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文學 楊絳 文章 散文 明澤書屋 2017-05-28

2016年5月25日,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去世,享年105歲。老人用稿費設立貧困生獎學金,叫"好讀書"獎學金。

楊絳先生通曉英語、法語,自學西班牙語,翻譯了鉅著《堂吉訶德》;她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的愛情令無數人羨慕動容。她曾說,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今天,楊絳先生逝世一週年。一年了,一起閱讀楊絳,緬懷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楊絳全集》自序

我不是專業作家;文集裡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餘作者。

早年的幾篇散文和小說,是我在清華上學時課堂上的作業,或在牛津進修時的讀書偶得。回國後在淪陷的上海生活,迫於生計,為家中柴米油鹽,寫了幾個劇本。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先在上海當教師;解放戰爭勝利後,我在清華大學當教師,業餘寫短篇小說和散文,偶爾翻譯。“洗澡”(知識分子改造)運動後,我調入文學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寫學術論文;寫論文屢犯錯誤,就做翻譯工作,附帶寫少量必要的論文。翻譯工作勤查字典,傷目力,我為了保養眼睛,就“閉著眼睛工作”,寫短篇小說。一九七九年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因我父親是反清革命運動的“人物之一”,囑我寫文章講講我父親的某些觀點。我寫了《一份資料》。胡喬木同志調去審閱後,建議我將題目改為《回憶我的父親》;我隨後又寫了另一篇回憶。我又曾記過錢鍾書的往事,但不是我的回憶而是他本人的回憶。我在研究和寫學術論文的同時,兼寫小說和散文,還寫了一部長篇小說。一九八七年退休後,我就隨意寫文章。錢鍾書去世後,我整理他的遺稿,又翻譯了一部作品,隨事即興,又寫了長長短短各式各樣的散文十來篇。

全部文章,經整理,去掉了一部分,把留下的部分粗粗分門別類。一半是翻譯,一半是創作。創作包括戲劇、小說和散文。散文又有雜憶雜寫等隨筆以及由專題研究、累積了心得體會的文論。文章既是“隨遇而作”,分門別類編排較為方便。

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刪棄。文章揚人之惡,也刪。因為可惡的行為固然應該“鳴鼓而攻”,但一經揭發,當事者反覆掩飾,足證“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我待人還當謹守忠恕之道。被逼而寫的文章,儘管句句都是大實話,也刪。有“一得”可取,雖屬小文,我也留下了。

我當初選讀文科,是有志遍讀中外好小說,悟得創作小說的藝術,並助我寫出好小說。但我年近八十,才寫出一部不夠長的長篇小說;年過八十,毀去了已寫成的二十章長篇小說,決意不寫小說。因為我生也辰,不是可以創作小說的人。至於創作小說的藝術,雖然我讀過的小說不算少,卻未敢寫出正式文章,只在學術論文裡,談到些零星的心得。我寫的小說,除了第一篇清華作業,有兩個人物是現成的,末一篇短篇小說裡,也有一個人物是現成的,可對號入座,其餘各篇的人物和故事,純屬虛構,不抄襲任何真人實事。鍾書曾推許我寫小說能無中生有。的確,我寫的小說,各色人物都由我頭腦裡孕育出來,故事由人物自然構成。有幾個短篇我曾再三改寫。但我的全部小說,還在試筆學寫階段。自分此生休矣,只好自愧有志無成了。我只隨筆寫了好多篇文體各別的散文。承人民文學出版社幾位資深編輯的厚愛,願為我編輯文集,我衷心感謝,就遵照他們的囑咐,寫了這篇序文,並詳細寫了一份“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

二○○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紀念楊絳先生去世一週年|好讀書緬懷楊絳先生

感言|好讀書獎學金獲得者:只要讀書的精神薪火相傳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是來自建築學院的王章宇。非常榮幸能獲得“好讀書”獎學金,我相信,這是對我自己堅持讀書的獎勵,更是對每一個為營造校園閱讀氛圍貢獻力量的同學的鼓勵。

記得清華的第一個寒假,我信步在文科圖書館想挑幾本有意思的歷史書借回家,顯得自己“熱愛學習”,最後整整借了20本。五週之後,當我拖著同一只箱子返回學校時,不出大家所料,我真正完整讀完的只有一本。不過沒關係,因為另外那19本書,都是讀完了的那一本書的註腳。

