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文物 博物館 西周 光緒 紅果記憶 紅果記憶 2017-08-02

紅果說

被歲月打磨得通體佈滿斑駁銅綠的寶鼎,散發著“國之重器”奪人心魄的魅力。

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百萬餘件,鎮館之寶無數,精品中的精品當屬古樸莊重的大克鼎,雄踞上博最富特色的青銅器陳列室——這個種類齊全、系統完備地反映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歷史的場館,“國之重器”就像磁鐵一樣牢牢吸引著每位參觀者的目光。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大克鼎“面世”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

大克鼎鼎高93.1釐米,重201.5千克,口徑75.6釐米。鼎口部微收,方脣寬沿,上有粗壯的立耳,腹部略鼓,下置蹄形足,和造型渾然一體的是口沿下飾有的三組從玉器紋飾演變而來的獸面紋,間以六道短稜脊,寬大波曲紋形成帶狀與環狀相結合的浮雕,迴環往復,厚重而又有律動感。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之內容。

該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陝西扶風出土。一同出土還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編鐘(克鍾),另有盨二件,鎛一件。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蘇州潘家“得寶”

1890年大克鼎出土後,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

潘祖蔭對青銅器十分青睞,只要聽說有青銅器出土,都要“傾囊購之,至罄衣物不恤”。在大克鼎出土前,潘祖蔭已擁有西周史頌鼎、大盂鼎,再加之大克鼎這三個無價之寶鎮家,潘祖蔭自然十分興奮。於是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裡購得大克鼎,成為大克鼎的主人。

從此,大克鼎、大盂鼎這兩件已發現並出土的周朝時期最大的青銅器齊聚潘府,成為當時京城的一大新聞。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大盂鼎

潘祖蔭特修建了一間“攀古樓”,專門用於收藏大克鼎等文物,並鐫刻一枚“寶藏第一”的印章,以表達自己得寶後的高興心情。

大克鼎引起了國內外收藏家的普遍關注。1892年(光緒十八年)時,兩鼎的銘文拓本,黃紙本每本值銀1兩,白紙本每本值銀2兩。足見大克鼎的價值之珍貴。

潘祖蔭對家藏的文物,特別是兩尊大鼎特別珍愛,還定下了“謹守護持,決不示人,世世代代留在潘家”的家規。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潘祖蔭

周圍人無不“垂涎”

在得到大克鼎的當年,即1890年12月,潘祖蔭在北京病逝。由於潘祖蔭沒有子女,遺產就由弟弟潘祖年繼承。潘祖年赴京料理完後事,把包括大克鼎在內的眾多文物裝船運回家鄉——蘇州。

潘祖蔭去世後,潘家在朝廷中沒了權勢,要保護好這些國寶真是困難重重。潘祖蔭在世時,潘家的收藏就受到不少人覬覦,端方(清朝大臣、金石學家)就是其中的一個。端方聽說潘家藏有西周寶鼎,曾幾次派人到潘家求取銘文拓片,並且還親自登門,希望潘家能出讓寶鼎,結果都被潘祖蔭婉言謝絕了。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如今潘祖蔭去世了,端方認為奪寶的機會來了。潘祖年剛把大克鼎運回蘇州,端方就趕到了蘇州。潘祖年牢記哥哥的囑託,始終不為端方的威脅利誘所動,並派人晝夜看護寶鼎,以防不測。

但當時的端方權重一時,他自信寶鼎已是囊中之物,把它們弄到手只是時間問題。但不知是歷史的偶然巧合,還是命運早有安排,就在端方自以為寶鼎唾手可得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了,端方率軍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結果被起義士兵給殺掉了。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潘達於

最好的歸宿

兩年後潘祖年也過世了,他的孫媳潘達於只得臨危受命擔負起保護大克鼎等國寶文物的歷史重任。

不少人找到潘達於,提出各種優惠條件要求購買。她深知這些文物的價值,牢記潘祖年臨終前的囑託:這些珍貴文物來之不易,一定要好好保管,傳給子孫後代。於是都被潘達於斷然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選擇將潘家收藏的大克鼎等600餘件珍貴文物捐贈與國家。大克鼎被收藏於上海博物館,1951年,在潘家人的陪同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把大克鼎從蘇州運到上海。1952年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成為館內最耀眼的“鎮館之寶”。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歷史留存的器物都是具有靈性的存在,它們在博物館靜靜散發出的濃郁芳香,依然也留下守護傳承者的心靈呼吸和音容笑貌。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圖片、文字來自網絡

微信公眾號“紅果記憶”同步更新

歡迎關注

大克鼎:國寶曆險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