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周邊地勢高,村子處於低窪處,每遇暴雨村巷裡的水排不出去,南巷的水積到齊腰深。要把水排出去,必須經過西鄰榮河村的土地開挖一道3米多寬,2米多深,1千多米長的排水渠。歷任村幹部為此沒少與榮河村協商過,但對方提出:開挖排水渠可以,拿100萬土地補償金。村裡哪來這麼多錢?於是擱淺。此事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謝村幹部群眾,誰也無能為力。呂春林上任後,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方努力,向縣上申請給予管道配套和撥付部分資金,又在鎮政府的協調下,總算達成協議,排水渠修好後予以填埋保證復耕,補償給榮河村5萬塊錢。村民十分感激呂春林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副村長王致銀說,排水渠即將竣工時,呂春林的伯父去世,他正在靈堂守孝,突然天降暴雨,20分鐘舞臺後的水已經齊腰深,呂春林想到尚未竣工的排水渠一定是被垃圾堵塞,穿著孝服奔往渠口,邊跑邊給副村長王致銀打電話。他們趕到時果然塑料袋等垃圾把排水口堵住,呂春林奮不顧身跳進水裡用手扒,在扒開口子的一瞬間,差一點被洪水吸進去,過後越想越後怕。

撈了白撈,

不撈白不撈

近年來人們一提起當官的,不分大小便會與貪腐聯繫在一起,多年來的反腐案例證明,只要是負責工程的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這話可能有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隔一個打一個肯定漏掉不少!那就說天災,一遇天災,有多少人挖空心思地虛報冒領,渾水摸魚,申請國家救濟,私分多佔。但謝村卻是個特例,拒領救災款!2016年,榮河地區下了一場冰雹,莊稼不同程度地遭受毀壞,呂村長就有謝村人的“掙”氣,別說虛報冒領,也不想上級申請救濟,自己讓老婆從銀行取出10萬塊錢對村民進行救濟,每戶一百元。沒想到800多受災戶居然全部拒絕救助。他十分感激村民的深明大義。村上搞自來水改造,鎮上根據周邊村子慣例,規定每戶收取800元材料費和安裝費。謝村近900多戶,應收取60萬多元。要是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些村幹部從中撈取好處的最好時機,可是呂春林村長經過認真核算,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他自己組織村民安裝,最後每戶僅收取200元,其中100元還是預交的水費。實際僅收了100元材料費。為村民生省50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周邊地勢高,村子處於低窪處,每遇暴雨村巷裡的水排不出去,南巷的水積到齊腰深。要把水排出去,必須經過西鄰榮河村的土地開挖一道3米多寬,2米多深,1千多米長的排水渠。歷任村幹部為此沒少與榮河村協商過,但對方提出:開挖排水渠可以,拿100萬土地補償金。村裡哪來這麼多錢?於是擱淺。此事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謝村幹部群眾,誰也無能為力。呂春林上任後,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方努力,向縣上申請給予管道配套和撥付部分資金,又在鎮政府的協調下,總算達成協議,排水渠修好後予以填埋保證復耕,補償給榮河村5萬塊錢。村民十分感激呂春林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副村長王致銀說,排水渠即將竣工時,呂春林的伯父去世,他正在靈堂守孝,突然天降暴雨,20分鐘舞臺後的水已經齊腰深,呂春林想到尚未竣工的排水渠一定是被垃圾堵塞,穿著孝服奔往渠口,邊跑邊給副村長王致銀打電話。他們趕到時果然塑料袋等垃圾把排水口堵住,呂春林奮不顧身跳進水裡用手扒,在扒開口子的一瞬間,差一點被洪水吸進去,過後越想越後怕。

撈了白撈,

不撈白不撈

近年來人們一提起當官的,不分大小便會與貪腐聯繫在一起,多年來的反腐案例證明,只要是負責工程的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這話可能有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隔一個打一個肯定漏掉不少!那就說天災,一遇天災,有多少人挖空心思地虛報冒領,渾水摸魚,申請國家救濟,私分多佔。但謝村卻是個特例,拒領救災款!2016年,榮河地區下了一場冰雹,莊稼不同程度地遭受毀壞,呂村長就有謝村人的“掙”氣,別說虛報冒領,也不想上級申請救濟,自己讓老婆從銀行取出10萬塊錢對村民進行救濟,每戶一百元。沒想到800多受災戶居然全部拒絕救助。他十分感激村民的深明大義。村上搞自來水改造,鎮上根據周邊村子慣例,規定每戶收取800元材料費和安裝費。謝村近900多戶,應收取60萬多元。要是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些村幹部從中撈取好處的最好時機,可是呂春林村長經過認真核算,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他自己組織村民安裝,最後每戶僅收取200元,其中100元還是預交的水費。實際僅收了100元材料費。為村民生省50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有人可能說呂春林就是傻,每戶800元是上邊規定的,有章可循,不撈白不撈。但謝村人就有這股“掙氣”——白撈也不撈。

破解“三農”

困局事半功倍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對象。農業向何處去,更是關注“三農”人士以及農民朋友憂慮的重點。

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下放後,集體大片土地被分到一家一戶,割成一條一縷,加之農作物種植由承包戶自行做主,缺乏統一規劃,大型農業機械沒有用武之地,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不進反退已經凸顯出來。更為嚴重的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70後至90後幾乎全部外出打工,中專以上的大學生大部分在城裡有了固定工作,安家落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即使沒有在大城市落戶的年輕人,也在縣城和小城鎮買房居住,逃離農村,從事經商或打工,根本沒有回村務農的打算。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在城裡站不住腳,回到農村,也是不辨菽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何談稼穡!留守在農村耕種者幾乎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的都很少。據我觀察,就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有大片土地撂荒。10年、15年以後這些老人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土地靠誰耕種勞作,農業向何處去?前途怎不令人憂慮!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周邊地勢高,村子處於低窪處,每遇暴雨村巷裡的水排不出去,南巷的水積到齊腰深。要把水排出去,必須經過西鄰榮河村的土地開挖一道3米多寬,2米多深,1千多米長的排水渠。歷任村幹部為此沒少與榮河村協商過,但對方提出:開挖排水渠可以,拿100萬土地補償金。村裡哪來這麼多錢?於是擱淺。此事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謝村幹部群眾,誰也無能為力。呂春林上任後,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方努力,向縣上申請給予管道配套和撥付部分資金,又在鎮政府的協調下,總算達成協議,排水渠修好後予以填埋保證復耕,補償給榮河村5萬塊錢。村民十分感激呂春林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副村長王致銀說,排水渠即將竣工時,呂春林的伯父去世,他正在靈堂守孝,突然天降暴雨,20分鐘舞臺後的水已經齊腰深,呂春林想到尚未竣工的排水渠一定是被垃圾堵塞,穿著孝服奔往渠口,邊跑邊給副村長王致銀打電話。他們趕到時果然塑料袋等垃圾把排水口堵住,呂春林奮不顧身跳進水裡用手扒,在扒開口子的一瞬間,差一點被洪水吸進去,過後越想越後怕。

