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悅讀︱魏延安:體驗邊城——讀沈從文《邊城》

文學 邊城 沈從文 小說 魏延安 2017-05-02
五一悅讀︱魏延安:體驗邊城——讀沈從文《邊城》

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沈從文是以其《邊城》而為人所熟知的。在中國現代史那段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年代裡,能出現《邊城》這樣恬靜的牧歌情調小說,不能不說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葩。

《邊城》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這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先有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國民黨新軍閥中原大戰,接著是國民黨對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根據地的數次瘋狂“圍剿”。與此同時,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迅速侵佔東北,民族矛盾空前高漲。在文藝創作方面,左翼作家群寫出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矛盾的作品,並與資產階級文藝流派展開激烈的鬥爭,文壇亦是硝煙瀰漫。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一處安寧的紛亂時代中,沈從文撰寫了《邊城》。

《邊城》出版後,顯得與充滿矛盾和鬥爭的社會實際格格不入,被認為是遠離現實。但《邊城》卻贏得了讀者的喜愛,直到幾十年後,許多同時代的作品已湮沒在歷史的塵跡中時,《邊城》卻依舊光彩照人。

五一悅讀︱魏延安:體驗邊城——讀沈從文《邊城》

《邊城》很短,連作者的序言在內只有5萬字;《邊城》很簡單,僅僅講述了一個撐渡船老人的孫女和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之間的愛情故事。撐般老人天真淳樸的孫女翠翠在端午節的賽龍舟會上認識了掌水碼頭團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兩人相互都把對方深深記在心裡,而順順家的長子天保也看上了翠翠。是為親情還是為愛情,兄弟二人在痛苦中艱難抉擇。最後老大天保下河押船,結果死於風浪之中,而老二儺送深感內疚從家鄉出走,翠翠亦在一次洪水中失去唯一的親人爺爺。故事的結尾,翠翠守候在渡船碼頭,期待著儺送的迴歸,他也許會回來,他也許永遠不會回來。小說在渺渺餘音中結束,卻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暇想空間。

然而小說的本意似乎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一美麗而遺憾的愛情故事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湘西風情畫卷,給讀者帶來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享受。讀完小說後再細讀作者的序言,便能對作者所想展示的深層含意一目瞭然。小說充滿牧歌情調,敘事娓娓道來,文筆清閒,絕少雕飾,欣然展示了湘西地區生活的“寧靜”和“民性淳樸”,讓讀者在不覺中嚮往起那美麗的山水和生活在其中的可愛的人們。如渡船之人見撐船老人辛苦,爭相給渡船資費,老人因有掌水碼頭團總髮給薪水竟分文不收,並和客人“打打鬧鬧”,還自己掏錢買了茶葉、草藥,熬成藥茶水,置於大缸,供過往鄉親解暑消夏,並備有常用草藥以防急用。再如爺爺到街上買東西,與街上人喝酒的豪爽;爺爺因店主不收錢寧可到另外一家買肉;曾經追求翠翠母親未果的楊馬兵在爺爺死去後照顧翠翠;還有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誤解等情節表現的都是民風淳樸,甚至街上的妓女也“較之知羞恥的城中人還更可信任”。而透過小說情節,讀者就可以看到一個沒有邪惡,沒有爭鬥,無為而治的,絲毫沒有受到戰亂影響的恬靜的山區小鎮形象,這無疑是20世紀30年代動盪社會中的“桃花源”。

五一悅讀︱魏延安:體驗邊城——讀沈從文《邊城》

不知那位作家說過,作品一旦問世就不再屬於作家個人,而是屬於社會。同一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時代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邊城》問世後,有人認為其與現實有很遠的距離,顯示了作者與現實的隔膜。也有評論家認為,作者寫作的本意是以完美可愛的山區小鎮形象和淳樸的民風畫卷來抨擊國民黨政權強行推廣的“新農村運動”,等等。現在我們讀《邊城》離作品出版已有70年之遠,世間已是滄桑鉅變,作者沈從文老先生也已故去,前所未有的經濟化浪潮正在席捲全球,現代化發展日新月異。在一個物質生產異常發達的年代,人類的精神生活卻受到無限擠壓,人類生活永恆的主題——愛情也在滾滾物流中失去本色,摻雜了些許功利性質。現在的讀者去讀《邊城》並不會非常關注作品產生的那個年代的社會現實,而是另一番的感受。拋開20世紀30年代那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讀者看到的是一個純情的、令人嚮往的湘西風情畫卷和使人如痴如醉的悽婉愛情故事。這是一個“純”的愛情故事,沒有任何的功利性質,即使雙方家長的干預也並不是從功利性質方面出發。如船總順順逼次子儺送娶碾坊東家的女兒,是因為翠翠與大兒子的死有關,並不為什麼門當戶對,什麼聯姻結利之類。

與瓊瑤的愛情小說相比,《邊城》清新可人,高下自然而分。同時,作品還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湘西民俗風情畫,如賽龍舟、山區船商往來、湘西生活習俗等,也給讀者提供了清新的感官享受和廣闊的想象空間。

現代生活的塵囂常使人睏倦不已,純真美麗的愛情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若有時間,不妨去美麗的“邊城”心曠神怡地夢遊一番,去感受那美麗的山水,可愛的人們和我們終生期盼的純真愛情。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