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文學 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歷史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2017-05-27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李自成》(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

《李自成》是 姚雪垠所著長篇歷史小說,作者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300多年的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

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於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全書300餘萬字,自1957年10月動筆,歷時42年完成,《李自成》的規模之大、創作時問之長。反映社會生活之廣、刻畫各階層人物之多,在中外文學作品中部是罕見的。小說著力表現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和豐富性,語言形象生動、準確鮮明,以多方面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開創性貢獻享譽中外,被公認為是“五四”以來長篇歷史小說領域的填補空白之作,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學鉅著。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姚雪垠(原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中國現代小說家。現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全國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

他在逆境中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小說以明末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禎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揭示了明末農民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和封建社會階級鬥爭以及民族鬥爭的複雜局面。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文筆新穎,堪稱農民革命戰爭的歷史畫卷。這部鉅著從1957年動筆起,歷時30餘年,約230萬字,分為5卷。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第一卷時,就影響較大。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第2卷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李》書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譯本,在國際上影響日增。


姚雪垠寫《李自成》源泉:聽著李自成故事度過幼年(來源:人民政協報)

創作《李自成》的成因

1932年,22歲的姚雪垠因失業住在開封,經常到河南省圖書館(龍亭湖畔二曾祠內)去看書,他看書比較雜,但較多的是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一天,他偶然發現記載李自成三次攻打開封的兩本書,一是李光壂的《守汴日誌》,二是周在浚的《大梁守城記》。這兩本書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不能忘懷。這是姚老接觸明末農民戰爭史料之始。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抗戰時期,他又接觸到一些明末史料,開始動念寫明末農民戰爭的長篇小說,但力與心違,徒懷虛願。解放戰爭時期,他在上海的大學裡教書,著手研究明代以東廠和錦衣衛為鎮壓工具的“特務政治”,寫了不少筆記,還發表了一篇歷史論文《明代的錦衣衛》。同時他開始研究崇禎及其家族的政治生活,從明武宗研究起,還曾以《崇禎皇帝》為題撰寫論文,這一切為他後來在小說中描寫崇禎皇帝的生活、性格和必然亡國的歷史命運,奠定了基礎。李自成三打開封和所得史料是創作《李自成》的最終成因。

創作《李自成》的動力

姚雪垠從1957年起創作《李自成》,到病逝前的1999年還在創作第五卷,歷時42年。

姚老說:“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寫《李自成》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書於1963年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後在社會上立刻引起轟動,很快被判為大毒草,那些肯定過這部書的領導人都有一條罪狀:包庇老右派姚雪垠,吹捧大毒草《李自成》。那時,抄家焚書在蔓延,隨時都可能延及他家。正在這個時候,一道‘最高指示’救了《李自成》。1966年7月,毛澤東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看見王任重列席,將他叫到身邊,指示道:‘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兩冊,上冊我已經看了,寫得不錯。你趕快通知武漢市,對他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第二天早晨,王任重即打電話向武漢市第一書記宋侃夫傳達‘最高指示’。這一指示既挽救了《李自成》,也保護了我的生命,使我免遭揪鬥遊行、打傷、關押,只是被抄了一次家,所幸的是稿子、卡片、大量藏書沒遭被毀、被燒的厄運。”

姚老在“文革”中曾經給毛澤東寫信,毛澤東對他的信作了批示。毛澤東當時患病很久,又患眼疾,他看了姚老的信後,立即用鉛筆在胡喬木轉信的報告上批道:

印發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姚雪垠親筆贈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

毛澤東 十一月二日“毛澤東適時地指示保護我,特別是要我將《李自成》一書寫完,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的一生中卻是一件大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我終於在1975年12月下旬從武漢來到北京,從事《李自成》的創作。”

創作《李自成》的功力

1929年夏,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與此同時,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這些小說寫了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表現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1931年暑假,他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書、編輯為生。到抗戰爆發前夕,先後發表了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了內地農村黑暗混亂的現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鬥爭畫面。此外,他編過《大陸文藝》、《今日》兩種刊物,在《芒種》、《申報》上發表雜感,還刊出散文、散文詩、文學論文多篇。由於受文藝大眾化、大眾語討論的影響,1936年曾收集家鄉口語,編為《南陽語彙》。