撈了白撈,

不撈白不撈

近年來人們一提起當官的,不分大小便會與貪腐聯繫在一起,多年來的反腐案例證明,只要是負責工程的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這話可能有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隔一個打一個肯定漏掉不少!那就說天災,一遇天災,有多少人挖空心思地虛報冒領,渾水摸魚,申請國家救濟,私分多佔。但謝村卻是個特例,拒領救災款!2016年,榮河地區下了一場冰雹,莊稼不同程度地遭受毀壞,呂村長就有謝村人的“掙”氣,別說虛報冒領,也不想上級申請救濟,自己讓老婆從銀行取出10萬塊錢對村民進行救濟,每戶一百元。沒想到800多受災戶居然全部拒絕救助。他十分感激村民的深明大義。村上搞自來水改造,鎮上根據周邊村子慣例,規定每戶收取800元材料費和安裝費。謝村近900多戶,應收取60萬多元。要是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些村幹部從中撈取好處的最好時機,可是呂春林村長經過認真核算,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他自己組織村民安裝,最後每戶僅收取200元,其中100元還是預交的水費。實際僅收了100元材料費。為村民生省50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有人可能說呂春林就是傻,每戶800元是上邊規定的,有章可循,不撈白不撈。但謝村人就有這股“掙氣”——白撈也不撈。

破解“三農”

困局事半功倍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對象。農業向何處去,更是關注“三農”人士以及農民朋友憂慮的重點。

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下放後,集體大片土地被分到一家一戶,割成一條一縷,加之農作物種植由承包戶自行做主,缺乏統一規劃,大型農業機械沒有用武之地,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不進反退已經凸顯出來。更為嚴重的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70後至90後幾乎全部外出打工,中專以上的大學生大部分在城裡有了固定工作,安家落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即使沒有在大城市落戶的年輕人,也在縣城和小城鎮買房居住,逃離農村,從事經商或打工,根本沒有回村務農的打算。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在城裡站不住腳,回到農村,也是不辨菽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何談稼穡!留守在農村耕種者幾乎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的都很少。據我觀察,就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有大片土地撂荒。10年、15年以後這些老人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土地靠誰耕種勞作,農業向何處去?前途怎不令人憂慮!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當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應政策,比如土地流轉,有的地方出現了農業合作社等自主組織。但在我所能瞭解的範圍內還沒有值得肯定和有效的措施。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也看到了、想到了。他開始為農業想出路。

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鼓勵土地流轉,鼓勵有能力的人實行大片的土地承包。

謝村總土地面積7500餘畝。平地僅2000來畝,溝坡地就佔去4800餘畝,分佈在東邊坡垣上。小的僅有2、3畝一塊,大型機械很難涉足。

謝村幾千畝農作物以小麥和果樹為主,基本不能灌溉,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畝產最多不過三、四百斤,一般年景二百來斤。

其實這裡並不缺水,因為建國以來全省投資最多、揚程最高、灌溉面積最大的大型灌溉工程——北趙引黃正好從榮河包括謝村地界穿過。因工程佔地的原因,規定本地用水是免費的,條件可算得天獨厚。但是近水樓臺卻不能先得月,由於村裡大部分為溝坡地必須鋪設管道才能澆灌,因資金問題鋪設管道一直沒有解決,謝村人只能“望水興嘆”。於是很多人辛苦一年有時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對種地失去興趣,外出打工去了。

但有人不怕賠錢,王敏。按說他正是外出打工的年齡,但他出不去,父親與伯父都相繼去世,留下一個90歲的奶奶要他贍養照料,他算個大孝子,走到那裡就把奶奶帶到那裡,上地幹活都帶著。他不能打工就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於是他把別人不願種的地一下子承包了七、八百畝,一百元一畝,種麥子。第一年就賠了七八萬。賠了還不服氣,“掙氣”就上來了,再承包五六百畝,種高粱,又賠了十幾萬。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周邊地勢高,村子處於低窪處,每遇暴雨村巷裡的水排不出去,南巷的水積到齊腰深。要把水排出去,必須經過西鄰榮河村的土地開挖一道3米多寬,2米多深,1千多米長的排水渠。歷任村幹部為此沒少與榮河村協商過,但對方提出:開挖排水渠可以,拿100萬土地補償金。村裡哪來這麼多錢?於是擱淺。此事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謝村幹部群眾,誰也無能為力。呂春林上任後,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方努力,向縣上申請給予管道配套和撥付部分資金,又在鎮政府的協調下,總算達成協議,排水渠修好後予以填埋保證復耕,補償給榮河村5萬塊錢。村民十分感激呂春林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副村長王致銀說,排水渠即將竣工時,呂春林的伯父去世,他正在靈堂守孝,突然天降暴雨,20分鐘舞臺後的水已經齊腰深,呂春林想到尚未竣工的排水渠一定是被垃圾堵塞,穿著孝服奔往渠口,邊跑邊給副村長王致銀打電話。他們趕到時果然塑料袋等垃圾把排水口堵住,呂春林奮不顧身跳進水裡用手扒,在扒開口子的一瞬間,差一點被洪水吸進去,過後越想越後怕。

