拿到小說改編權至2015年拍攝完成長達近16年,拍攝時間歷時7個多月,足跡遍佈京、滬、陝、晉、蘇等地。白鹿原影視城作為該劇的重要取景地,首次“全景式”地還原了陳忠實先生這部長達50萬字的經典作品。但遺憾的是,陳忠實先生2016年4月29日逝世,電視劇《白鹿原》當時尚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中,陳忠實先生未能親見電視劇版。

演員“男耕女織”體驗生活

作為陝西人,張嘉譯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再熟悉不過:“其實跟導演聊的時候,我們希望這是從生活細節入手的一部劇。因為我們都太瞭解陝西,瞭解這塊土地,瞭解整個生活,所以我們的戲可能在這些方面體現。”為了原汁原味地再現陝西關中農村生活,在正式開拍前,劇組便令所有主演提前近一個月進駐陝西農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切身體驗農家生活。“你是農民,你就需要種地,現在的生活離那些太遠了,上來拍的話感覺就會不像嘛。”導演劉進一語道出生活體驗的初衷。進組之前,一眾演員被“趕”到農村,一住就是20天。男演員耕田、割麥、趕馬車,女演員就學紡線、擀麵、切菜做飯,甚至還要為了貼近角色使勁兒地減肥和晒黑。一眾演員不施粉黛,在當地村民和老師的指導下,迴歸到“男耕女織”的原生態生活之中,也在體驗中和角色無限靠近。

演員翟天臨透露:“劇組為了拍割麥戲買了1000畝地的麥田,演員拍時就把這1000畝地上的麥子割出來,然後賣了,這是真事。”演員李沁對紡線的難度記憶猶新:“紡線需要把棉花坨抽成絲,然後再捻成線,線不容易連在一起,老是斷,練的時候手都起繭了。”張嘉譯則表示,近一個月的體驗大家收穫很大,“如果演員的狀態不對,就會和場景格格不入,再怎麼演也演不出對的感覺來。”即便做好了準備功課,張嘉譯還是用“犯怵”來形容出演白嘉軒的感受,“各種類型的角色我都敢演,但這個角色我心裡是嘀咕的。”在從拍攝到後期製作的兩年多時間裡,張嘉譯沒敢看過一次成片,擔心會忍不住挑自己的毛病,會自責。在張嘉譯看來,“掙錢的機會還會有,但碰上《白鹿原》的機會不再有。”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