這本書,就是19世紀法國曆史學家菲斯泰爾德古朗士所著的《古代城市:希臘羅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作者自序中所說的一句話擊中了我的心靈最深處:歷史不是古代發生了什麼,而是古人相信發生了什麼;也就是說,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古人的心靈。我無法用語言描述那一瞬間的狂喜。在那之後,我的閱讀便一發而不可收:《高盧戰記》《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這樣的名字還能列舉出很多很多。我徜徉於各種西方古典著作中,希望走進古人的心靈,從文字、哲學、歷史與他們共情,然後,跳出現代性無形的束縛,真正的思考“歷史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和“我們是什麼”。

閱讀的愉悅對我而言,還不僅在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更是與志同道合者交流的快感。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人人網上看到了拉丁語討論小組,這恰恰是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於是便在網上給他們留言,一來二去,竟也聊得十分歡暢。這次經歷讓我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一群完全陌生的人,不知道對方身世背景,僅僅是因為對一個話題的共同興趣,竟然跨越空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思想的交流原來有如此的震撼力。

於是,我迫不及待想要與人分享書中的快樂與感悟。我相信,交流帶來的思想碰撞,對每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為了搭建一個校內的西方古典文學愛好者的交流平臺,也為了讓更多的同學瞭解西方古典文學的魅力,2014年秋我和朋友們創辦了學生古典文化研究協會,並組織了第一次讀書會,討論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這一次讀書會後,有會員提出,應該有一些世界史方面的基礎知識普及活動,這樣大家才能夠在同一個框架下,進行深入的討論。於是我本著“不自量力”的精神,自告奮勇,把自己閱讀積累的知識和資料做成PPT,每週日晚兩個小時,義務為大家“開課”。我還記得第一次站上清華學堂的講臺,看著臺下二十幾雙熱切的眼睛,心中雖有忐忑不安,卻更湧起一股莫名的責任感。課上,我們的話題從亞平寧半島飛到安納托利亞,從凱撒飛到哈德良,從古希臘字母表飛到楔形文字......課後的意見反饋單中,同學們熱情洋溢的鼓勵讓我興奮不已。甚至當我為了第二次課備課而去圖書館借書時,驚喜地發現那些曾經躺在圖書館裡少有人問津的文獻、書籍,都已經被借走了。這樣細微之處的感動還有很多,在這個校園裡哪怕只有一個人,他對西方古典文化的興趣能被我點燃,我都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上個學期,我協會會長的職務期滿卸任。閒不住的我報名了彭林老師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命運》,成為30人豪華助教團中唯二的本科生之一。在我的要求下,《資本論》《舊制度與大革命》《文明的衝突》《想象的共同體》……這些書都進入了小班課堂的討論。我試圖用一個個的問題引導同學們思考:民族究竟是一種實體,還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文化究竟是儀式性的,還是生活化的?……我當時心想,哪怕有一個同學因為我的工作而去主動地閱讀,那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事實證明我多慮了:期末,當看到一篇篇嚴謹、認真程度不輸人文專業學生的論文時,我知道自己的汗水有了回報。

而更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結課後的寒假,我在寢室正收拾著行李準備回家,突然一個課上的學生敲開我的宿舍門。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後腦勺說:“助教大大,你上次講的希臘古風時期與美索不達米亞的關係我沒太懂,能不能跟你借本相關的書,我寒假回去看看?”沒有課程的要求,他卻主動想要了解新的知識,這邁出的是比之前更大的一步。那一瞬間,整個屋子彷彿都溫暖了起來。恍惚中,我又回到了三年前。那時的我,正在琢磨著怎樣講20本書塞到箱子裡面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但我相信,只要讀書的精神薪火相傳,便足夠了。

謝謝!

本文系2016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師生共話讀書”活動中,“好讀書”獎學金獲獎者、建築學院王章宇同學的發言稿。

2016年度清華大學“水木書榜·同學們最喜愛的十本好書”——《理想國》《紅樓夢》《人間詞話》《西方哲學史》《圍城》《鄉土中國》《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追風箏的人》《三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