撈了白撈,

不撈白不撈

近年來人們一提起當官的,不分大小便會與貪腐聯繫在一起,多年來的反腐案例證明,只要是負責工程的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這話可能有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隔一個打一個肯定漏掉不少!那就說天災,一遇天災,有多少人挖空心思地虛報冒領,渾水摸魚,申請國家救濟,私分多佔。但謝村卻是個特例,拒領救災款!2016年,榮河地區下了一場冰雹,莊稼不同程度地遭受毀壞,呂村長就有謝村人的“掙”氣,別說虛報冒領,也不想上級申請救濟,自己讓老婆從銀行取出10萬塊錢對村民進行救濟,每戶一百元。沒想到800多受災戶居然全部拒絕救助。他十分感激村民的深明大義。村上搞自來水改造,鎮上根據周邊村子慣例,規定每戶收取800元材料費和安裝費。謝村近900多戶,應收取60萬多元。要是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些村幹部從中撈取好處的最好時機,可是呂春林村長經過認真核算,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他自己組織村民安裝,最後每戶僅收取200元,其中100元還是預交的水費。實際僅收了100元材料費。為村民生省50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有人可能說呂春林就是傻,每戶800元是上邊規定的,有章可循,不撈白不撈。但謝村人就有這股“掙氣”——白撈也不撈。

破解“三農”

困局事半功倍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對象。農業向何處去,更是關注“三農”人士以及農民朋友憂慮的重點。

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下放後,集體大片土地被分到一家一戶,割成一條一縷,加之農作物種植由承包戶自行做主,缺乏統一規劃,大型農業機械沒有用武之地,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不進反退已經凸顯出來。更為嚴重的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70後至90後幾乎全部外出打工,中專以上的大學生大部分在城裡有了固定工作,安家落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即使沒有在大城市落戶的年輕人,也在縣城和小城鎮買房居住,逃離農村,從事經商或打工,根本沒有回村務農的打算。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在城裡站不住腳,回到農村,也是不辨菽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何談稼穡!留守在農村耕種者幾乎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的都很少。據我觀察,就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有大片土地撂荒。10年、15年以後這些老人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土地靠誰耕種勞作,農業向何處去?前途怎不令人憂慮!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當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應政策,比如土地流轉,有的地方出現了農業合作社等自主組織。但在我所能瞭解的範圍內還沒有值得肯定和有效的措施。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也看到了、想到了。他開始為農業想出路。

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鼓勵土地流轉,鼓勵有能力的人實行大片的土地承包。

謝村總土地面積7500餘畝。平地僅2000來畝,溝坡地就佔去4800餘畝,分佈在東邊坡垣上。小的僅有2、3畝一塊,大型機械很難涉足。

謝村幾千畝農作物以小麥和果樹為主,基本不能灌溉,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畝產最多不過三、四百斤,一般年景二百來斤。

其實這裡並不缺水,因為建國以來全省投資最多、揚程最高、灌溉面積最大的大型灌溉工程——北趙引黃正好從榮河包括謝村地界穿過。因工程佔地的原因,規定本地用水是免費的,條件可算得天獨厚。但是近水樓臺卻不能先得月,由於村裡大部分為溝坡地必須鋪設管道才能澆灌,因資金問題鋪設管道一直沒有解決,謝村人只能“望水興嘆”。於是很多人辛苦一年有時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對種地失去興趣,外出打工去了。

但有人不怕賠錢,王敏。按說他正是外出打工的年齡,但他出不去,父親與伯父都相繼去世,留下一個90歲的奶奶要他贍養照料,他算個大孝子,走到那裡就把奶奶帶到那裡,上地幹活都帶著。他不能打工就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於是他把別人不願種的地一下子承包了七、八百畝,一百元一畝,種麥子。第一年就賠了七八萬。賠了還不服氣,“掙氣”就上來了,再承包五六百畝,種高粱,又賠了十幾萬。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村長呂春林看不下去了,他想,土地流轉本是個好事,集零歸整便於對土地整治,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果繼續賠下去,誰也支撐不住,所以他下決心改變現狀,自己掏錢鋪設管道。他第一次投資40多萬元,接著再投資20多萬元,算是拋磚引玉,後來向縣農業局申請,國家給與大力支持,目前90%以上的土地全部鋪設了管道。據現任會計王永福提供的數據,共鋪設8寸管道1700多米,6寸管道44000多米。千年旱垣終於變成水澆地。老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去年小麥畝產普遍達到1000斤左右,最高的可達到1800多斤。全村光小麥增加收入三百多萬元。

王敏種的是高粱,前年不能澆灌,畝產一百多斤,賠錢。去年澆灌後畝產600多斤。與貴州茅臺酒廠簽訂長期收購合同,兩塊三毛錢一斤,一下子賺了80多萬元。

在王敏的影響下,第二居民組的丁秀芳也承包土地300多畝,第十居民組的王志健承包土地100多畝。

土地流轉後的效益開始凸顯。王敏舉例說,近年來國家為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相繼出臺了土地整治平整的政策法規,但前提是應符合“土地相對集中連片,具備基本農業生產條件……達到國家對土地整治平整的規模”。土地分散到戶,一塊地裡本來只有幾畝,還分成一條一縷,肯定無法整治。他承包后土地連成片,經申請,縣土地局組織機械和人力免費為他平整了700多畝土地,原來每塊2、3畝,現在每塊20至30畝。大型機械耕作極為方便。

更為有利的是農資、機械採購供應的優勢,比如有機肥,他與廠家直接簽訂供應合同,一、保證及時供應;二、保質保量;三、批量低價。因面積大,農機購置一律選擇大型的、精密的。比如精播機,行距、間距準確無誤。普通的2000元一臺,他購置的13000多元一臺;施肥機,普通的4000多元,他購置的30000多元。這些機械用起來省料,保證質量,保證豐產豐收。這是小農戶無法比擬的。

