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學會浪費

文學 陶淵明 晉惠帝 散文 歷史的煙雲 2017-06-16

人,要學會浪費

同事週末要出去郊遊烤肉,我拒絕了。同一個辦公室裡的同事都去,唯獨你不去,這是要考驗堅定力的。同事勸我,我只能繼續以沒時間來堅辭。我當然沒有撒謊,可是他們是不能理解的,我也不想去解釋我有多忙,白天不懂夜的黑,正如吳淡如所言:“有些人跟我表面上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實際上是活在兩個世界,不可與言”。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晉惠帝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就時間而言,他們比我富裕,他們富裕到需要換著花樣地去打發,他們自然不相信我真的沒時間。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這是十點讀書的第三本書,這本書不是名家散文的結集,而是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作者寫的生活散文,用文字填充人們浮躁的心緒,甚至試圖解決當下人們的困境。因為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主題題材均無統一性,所以很難理出個相同性。我想了半天,總結了一點,這些文章要傳遞的觀念是奮鬥。

雖然有雞湯之嫌——在這年頭裡,短文就是雞湯了吧?我曾經寫過一篇反庸俗的雞湯文之稿,也被讀者說成依然是雞湯。如果要被稱為美文的話,那就更逃脫不了雞湯之名了——但它們沒主張回到安貧樂道、回到人們內心找尋幸福的本真之路,而是強調奮鬥。

楊熹文的《讀書可以改變的那部分命運》主張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一次家庭聚餐,我那正讀高中的表妹曾說過:“學習有什麼用啊?我的同學輟學後去餐館幹活,幾個月就當上了經理呢!每個月工資五千塊,這不比考個好大學有用得多嗎?”一席話令所有人停下杯箸。終於有長輩打破平靜:“讀書有什麼用呢?讀書的用途,就在於讓你看到,有些人,可能這輩子就只能賺那五千塊了。”我後來知道,原來超出五千塊的那部分,就是讀書可以改變的命運。

艾小羊的《好運是一種能力》認為即使有好運也需要有抓住的能力。我做娛記的時候,採訪電影導演張藝謀,當時他的《一個都不能少》正熱映,我說魏敏芝這個貧窮山村的女孩,能成為謀女郎,運氣實在太好了,你怎麼看待運氣在成功中的作用。張導認真想了一下,說:“這麼多年我見過太多成功的人,他們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每個人成功都有他的道理。不成功的人,可能因為運氣不太好或者時機還沒到;但成功的人,肯定不是靠運氣好。”

馬克•安德魯斯在《許願池》中言:好運只是個副產品,只有當你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單純地去做事情時,它才會降臨。

周衝認為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歲月從不靜好,現世從不安穩,如果你正處於這種生活狀態,這隻能意味著——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所謂“無憂無慮的生活”,早已被命運在暗中標好了鉅額價碼,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場提前消費,而你的餘生都將以沉重的代價,為它支付本金+利息。(《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連嶽的散文竟然以“學會浪費”為題:要學會浪費:你應該上更好的餐館,穿更好的衣服,開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你不應該知足,這樣才能提高能力,才能一直學習。

我想起,多年前跟一個同學的一次對話。我一直是主張努力賺錢的,但是他說:在北京,一個月收入800元的,照樣活。此言頓時讓我語塞,他若這樣想,說再多,也是無濟於事了。

曾幾何時,人們還講究奮鬥,講究勤儉節約,如今,這些觀念似乎一下子被顛覆了。說什麼人生是需要享受,要享受當下,更可以超前消費,透支未來,再傻也不能釀成“人沒了,錢還沒花了”的悲劇。於此而言,十點讀書傳遞的觀念算得上是一股清流了。

艾小羊曾說,你有多忙,就有多貴。

雖然我很忙可也不貴,但我習慣了努力的狀態,否則就會感到心裡空落落的。

人生,可以享受,但是需要先苦後甜。這就跟奔跑一樣,奔跑時是很累人的,但是跑過之後,你會渾身輕鬆。

我從來不相信貧窮會讓人幸福,那些唱高調的人,可能從來就沒有窮過,他們一邊自己瘋狂賺錢,一邊還說幸福與金錢無關。比如於丹說“幸福是一種感覺,與金錢無關,和內心相連”。如果貧窮也能幸福,她何苦到處撈金,她又為何不把錢都捐出以便成就自己的窮幸福呢?

我相信,人窮志短,貧賤夫妻百事哀。毛姆在《人生的枷鎖》中寫道:“你常聽到人們說,窮困是對藝術家最有力的鞭策。唱這種高調的人,自己從來沒有親身嘗過窮困的滋味。他們不知道窮困會使你變得多麼卑賤。它使你蒙受沒完沒了的羞辱,扼殺掉你的雄心壯志,甚至像癌一樣地吞蝕你的靈魂。”貧窮時,無論使用如何高超的技術手段——轉移注意力、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都不能抹去貧窮帶給人的困難與自卑。

人,要學會浪費

我喜歡本書的排版,字體大,且比較稀疏,偶爾還有插圖讓人賞心悅目。我總是偏激地認為,現在的書可以做得高檔一些,不必為省錢而印得密密麻麻,書就是做得再便宜,該不買書的人,依然還是不會買。

享樂主義者,可能只看到了其偶像享樂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其偶像享樂背後的執著奮鬥。比如說陶淵明就是一個酒徒,朋友送他兩萬錢,他“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是,陶淵明還是很勤勞的,他在給兒子的遺言中說自己“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梁啟超說:陶淵明的“快樂不是從安逸得來的,完全從勤勞得來”。

唯有努力,才能遇見。遇見事業,遇見好運,遇見自己的才子佳人……最終,與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自己,在今生相遇!

人,要學會浪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