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文學 李善蘭 中國作家協會 文化 文小咖 2019-01-09

嘉興是浙江的富農;

嘉興有一種“花”,隨時可聽見,卻總是看不見;

如果要給嘉興的男人取個名字,那就叫“郎賢平”。

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想知道嘉興城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不如來讀讀《嘉興有意思》

242個有關於嘉興的細節,猶如242個創意段子,將這座城有趣的點都告訴你。

《嘉興有意思》是“浙江有意思”系列中的一本,這是一套全面解讀浙江文化的通俗讀本,“浙江每個地級市都會有”,這個系列的作者都是浙江實力本土作家。

一座城,一支筆。本土作家有什麼優勢,自然是熟悉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包括它的人情風土、城市性格、歷史變遷。

這個系列打前陣的《嘉興有意思》,就由文史學者、嘉興市作協主席楊自強撰寫,網名“舒丹子”的他,在作者簡介裡這樣向讀者報出來路:“資深報人,文學中年,在嘉興小橋流水、人文風情中尋找精神滋養、創造靈感。”

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寫的時候是很高興的,寫得也很快,也就寫了三個月。”亦莊亦諧的文風,猶如老友談天。

多年的文史積累,加上資深報人對現實的觸角,楊自強來描述這座城的人文故事,也讓很多人讀了,感覺很有意思,很接地氣,而且像這樣用段子體來寫嘉興,怕也是文壇第一遭。

我覺得“有意思”是檔次最高的詞


問:這套書定位是寫城市最有意思的事兒,當時怎麼會想去接這個活呢?

答:這本書,我寫得很快,只寫了三個月,寫的時候也很輕鬆。為什麼呢?

一方面我對嘉興的地方歷史文化十分熟悉,對嘉興的人文風情,對嘉興的人物、歷史,風俗,一直是有積累的;

第二,我個人比較喜歡輕鬆一點的寫作方式;

還有一點,一直以來,介紹這種地方文化風土人情的讀物,往往是資料性比較強,但可讀性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即使是通俗類的,也往往侷限於就事論事,沒有揉合出寫作者個人的體驗和經歷,沒有反映出寫作者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另外我在寫作上,對文字表達比較講究,追求洗練幽默的文風,比較適合這種體裁。

所以當出版人找到我時,我不假思索就答應了,我覺得我是能夠把這本書寫好的。

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問:你怎麼來理解“有意思”這三個字,怎麼來理解一座城市的“有意思”?

答:我覺得“有意思”是檔次最高的詞。有意思,首先是這件事情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沒有意思了,我這裡講的都是有價值的事情;其次是這個事情本身帶有一種審美上的愉悅,這也是“有意思”;還有一個“有意思”,就在於表達上的有趣生動。

《嘉興有意思》我覺得大致是符合這幾個方面的。書中寫到的東西,應該是比較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能引起人們美好想象,美好感覺的。

比如寫人文風情,每個地方當然也包括嘉興,都會有一些可能不是很美的風俗,所謂的“民間陋習”,寫出來可能會博人一笑,但我以為這意思不大。這裡的“有意思”就有一種審美上的要求。

當然,我們嘉興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有許許多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在表達上更有意思一點。


問:除了自己本身就有積累,寫這本書,有沒有做過一些準備工作?

答:說句實話,你要算準備,也無從準備起,能夠翻的資料,一般也都掌握,聽來的遺聞佚事,也不可能去追根究底,所以只能靠平日的積累。

但有一點,我在寫作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東西、以前已經忘記的東西,我會記起來。所以,寫的時候是很高興的,寫得也就很快。

這本書原來定在2017年出版,所以當時我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寫一千字。可寫的時候,寫到這個段子就想到另一個段子也有意思,下筆不能自休,寫得就很快。寫作的過程,其實是把以前的回憶都調動起來。

它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是有聯繫的


問:媒體人的視野對你寫這本書有什麼幫助?

答:我感覺這本書特別適合媒體人來寫。

一是接地氣,做媒體的,知道讀者的看點在哪裡,知道讀者喜歡什麼樣的表達方式,讓他們讀的時候很愉悅,這是可讀性方面;

第二,媒體人可能不善於長篇大論,但往往會用比較短的語言把一個事情講清楚,講得有意思。《嘉興有意思》不是單單的介紹某件事某個人,而是注意把歷史上事情,跟現實生活掛起鉤來,往往會讓人會心一笑。在表達方式,也多用一些鮮活的形象的語言。