他覺得他從扭虧為盈到豐收豐產,功勞都應歸功於呂村長的支持與無私奉獻。他很感激他。

謝村,為農村、農業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示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周邊地勢高,村子處於低窪處,每遇暴雨村巷裡的水排不出去,南巷的水積到齊腰深。要把水排出去,必須經過西鄰榮河村的土地開挖一道3米多寬,2米多深,1千多米長的排水渠。歷任村幹部為此沒少與榮河村協商過,但對方提出:開挖排水渠可以,拿100萬土地補償金。村裡哪來這麼多錢?於是擱淺。此事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謝村幹部群眾,誰也無能為力。呂春林上任後,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方努力,向縣上申請給予管道配套和撥付部分資金,又在鎮政府的協調下,總算達成協議,排水渠修好後予以填埋保證復耕,補償給榮河村5萬塊錢。村民十分感激呂春林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副村長王致銀說,排水渠即將竣工時,呂春林的伯父去世,他正在靈堂守孝,突然天降暴雨,20分鐘舞臺後的水已經齊腰深,呂春林想到尚未竣工的排水渠一定是被垃圾堵塞,穿著孝服奔往渠口,邊跑邊給副村長王致銀打電話。他們趕到時果然塑料袋等垃圾把排水口堵住,呂春林奮不顧身跳進水裡用手扒,在扒開口子的一瞬間,差一點被洪水吸進去,過後越想越後怕。

撈了白撈,

不撈白不撈

近年來人們一提起當官的,不分大小便會與貪腐聯繫在一起,多年來的反腐案例證明,只要是負責工程的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這話可能有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隔一個打一個肯定漏掉不少!那就說天災,一遇天災,有多少人挖空心思地虛報冒領,渾水摸魚,申請國家救濟,私分多佔。但謝村卻是個特例,拒領救災款!2016年,榮河地區下了一場冰雹,莊稼不同程度地遭受毀壞,呂村長就有謝村人的“掙”氣,別說虛報冒領,也不想上級申請救濟,自己讓老婆從銀行取出10萬塊錢對村民進行救濟,每戶一百元。沒想到800多受災戶居然全部拒絕救助。他十分感激村民的深明大義。村上搞自來水改造,鎮上根據周邊村子慣例,規定每戶收取800元材料費和安裝費。謝村近900多戶,應收取60萬多元。要是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些村幹部從中撈取好處的最好時機,可是呂春林村長經過認真核算,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他自己組織村民安裝,最後每戶僅收取200元,其中100元還是預交的水費。實際僅收了100元材料費。為村民生省50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有人可能說呂春林就是傻,每戶800元是上邊規定的,有章可循,不撈白不撈。但謝村人就有這股“掙氣”——白撈也不撈。

破解“三農”

困局事半功倍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對象。農業向何處去,更是關注“三農”人士以及農民朋友憂慮的重點。

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下放後,集體大片土地被分到一家一戶,割成一條一縷,加之農作物種植由承包戶自行做主,缺乏統一規劃,大型農業機械沒有用武之地,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不進反退已經凸顯出來。更為嚴重的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70後至90後幾乎全部外出打工,中專以上的大學生大部分在城裡有了固定工作,安家落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即使沒有在大城市落戶的年輕人,也在縣城和小城鎮買房居住,逃離農村,從事經商或打工,根本沒有回村務農的打算。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在城裡站不住腳,回到農村,也是不辨菽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何談稼穡!留守在農村耕種者幾乎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的都很少。據我觀察,就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有大片土地撂荒。10年、15年以後這些老人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土地靠誰耕種勞作,農業向何處去?前途怎不令人憂慮!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當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應政策,比如土地流轉,有的地方出現了農業合作社等自主組織。但在我所能瞭解的範圍內還沒有值得肯定和有效的措施。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也看到了、想到了。他開始為農業想出路。

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鼓勵土地流轉,鼓勵有能力的人實行大片的土地承包。

謝村總土地面積7500餘畝。平地僅2000來畝,溝坡地就佔去4800餘畝,分佈在東邊坡垣上。小的僅有2、3畝一塊,大型機械很難涉足。

謝村幾千畝農作物以小麥和果樹為主,基本不能灌溉,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畝產最多不過三、四百斤,一般年景二百來斤。

其實這裡並不缺水,因為建國以來全省投資最多、揚程最高、灌溉面積最大的大型灌溉工程——北趙引黃正好從榮河包括謝村地界穿過。因工程佔地的原因,規定本地用水是免費的,條件可算得天獨厚。但是近水樓臺卻不能先得月,由於村裡大部分為溝坡地必須鋪設管道才能澆灌,因資金問題鋪設管道一直沒有解決,謝村人只能“望水興嘆”。於是很多人辛苦一年有時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對種地失去興趣,外出打工去了。

但有人不怕賠錢,王敏。按說他正是外出打工的年齡,但他出不去,父親與伯父都相繼去世,留下一個90歲的奶奶要他贍養照料,他算個大孝子,走到那裡就把奶奶帶到那裡,上地幹活都帶著。他不能打工就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於是他把別人不願種的地一下子承包了七、八百畝,一百元一畝,種麥子。第一年就賠了七八萬。賠了還不服氣,“掙氣”就上來了,再承包五六百畝,種高粱,又賠了十幾萬。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村長呂春林看不下去了,他想,土地流轉本是個好事,集零歸整便於對土地整治,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果繼續賠下去,誰也支撐不住,所以他下決心改變現狀,自己掏錢鋪設管道。他第一次投資40多萬元,接著再投資20多萬元,算是拋磚引玉,後來向縣農業局申請,國家給與大力支持,目前90%以上的土地全部鋪設了管道。據現任會計王永福提供的數據,共鋪設8寸管道1700多米,6寸管道44000多米。千年旱垣終於變成水澆地。老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去年小麥畝產普遍達到1000斤左右,最高的可達到1800多斤。全村光小麥增加收入三百多萬元。

王敏種的是高粱,前年不能澆灌,畝產一百多斤,賠錢。去年澆灌後畝產600多斤。與貴州茅臺酒廠簽訂長期收購合同,兩塊三毛錢一斤,一下子賺了80多萬元。

在王敏的影響下,第二居民組的丁秀芳也承包土地300多畝,第十居民組的王志健承包土地100多畝。

土地流轉後的效益開始凸顯。王敏舉例說,近年來國家為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相繼出臺了土地整治平整的政策法規,但前提是應符合“土地相對集中連片,具備基本農業生產條件……達到國家對土地整治平整的規模”。土地分散到戶,一塊地裡本來只有幾畝,還分成一條一縷,肯定無法整治。他承包后土地連成片,經申請,縣土地局組織機械和人力免費為他平整了700多畝土地,原來每塊2、3畝,現在每塊20至30畝。大型機械耕作極為方便。