1938年春,姚雪垠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文化活動。在《自由中國》、《文藝陣地》上發表短篇小說《白龍港》、《差半車麥秸》。次年又在《文藝新聞》上刊出氣氛悲壯的《紅燈籠的故事》。後兩篇曾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並被譯為英、俄文。《差半車麥秸》和稍後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蔔》之所以受到文學界的重視,是因為成功地運用活潑生動的群眾口語,寫出了農民在抗戰中的覺醒與變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輾轉鄂、皖、蜀等地的過程中,以主要精力創作中長篇小說,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這個時期,他也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如《論現階段的文學主題》、《通俗文藝短論》、《文藝反映論》、《屈原的文學遺產》等,其中一部分曾集為《小說是怎樣寫成的》一書出版。此外,還印行了《M站》、《春到前線》、《差半車麥秸》等短篇集。

抗戰勝利前後,姚雪垠轉向故鄉與童年的題材,完成了自傳性長篇小說《長夜》,並寫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運》、《大嫂》等一組散文。《長夜》以20年代軍閥混戰時豫西山區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李水沫這支土匪隊伍的傳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強人”形象,真實有力地揭示出許多農民在破產和飢餓的絕境中淪為盜賊的社會根源,同時也表現了他們身上蘊藏著反抗惡勢力的巨大潛在力量。

1948年以後,姚雪垠先在高行農業學校,繼在私立大夏大學教書,同時發表了《明初的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這為他後來創作《李自成》準備了條件。

另外,姚雪垠有兩次機會接觸到大量的歷史書籍,豐富了自己的歷史知識。一次是1925年,鄧州人胡賓周是二品道員,購買了十餘萬冊書運回鄧州,建了座公共圖書館,姚雪垠從中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另一次是1931年,姚雪垠到北平,在北平圖書館夜以繼日的苦讀,豐富了歷史知識。這些歷史知識和文學基礎,是後來創造長篇歷史小說不可缺少的功力。

創作《李自成》的成因

1932年,22歲的姚雪垠因失業住在開封,經常到河南省圖書館(龍亭湖畔二曾祠內)去看書,他看書比較雜,但較多的是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一天,他偶然發現記載李自成三次攻打開封的兩本書,一是李光壂的《守汴日誌》,二是周在浚的《大梁守城記》。這兩本書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不能忘懷。這是姚老接觸明末農民戰爭史料之始。

抗戰時期,他又接觸到一些明末史料,開始動念寫明末農民戰爭的長篇小說,但力與心違,徒懷虛願。解放戰爭時期,他在上海的大學裡教書,著手研究明代以東廠和錦衣衛為鎮壓工具的“特務政治”,寫了不少筆記,還發表了一篇歷史論文《明代的錦衣衛》。同時他開始研究崇禎及其家族的政治生活,從明武宗研究起,還曾以《崇禎皇帝》為題撰寫論文,這一切為他後來在小說中描寫崇禎皇帝的生活、性格和必然亡國的歷史命運,奠定了基礎。李自成三打開封和所得史料是創作《李自成》的最終成因。

創作《李自成》的動力

姚雪垠從1957年起創作《李自成》,到病逝前的1999年還在創作第五卷,歷時42年。

姚老說:“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寫《李自成》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書於1963年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後在社會上立刻引起轟動,很快被判為大毒草,那些肯定過這部書的領導人都有一條罪狀:包庇老右派姚雪垠,吹捧大毒草《李自成》。那時,抄家焚書在蔓延,隨時都可能延及他家。正在這個時候,一道‘最高指示’救了《李自成》。1966年7月,毛澤東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看見王任重列席,將他叫到身邊,指示道:‘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兩冊,上冊我已經看了,寫得不錯。你趕快通知武漢市,對他加以保護,讓他把書寫完。’第二天早晨,王任重即打電話向武漢市第一書記宋侃夫傳達‘最高指示’。這一指示既挽救了《李自成》,也保護了我的生命,使我免遭揪鬥遊行、打傷、關押,只是被抄了一次家,所幸的是稿子、卡片、大量藏書沒遭被毀、被燒的厄運。”

姚老在“文革”中曾經給毛澤東寫信,毛澤東對他的信作了批示。毛澤東當時患病很久,又患眼疾,他看了姚老的信後,立即用鉛筆在胡喬木轉信的報告上批道:

印發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寫李自成小說二卷、三卷至五卷。

毛澤東 十一月二日“毛澤東適時地指示保護我,特別是要我將《李自成》一書寫完,這在他一生中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的一生中卻是一件大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我終於在1975年12月下旬從武漢來到北京,從事《李自成》的創作。”(肖華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