這些都是我們媒體人的優勢,我們媒體人和社會接觸比較密切,天天在跟讀者打交道。

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問:書的後半部分,能感覺到文史部分,特別是名人系列在書裡佔的比重比較大,這自然是和嘉興的城市氣質有關,有些文史類的知識,比較枯燥,比如像你寫到的數學家李善蘭、細胞一詞的譯名,這些如何讓讀者愉悅地接受,可能也有一點技巧吧。

答:其實也說不上什麼技巧,無非是兩點。

一是要對這個事情本身瞭解得比較透徹。比如有關李善蘭的我寫了好幾則,因為我寫過一本李善蘭的傳記,對李善蘭研究得比較深入,把握得就比較準。任何事情,如果自己只是一知半解,是不可能把他講得形象而生動的。

二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來表達。我們記者寫一個稿子,首先要問,讀者是不是能看懂,是不是喜歡看?我寫書其實也是這樣。我在寫一個段子的時候,我就要想一想,這個段子,有意思的點在哪裡?總得要有一個地方讓人點點頭、笑一笑的,至少是跟別人說的角度不一樣。

比如李善蘭創造了幾千個科技方面的譯名,我為什麼單單拎出一個“細胞”?就是因為“細”這個詞,是嘉興的方言,把比小更小的形容為“細”。“細胞”是個常用詞,但即使是嘉興人,也不一定意識到這個“細”是嘉興的方言。看了這條,說不定一拍大腿,唉喲喂,原來是這樣的啊。


問:這本書讀來的感覺,就好像在和一個朋友對話一樣,你期待這本書的讀者是哪些人?

答:我感覺適合的讀者還是比較廣的,說句大話,幾乎適合所有的讀者。

雖說是“嘉興有意思”,但我想對外地人也有吸引力。比如一個外地人來嘉興遊玩,他一般不會正兒八經地捧著一本的方誌看,往往是隨手翻翻。我這本書,就適合隨手翻翻,翻到哪一頁,就從哪一頁看起,都沒關係。

外地人來嘉興看這本《嘉興有意思》,可能就會覺得這地方還真是有意思,他可能轉而會去看一些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的介紹嘉興的書,我這書就算是個“帶路黨”。

當然,這本書雖然是一個個零碎的段子,但如果把整本書的段子串起來的話,還是會對嘉興有一個比較整體的理解的。

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問:《嘉興有意思》也可以說在地方文化讀物的寫作方面,做了一次有意思的嘗試。在你看來,什麼樣的地方文化讀物是好讀物?

答:這個很難一概而論。地方文化讀物其實有兩個功能:

一個是文化的積累,主要是一些研究類的、文獻整理類的著作,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這是基礎,如果沒有它們,一切都是無本之木。

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也有一個普及的問題,所以也需要一些讓普通大眾能理解能掌握的通俗讀本。當然即使是普及,也必須要保證準確。難就難在,你在保證準確的前提下,同時還得有較強的可讀性。

說實話,這兩方面都還有很大的空間。


問:接下來有沒有什麼寫作計劃,會在地方文化這個領域繼續發力麼?

答:也沒有很明確的寫作計劃。寫作是我的業餘,要根據工作的節奏來安排,什麼時候有空就寫上一點,所以我的書大都是札記類的一篇一篇的那種。

嘉興地方文化是個富礦,是個有意思的題材,我當然會一直作為自己的研究和寫作對象。


242個關於嘉興的段子,寫盡了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問:有讀者好奇,你的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是怎麼養成的?

答:一個作家風格的養成,應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說實話,我也沒覺得自己的作品風格是亦莊亦諧,不過,我特別喜歡這樣的文風,做有趣味的人,寫有趣味的文章,這是很有意思的事。

至於說受什麼作品的影響,可能我古代的筆記看得比較多吧,看明清文人筆記,經常會有“相視一笑,莫逆於心”之感。


問:讀書時會把有意思當做一個很重要的參考點嗎?有沒有受哪些作品、作家的影響。

答:除了業務學習上的書,“有意思”——有價值、有趣味、有新意——是我選擇書的幾乎唯一的標準。

我工作很忙,平日讀書也不多,要說有什麼有影響的作家,最大的可能是錢鍾書先生和金庸先生吧,一生最愛是“金錢”呵。

我平時看書,對語言表達是比較注意的,所以特別佩服錢鍾書先生,能把一件事表達得特別的準確、精到,同時又能說得很有趣味,詞彙量特別的大。相比之下,當代作家的詞彙量少得可憐。錢先生說的比喻,一看之下,很新鮮、很醒目、很有意思,細細一想,又是意想不到的貼切。

影響較大的書,大概是《世說新語》吧,認認真真研讀過好幾遍,那樣的人物、那樣的文章,可謂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來源:嘉興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