更為有利的是農資、機械採購供應的優勢,比如有機肥,他與廠家直接簽訂供應合同,一、保證及時供應;二、保質保量;三、批量低價。因面積大,農機購置一律選擇大型的、精密的。比如精播機,行距、間距準確無誤。普通的2000元一臺,他購置的13000多元一臺;施肥機,普通的4000多元,他購置的30000多元。這些機械用起來省料,保證質量,保證豐產豐收。這是小農戶無法比擬的。

他覺得他從扭虧為盈到豐收豐產,功勞都應歸功於呂村長的支持與無私奉獻。他很感激他。

謝村,為農村、農業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示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採訪老書記薛兩省(律師)

薛兩省說,他看過“黃河晨報”前幾年對呂春林的報道,那都是真實的,小夥子確實為村裡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村民們都很佩服。他說自己當了6年村支部書記,11年支委副書記。當幹部就像當演員,你是觀眾的時候可以隨便說話行動,一旦上臺做了“演員”,你打個哈欠都不允許,那麼多人盯著你。呂春林這個“演員”夠格。

退休老教師王滿榮說:當幹部不可能讓人人都滿意,但有一點他敢肯定:誰再有意見,呂春林這黑(孩子)絕對只有付出不圖回報。他絕沒有佔集體的便宜,他為村裡幹了太多的好事。

村民樊明珍說:呂春林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很多年輕人,有的村委成員外出打工,一些並不是村委的年輕人總圍著村長幫忙出主意,主動協助他的工作。村民樑國棟在村長的感召下,常年免費給村民理髮,還定時給全村放電影。很多年輕人孝老敬老的風氣得到很大提升。一些優良傳統不斷恢復。

(後記:本文得到戰繼忠老師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相關資料。關於“萬榮掙”的論述參閱了馬力、解放等人的有關資料,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楊志強)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家新幹線

主編寄語

且讀書,你就是活了兩世;

且寫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作者簡介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裴繼釗,男,1948年生,山西芮城縣陽城鎮人,現居運城。68年至76你在海軍某部服役;76年至84年任大隊支部書記;80年代初陸續在《汾水》(後為《山西文學》)、《晉陽文藝》、《河東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小說。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文學天地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榮河七十

有新篇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裴繼釗

“七十二掙”

的歷史演變

何為榮河“七十二掙”?舉個例子:有一個榮河人騎著毛驢扛一袋糧食,路人覺得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讓毛驢馱著,榮河人說,怕把毛驢壓著了。再舉例,一個榮河人光著身子在寒冷的風地裡跑,別人勸他說:“這麼冷的天,不穿衣服會感冒的?他說,我家有一盒感冒藥不趕緊吃過兩天就失效了。這就是“榮河72掙”那種“掙”氣。不難看出,所謂“榮河掙”似乎就是一個貶義詞,充滿挖苦諷刺旳意味,所以榮河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不願背這個惡名,說那些事都是謝村人乾的,(按當地方言念“xia村”)應該叫謝村七十二掙。當然說“謝村七十二掙”也是師出有名。這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由於謝村地理位置特殊,從鄉寧、河津運煤南下的車馬行人爬上蒼底坡,和從運城販鹽北上的大小車輛,乃至村西往來秦晉的廟前渡口的商人,把謝村當做過夜的落腳點。因此當時的謝村店鋪林立,生意興隆,一到晚上,車馬大店便成為最熱鬧的地方。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茶餘飯後,閒來無事,將各地的奇聞異事閒聊胡侃一番,藉以消遣,最終這些故事便成就了“謝村掙”的素材和腳本。經過反覆流傳、演變,凡帶有“掙氣”故事精要的都編入謝村七十二掙。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人也不願背這個惡名,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謝村人再也推不掉了。那就是“七十二掙,立碑為證”!說是清朝咸豐年間,謝村有一家姓王的土財主,發家後想為祖先立碑,但祖先一生平平,無官無銜,沒有光宗耀祖的資本。他便想到北楊村小進士武驪珠賦閒在家,官銜閒著也是閒著,不妨借他的官銜刻在自己祖先的碑上。但武進士覺得有點荒唐,哪有借別人的官銜為祖先立碑的?便調侃他說,你要是把我的官銜刻在你祖碑的正中我就借給你。武進士本意只是刁難他,讓王財主知難而退,不承想王財主滿口答應,武進士便不好食言,就由人家去刻。村民們看到王財主的祖墳裡豎著一塊“直隸唐山縣正堂武驪珠”的石碑,其祖先的姓名卻刻在了左邊不起眼的地方。人們笑說,王家祖墳裡真是冒出一股“掙”氣。”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得地球人都知道了。隨著時間演變,“七十二掙,立碑為證”,就把謝村人給坐實了。

謝村下轄於榮河縣,脣齒相依。就像有些中國人出國旅遊,個別人不遵守公共道德隨地吐痰,外國人就說中國人到處隨地吐痰一個道理。“七十二掙”不管榮河人願意不願意,外人還是要叫“榮河七十二掙”。

所謂“七十二掙”,並非實指,它取義于吉祥和眾多的意思。

現在也叫“萬榮72掙,因為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併為萬榮縣。邏輯從上。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按方言讀音應為“zeng”,但用哪個漢字為準?近年來研究和探討“萬榮zeng”的諸多人士爭論不休,眾說紛紜,“zeng”有很多版本,如:爭、錚、曾、掙、撐等,各有各的解釋。

筆者認為“掙”比較貼近“zeng”精神,故本文用“掙”字表示。

“掙”在當地的含義是執拗、倔犟、不服人,乃至有點“蠻勁”,認死理、你說不行,我就要這麼幹,體現著爭強好勝的特點。表面看似理性錯位,講不合常規的話,做不合常規的事,但將聰明用愚蠢的包袱突然抖出,讓你在笑聲中通過會意得到啟迪,看似貶義的,但並非無情的嘲笑,或尖刻的諷刺,而是情趣的戲謔、善意的詼諧。

