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廣芩:生活五十年,愛上了這個內斂的城市

文學 葉廣芩 秦腔 小說 賈平凹 晚報微報 2018-11-30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當千千萬萬海內外遊人和西安市民經過屹立千年的大雁塔時,水幕隨著交響樂沖天而起,現出盛唐遺韻與絲路音樂共融之氣度,令人們感受到“水韻雁塔,寫意長安”的意境。著名音樂家韓蘭魁便是這交響組曲的作者,他在西安工作生活整整40年,為這座城培養了一代代的年輕學子,用音符敘述這座城的歷史,展望城市的未來。

葉廣芩:生活五十年,愛上了這個內斂的城市

葉廣芩 記者 尚洪濤 攝

在陝西作家中,葉廣芩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因為與大多數陝西作家出身農村、主要寫鄉土題材不同;葉廣芩出生於北京,她熟悉京城市井文化,她的京味小說赫赫有名。從19歲來到西安,如今已有50年,鄉音未改,不經意間總帶著老北京的口音;然而飲食習慣卻已然是地道的秦人,愛吃羊肉泡饃,吃啥都要“漲”點油潑辣子,在日本跟人說話時,還要秀幾句“陝西方言”。對此,她頗為得意:“我把秦腔都唱到日本去了。”

愛上這座城,是一個過程

葉廣芩是北京人,在“上山下鄉”的那個年代,她19歲來到了西安,當時正是八月秋霖之際。對於一個從小在京城長大的人來說,綿綿不斷無休止的秋雨,怎能不讓人心煩?葉廣芩坦率直言:“當時心裡是有點排斥的。可沒想到,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我慢慢認識了西安這座城,熟悉了這裡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內涵,在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我也慢慢愛上了這座城市。常在想,西安給了我什麼?答案其實很明顯,我是西安培育出來的作家,是陝西這片土地培育出來的作家。在這座城市生活越久,你會明白,西安真的是一座寶藏之地。但她不是那種賊光四射的寶貝,懂古玩的人都知道,真的寶貝是有包漿的,是內斂的,是張力滲透的。”

葉廣芩是滿族人,祖姓葉赫那拉,家裡十幾個兄弟姐妹,她說:“我的兄弟姐妹中有大學教授,有做研究員的,難道能說他們沒有文化?為什麼我寫出了那麼多京味小說?我後來認真想了原因,一方面因為我離開了北京,拉開了距離去看北京城,所以對北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立體的感受;另一方面我覺得是陝西西安給我的,西安這座城不是很張揚,但她的文化底蘊是浸入骨髓的,十三朝古都有著得天獨厚的饋贈,她給予我文化視覺、審美觀念以及文化傳承。”

不是沒有機會回北京,她說她想了想還是放棄了,她愛上了這裡的羊肉泡饃,這裡的餃子,這裡深沉的文化,這裡視覺上、口味上的辛辣,還有這裡知根知底的朋友、文友。至今她依然說:“西安就是我不能離開的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她寫就了對陝西這片土地的愛

葉廣芩早期的作品多是京味小說,《採桑子》《全家福》洋溢著濃濃的京味,這是她對故鄉的致禮;然而後來的《老縣城》《青木川》,卻寫的是陝西的故事,這是她對第二故鄉的愛。她說,在北京生活了19年,在西安生活了50年,一個人有雙重父母,兩處家鄉。當年,她要求去周至掛職,因為從內心深處,她想更加了解她腳下的這片土地:“在北京只生活了19年,如果一味坐在書齋裡寫作,遲早會有枯竭的那一天。現在我生活在陝西,我更要深入生活,去了解這座有文化的土地上的故事。”

有人勸她,寫陝西的鄉土,你能寫得過陳忠實和賈平凹?畢竟這是他們生長的地方,他們生於斯,長於斯,他們的根脈在此。“但我想,我和他們不一樣。忠實、平凹他們對於陝西文化是信手拈來的,他們背靠著陝西的歷史和文化,而我是面對,我不是背靠。我寫出來的是一個城裡長大的人對農村、對這片土地的認知。”葉廣芩坦率直言,陳忠實賈平凹的小說中,人物說話時,冒號引號裡面的內容是可以直接用陝西話讀出來的,“這點我是露怯的,因為語言上的隔膜,我的小說很少有冒號引號裡這樣直接的人物語言,我往往會用逗號。不過這也算是對本土文化反應的另一種解讀方式。”


九年掛職,那裡有牽掛她的父老鄉親

在央視《百家講壇》的舞臺上,葉廣芩也表示自己其實蠻反感媒體對她“格格作家”“出身貴族”的渲染,她直言她其實是陝西一個最平民化的作家。事實上,葉廣芩的確如此,她在周至九年掛職,和那裡的父老鄉親打成一片,至今還有鄉親惦記著要給她送自家蒸的大饅頭。她說周至曾是元代蒙古人屯兵之處,那裡的人頗具草原氣質,非常爽烈和幽默,看問題也很乾脆,這些都深深影響了她。她頗為驕傲地說:“周至的秦腔劇團全國都有名,因為他們的幽默氣質,也因為他們的秦腔特別地道。他們的語言風格都影響了我。”葉廣芩說她到日本去,有人問她是哪裡人,當她回答西安人時,一位日本老人非要讓她說幾句陝西話,“因為他們想聽聽楊貴妃的語言,他們說楊貴妃說的就是現在的西安話。我不但說陝西話,還跟他們表演了秦腔呢!”對此,她很是自豪:“我把秦腔唱到了日本。”

因為她的長篇小說《青木川》,青木川這個小鎮成為知名的旅遊景點,作家一如既往地謙遜,“關鍵是後來電視劇的影響力”。當時西漢公路尚未開通,每次去青木川都長途奔波,行路艱難,她去了好多次,她說自己當時也沒有完全構思好要寫怎樣一本小說,只是感慨那樣一個三省交界處的偏僻小鎮,為何會對文化如此崇敬,甚至延續到了今天。“西安也是如此,西安人從不排外,因為從漢唐以來,這裡接納了各種文化,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外地人融入進來,更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大氣。”她說她期待更多的年輕作家,能寫出更好的文學作品,反映西安的生活,“因為我們腳下的土地如此深沉厚重有涵養,又如此的包容大氣有故事!”

西安晚報 記者 張靜 為您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