從最早謝村“七十二掙”中釋放出的那種大智若愚,樂觀向上,倔強不屈,深刻詮釋了謝村人不向權貴低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應該是萬榮人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很多“掙”笑話正是體現了萬榮人的睿智與機巧。譬如,說有一個萬榮人到油糕店裡吃油糕,邊吃邊嘆息:這樣炸太費油了!店主的正為節約成本而發愁,問他有什麼省油的辦法?並急忙送給他一盤油糕以示酬謝,他卻賣著關子就是不說。吃完後還堅持要付錢,店主死活不收。送他到了門口,他才對著店主耳朵神祕地說,省油的辦法是改行賣蒸饃。

萬榮人用精明強幹創造奇蹟,用睿智幽默為生活增添色彩——這就是萬榮精神。再把自己用精明強幹在創造奇蹟過程中的言行軼事編成故事,精煉成笑話,昇華為幽默——這就是“萬榮掙”。所以說“萬榮掙”的內涵應該是褒義的,它是萬榮人精明強幹的讚歌。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掙”字的內涵和外延都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由‘謝村掙’演變而來的“萬榮笑話”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掙”已經成為萬榮人的一種文化性格。“七十二掙”被萬榮縣委、縣政府打造成“萬榮笑話”馳名全國後,媒體報道,作家撰文,學者著書,甚至拍攝電視連續劇,製作延申產品。並提出了“中華笑城,歡樂萬榮”的戰略構想,使“萬榮笑話”真正成為了具有強大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名片。“萬榮笑話城”成為萬榮一道靚麗的風景。

萬榮人已經用他們的行為“寫”出了代表萬榮精神的獨具一格的“zeng”字:乃脫胎於一則笑話:說是有記者到運城採訪,碰到一個萬榮人,問道:“你是哪裡人?”那人答道:“我是萬榮人。”記者問:“哪個萬?”答:“萬榮的萬。”記者再問:“哪個榮?”答:“萬榮的榮。”記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zeng’縣來的”。於是,這個“zeng”字便問世了,把“萬榮”兩個字合二為一。目前縣政府已向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申報並批覆:上邊是個“萬”字頭,下邊“榮”字去掉‘艹’字頭,念“zeng”,四聲,可在一定地區使用。

你要是去萬榮縣旅遊或走親訪友,進入萬榮地界,會看到公路收費站的牌樓正上方有一個“”字,字典上查不到,你未必認識,這就是那個代表萬榮精神的“zeng”字。

“萬榮掙”

有新篇

說是謝村有個年輕人,在南京做化工生意,機遇巧合加上萬榮人的精明強幹,不幾年賺的盆滿缽滿。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突然宣佈說他要回村裡競爭村長,朋友不解的問道:“村集體沒有經濟來源,現任村長都墊進去幾十萬沒處報銷,你吃飽撐的?”年輕人說:“正是看他賠錢,我才眼紅。”朋友吃驚:“那為什麼?”他說:“光賺錢不賠錢,掙那麼多錢往哪裡放?”朋友說:“存銀行啊!”他說:“錢存銀行賠錢太慢。”他真的回村裡競爭當了村長。一年就賠進去70多萬元。

夠“掙”的吧?

人物對話是我杜撰的,但故事的主人和基本事實卻是真實的。

他就是萬榮縣榮河鎮謝村現任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同志。他的事蹟在2016年6月8日經《黃河晨報》以《上任一年半,給村裡貼了70萬》為題做了報道。

三年過去了,沒有人再關注他。近日偶遇在運城接送孩子上學的戰繼忠老師,看到有關德孝文化研究會擬在全市評選“感動運城德孝人物”活動的通知,向我們簡略地介紹了本村村長呂春林的事蹟,我覺得這人有故事,便起意前去採訪一下,看看有沒有參與評選的可能。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戰老師多次撥打呂村長電話想提前預約,無果。經向朋友瞭解,他不接與工作無關的電話,對宣傳採訪更不感興趣。看來他淡泊名利,只想著他“貼錢”的事業。後來打通他老婆的電話,好說歹說才算答應見一面。

於是在戰老師的引領下我同楊青虎會長等四人前往謝村與呂春林村長見面。

他很忙,滿屋子的人像是在開會。我們被安排在裡間房屋坐定後,有人遞煙倒茶,但我不知道哪個是村長。想他畢竟是當地“富豪”,一定西裝革履穿名牌開豪車。所以一個穿著西裝的年輕人向我遞煙的時候,我就握住他的手說:“村長真忙啊!”年輕人不好意思地擺手說:“我不是村長,村長馬上就來。”經驗主義讓我很尷尬。

不一會,一位穿著黃棉襖和黑褲子的年輕人進來,戰老師才介紹說,這就是村長呂春林。我這才想起古人說的“賣什麼吆喝什麼。他的一身穿戴還真有點農民的樣子。

他確有幾部“豪車”:兩臺大型收割機、剷車、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擺在門前,是為全村人服務用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右起:呂春林、裴繼釗、戰繼忠、楊青虎、楊存來

我首先想弄清他放著城裡的優越條件和日進斗金的生意不做,為什麼回村裡當一個出力不討好的村長?

他從三個方面回答了我:

一、他有了錢就是想回報父老鄉親,因為自小村裡人就對他好;群眾對它寄予厚望;他覺得他們村的群眾特別好;

二、他想在德孝方面為年輕人做個榜樣;

三、他對三農問題和去向一直憂慮,想盡自己的力量改變農村現狀。

為了瞭解他在這三個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三下謝村,在群眾中做了廣泛的採訪。

爺爺的薰陶讓他選擇了回報鄉梓的路,呂春林傳承了爺爺無私奉獻的品德。

他的爺爺呂穩升,從解放後一直擔任大隊幹部,可謂當地名人,走到哪裡人都尊稱他呂大隊長。它之所以出名,是從不顧家,一心為公,對集體事業赤膽忠心。

老支部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說,老人之所以擔任了一輩子大隊幹部,是因為他無私奉獻的標杆立得太高,一直沒人敢接他肩上的擔子。

呂春林四歲時,母親生他弟弟時因月子病去世。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父親呂克孝怕續絃給孩子帶來傷害,一直沒有再婚,所以春林和弟弟主要靠爺爺奶奶帶大,他和爺爺奶奶感情太深。沒媽的孩子難免受到左鄰右舍的關照,誰給過他一件衣服,一塊饃他都記在心裡。他記得有一年收麥子,爺爺忙大隊的事情,奶奶背不動麥子,王永傑叔叔幫忙把麥子收回家,他很感動。這件事像一顆種子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生根發芽。根植在他心裡的不是某一個人,他覺得全村人都對他好,都是那樣善良,他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他在城裡掙了錢以後一定要回報父老鄉親的動力。

他20多歲南下打工,20多年來很少回村。但他在外做生意掙錢的事卻在同齡人中不脛而走,夥伴們都覺得他有能力,希望他能回村裡當村長帶領大家一塊致富。他本就有回報鄉梓的願望,於是一拍即合。2015年秋,他參加村長競選,但年紀大的人都不瞭解他,幾乎連他的名字都叫不上來,他的小名叫“蛋子”。參選時只能寫他父親的名字,加括號註明。居然競選成功。

他當村長後,聯想到爺爺奶奶收麥子的艱艱辛和困苦,他買了兩臺大型收割機,除了幫王永傑收割在外村承包的幾十畝小麥外,而且幫全村人免費收割小麥。全村共有小麥五千餘畝,兩臺收割機哪能收得過來?於是他動員本村以及外村的共七八臺收割機參加搶收。費用全部自己承擔。群眾過意不去,非要他收個成本費,第一年他收了成本費,後來乾脆全免。按照市場價格,平地每畝收割費40元左右,溝坡地50至60元,僅此一項每年墊資20多萬元,一直堅持至今,五年共計一百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情放大到全村所有的老人,他要為所有70歲以上的老人養老,所以近三百口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200多元的的養老保險他全部承擔。逢年過節還要為他們購買禮品:八月十五每人一包月餅,冬至請來飯店廚師調好餃子餡,再請村民幫忙包好餃子,發送到每家每戶。前年還給每位老人發50元紅包;從去年春節開始已經擴大到每戶一箱麻花,一桶油,一袋麵粉或大米等,實發860多戶。

2017年夏天,是河東大地很特殊的一年,用他父親的話說“日怪的熱”。這一天他父親正在吃飯,熱的汗流浹背,呂春林在睡午覺,忘了開空調,一會兒就被熱醒。他沒顧上開空調納涼,卻拔腿往外跑。原來他想到其他老人沒有空凋電扇怎麼熬?他立馬跑到榮河鎮家電門市部,計劃為每位老人購買一臺電扇,可是由於天氣“日怪的熱”,空調電扇早已斷貨,他又跑到運城找熟人拖關係,總算在幾個家電門市部湊齊了267臺電扇。為了保證質量,他組織人統一安裝,裝一臺,試一臺,發一臺。

全村就是一個大家庭,他是村長便是家長,全村的事情他都當做他自己的事情。謝村是個大村,素有“四池八井十二條巷,彎彎曲曲不打賬”的說法,總面積12180畝,14個村民組,900多戶,近4000口人。他上任後把十幾條巷道路全部擴展硬化,補齊路燈,路燈電費以前分攤到戶,每戶2元。後來自己全部承擔,他認為這是個小數目,這個“小數目”每月是1600多塊!

他尊老也愛幼,重視教育,看到學生的伙食不如意,全校100多名學生,他自掏腰包每天補助100元改善學校伙食。(據校長說,後來因上級有規定,學校不能給村裡增加負擔而中斷了)但每年為每位學生做一套校服一直堅持著。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謝村周邊地勢高,村子處於低窪處,每遇暴雨村巷裡的水排不出去,南巷的水積到齊腰深。要把水排出去,必須經過西鄰榮河村的土地開挖一道3米多寬,2米多深,1千多米長的排水渠。歷任村幹部為此沒少與榮河村協商過,但對方提出:開挖排水渠可以,拿100萬土地補償金。村裡哪來這麼多錢?於是擱淺。此事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謝村幹部群眾,誰也無能為力。呂春林上任後,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多方努力,向縣上申請給予管道配套和撥付部分資金,又在鎮政府的協調下,總算達成協議,排水渠修好後予以填埋保證復耕,補償給榮河村5萬塊錢。村民十分感激呂春林幹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副村長王致銀說,排水渠即將竣工時,呂春林的伯父去世,他正在靈堂守孝,突然天降暴雨,20分鐘舞臺後的水已經齊腰深,呂春林想到尚未竣工的排水渠一定是被垃圾堵塞,穿著孝服奔往渠口,邊跑邊給副村長王致銀打電話。他們趕到時果然塑料袋等垃圾把排水口堵住,呂春林奮不顧身跳進水裡用手扒,在扒開口子的一瞬間,差一點被洪水吸進去,過後越想越後怕。

撈了白撈,

不撈白不撈

近年來人們一提起當官的,不分大小便會與貪腐聯繫在一起,多年來的反腐案例證明,只要是負責工程的官員,幾乎是無官不貪,這話可能有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隔一個打一個肯定漏掉不少!那就說天災,一遇天災,有多少人挖空心思地虛報冒領,渾水摸魚,申請國家救濟,私分多佔。但謝村卻是個特例,拒領救災款!2016年,榮河地區下了一場冰雹,莊稼不同程度地遭受毀壞,呂村長就有謝村人的“掙”氣,別說虛報冒領,也不想上級申請救濟,自己讓老婆從銀行取出10萬塊錢對村民進行救濟,每戶一百元。沒想到800多受災戶居然全部拒絕救助。他十分感激村民的深明大義。村上搞自來水改造,鎮上根據周邊村子慣例,規定每戶收取800元材料費和安裝費。謝村近900多戶,應收取60萬多元。要是在別的地方,很可能是某些村幹部從中撈取好處的最好時機,可是呂春林村長經過認真核算,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他自己組織村民安裝,最後每戶僅收取200元,其中100元還是預交的水費。實際僅收了100元材料費。為村民生省50多萬元。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有人可能說呂春林就是傻,每戶800元是上邊規定的,有章可循,不撈白不撈。但謝村人就有這股“掙氣”——白撈也不撈。

破解“三農”

困局事半功倍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對象。農業向何處去,更是關注“三農”人士以及農民朋友憂慮的重點。

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下放後,集體大片土地被分到一家一戶,割成一條一縷,加之農作物種植由承包戶自行做主,缺乏統一規劃,大型農業機械沒有用武之地,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不進反退已經凸顯出來。更為嚴重的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70後至90後幾乎全部外出打工,中專以上的大學生大部分在城裡有了固定工作,安家落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即使沒有在大城市落戶的年輕人,也在縣城和小城鎮買房居住,逃離農村,從事經商或打工,根本沒有回村務農的打算。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在城裡站不住腳,回到農村,也是不辨菽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何談稼穡!留守在農村耕種者幾乎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的都很少。據我觀察,就目前有些地方已經有大片土地撂荒。10年、15年以後這些老人必將退出歷史舞臺,土地靠誰耕種勞作,農業向何處去?前途怎不令人憂慮!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當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應政策,比如土地流轉,有的地方出現了農業合作社等自主組織。但在我所能瞭解的範圍內還沒有值得肯定和有效的措施。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長呂春林也看到了、想到了。他開始為農業想出路。

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鼓勵土地流轉,鼓勵有能力的人實行大片的土地承包。

謝村總土地面積7500餘畝。平地僅2000來畝,溝坡地就佔去4800餘畝,分佈在東邊坡垣上。小的僅有2、3畝一塊,大型機械很難涉足。

謝村幾千畝農作物以小麥和果樹為主,基本不能灌溉,靠天吃飯。遇到風調雨順畝產最多不過三、四百斤,一般年景二百來斤。

其實這裡並不缺水,因為建國以來全省投資最多、揚程最高、灌溉面積最大的大型灌溉工程——北趙引黃正好從榮河包括謝村地界穿過。因工程佔地的原因,規定本地用水是免費的,條件可算得天獨厚。但是近水樓臺卻不能先得月,由於村裡大部分為溝坡地必須鋪設管道才能澆灌,因資金問題鋪設管道一直沒有解決,謝村人只能“望水興嘆”。於是很多人辛苦一年有時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對種地失去興趣,外出打工去了。

但有人不怕賠錢,王敏。按說他正是外出打工的年齡,但他出不去,父親與伯父都相繼去世,留下一個90歲的奶奶要他贍養照料,他算個大孝子,走到那裡就把奶奶帶到那裡,上地幹活都帶著。他不能打工就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於是他把別人不願種的地一下子承包了七、八百畝,一百元一畝,種麥子。第一年就賠了七八萬。賠了還不服氣,“掙氣”就上來了,再承包五六百畝,種高粱,又賠了十幾萬。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村長呂春林看不下去了,他想,土地流轉本是個好事,集零歸整便於對土地整治,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果繼續賠下去,誰也支撐不住,所以他下決心改變現狀,自己掏錢鋪設管道。他第一次投資40多萬元,接著再投資20多萬元,算是拋磚引玉,後來向縣農業局申請,國家給與大力支持,目前90%以上的土地全部鋪設了管道。據現任會計王永福提供的數據,共鋪設8寸管道1700多米,6寸管道44000多米。千年旱垣終於變成水澆地。老書記薛兩省告訴我們,去年小麥畝產普遍達到1000斤左右,最高的可達到1800多斤。全村光小麥增加收入三百多萬元。

王敏種的是高粱,前年不能澆灌,畝產一百多斤,賠錢。去年澆灌後畝產600多斤。與貴州茅臺酒廠簽訂長期收購合同,兩塊三毛錢一斤,一下子賺了80多萬元。

在王敏的影響下,第二居民組的丁秀芳也承包土地300多畝,第十居民組的王志健承包土地100多畝。

土地流轉後的效益開始凸顯。王敏舉例說,近年來國家為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相繼出臺了土地整治平整的政策法規,但前提是應符合“土地相對集中連片,具備基本農業生產條件……達到國家對土地整治平整的規模”。土地分散到戶,一塊地裡本來只有幾畝,還分成一條一縷,肯定無法整治。他承包后土地連成片,經申請,縣土地局組織機械和人力免費為他平整了700多畝土地,原來每塊2、3畝,現在每塊20至30畝。大型機械耕作極為方便。

更為有利的是農資、機械採購供應的優勢,比如有機肥,他與廠家直接簽訂供應合同,一、保證及時供應;二、保質保量;三、批量低價。因面積大,農機購置一律選擇大型的、精密的。比如精播機,行距、間距準確無誤。普通的2000元一臺,他購置的13000多元一臺;施肥機,普通的4000多元,他購置的30000多元。這些機械用起來省料,保證質量,保證豐產豐收。這是小農戶無法比擬的。

他覺得他從扭虧為盈到豐收豐產,功勞都應歸功於呂村長的支持與無私奉獻。他很感激他。

謝村,為農村、農業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示範。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採訪老書記薛兩省(律師)

薛兩省說,他看過“黃河晨報”前幾年對呂春林的報道,那都是真實的,小夥子確實為村裡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村民們都很佩服。他說自己當了6年村支部書記,11年支委副書記。當幹部就像當演員,你是觀眾的時候可以隨便說話行動,一旦上臺做了“演員”,你打個哈欠都不允許,那麼多人盯著你。呂春林這個“演員”夠格。

退休老教師王滿榮說:當幹部不可能讓人人都滿意,但有一點他敢肯定:誰再有意見,呂春林這黑(孩子)絕對只有付出不圖回報。他絕沒有佔集體的便宜,他為村裡幹了太多的好事。

村民樊明珍說:呂春林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很多年輕人,有的村委成員外出打工,一些並不是村委的年輕人總圍著村長幫忙出主意,主動協助他的工作。村民樑國棟在村長的感召下,常年免費給村民理髮,還定時給全村放電影。很多年輕人孝老敬老的風氣得到很大提升。一些優良傳統不斷恢復。

(後記:本文得到戰繼忠老師的大力支持,和提供相關資料。關於“萬榮掙”的論述參閱了馬力、解放等人的有關資料,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楊志強)

「報告文學」 裴繼釗丨“榮河七十二掙”有新篇

推廣團隊

平臺顧問

李清水 運城市文聯黨組書記

李雲峰:運城市作協主席《河東文學》主編

本刊主編:譚文峰

平臺策劃:高亞東

小說編審:張 輝

散文編審:楊志強

詩歌編審:姚 哲

圖文編輯:李竹青

小說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詩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關注我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